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3-6-11  114



1.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体外预应力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2.体外预应力技术目前已广泛运用于桥梁工程新建、改造以及加固领域。近些年来大跨混凝土箱梁桥中也更多的采用了体外预应力技术,以实现增大跨越能力以及减小跨中残余变形。体外预应力桥梁中的转向构造是除了锚固横梁外体外束在箱梁桥跨内唯一与预应力受力结构有联系的构件。
3.转向构造在体外预应力箱梁结构中起着实现钢束空间转向以及将体外预应力荷载传递到梁体结构的关键作用。常用的转向构造形式分为块式、横肋式、竖肋式和横隔板式。目前国内外关于转向结构的设计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实体有限元分析法;第二种是空间网格模型法;第三种是拉压杆模型法。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转向结构进行细节研究设计通常采用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法;空间网格模型法为对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法的简化,是混凝土箱梁结构的一种精细化设计方法,将转向构造附近的板件转化为三维模型;拉压杆模型法为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计算应力扰动区采用的方法。
4.目前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结构的设计方法缺点或不足如下: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法,其对设计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计算结果为实体单元应力,不便用于转向构造直接配筋设计,过程耗时;采用空间网格模型法,将转向构造附近的板件转化为三维模型,虽然可以直接得到单个单元的内力,但是建模过程相对复杂,耗费时间;拉压杆模型法为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计算应力扰动区采用的方法,但体外预应力转向构造受力特征与一般拉压杆简化模型有着显著的差异,对于转向构造的设计并不适用,并且对该方法尚无统一的量化评价准则。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建模过程复杂、耗时的不足,提供一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能够快速对转向构造进行简化,整个过程简单容易实现,简化了建模计算过程,提高了设计速度。
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转向构造包括箱梁顶板、箱梁腹板、箱梁底板、转向构件和体外束转向管,简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s1、将箱梁顶板和箱梁底板分别简化为平面杆系单元,分别记为杆系单元一、杆系单元二,将箱梁腹板简化为平面杆系单元,记为杆系单元三;
9.s2、设定杆系单元一、杆系单元二和杆系单元三的横截面宽度、高度和长度;
10.s3、将转向构件简化为平面网格模型,平面网格模型为若干道竖向杆单元和横向
杆单元交叉固定连接形成,将体外束转向管简化为荷载作用点,作用于横向杆单元和竖向杆单元交叉的部分节点上;
11.s4、转向构造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将各简化的结构在二维平面上组合,添加荷载和边界条件,得到二维框架模型;
12.s5、计算二维框架模型的受力,根据受力结果对转向构件进行配筋设计。
13.本发明通过将转向构造中的转向构件、箱梁顶板、箱梁底板和箱梁腹板,均转化为简化的平面结构,再将平面结构组合到二维平面上,形成二维框架模型,能够通过二维的结构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能够快速对转向构造进行简化,整个过程简单容易实现,不需要复杂的过程,简化了建模计算过程,二维框架模型的内力结果清晰,能够快速了解转向构造的结构和受力情况,便于对转向构造进行配筋设计,提供一种便捷实用的设计方法,提高了设计速度。
14.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转向构造中,两个转向构件相互间隔设置,箱梁腹板连接在转向构件的外侧,体外束转向管设于转向构件内,体外束转向管距箱梁底板的距离小于体外束转向管距箱梁顶板的距离,转向构件、箱梁腹板的顶部连接箱梁顶板,转向构件、箱梁腹板的底部连接箱梁底板;整个简化设计方法适用于当前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能够将箱梁转向构造进行拆分转化,针对性强。
15.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中,确定杆系单元二的横截面宽度时,取下列a、b两者中的最小值:
16.a=1/3l;
17.b=b+2bh+12hf;
18.其中,l为两个箱梁腹板中心距,b为转向构件的厚度,bh为转向构件与箱梁顶板或箱梁底板之间的倒角宽度,hf为箱梁顶板或箱梁底板的厚度;通过对箱梁底板的简化结构取最小值,按t形截面受压翼缘的宽度原理确定简化结构的宽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对结构进行简化,用简单的计算对结构进行简化,提高简化结构的便捷性。
19.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杆系单元一、杆系单元三的横截面宽度分别取为1m,杆系单元二的横截面宽度取为a、b两者中的最小值;通过箱梁顶板、箱梁底板和箱梁腹板的尺寸进行转化,通过这样转化,能够直接获得简化结构,简化过程容易实施,省去了复杂的建模过程,降低了建模难度,通过设置1m的距离,方便简化和计算。
20.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杆系单元一、杆系单元二和杆系单元三的的横截面高度分别取对应的箱梁顶板、箱梁底板和箱梁腹板的实际厚度,杆系单元一和杆系单元二的长度分别取对应的箱梁顶板、箱梁底板的实际长度,杆系单元三的长度取箱梁腹板的实际高度;通过这样简化,能够直接获得简化结构,省去了复杂的建模过程,降低了建模难度。
21.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在平面网格模型的边界处:杆系单元三与多根横向杆单元连接,杆系单元一、杆系单元二分别与多根竖向杆单元连接,进一步地,平面网格模型的单元宽度为转向构件单元划分间距,平面网格模型的高度为转向构件的实际厚度;通过设置横向杆单元或竖向杆单元将平面网格模型进行划分,横向杆单元和竖向杆单元在边界处具有稳定的支撑,模拟箱梁腹板和转向竖肋之间的连接关系,体现真实的各部件之间的关系。
22.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根据体外束转向管的数量和在转向构件中的位置,确定荷载作用点的数量和位置,荷载作用于转向构造的方向为体外束转向管转向弯曲的方向;通过划分转向构件平面网格模型时将节点设在体外转向管的中心位置,将立体空间上体外束转向管对转向构件施加荷载转化为平面上横向杆单元与竖向杆单元的节点处向整个平面网格模型施加荷载,具有相同的荷载效果,简化结构的受力和荷载接近真实情况。
23.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中添加荷载,是对每根体外束转向管施加转向荷载p,施加转向荷载p的大小通过下列公式计算:
24.p=2fsin(α/2)
25.其中,f为体外束转向管的预张拉力,α为体外束转向管的转向角;通过体外束转向管的预张拉力和转向角,计算获得体外束转向管的荷载大小,进而获得作用在每个节点上的转向荷载,将立体空间的受力荷载转化至二维平面上。
26.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中添加边界条件,是在杆系单元一和杆系单元三的交点处,从组合后的简化结构的顶部向底部方向添加竖向支撑,竖向支撑用于限制组合后的简化结构的位移;通过添加竖向支撑,对二维框架模型的边界进行限定,从而准确地对二维框架模型进行求解和计算,根据内力结构进行合理配筋量验算。
27.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转向构件为转向构造中的转向竖肋、转向块、转向横肋或转向横隔板;通过多种转向构件进行实施,能够适用于所有常见转向构造形式,适用范围广,解决实际施工设计过程中的转向构造的设计问题。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9.本简化设计方法,通过将转向构造中的转向构件、箱梁顶板、箱梁底板和箱梁腹板,均转化为简化结构,再将简化结构转化到二维平面上,形成二维框架模型,能够通过二维的结构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能够快速对转向构造进行简化,整个过程简单容易实现,不需要复杂的过程,简化了建模计算过程,二维框架模型的内力结果清晰,能够快速了解转向构造的结构和受力情况,便于对转向构造进行配筋设计,提供一种便捷实用的设计方法,提高了设计速度。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横截面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纵截面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简化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简化结构的二维框架模型图;
3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横截面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简化结构的二维框架模型图;
36.图中标记:1-箱梁顶板;2-箱梁腹板;3-箱梁底板;4-转向竖肋;4.1-转向横隔板;5-体外束转向管;6-杆系单元一;7-杆系单元二;8-杆系单元三;9-平面网格模型;10-作用点;11-竖向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38.实施例1
39.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该简化设计方法针对体外预应力转向构造,转向构造包括有竖肋式、块式、横肋式和横隔板式,各转向构造仅在构造中部的转向构件部分不同,转向构件包括转向竖肋、转向块、转向横肋或转向横隔板,本实施例针对竖肋式转向构件进行说明,即转向构件为转向竖肋4,其他转向构件的简化设计方法相同,后续求解简化结构和配筋计算的过程,各转向构造基本相同。
40.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转向构造包括箱梁顶板1、箱梁腹板2、箱梁底板3、竖肋式的转向构件、体外束转向管5,其中,竖肋式的转向构件下文称转向竖肋4,体外束转向管5预埋在转向竖肋4中,每个转向竖肋4预埋有4根体外束转向管5,通过体外束转向管5实现转向和荷载传递,箱梁腹板2连接在转向竖肋4的外侧,箱梁腹板2和转向竖肋4为一组,两组相互间隔,两组箱梁腹板2和转向竖肋4的顶部连接有箱梁顶板1,两组箱梁腹板2和转向竖肋4的底部连接有箱梁底板3,对于转向构造的每个组成部分,都简化为平面内的二维框架模型,请参照图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1.s1、首先选取需要简化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在转向构造中,两个转向竖肋4相互间隔,箱梁腹板2连接在转向竖肋4的外侧,转向竖肋4、箱梁腹板2的顶部连接箱梁顶板1,转向竖肋4、箱梁腹板2的底部连接箱梁底板3,本实施例中体外束转向管5设置有八根,四根为一组设置在转向竖肋4中,其中体外束转向管5距箱梁底板3的距离大于其距箱梁顶板1的距离,即体外束转向管5更靠近箱梁底板3,而转向竖肋4、箱梁腹板2、箱梁顶板1和箱梁底板3是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的,这样形成了转向构造。
42.体外束转向管5距箱梁底板3的距离小于体外束转向管5距箱梁顶板1的距离,将不包含体外束转向管5的箱梁顶板1和箱梁底板3简化为平面杆系单元,分别记为杆系单元一6、杆系单元二7,将不包含体外束转向管5的箱梁腹板2简化为平面杆系单元,记为杆系单元三8。整个简化设计方法适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能够将箱梁转向构造进行拆分转化,针对性强。
43.s2、设定杆系单元一6、杆系单元二7、杆系单元三8的横截面宽度、高度和长度,本实施例中,箱梁顶板1的简化结构为杆系单元一6,杆系单元一6的横截面宽度取为1m,杆系单元一6的长度取箱梁顶板1的实际长度,箱梁腹板2的简化结构为杆系单元三8,杆系单元三8的横截面宽度也为1m,杆系单元三8的长度为箱梁腹板2的实际高度,通过设置1m的距离,方便简化和计算,而箱梁底板3的简化结构为杆系单元二7,杆系单元二7的长度取箱梁底板3的实际长度,杆系单元二7的横截面宽度d通过计算获得,设定杆系单元二7的横截面宽度d时,取下列a、b两者中的最小值,如公式1和公式2:
44.a=1/3l;
ꢀꢀꢀꢀꢀꢀꢀꢀꢀꢀꢀꢀꢀꢀꢀꢀꢀꢀꢀꢀꢀꢀ
(1)
45.b=b+2bh+12hf;
ꢀꢀꢀꢀꢀꢀꢀꢀꢀꢀꢀꢀꢀꢀꢀꢀ
(2)
46.其中,l为两个箱梁腹板2中心距,b为转向竖肋4的厚度,bh为转向竖肋4与箱梁顶板1或箱梁底板3之间的倒角宽度,hf为箱梁顶板1或箱梁底板3的厚度。通过两组公式列出
a、b的取值,选择其中的最小值作为杆系单元二7的横截面宽度d;若上述的箱梁顶板1和箱梁底板3距体外束转向管5的距离远近关系互换,这上述的箱梁顶板1和箱梁底板3的横截面宽度计算也需互换。
47.杆系单元一6、杆系单元二7的横截面高度分别取对应的箱梁顶板1和箱梁底板3的实际厚度,而杆系单元三8的横截面高度为箱梁腹板2的实际厚度,通过这样转化,能够直接获得简化结构,省去了复杂的建模过程,降低了建模难度。
48.通过对箱梁底板3的简化结构取最小值,按t形截面受压翼缘的宽度原理确定简化结构的宽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对结构进行简化,用简单的计算对结构进行简化,提高简化结构的便捷性,通过箱梁顶板1、箱梁底板3和箱梁腹板2的尺寸进行转化,通过这样转化,能够直接获得简化结构,简化过程容易实施,省去了复杂的建模过程,降低了建模难度。
49.s3、将转向竖肋4简化为平面网格模型9,平面网格模型9的宽度为转向竖肋4在横截面上的实际宽度,平面网格模型9的高度为转向竖肋4在横截面上的实际高度,平面网格模型9为若干道竖向杆单元和横向杆单元交叉固定连接形成,平面网格模型9位于二维平面上,该转化便于将转向构造的三维结构转换到二维平面上,通过设置横向杆单元或竖向杆单元将平面网格模型9进行划分,横向杆单元和竖向杆单元在边界处具有稳定的支撑,模拟箱梁腹板2和转向竖肋4之间的连接关系,体现真实的各部件之间的关系;竖向杆单元和横向杆单元排布在竖向和横向上,多根竖向杆单元形成的宽度等于转向竖肋4的宽度,多根横向杆单元形成的高度等于转向竖肋4的高度,在平面网格模型9的边界处:杆系单元三8与多根等距间隔的横向杆单元连接,而杆系单元一6、杆系单元二7分别与多根等距间隔的竖向杆单元连接,竖向杆单元排列和横向杆单元排列的间距相等;根据体外束转向管5的数量和在转向竖肋4中的位置,确定荷载作用点10的数量和位置,设置交叉节点在体外转向管5中心位置作为作用点10,完成将体外束转向管5简化为横向杆单元与竖向杆单元的交叉连接的作用点10,通过该节点施加荷载,荷载作用于转向构造的方向为体外束转向管5转向弯曲的方向,将立体空间上体外束转向管5对转向竖肋4施加荷载转化为通过平面上横向杆单元与竖向杆单元的节点处向整个平面网格模型9施加荷载,上述两施加荷载过程,具有相同的荷载效果,简化结构的受力和荷载接近真实情况。
50.s4、按转向构造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将各简化的结构在二维平面上组合,按位置关系将转向构造的各部件转化到转向构造的正投影平面上,形成组合后的简化结构,再添加荷载和边界条件,得到二维框架模型,请参照图4,为最终获得的二维框架模型。
51.其中,添加荷载,是对每根体外束转向管5施加转向荷载p,施加转向荷载p的大小通过下列公式3计算:
52.p=2fsin(α/2)
ꢀꢀꢀꢀꢀꢀꢀꢀꢀꢀꢀꢀꢀꢀꢀꢀꢀꢀ
(3)
53.其中,f为体外束转向管5的预张拉力,α为体外束转向管5的转向角;通过体外束转向管5的预张拉力和转向角,计算获得体外束转向管5的荷载大小,进而获得作用在每个体外束转向管5作用在作用点10上的转向荷载,将立体空间的受力荷载转化至二维平面上,通过每根体外束转向管5施加荷载,即通过和竖向杆单元和横向杆单元的体外束转向管5作用的作用点10垂直向平面网格模型9施加荷载。
54.而添加边界条件,是在杆系单元三8和杆系单元一6的交点处,从组合后的简化结构顶部向底部方向添加竖向支撑11,竖向支撑11用于限制组合后的简化结构位移;通过添
加竖向支撑11,对二维框架模型的边界进行限定,从而准确地对二维框架模型进行求解和计算。
55.s5、求解二维框架模型,得到各简化结构的内力结果,如轴力和弯矩。杆系单元一6、杆系单元二7、杆系单元三8可根据内力结果依照相关行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按纯弯、压弯或拉弯构件进行截面配筋验算,得到其计算长度范围的合理配筋量。转向竖肋4中的横向杆单元和竖向杆单元同样可根据内力结果进行截面配筋验算,得到转向竖肋4各个位置纵横向的配筋量,根据内力结构进行合理配筋量验算,求解和配筋计算为本领域现有技术,不再详述。
56.本实施例针对的转向构造,在工程实例上进行验证,针对重庆市新滩綦江大桥具有实施例1的转向构造,该桥采用的体外预应力钢束(体外束转向管5)为喷环氧无粘接钢绞线,转向结构厚1米,全桥共有四种转向竖肋4,本实施例选用转向竖肋4的构件,整个横截面处共有四根体外预应力钢束通过它转向,转向角度为11.5
°
。体外预应力钢束的锚下控制张拉应力为σ=1209mpa,单根锚下控制张拉力168.1kn,因此单个转向管道上作用的钢束转向力为905kn,对其转向竖肋4的计算如下表。
57.表1结构设计计算表
[0058][0059]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简化设计方法,通过与ansys实体有限元模型、精细化空间网格模型的配筋计算结果相比,本实施例的误差仅为5%~20%,且计算结果偏于安全,符合便捷实用的设计要求。
[0060]
本实施例通过将转向构造中的转向竖肋4、箱梁顶板1、箱梁底板3和箱梁腹板2,均转化为简化结构,再将简化结构转化到二维平面上,形成二维框架模型,能够通过二维的结构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能够快速对转向构造进行简化,整个过程简单容易实现,不需要复杂的过程,简化了建模计算过程,二维框架模型的内力结果清晰,能够快速了解转向构造的结构和受力情况,便于对转向构造进行配筋设计,提供一种便捷实用的设计方法,提高了设计速度。
[0061]
实施例2
[0062]
本实施例提供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针对横隔板式的转向构造,该转向构造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转向构件,本实施例采用的转向构件为转向横隔板4.1,其他构件和实施例1相同,如箱梁顶板1、箱梁底板3和腹板都和实施例1相同,而该简化设计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转向构造,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转向构件,如转向构件为转向构造中的转向竖肋4、转向块、转向横肋或转向横隔板4.1,只需将实施例1中的转向竖
肋4进行替换即可,后续对二维框架模型的求解和配筋计算过程,和实施例1也相同。
[0063]
本实施例针对的转向构造如图5和图6,简化设计方法和实施例1中的步骤s1-s5相同,经过步骤实施后,本实施例获得的二维框架模型如图6所示;通过多种转向构件进行实施,能够适用于所有常见转向构造形式,适用范围广,解决实际施工设计过程中的转向构造的设计问题。
[006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构造包括箱梁顶板、箱梁腹板、箱梁底板、转向构件和体外束转向管,简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箱梁顶板和箱梁底板分别简化为平面杆系单元,分别记为杆系单元一、杆系单元二,将箱梁腹板简化为平面杆系单元,记为杆系单元三;s2、设定所述杆系单元一、所述杆系单元二和所述杆系单元三的横截面宽度、高度和长度;s3、将所述转向构件简化为平面网格模型,所述平面网格模型为若干道竖向杆单元和横向杆单元交叉固定连接形成,将所述体外束转向管简化为荷载作用点,作用于横向杆单元和竖向杆单元交叉的部分节点上;s4、按转向构造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将各简化的结构在二维平面上组合,添加荷载和边界条件,得到二维框架模型;s5、计算所述二维框架模型的受力,根据受力结果对所述转向构件进行配筋设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转向构件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箱梁腹板连接在所述转向构件的外侧,所述体外束转向管设于转向构件内,所述体外束转向管距所述箱梁底板的距离小于所述体外束转向管距箱梁顶板的距离,所述转向构件、所述箱梁腹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箱梁顶板,所述转向构件、所述箱梁腹板的底部连接所述箱梁底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确定所述杆系单元二的横截面宽度时,取下列a、b两者中的最小值:a=1/3l;b=b+2b
h
+12h
f
;其中,l为两个箱梁腹板中心距,b为转向构件的厚度,b
h
为转向构件与箱梁顶板或箱梁底板之间的倒角宽度,h
f
为箱梁顶板或箱梁底板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系单元一、所述杆系单元三的横截面宽度分别取为1m,所述杆系单元二的横截面宽度取为a、b两者中的最小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系单元一、所述杆系单元二和所述杆系单元三的的横截面高度分别取对应的所述箱梁顶板、所述箱梁底板和所述箱梁腹板的实际厚度,所述杆系单元一和所述杆系单元二的长度分别取对应的所述箱梁顶板、所述箱梁底板的实际长度,所述杆系单元三的长度取所述箱梁腹板的实际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面网格模型的边界处:所述杆系单元三与多根所述横向杆单元连接,所述杆系单元一、所述杆系单元二分别与多根所述竖向杆单元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体外束转向管的数量和在所述转向构件中的位置,确定荷载作用点的数量和位置,所述荷载作用于转向构造的方向为体外束转向管转向弯曲的方向。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添加荷载,是在每根所述体外束转向管中心位置施加转向荷载p,施加转向荷
载p的大小通过下列公式计算:p=2fsin(α/2)其中,f为体外束转向管的预张拉力,α为体外束转向管的转向角。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添加边界条件,是在所述杆系单元一和所述杆系单元三的交点处,从组合后的简化结构顶部向底部方向添加竖向支撑,所述竖向支撑用于限制组合后的简化结构的位移。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构件为转向竖肋、转向块、转向横肋或转向横隔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转向构造简化设计方法,应用于桥梁工程体外预应力结构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将箱梁顶板、箱梁底板和箱梁腹板分别简化为平面杆系单元;S2、设定杆系单元的横截面宽度、高度和长度;S3、将转向构件简化为平面网格模型,将体外束转向力荷载作用在荷载作用点;S4、将各简化的结构在二维平面上组合,得到二维框架模型;S5、计算二维框架模型的受力,根据受力结果对转向构件进行配筋设计;该简化设计方法能够快速对转向构造进行简化,整个过程简单容易实现,不需要复杂的过程,简化了建模计算过程,提高了设计速度。高了设计速度。高了设计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姚南 何庭国 肖杰 黄毅 徐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0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