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5-31  137



1.本技术涉及扬声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型扬声器。


背景技术:

2.微型扬声器由于体积小,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携带式的电子产品中。相较于大体积的扬声器,微型扬声器受限于空间尺寸,使其在声学性能上常会面临到诸多挑战。举例来说,微型扬声器的中频会因为前腔的共振产生尖锐的峰值。为了平滑中频的感度,一般会在前腔中划分出额外的声学共振腔。然而,额外的声学共振腔会导致整个腔体的体积减小。对于扬声器来说,腔体的体积减小会使得腔体的刚性变大,从而导致低频感度下降。
3.另一方面,为了控制腔体中的压力,一般还会在扬声器中设置泄气通孔,以使腔体能够缓慢地调节气压。然而,对于空间尺寸狭小的微型扬声器来说,泄气通孔势必得设置于靠近前腔的位置,导致整个腔体的体积减小,从而加剧了低频感度下降。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中频感度平滑,且具有优异低频感度的微型扬声器,便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型扬声器,以解决目前的微型扬声器难以兼顾中频及低频感度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7.提供了一种微型扬声器,其包括壳体组件、第一振膜组件及第二振膜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出声口、前腔以及后腔,其中出声口连通于前腔。第一振膜组件设置于前腔以及后腔之间。第二振膜组件设置于前腔以及后腔之间,其中第二振膜组件位于第一振膜组件远离出声口的一侧,且第二振膜组件具有泄气通孔,泄气通孔被配置以连通前腔以及后腔。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膜组件包括第一折环、第一振膜及第一驱动件。第一振膜设置于第一折环中。第一驱动件设置于第一振膜的一侧且位于后腔,并被配置以驱动第一振膜振动。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膜组件还包括第二折环、第二振膜及第二驱动件。第二振膜设置于第二折环中,其中泄气通孔穿设于第二振膜上。第二驱动件设置于第二振膜的一侧,并被配置以驱动第二振膜振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膜组件还包括声学网布,声学网布设置于第二振膜且覆盖泄气通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环具有阶梯部,第二振膜组件还包括环形粘接件,环形粘接件设置于阶梯部上,环形粘接件被配置以粘接位于其一侧的第二折环以及声学网布,且环形粘接件被配置以粘接位于其另一侧的第二振膜。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膜组件为矩形形状,第二振膜组件为圆形形状。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膜组件的水平面积大于第二振膜组件的水平面积,第一
振膜组件和第二振膜组件在垂直面上彼此不重叠。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上盖以及主体,上盖与第一振膜组件及第二振膜组件围绕形成前腔,主体与第一振膜组件及第二振膜组件围绕形成后腔。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具有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出声口、前腔以及后腔位于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通第一腔体。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位于第二振膜组件远离出声口的一侧,第二腔体连通后腔。
1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微型扬声器通过在第一振膜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振膜组件,从而改善中频感度较差的问题。于此同时,第二振膜组件上开设有泄气通孔,从而在不影响腔体空间的前提下维持腔体的压力。因此,本技术实现了一种兼顾中频及低频感度的微型扬声器。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型扬声器的立体图;
20.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型扬声器的分解图;
21.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分解图;
22.图4是图1中线段a-a’的截面立体图;
23.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振膜组件的分解图;
24.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振膜组件的分解图;
25.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型扬声器的上视图;
26.图8是图7中线段b-b’的截面立体图;
27.图9是图7中线段b-b’的截面图;以及
28.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型扬声器的频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请参阅图1至图4,其分别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型扬声器的示意图、分解图、壳体组件的分解图及图1中线段a-a’的截面立体图。如图所示,微型扬声器1包括壳体组件10、第一振膜组件11及第二振膜组件12。壳体组件10具有出声口100、前腔101以及后腔102,其中出声口100连通于前腔101(可参考图4)。具体地,前腔101指的是腔体的上半部,而后腔102指的是腔体的下半部。第一振膜组件11设置于前腔101以及后腔102之间。第二振膜组件12设置于前腔101以及后腔102之间,其中第二振膜组件12位于第一振膜组件11远离出声口100的一侧,且第二振膜组件12具有泄气通孔120,泄气通孔120被配置以连通前腔101以及后腔102。具体地,腔体被第一振膜组件11及第二振膜组件12划分为上半部的前腔101以及
下半部的后腔102。为了平衡前腔101与后腔102之间的压力差,因此本技术在第二振膜组件12上设置有泄气通孔120,从而实现压力平衡的功效。
31.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的第一振膜组件11与第二振膜组件12沿着水平方向堆叠。也就是说,第一振膜组件11与第二振膜组件12在垂直方向(或垂直面)上并不重叠。更具体地说,第二振膜组件12上的泄气通孔120的开口方向并不会朝向第一振膜组件11。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微型扬声器1的腔体仅被划分为前腔101及后腔102,而不会被分割成过多的小型腔体,导致能够用来产生音频共振的空间不足。
32.请参阅图5,其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振膜组件的分解图。如图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膜组件11包括第一折环110、第一振膜111及第一驱动件112。第一振膜111设置于第一折环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环110与第一振膜111可以是一体成型。举例来说,第一折环110与第一振膜111可以通过相同的工艺形成。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第一折环110与第一振膜111也可以通过不同道工艺分别形成,并通过粘接、卡合等方式彼此连接。第一驱动件112设置于第一振膜111的一侧且位于后腔102,并被配置以驱动第一振膜111振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12可以包括音圈、磁铁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认知的驱动元件,从而实现驱动第一振膜111的功效。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膜组件11具有实质上的矩形形状。亦即,第一折环110为实质上的矩形环状结构,且第一振膜111也具有对应的矩形形状。其中,“实质上的矩形形状”表示第一振膜组件11的四个边角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倒角。通过圆弧状的倒角,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的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振膜组件11也可以不具有倒角,并且具有四个直角。
34.请参阅图6,其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振膜组件12的分解图。如图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膜组件12包括第二折环121、第二振膜122及第二驱动件(未示出)。第二振膜122设置于第二折环121中,其中泄气通孔120穿设于第二振膜12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环121与第二振膜122可以是一体成型。举例来说,第二折环121与第二振膜122可以通过相同的工艺形成。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第二折环121与第二振膜122也可以通过不同道工艺分别形成,并通过粘接、卡合等方式彼此连接。另外,第二振膜122上的泄气通孔120可以设置于第二振膜122的几何中心,但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二振膜122上的泄气通孔120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于第二振膜122的外侧,也可以根据设置于第二振膜122上的任意位置,以对应于各种不同的微型扬声器1。第二驱动件设置于第二振膜122的一侧,并被配置以驱动第二振膜122振动。第二驱动件位于后腔102。虽然在本技术的附图中并未详细绘示出第二驱动件,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配置音圈、磁铁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认知的驱动元件,从而组合成具有相似或相同于第一驱动件112的第二驱动件,并实现驱动第二振膜组件12的功效。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膜组件12还包括声学网布123,声学网布123设置于第二振膜且覆盖泄气通孔120。具体地,声学网布123被配置以覆盖住泄气通孔120,以使气体在穿过泄气通孔120时必然会穿过声学网布123,从而达到减缓气压平衡速度的功效。换句话说,声学网布123由具有透气性的材质所组成,例如:人造纤维或是天然纤维,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网布123的孔隙率/孔隙尺寸可以根据需求而调整。举例来说,当声学网布123具有较高的孔隙率或是较大的孔隙尺寸时,由于气体穿过的速度较快,可以使得微
型扬声器1的气压平衡速度较快,从而保证微型扬声器1的气压稳定度。反之,当声学网布123具有较低的孔隙率或是较小的孔隙尺寸时,由于气体穿过的速度较慢,可以使得微型扬声器1的气压平衡速度较慢,从而避免微型扬声器1中的元件受到气体流动的冲击。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环121具有阶梯部1210,其中阶梯部1210位于第二折环121的内侧。进一步地,第二振膜组件12还包括环形粘接件124,环形粘接件124设置于阶梯部1210上,环形粘接件124被配置以粘接位于其一侧的第二折环121以及声学网布123,且环形粘接件124被配置以粘接位于其另一侧的第二振膜122。换句话说,第二折环121、声学网布123、环形粘接件124以及第二振膜122是依序排列的。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声学网布123也可以位于相对的位置。举例来说,可以依序排列第二折环121、环形粘接件124、第二振膜122以及声学网布123,且声学网布123与第二振膜12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其他粘接件。
37.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粘接件124可以包括乳胶(latex)、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环氧树脂(epoxy resin)、聚氨酯(polyurethane,pu)、或其任意组合。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认知的任何材料皆可以应用于环形粘接件124。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膜组件12具有实质上的圆形形状。亦即,第二折环121为实质上的圆形环状结构,且第二振膜122也具有对应的圆形环状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的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振膜组件12也可以是椭圆形、或是其他近似圆形的异形形状。
3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膜组件11及第二振膜组件12也可以根据需求而具有相同的形状。举例来说,第一振膜组件11及第二振膜组件12可以同时是实质上的矩形形状。或者,第一振膜组件11及第二振膜组件12也可以同时是实质上的圆形形状。具体地,本技术是通过第一振膜组件11以及第二振膜组件12之间的相对位置、具体配置来实现优异的音频感度。因此,任何对于第一振膜组件11及第二振膜组件12的外形、尺寸的调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膜组件11的水平面积大于第二振膜组件12的水平面积。换句话说,在本技术中,第一振膜组件11为主要的音频来源,而第二振膜组件12用于平衡第一振膜组件11的中频感度。因此,第二振膜组件12的水平面积可以小于第一振膜组件11的水平面积。举例来说,第二振膜组件12的水平面积可以是第一振膜组件11的水平面积的90%、80%、70%、60%、50%、40%、30%、20%、10%或是上述数值之间的任意范围。通过改变第二振膜组件12与第一振膜组件11之间的比例,可以更细致地调整频响图形,从而更佳地改善用户体验。
41.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包括上盖103以及主体104,上盖103与第一振膜组件11及第二振膜组件12围绕形成前腔101,主体104与第一振膜组件11及第二振膜组件12围绕形成后腔102。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9,其分别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盈扬声器的上视图、图7中的线段b-b’的截面立体图以及图7中的线段b-b’的截面图。如图所示,基于本技术的具体配置,本技术的后腔102(也就是“后腔”)的空间极大。如此一来,在有效改善中高频的同时,本技术的低频感度并不会受到影响。请一并参阅图10,其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型扬声器1的频响图。其中,实线代表的是在未设置有第二振膜组件12的频响曲线,虚线代表的是设置有第二振膜组件12的频响曲线。由本技术的测试结果来看,本技术的
具体结构确实改善了频响曲线,尤其是在中高频的1000hz至10000hz之间最为明显。在设置有第二振膜组件12的情况下,中高频的1000hz至10000hz之间的频响曲线变得圆滑。除此之外,由于泄气通孔120设置于远离出声口100的位置,因此频响曲线的低频区域并不受到影响,其可以由频响曲线中得到相同的结论。
42.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具有第一腔体10a以及第二腔体10b,出声口100、前腔101以及后腔102位于第一腔体10a,第二腔体10b连通第一腔体10a。也就是说,本技术的微型扬声器1还可以配置有其他用于平衡音频感度的共振腔体,以更佳地提高用户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图式中所绘示的第二腔体10b的尺寸、形状仅是示例,其可以根据需求而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0b位于第二振膜组件12远离出声口100的一侧,第二腔体10b连通后腔102。换句话说,从图8来看,第二腔体10b位于第一腔体10a的左侧,且出声口100位于第一腔体10a的远离第二腔体10b的侧表面上。
43.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微型扬声器通过在第一振膜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振膜组件,从而改善中频感度较差的问题。于此同时,第二振膜组件上开设有泄气通孔,从而在不影响腔体空间的前提下维持腔体的压力。因此,本技术实现了一种兼顾中频及低频感度的微型扬声器。
4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含”、“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具有出声口、前腔以及后腔,其中所述出声口连通于所述前腔;第一振膜组件,设置于所述前腔以及所述后腔之间;以及第二振膜组件,设置于所述前腔以及所述后腔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振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振膜组件远离所述出声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振膜组件具有泄气通孔,所述泄气通孔被配置以连通所述前腔以及所述后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组件包括:第一折环;第一振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折环中;以及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振膜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后腔,并被配置以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组件还包括:第二折环;第二振膜,设置于所述第二折环中,其中所述泄气通孔穿设于所述第二振膜上;以及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振膜的一侧,并被配置以驱动所述第二振膜振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组件还包括声学网布,所述声学网布设置于所述第二振膜且覆盖所述泄气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环具有阶梯部,所述第二振膜组件还包括环形粘接件,所述环形粘接件设置于所述阶梯部上,所述环形粘接件被配置以粘接位于其一侧的所述第二折环以及所述声学网布,且所述环形粘接件被配置以粘接位于其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振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组件为矩形形状,所述第二振膜组件为圆形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组件的水平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振膜组件的水平面积,所述第一振膜组件和所述第二振膜组件在垂直面上彼此不重叠。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盖以及主体,所述上盖与第一振膜组件及所述第二振膜组件围绕形成所述前腔,所述主体与第一振膜组件及所述第二振膜组件围绕形成所述后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具有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所述出声口、所述前腔以及所述后腔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二振膜组件远离所述出声口的一侧,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后腔。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微型扬声器,其包括壳体组件、第一振膜组件及第二振膜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出声口、前腔以及后腔,其中出声口连通于前腔。第一振膜组件设置于前腔以及后腔之间。第二振膜组件设置于前腔以及后腔之间,其中第二振膜组件位于第一振膜组件远离出声口的一侧,且第二振膜组件具有泄气通孔,泄气通孔被配置以连通前腔以及后腔。本申请通过在第一振膜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振膜组件,从而改善中频感度较差的问题。于此同时,第二振膜组件上开设有泄气通孔,从而在不影响腔体空间的前提下维持腔体的压力。因此,本申请实现了一种兼顾中频及低频感度的微型扬声器。频及低频感度的微型扬声器。频及低频感度的微型扬声器。


技术研发人员:张圆媛 魏鹏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2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