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微生物与发酵工程领域,涉及一株内氏假丝酵母,特别涉及一株高产3-甲硫基丙醇的内氏假丝酵母。
背景技术:
2.3-甲硫基丙醇具有强烈的甜香、汤或肉样香气,早在1973年美国食用香料与提取物制造者协会(flavour and extract manufactuere’s association,fema)将其确定为一般认为安全的香料物质,在食品中建议用量为0.1 mg/kg-50 mg/kg,1986年,我国相关食品国家标准也将其列为暂时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尽管3-甲硫基丙醇是否是芝麻香型白酒中的特征风味物质存有争论,但其在部分品牌芝麻香型白酒的风格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豉香型白酒及果酒的呈味中也具有重要的贡献,表现出花椰菜和煮熟蔬菜的香气,对风味品质的贡献显著。
3.3-甲硫基丙醇是一种重要的食品香料,在肉味和鱼味及酱油香味等香精中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和生物转化的方法制备。化学合成方法具有成本低、合成快,产物浓度高的优势,但存在的一些诸如原料毒性高、生产过程中的毒副产物难以去除及污染较大等问题引起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业化生产中的长期使用,必须拓展新的生产方法。微生物可以将甲硫氨酸转化为3-甲硫基丙醇。虽然,当前微生物转化合成3-甲硫基丙醇的速率不及化学方法,但由于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构型单一、绿色环保、所用原料安全无污染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制备“绿色”和“天然”的3-甲硫基丙醇的重要发展方向。
4.随着技术和时间的发展,人们对天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化学合成物质产生抵触心理,虽然化学合成3-甲硫基丙醇方法逐渐成熟,但是微生物代谢生产3-甲硫基丙醇具有广阔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天然绿色3-甲硫基丙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从大曲中分离出来的高产3-甲硫基丙醇的天然菌株yhm-g,乙醇耐受性高、能够利用蛋氨酸生产3-甲硫基丙醇。
6.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利用yhm-g生产3-甲硫基丙醇的方法。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株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yhm-g,保藏编号为cgmcc no. 23668。
9.上述内氏假丝酵母yhm-g可用于生产3-甲硫基丙醇,如在酿酒、调味品、食品添加剂行业中进行应用。
10.一种利用内氏假丝酵母yhm-g生产3-甲硫基丙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内氏假丝酵母yhm-g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活化,获得种子活化液;(2)将种子活化液接种于发酵培养基发酵,获得含3-甲硫基丙醇的培养液。
11.优选地,所述种子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20 g/l,蛋白胨20 g/l,酵母浸粉10 g/l。
12.优选地,所述活化步骤为:28 ℃、180 r/min下活化24 h。
13.优选地,所述发酵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10~70 g/l,酵母浸粉0.4~2.8 g/l,l-蛋氨酸2~14 g/l,磷酸二氢钾8 g/l,磷酸氢二钾6 g/l,氯化钠2 g/l,硫酸锌0.03 g/l,氯化镁0.01 g/l,ph 3~7,氯化亚铁0.02 g/l。
14.更优选地,所述发酵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30~60 g/l,酵母浸粉0.8~1.2 g/l,l-蛋氨酸4~6 g/l,磷酸二氢钾8 g/l,磷酸氢二钾6 g/l,氯化钠2 g/l,硫酸锌0.03 g/l,氯化镁0.01 g/l,氯化亚铁0.02 g/l,ph 4~6。
15.更优选地,所述发酵培养基中还包含表面活性剂;选自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和triton-100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表面活性剂在发酵培养基中的浓度为2~64g/l;优选为2~16g/l。
16.优选地,步骤(2)中接种量为0.1%~6.4%(v/v);发酵条件为:0~270 r/min,20~36 ℃培养24~96 h。
17.更优选地,步骤(2)中接种量为0.2%~3.2%(v/v);发酵条件为:135~210 r/min,28~30 ℃培养48~60 h。
18.一种利用内氏假丝酵母yhm-g生产3-甲硫基丙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内氏假丝酵母yhm-g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28 ℃、180 r/min下活化24 h,获得种子活化液;(2)按照0.5%接种量将种子活化液接种于发酵培养基28 ℃、210 r/min下发酵48h,获得含3-甲硫基丙醇的培养液;所述种子培养基包含葡萄糖20 g/l,蛋白胨20 g/l,酵母浸粉10 g/l;所述发酵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50 g/l,酵母浸粉1.2 g/l,l-蛋氨酸6 g/l,磷酸二氢钾8 g/l,磷酸氢二钾6 g/l,氯化钠2 g/l,硫酸锌0.03 g/l,氯化镁0.01 g/l,吐温-80 2.5g/l,氯化亚铁0.02 g/l,ph 6。
19.一种含有上述内氏假丝酵母yhm-g的组合物。
20.根据用途的不同,所述组合物还可以含有其他微生物,内氏假丝酵母yhm-g的底物、保护剂,填料或吸附剂等成分。
21.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的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yhm-g来源于白酒大曲,相对于已知的菌株,具有3-甲硫基丙醇产量高的特点。经检测,该菌株3-甲硫基丙醇产量可达3.16 g/l。该菌株乙醇耐受性高,其中能在11%的乙醇浓度下生长,属于高耐受乙醇菌株。此外,其ph耐受范围很广(ph 2~12内都能生长),有利于该菌株应用在各种领域中生产3-甲硫基丙醇。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对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yhm-g发酵特性的研究,优化了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提高了该菌3-甲硫基丙醇的产量。
22.生物保藏信息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yhm-g,于2021年10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地址为中国北京,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668。
附图说明
23.图1是酵母yhm-g菌株在wl鉴别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a)和10
×
100倍细胞形态(b);图2是酵母yhm-g菌株系统进化发育树;图3是酵母yhm-g菌株对温度(a)、ph(b)、nacl(c)、乙醇(d)和烟碱(e)的耐受性;图4是3-甲硫基丙醇标准品制作的标准曲线;图5是葡萄糖浓度(a)、酵母浸粉浓度(b)、l-蛋氨酸浓度(c)对内氏假丝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的影响图6是初始ph(a)、温度(b)、转速(c)、装液量(d)、接种量(e)对内氏假丝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的影响;图7是表面活性剂种类(a)、吐温-80浓度(b)、l-蛋氨酸添加时间(c)、培养时间(d)对内氏假丝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的影响;图8是各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对3-甲硫基丙醇浓度影响的3d曲面图,其中,(a)葡萄糖浓度和蛋氨酸添加时间对3-甲硫基丙醇浓度影响的曲面图;(b)酵母浸粉浓度和蛋氨酸添加时间对3-甲硫基丙醇浓度影响的曲面图;(c)葡萄糖浓度和酵母浸粉浓度对3-甲硫基丙醇浓度影响的曲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
25.实施例1 yhm-g菌株的分离和鉴定按照以下配方配制培养基,分装后121 ℃灭菌20 min,备用:ypd培养基(g/l):酵母浸粉10,蛋白胨20,葡萄糖20,琼脂粉20;3-甲硫基丙醇转化培养基配方(g/l):葡萄糖30,酵母浸粉0.8,l-蛋氨酸4,磷酸二氢钾8,磷酸氢二钾6,氯化钠2,硫酸锌0.03,氯化镁0.01,ph调至5,灭菌后加入0.02 g/l氯化亚铁(过0.22 μm滤膜除菌);wl培养基(g/l):葡萄糖50,酵母浸粉5,蛋白胨5,磷酸二氢钾0.55,氯化钾0.425,氯化钙0.125,氯化铁0.0025,硫酸镁0.125,硫酸锰0.0025,溴甲酚绿0.022,琼脂20,ph 6.5。
26.1. 目的菌株分离取1 g粉碎混匀的大曲粉,用无菌水稀释10倍。在无菌环境中,将其菌液梯度分别稀释至10-5
、10-6
及10-7
。取0.1 ml各梯度稀释液涂布于ypd平板上,30 ℃培养2 d。挑取白色突起、不透明的具有酵母菌形态的单菌落,在ypd平板上划线,得到纯种酵母菌,甘油管保存备用。将从大曲中筛选到酵母菌接种于ypd培养基中在28 ℃,180 r/min活化24 h。按照0.2%的接种量将活化好的酵母菌种子液接种于已灭菌的3-甲硫基丙醇转化培养基中,在温度为30 ℃,转速为200 r/min的摇床中培养48 h,培养完成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酵母菌合成3-甲硫基丙醇的产量。以酿酒酵母菌株产量为参照,选择比其3-甲硫基丙醇产量高的菌株。从大曲中获得一株编号yhm-g的菌株具有较好的转化能力,能积累较高浓度的3-甲硫基丙醇,该菌株分别斜面和甘油管保存。
27.2. yhm-g菌株鉴定(1)菌落形态:将已活化的酵母菌接种于wl鉴别培养基中,30 ℃下培养48 h,进行菌落形态观察。结果如图1a所示,菌落形态较大呈白色,圆形凸起,边缘规则,菌落表面干燥粗糙且不易挑取且菌落生长处培养基颜色由绿变黄。细胞形态:将步骤(1)中酵母菌细胞固定并滴加美兰染液,于电子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形态观察。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如图1b所示,呈棒状,一端出芽无芽孢,无菌丝体。
28.(2)将酵母菌分别进行糖发酵、碳同化、氮同化和硫化氢、吲哚、甲基红、伏-普实验、柠檬酸盐实验、淀粉水解、尿素试验、明胶水解等生理生化鉴定:糖发酵实验测试的糖类包括:d-半乳糖、d-阿拉伯糖、d-木糖、蔗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d-果糖、l-鼠李糖;碳同化实验的碳源包括:丙三醇、乙醇、甘露醇、d-山梨糖、菊糖、d-核糖、d-棉子糖、d-海藻糖;氮同化实验的氮源包括:尿素、亚硝酸钠、硫酸铵、硝酸钾、l-苯丙氨酸、l-赖氨酸。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如表1,yhm-g菌株可以利用大部分糖类,可以利用乙醇,丙三醇以及菊糖作为唯一的碳源进行生长,可以利用尿素,硝酸铵,l-赖氨酸,l-苯丙氨酸以及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作为唯一氮源进行生长,可以产生吲哚,色氨酸酶,能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能将柠檬酸钠做碳源进行生长。
29.酵母菌yhm-g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与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高度相似,初步认为酵母菌yhm-g为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
30.表1 yhm-g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注:“+”表示阳性反应;
“‑”
表示阴性反应。
31.(3)分子生物学鉴定:收集酵母菌菌体,提取dna为模板,以26s rdna通用引物:nl1 (5'-gcatatcaataagcggaggaaaag-3')和nl4 (5'-ggtccgtgtttcaagacgg-3')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电泳检验并测序。采用序列图谱软件bioedit,参照正向序列图谱,进行校对。用校
对后的26s rdna d1/d2区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序列搜索(blast search),比较供试菌株与已知酵母菌相应序列的相似程度。根据同源性搜索结果,使用mega6.0生物学软件对测试菌株和相关菌株的多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及neighbour-joining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图2)。通过blast序列比对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知,酵母菌yhm-g与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 kc798430.1亲缘关系最近。
32.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将酵母菌yhm-g鉴定为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该菌株于于2021年10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668。
33.实施例2 yhm-g菌株的生长特性1. 菌株温度耐受性以ypd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将已活化的菌液接种于ypd培养基中,分别在温度为20 ℃,25 ℃,30 ℃,35 ℃,40 ℃,45 ℃,50 ℃,转速为180 r/min条件下培养48 h后通过浊度法测定其od
560
。浊度法:将发酵液置于比色皿中,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60 nm处检测发酵液的光密度,所测od值可用来反映菌浓度。结果如图3a所示,本发明所涉及菌株在温度高于40 ℃时无法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34.2. 菌株ph耐受性将已活化酵母菌按0.2%的接种量接种于初始ph分别为1,2,3,4,5,6,7,8,9,10,11,12,13,14的ypd基础培养基中,在温度为28 ℃,转速为180 r/min的摇床中培养48 h后利用浊度法测定其od
560
。结果如图3b所示,本发明所涉及菌株生长ph范围比较广,可以在ph 2-12之间生长,其最适生长ph为6。
35.3. 菌株nacl耐受性将已活化的酵母菌株按照0.2%的接种量接种于nacl浓度(w/v)分别为0%,3%,6%,9%,12%,15%,18%,21%的ypd培养基中,在温度为28 ℃,转速为180 r/min的摇床中培养48 h后利用浊度法测定其od
560
。结果如图3c所示,该菌能在nacl浓度为21%以下生长,其耐盐性较强。
36.4. 菌株乙醇耐受性将已活化的酵母菌株按照0.2%的接种量接种于乙醇浓度(v/v)分别为0%,3%,6%,9%,12%,15%,18%,21%的已灭菌的ypd培养基中,置于温度为28 ℃,转速为180 r/min的摇床中培养48 h后利用浊度法测定其od
560
。结果如图3d所示,该菌能在乙醇浓度12%以下生长,属于高耐受乙醇菌株。
37.5. 菌株烟碱耐受性将已活化的酵母菌株按照5%的接种量接种于烟碱初始浓度分别为0.3 g/l,0.4 g/l,0.6 g/l,0.7 g/l,1.0 g/l,1.2 g/l的烟碱培养基中,在温度为28 ℃,转速为180 r/min的摇床中培养48 h后利用浊度法测定其od
560
。烟碱液体培养基成分为:磷酸氢二钾13.3 g/l,磷酸二氢钾4 g/l,硫酸镁0.2 g/l,0.5 ml微量元素溶液(硫酸锰0.008 g,氯化钙0.05 g,氯化铜0.05 g,硫酸亚铁0.004 g,硫酸锌0.1 g,钼酸钠0.1 g,用0.1 mol/l盐酸定容至1 l),121 ℃灭菌20 min灭菌。烟碱与灭菌富集培养基1:1混匀(烟碱培养基初始浓度为0.05 g/l)。结果如图3e所示,该菌株烟碱耐受浓度达到1.2 g/l。
38.实施例3 yhm-g菌株发酵条件的单因素筛选
1. 3-甲硫基丙醇的检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60 infinity)测定yhm-g发酵液中3-甲硫基丙醇的含量。色谱条件:c-18反相柱(zorbax eclipse plus c-18,4.6
×
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v/v);流速0.7 ml/min;检测波长215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3-甲硫基丙醇的保留时间为9.3 min;以0.0-6.0g/l的3-甲硫基丙醇标准溶液在上述条件下测定并以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作标准曲线,如图4所示,回归方程为y= 3123.5x+245.62 (r2=0.9929)。将待测样品的峰面积带入回归方程中,峰面积为y值,求出3-甲硫基丙醇浓度x(g/l)。
39.2. yhm-g基础发酵条件(1)将酵母菌yhm-g接种于ypd培养基(酵母浸粉10 g/l,蛋白胨20 g/l,葡萄糖20g/l)于28 ℃,180 r/min条件下活化24 h,获得种子液;(2)按照0.2%的接种量将种子液接种于发酵培养基(葡萄糖30 g/l,酵母浸粉0.8 g/l,l-蛋氨酸4 g/l,磷酸二氢钾8 g/l,磷酸氢二钾6 g/l,氯化钠2 g/l,硫酸锌0.03 g/l,氯化镁0.01 g/l,ph调至5,灭菌后加入0.02 g/l氯化亚铁(过0.22 μm滤膜除菌))中,30 ℃ 200 r/min培养48 h,获得发酵液;(3)取2 ml发酵液于2 ml离心管,10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1.5 ml,经0.22 μm水系滤膜过滤得到待测样品。
40.3. 葡萄糖浓度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0% (10 g/l)、2.0% (20 g/l)、3.0% (30 g/l)、4.0% (40 g/l)、5.0% (50 g/l)、6.0% (60 g/l)和7.0% (70 g/l)。结果如图5a所示:当葡萄糖浓度为6.0% (60 g/l)时,酵母yhm-g利用葡萄糖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1.82 g/l。3-甲硫基丙醇产量在葡萄糖浓度为3.0% (30 g/l)到6.0% (60 g/l)之间无显著差异。
41.4. 酵母浸粉浓度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发酵培养基中酵母浸粉浓度分别为0% (0 g/l)、0.04% (0.4 g/l)、0.08% (0.8 g/l)、0.16% (1.6 g/l)、0.2% (2.0 g/l)、0.24% (2.4 g/l)和0.28% (2.8 g/l)。结果如图5b所示:当酵母浸粉浓度为0.2% (2.0 g/l)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2.02 g/l。3-甲硫基丙醇产量在酵母浸粉浓度为0.2% (2.0 g/l)到0.28% (2.8 g/l)之间无显著差异。
42.5. l-蛋氨酸浓度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发酵培养基中蛋氨酸浓度分别为0 g/l、2 g/l、4 g/l、6 g/l、8 g/l、10 g/l、12 g/l和14 g/l。结果如图5c所示:当l-蛋氨酸浓度为4 g/l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2.03 g/l。
43.6. 初始ph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分别为3.0、3.5、4.0、4.5、5.0、5.5、6.0、6.5和7.0。结果如图6a所示:当初始ph为4.5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1.69 g/l。3-甲硫基丙醇产量在初始ph为4.0到5.5之间无显著差异。
44.7. 温度的优选
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发酵温度分别为20 ℃、24 ℃、28 ℃、32 ℃、36 ℃和40 ℃。结果如图6b所示:当温度为32 ℃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1.87 g/l。
45.8. 转速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发酵的转速分别为0 r/min、45 r/min、90 r/min、135 r/min、180 r/min、225 r/min和270 r/min。结果如图6c所示:当转速为135 r/min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2.49 g/l。
46.9. 装液量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发酵时的装液量分别为25 ml、50 ml、75 ml、100 ml和125 ml/250ml。结果如图6d所示:当装液量为75 ml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1.92 g/l。
47.10. 接种量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的接种量分别为0.1%、0.2%、0.4%、0.8%、1.6%、3.2%和6.4%。结果如图6e所示:当接种量为0.4%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1.89 g/l。3-甲硫基丙醇产量在接种量为0.2%到3.2%之间无显著差异。
48.11. 表面活性剂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发酵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2%的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空白、丙三醇、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triton-100和triton-114)。结果如图7a所示: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triton-100对3-甲硫基丙醇产量都有促进作用且无显著差异,当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2.31 g/l。
49.12. 吐温-80浓度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发酵培养基中加入浓度分别为0 g/l、2 g/l、4 g/l、8 g/l、16 g/l、32 g/l和64 g/l的吐温-80。结果如图7b所示:当吐温-80浓度为16 g/l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2.08 g/l。不同浓度的吐温-80对3-甲硫基丙醇产量都有促进作用且无显著差异。
50.13. l-蛋氨酸添加时间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发酵培养基中l-蛋氨酸添加时间分别为0 h、12 h、24 h、36 h、48 h、60 h和72 h。结果如图7c所示:当l-蛋氨酸添加时间为24 h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1.47 g/l。
51.14. 培养时间的优选采用基础发酵条件培养酵母yhm-g,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的培养时间分别为0 h、12 h、24 h、36 h、48 h、60 h、72 h、84 h和96 h。结果如图7c所示:当培养时间为60 h时,酵母yhm-g合成3-甲硫基丙醇含量最高,为1.72 g/l。3-甲硫基丙醇产量在培养时间为48 h到96 h之间无显著差异。
52.实施例4 yhm-g菌株发酵条件的响应面分析1. plackett-burman试验利用mintab 17 (minitab, inc. state college, pa, usa)对实施例3中除表面
活性剂种类以外的11个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每个因素3个平行,如表2所示,响应值为3-甲硫基丙醇的浓度。
53.表2 plackett
–
burman试验设计各因素与水平实验结果见表3。3-甲硫基丙醇的变化范围为0.00~2.00 g/l,回归方程为3-甲硫基丙醇浓度=2.1126+0.002173转速(rpm)-0.04118温度(℃)+0.018272葡萄糖浓度(g/l)+0.18997初始ph-0.005191装液量(ml)+0.3529接种量(%)-0.029632蛋氨酸添加时间(h)-0.008589培养时间(h)-0.4476酵母浸粉浓度(g/l)+0.05511蛋氨酸浓度(g/l)+0.05673吐温-80浓度(g/l)。
54.表3 plackett
–
burman试验设计与结果表4 plackett-burman试验显著性分析结果
模型充分性采用方差分析(anova)检验。方差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显著性。模型p值显著(0.001),一般p值小于0.05为宜。由表4可知,11个因素对3-甲硫基丙醇浓度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对这11个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55.2. 最陡爬坡试验依据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结合表4中的回归系数对爬坡试验的步长和方向进行最陡爬坡试验设计,其中转速、葡萄糖浓度、初始ph、接种量、蛋氨酸浓度、吐温-80浓度对3-甲硫基丙醇产量呈现正效应,温度、装液量、蛋氨酸添加时间、培养时间、酵母浸粉浓度呈现负效应。
56.表5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及结果最陡爬坡试验设计及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第五组3-甲硫基丙醇产量最高为2.03 g/l。因此将第五组试验条件用作后续响应面试验的中心点。
57.3. 响应面试验通过最陡爬坡试验找到3-甲硫基丙醇产量最高区域后,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根据pb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结果,对3个最关键因素(蛋氨酸添加时间(a)、葡萄糖浓度(b)酵母浸粉浓度(c))进行进一步探究,以增强3-甲硫基丙醇产量。每个因素取三个水平,分为编码为-1、0、1,以3-甲硫基丙醇浓度为响应值y,表6为试验设计及结果。从表6可以看出第13组试验3-甲硫基丙醇产量最高,为2.74 g/l。
58.表6 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结果
h,蛋氨酸浓度6 g/l,吐温-80浓度2.5 g/l。
61.为了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在上述最优发酵条件下重复3次试验,3-甲硫基丙醇的平均产量为3.16 g/l,实际值与预测值2.96 g/l接近,证明模型可靠。
62.应用例1 酵母yhm-g在酿酒中的应用(1)将酵母yhm-g接种于ypd培养基(酵母浸粉10 g/l,蛋白胨20 g/l,葡萄糖20g/l)于28℃,180 r/min条件下活化24 h,获得种子液;(2)取800 g带壳红高粱,采用粉碎机将高粱颗粒破碎为4-5瓣后,加入1.6 l 80℃热水,充分混匀并浸泡24 h,添加200 g稻壳,再次混匀后,均匀平铺在上层垫有纱布的篦子上(不宜过厚),置于沸水蒸锅内,盖盖蒸粮1.5 h。立即将粮食取出,混匀,平铺摊凉。待粮食温度为30℃左右,加入100 g大曲粉(20-40目),实验组中接入10%(以总重量计,w/w)的上述准备的酵母细胞菌悬液,对照组以酿酒酵母代替。混匀后分装在2 l陶瓷坛中,于常温进行固态发酵;(3)准确称取1 g混匀的酒醅,置于15 ml气质小瓶中,加入5 ml饱和食盐水和1
ꢀµ
l 0.5 g/l的2-辛醇,于60℃平衡30 min后,于60℃吸附30 min,进行气质检测挥发性风味物质;(4)结果表明,接种10%的yhm-g的实验组,风味物质含量相比对照组丰富,并且在实验组中检测到3-甲硫基丙醇,而对照组未检测到3-甲硫基丙醇,这表明该菌株在提高白酒中3-甲硫基丙醇含量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技术特征:
1.一株内氏假丝酵母(candida naeodendra)yhm-g,保藏编号为cgmcc no. 23668。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氏假丝酵母yhm-g在生产3-甲硫基丙醇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为酿酒、调味品制备、食品添加剂制备。3.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氏假丝酵母yhm-g生产3-甲硫基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内氏假丝酵母yhm-g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活化,获得种子活化液;(2)将种子活化液接种于发酵培养基发酵,获得含3-甲硫基丙醇的培养液。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20 g/l,蛋白胨20 g/l,酵母浸粉10 g/l;所述活化步骤为:28 ℃、180 r/min下活化24 h;所述发酵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10~70 g/l,酵母浸粉0.4~2.8 g/l,l-蛋氨酸2~14 g/l,磷酸二氢钾8 g/l,磷酸氢二钾6 g/l,氯化钠2 g/l,硫酸锌0.03 g/l,氯化镁0.01 g/l,ph 3~7,氯化亚铁0.02 g/l;步骤(2)中,接种量为0.1%~6.4%(v/v);发酵条件为:0~270 r/min,20~36 ℃培养24~96 h。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30~60 g/l,酵母浸粉0.8~1.2 g/l,l-蛋氨酸4~6 g/l,磷酸二氢钾8 g/l,磷酸氢二钾6 g/l,氯化钠2 g/l,硫酸锌0.03 g/l,氯化镁0.01 g/l,氯化亚铁0.02 g/l,ph 4~6;步骤(2)中,接种量为0.2%~3.2%(v/v);发酵条件为:135~210 r/min,28~30 ℃培养48~60 h。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中还包含表面活性剂;选自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和triton-100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表面活性剂在发酵培养基中的浓度为2~64g/l;优选为2~16g/l。7.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氏假丝酵母yhm-g生产3-甲硫基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内氏假丝酵母yhm-g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28 ℃、180 r/min下活化24 h,获得种子活化液;(2)按照0.5%接种量将种子活化液接种于发酵培养基28 ℃、210 r/min下发酵48h,获得含3-甲硫基丙醇的培养液;所述种子培养基包含葡萄糖20 g/l,蛋白胨20 g/l,酵母浸粉10 g/l;所述发酵培养基中包含:葡萄糖50 g/l,酵母浸粉1.2 g/l,l-蛋氨酸6 g/l,磷酸二氢钾8 g/l,磷酸氢二钾6 g/l,氯化钠2 g/l,硫酸锌0.03 g/l,氯化镁0.01 g/l,吐温-80 2.5g/l,氯化亚铁0.02 g/l,ph 6。8.一种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内氏假丝酵母yhm-g的组合物。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微生物,内氏假丝酵母yhm-g的底物、保护剂,填料或吸附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与发酵工程领域,提供了一株高产3-甲硫基丙醇的内氏假丝酵母,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668。该内氏假丝酵母可用于生产3-甲硫基丙醇,产量可达3.16 g/L,且乙醇耐受性高,可在酿酒、调味品、食品添加剂行业中进行应用。行应用。行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范光森 马景浩 孙宝国 张玉姣 成柳洁 杨然 滕超 詹夏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工商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2.21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