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5-27  144



1.本发明涉针灸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代医学的概念中,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特制的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针具刺入的手法需要施针者进行长期的训练,对于一些手法不够熟练的施针者则需要一些特定器械的辅助。
3.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3994226u所公开的一种新型针灸辅助定位装置,底座中间位置设置有卡孔,卡孔外侧设置有振动环;底座上侧通过斜向支撑杆与操作圆盘连接,在操作圆盘与底座之间固定有辅助针筒;振动环设置有圆环壳体,圆环壳体上设置有振动电机,圆环壳体上均匀分布安装有橡胶凸起;操作圆盘设置有圆盘本体,圆盘本体中间位置设置有针筒固定凸台。本发明中底座上侧通过斜向支撑杆与操作圆盘连接,在操作圆盘与底座之间固定有辅助针筒,可以有效对针灸进行定位操作。
4.该装置采用圆盘形的底座,辅助针筒以竖直移动的方式将针具插入至圆盘形底座覆盖位置中心点处的肌肉内,实际使用过程中,圆盘形底座对不同身体部位的适应性差,同时装置需要使用者双手操作,一手固定底座,一手推动辅助针筒,双手配合操作的稳定性相对于单手操作的方式存在稳定性差,对于一些需要有倾斜刺入角的施针方式难以满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装置对不同身体部位的适应性差,同时装置需要使用者双手操作,一手固定底座,一手推动辅助针筒,双手配合操作的稳定性差,对于一些需要有倾斜刺入角的施针方式难以满足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底座,以及与底座一体的握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内部一侧转动连接有丝杆,丝杆的外部螺纹连接有活动嵌设于活动槽内的活动块,所述活动槽的内部另一侧滑动设置有位于活动块上方的针具放置块,针具放置块的内部卡设有针具限位块。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及握持部的一侧开设有上下贯通的v型口,所述活动槽包括与v型口连通的圆柱通槽,及与圆柱通槽的一侧连通的u型截面盲孔槽。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槽的圆柱通槽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竖向槽。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针具放置块呈与活动槽的圆柱通槽相配合
的圆柱状,针具放置块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竖向槽相匹配的条形突起。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块的外轮廓与活动槽的内壁截面轮廓相匹配。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针具限位块呈中空圆柱状,针具限位块内部中空部分为上粗下窄的锥形状。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丝杆的外侧套设有位于活动块与针具放置块之间的第一弹簧;
13.所述底座的底端开设有设置槽,所述活动槽、活动块、针具放置块和针具限位块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v型口相对应的开口,且各个开口依次连通,位于同一侧的各个开口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的底端开设有设置槽,且设置槽的内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弹簧槽,每个弹簧槽的内部皆固定有第二弹簧,其中一个弹簧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触压开关;
15.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底座下方的电热板;
16.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可拆卸电源,可拆卸电源通过触压开关与电热板电连接。
17.所述电热板上端套设在设置槽的内部,所述电热板嵌设在设置槽的内部,电热板的底端胶粘有硅胶垫,硅胶垫的底面设置有若干组不规则的凹槽。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9.1、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底座、握持部、活动槽、丝杆、活动块、针具放置块和针具限位块的配合,使用时握持部和底座的组合体在握持过程中可使手部尽可能的接近自然的施针手势,以尽可能接近无辅助装置施针的方式刺入针体,避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使用过程中,圆盘形底座对不同身体部位的适应性差,同时装置需要使用者双手操作的问题。
20.2、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底座、握持部、活动槽、丝杆、活动块、针具放置块和针具限位块的配合,使用时底座和握持部的组合体在手掌边缘的压迫下贴附在使用者的身体上,通过改变施压的力度可使底座和握持部的组合体倾斜角度改变,以适应不同角度施针的需求,避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使用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有倾斜刺入角的施针方式难以满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的侧向仰视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的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其中:1、底座;2、握持部;3、活动槽;4、丝杆;5、活动块;6、针具放置块;7、针具限位块;8、第一弹簧;9、设置槽;10、弹簧槽;11、第二弹簧;12、触压开关;13、电热板;14、硅胶垫;15、可拆卸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9.实施例:
30.如图1-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底座1,以及与底座1一体的握持部2,底座1为医用塑料材质制成的环形板状结构,握持部2为锥台状,且两侧外壁设置有凹槽,以便手部的握持操作,便于施针之前装置在施针位置的位置调整和定位操作。
31.握持部2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3,底座1及握持部2的一侧开设有上下贯通的v型口,活动槽3包括与v型口连通的圆柱通槽,及与圆柱通槽的一侧连通的u型截面盲孔槽,活动槽3的内部一侧转动连接有丝杆4,丝杆4与u型截面盲孔槽同轴设置,且丝杆4的底端为光杆,光杆可转动地插入u型截面盲孔槽的内,丝杆4的顶部一体设置有螺帽,通过手动扭转螺帽,可使丝杆4原地转动。
32.丝杆4的外部螺纹连接有活动嵌设于活动槽3内的活动块5,活动块5的外轮廓与活动槽3的内壁截面轮廓相匹配,通过丝杆4可驱动活动块5在活动槽3内的升降移动,从而实现活动块5的位置调节。优选的,握持部2的v型口外壁表面边缘处可根据使用需求刻印刻度刻痕,从而便于直观地确定活动块5的实际位置。
33.活动槽3的内部另一侧滑动设置有位于活动块5上方的针具放置块6,针具放置块6的内部卡设有针具限位块7,针具放置块6呈与活动槽3的圆柱通槽相配合的圆柱状,针具限位块7呈中空圆柱状,针具限位块7内部中空部分为上粗下窄的锥形状,在实际使用时,用于针灸的针具通过针具限位块7与针具外形的匹配放置于针具放置块6中,针具限位块7和针具放置块6通过活动块5限定活动空间,以适应不同位置刺入深度不同的施针方法,方便后续的施针操作,避免因操作失误出现针具刺入过深对患者造成伤害的问题。
34.优选的,丝杆4的外侧套设有位于活动块5与针具放置块6之间的第一弹簧8,第一弹簧8可在配合活动块5起到对针具放置块6的移动位置进行限定的同时,为针具放置块6的进一步移动提供空间,通过继续按压针具放置块6的方式可使针具放置块6进一步压缩第一弹簧8移动,方便固定在针具放置块6内部的针具限位块7通过竖向下移的方式与针具分离,便于后续装置并从针具外部脱出的操作。
35.优选的,活动槽3、活动块5、针具放置块6和针具限位块7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v型口相对应的开口,且各个开口依次连通,位于同一侧的各个开口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具体的,底座1、握持部2、活动槽3、活动块5、针具放置块6和针具限位块7皆为单侧开口状,底座1、握持部2、活动槽3、活动块5、针具放置块6和针具限位块7的开口方向相同,且底座1、握持部2、活动槽3、活动块5、针具放置块6和针具限位块7开口的大小按各部件从外向内的设置顺序依次减小,通过连续连通的侧向卡口,可留有足够的观察空间,方便使用者对施针过程中的观察以及方便装置从针体的外部脱出。
36.进一步的,活动槽3的圆柱通槽的两侧内壁上均设置有一个竖向槽,针具放置块6
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竖向槽相匹配的条形突起,竖向槽和条形凸起的截面均为半圆弧形。从而使针具放置块6在活动槽3的内部活动时不会发生偏转,从而保障活动槽3与针具放置块6的开口始终朝向一致,保障后续装置从针体外部的正常脱出。
37.本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使用者可通过单手握持的方式拿取握持部2,握持部2和底座1的组合体在握持过程中可使手部尽可能的接近自然的施针手势,以尽可能接近无辅助装置施针的方式刺入针体,底座1和握持部2的组合体在手掌边缘的压迫下贴附在使用者的身体上,通过改变施压的力度可使底座1和握持部2的组合体倾斜角度改变,以适应不同角度施针的需求,再以拇指和食指捏住预先放置在针具放置块6与针具限位块7组合体内部的针具上端,推动针具和针具放置块6与针具限位块7的组合体,针具和针具放置块6与针具限位块7的组合体在活动槽3的内部竖向滑动,在活动槽3的和针具放置块6的限定下,针具只能竖向刺向针具放置块6指定的位置处,通过观察针具放置块6底端与设置在握持部2外壁上的刻痕的相对位置可得出刺入的深度,当完成刺入操作需要将针具留在患者身体上并撤出装置时,拇指和食指松开针具并继续向下按压针具放置块6,针具放置块6挤压第一弹簧8使第一弹簧8形变蓄力,当针具放置块6内部针具限位块7与针具脱离时横向拉动底座1即可使装置从而针具外部脱离。
38.优选的,底座1的底端开设有设置槽9,且设置槽9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组弹簧槽10,两组弹簧槽10的内部皆固定有第二弹簧11,其中一组弹簧槽10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触压开关12,两组第二弹簧11之间固定连接有电热板13,底座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可拆卸电源15,可拆卸电源15分别与触压开关12和电热板13电连接,施针过程中,底座1被使用者放置在所需的施针位置处,在手掌的压力作用下,底座1挤压第二弹簧11使第二弹簧11向弹簧槽10的内部收缩并蓄力,当电热板13在设置槽9的内部移动过程中与触压开关12接触时,触压开关12接通电路使可拆卸电源15向电热板13供电使电热板13发热,通过使电热板13自发热的方式减少装置本体对人身体的刺激,接触连通的方式可减少对电量的使用,提高装置的使用时长。
39.优选的,电热板13上端套设在设置槽9的内部,电热板13的底端胶粘有硅胶垫14,硅胶垫14的底面设置有若干组不规则的凹槽,电热板13在受到外部的挤压沿设置槽9的内部滑动时,设置槽9可对电热板13起到限位和引导作用,使电热板13的活动路径更加的稳定,胶粘在电热板13底部的硅胶垫14可起到更好的亲肤性,减少电热板13在与患者身体接触时对患者的刺激,同时开设在硅胶垫14上的不规则的凹槽可增大硅胶垫14与患者身体之间的摩擦力,保障装置整体使用时的稳定性。
4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
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底座(1),以及与底座(1)一体的握持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2)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3),所述活动槽(3)的内部一侧转动连接有丝杆(4),丝杆(4)的外部螺纹连接有活动嵌设于活动槽(3)内的活动块(5),所述活动槽(3)的内部另一侧滑动设置有位于活动块(5)上方的针具放置块(6),针具放置块(6)的内部卡设有针具限位块(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及握持部(2)的一侧开设有上下贯通的v型口,所述活动槽(3)包括与v型口连通的圆柱通槽,及与圆柱通槽的一侧连通的u型截面盲孔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槽(3)的圆柱通槽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竖向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具放置块(6)呈与活动槽(3)的圆柱通槽相配合的圆柱状,针具放置块(6)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竖向槽相匹配的条形突起。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块(5)的外轮廓与活动槽(3)的内壁截面轮廓相匹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具限位块(7)呈中空圆柱状,针具限位块(7)内部中空部分为上粗下窄的锥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4)的外侧套设有位于活动块(5)与针具放置块(6)之间的第一弹簧(8)。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槽(3)、活动块(5)、针具放置块(6)和针具限位块(7)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v型口相对应的开口,且各个开口依次连通,位于同一侧的各个开口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端开设有设置槽(9),且设置槽(9)的内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弹簧槽(10),每个弹簧槽(10)的内部皆固定有第二弹簧(11),其中一个弹簧槽(10)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触压开关(12);所述第二弹簧(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底座(1)下方的电热板(13);所述底座(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可拆卸电源(15),可拆卸电源(15)通过触压开关(12)与电热板(13)电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板(13)嵌设在设置槽(9)的内部,电热板(13)的底端胶粘有硅胶垫(14),硅胶垫(14)的底面设置有若干组不规则的凹槽。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底座,以及与底座一体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内部一侧转动连接有丝杆,丝杆的外部螺纹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槽的内部另一侧滑动设置有针具放置块,针具放置块的内部卡设有针具限位块,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底座、握持部、活动槽、丝杆、活动块、针具放置块和针具限位块的配合,使用时握持部和底座的组合体在握持过程中可使手部尽可能的接近自然的施针手势,以尽可能接近无辅助装置施针的方式刺入针体,避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使用过程中,圆盘形底座对不同身体部位的适应性差,同时装置需要使用者双手操作的问题。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涛 孙晓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医疗管理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1.12.22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