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组件及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9  171



1.本技术属于厨房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风组件及具有该热风组件的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热风烤箱、空气炸锅等烹饪器具的热风模块,其工作原理是“高速空气循环技术”,通过热风模块内的加热管来加热空气,然后利用风机使高温空气在腔体内加强对流,加快高温空气在封闭腔体内的快速流动。如此,热风模块相对于普通的烧烤功能,能提高烹饪效率,减短烹饪时间。特别是针对大块的食物,如烤整鸡等,还能提高食物加热和上色的均匀性。
3.现有的热风组件,都设计有进风口与出风口,腔体内的空气经由进风口,进入到热风组件内加热,加热后的高温空气,经扇叶加速,从出风口吹回到腔体内,如此,形成热风空气循环。
4.其中,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需要一定的贯通,才能保证热风循环的畅通。然而由于目前的热风模块,进风口与出风口完全贯通,造成空气的流动,容易受进风口、出风口、扇叶转速、发热管、支架、空气温度以及腔体负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热风流场变得复杂和难以捉摸,进风口和出风口处的气流也容易掺混,原本用来进风的地方,实际却是在出风,原本用来出风的地方,实际却是在进风。如此热风模块的整体工作效率就会严重降低。与此同时,进风口和出风口出现的气流掺混,使得腔体空间的温度分布变得不稳定或者不均匀,食物的烹饪效果也难以保证,极大影响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热风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的气流容易混杂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6.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
7.风罩盖板,所述风罩盖板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8.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与所述风罩盖板合围形成有收容腔;
9.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设于所述收容腔并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
10.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于所述风罩盖板和所述离心风扇之间,所述挡风板形成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设有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出风端与所述离心风扇相对设置,且所述出风端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离心风扇的最大径向尺寸。
11.根据本技术的热风组件,通过在风罩盖板和导风罩合围成的收容腔内设置离心风扇,并在风罩盖板和离心风扇之间还设有挡风板,挡风板形成有进风通道,进风通道的进风端与风罩盖板的进风口相对设置,进风通道的出风端与离心风扇相对设置,离心风扇运转时产生负压,从而将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至收容腔,并经进风通道流动至离心风扇处,保证
进风气流仅能通过进风口进入至收容腔内,空气经离心风扇的加速后,通过出风口排出至收容腔的外部,从而通过热风组件加速空气的流动,由于本技术中出风端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离心风扇最大径向尺寸,从而保证出风气流仅能通过出风口排出收容腔,进而通过挡风板将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进行隔离,防止进风口处的空气和出风口处的空气混杂,保证热风组件的气流循环效率。
12.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热风组件,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心风扇包括本体部和多个沿所述本体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扇叶,多个所述扇叶的边缘合围形成有所述离心风扇的最大径向尺寸。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端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等于所述本体部的径向尺寸。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端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所述进风端的最大径向尺寸。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挡风板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第一挡板部和第二挡板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风罩盖板相连,所述第一挡板部为环形的斜面结构,所述第一挡板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一端设有所述进风端,所述第二挡板部为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二挡板部远离所述第一挡板部的一端设有所述出风端。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罩盖板上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挡风板的一端与所述风罩盖板相连,并将多个所述通风孔分隔成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风组件还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设于所述收容腔并环设于所述离心风扇的外部。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风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部分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导风罩的外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插入至所述收容腔并与所述离心风扇传动连接。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风组件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于所述导风罩的外部,所述隔热板与所述导风罩间形成隔热腔,部分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隔热腔的外部并与所述隔热板相连。
21.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热风组件,所述烹饪装置还包括烹饪腔,其中,所述热风组件的所述风罩盖板为所述烹饪腔的侧板或背板,或所述热风组件的所述导风罩为所述烹饪腔的侧板或背板。
附图说明
22.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它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23.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烹饪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烹饪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中烹饪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3中a部的热风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4中热风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图6中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图6中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图6中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图6中驱动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中各标号表示如下:
34.1:烹饪装置;
35.10:热风组件;
36.11:风罩盖板、111:通风孔、112:进风口、113:出风口;
37.12:导风罩、121:收容腔、122:第一腔体、123:第二腔体;
38.13:离心风扇、131:本体部、132:扇叶;
39.14:挡风板、141:进风通道、142:连接板、143:第一挡板部、144:第二挡板部、145:进风端、146:出风端;
40.15:发热管;
41.16:驱动电机、161:电机本体、162:输出轴、163:电机支架、164:叶片;
42.17:隔热板、171:凸起、172:第一安装槽、173:第二安装槽;
43.20:烹饪腔、21:左侧板、22:右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45.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46.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47.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
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48.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烹饪装置,该烹饪装置可以为空气炸锅、热风烤箱或其他具有热气流加热功能的烹饪装置,为描述方便,本实施方式中仅以烹饪装置为热风烤箱为例进行说明。
49.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烹饪装置1包括烹饪腔20和与烹饪腔20相连通的热风组件10,烹饪腔20的空气能够在热风组件10的作用下加速流动,从而提高烹饪腔20的空气流动速度,以便更加快速地对烹饪腔20的食物进行加热,且能够保证烹饪腔20食物的受热均匀。
50.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风组件10设于烹饪腔20的外部,其包括风罩盖板11、导风罩12、离心风扇13和挡风板14。风罩盖板10上设有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导风罩12与风罩盖板11合围形成有收容腔121,离心风扇13设于收容腔121并与进风口112相对设置,挡风板14设于风罩盖板11和离心风扇13之间,挡风板14形成有进风通道141,进风通道141设有进风端145和出风端146,进风端145与进风口112相对设置,出风端146与离心风扇13相对设置,且出风端146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离心风扇13最大径向尺寸。
51.根据本技术的热风组件10,通过在风罩盖板11和离心风扇13间设置挡风板14,能够通过挡风板14将进风通道141内的进风气流和离心风扇13边缘处的出风气流有效地进行隔离,防止进风口112处的空气和出风口113处的空气混杂,保证热风组件10对烹饪腔20的空气的循环效率,使烹饪腔20热空气的分布更加稳定和均匀,提高食物的烹饪效果。
52.再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热风组件10的风罩盖板11为烹饪腔20的背板,背板上设置有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从而通过背板上的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连通烹饪腔20和热风组件10的收容腔121。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烹饪腔20的背板设置为热风组件10的导风罩12,并在背板朝向烹饪腔20开口的方向上设置具有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的风罩盖板22,同样能够在烹饪装置1内形成热风组件10,并通过热风组件10加速烹饪腔20的热气流流动。
53.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烹饪腔20的左侧板21或右侧板22设置为热风组件10的风罩盖板11,并在烹饪腔20的外部设置与风罩盖板11相对设置的导风罩12,同样能够在烹饪装置1内形成热风组件10,并通过热风组件10加速烹饪腔20的热气流流动。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烹饪腔20的左侧板21或右侧板22设置为热风组件10的导风罩12,并在烹饪腔20中设置具有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的风罩盖板22,并将风罩盖板22与导风罩相对设置,同样能够在烹饪装置1内形成热风组件10,并通过热风组件10加速烹饪腔20的热气流流动。
54.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用户面向烹饪装置1时,烹饪装置1朝向地面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的底部,烹饪装置1远离地面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的顶部,烹饪装置1位于用户左手侧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的左侧,烹饪装置1位于用户右手侧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的右侧,烹饪装置1靠近用户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的前侧,烹饪装置1远离用户的一侧为
烹饪装置100的后侧。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烹饪腔20具有开口的一侧为前侧,热风组件10所在烹饪腔20的一侧为烹饪腔20的后侧,即热风组件10与烹饪腔20的背板相连。
55.具体地,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罩盖板11上设有多个通风孔111,多个通风孔111成圆形矩阵排量。挡风板14设有进风端145的一端与风罩盖板11相连,并将多个通风孔111分隔成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其中,设于圆形中央位置的多个通风孔111形成为进风口112,环设于进风口112外周的多个通风孔115形成为出风口113。本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的排列位置紧凑,从而进一步地加速气流循环速度。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风罩盖板11的中心位置设置进风口112,并将出风口113设置于风罩盖板11的边缘位置,通过将本技术中的热风组件10的挡风板14与进风口112相对设置,并将挡风板14的出风端146的最大径向尺寸设置成小于离心风扇13最大径向尺寸,同样能够有效地将收容腔121内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相隔离,进而防止进风口112处的空气和出风口113处的空气混杂,保证热风组件10的空气循环效率。
56.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进风口112与出风口113分别与烹饪腔20的不同的侧板相连通。例如将进风口112设置于烹饪腔20的背板上,并将挡风板14与离心风扇13共同与进风口112相对设置,并将出风口113设于烹饪腔20的左侧板21或右侧板22上,同样能够通过热风组件10对烹饪腔20内的热气流加速循环,且有效地将收容腔121内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相隔离,进而防止进风口112处的空气和出风口113处的空气混杂,保证热风组件10的空气循环效率。
57.结合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风扇13包括本体部131和多个沿本体部13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扇叶132,多个扇叶132的边缘合围形成有离心风扇13最大径向尺寸。离心风扇13运转时通过中间的本体部131产生的负压并对气流进行吸引,同时将吸引至本体部131位置处的气流在扇叶132的作用下通过扇叶132的边缘加速排出,在此过程中,烹饪腔20的热空气通过进风口112快速进入至收容腔121,并通过出风口113快速排回至烹饪腔20,从而加速了烹饪腔20的热空气的循环速度,进而提高烹饪效率,同时保证热气流的稳定和分布均匀,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本实施方式中将挡风板14的出风端146的最大径向尺寸设置成小于离心风扇13最大径向尺寸,能够有效地通过挡风板14将收容腔121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相隔离,保证烹饪腔20的热气流循环效率。
58.进一步地,为达到最佳的隔离效果,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端146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等于本体部131的径向尺寸,即出风端146在离心风扇13所在平面的投影不超出本体部131的面积,从而使出风端146的进风气流与扇叶132上的出风气流完全隔离。
59.结合图1、图5和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挡风板14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142、第一挡板部143和第二挡板部144,连接部142为环形的板状结构,连接部142与风罩盖板11相连并将多个通风孔111分隔成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3。具体地,连接部142上设有多个安装孔,通过将安装孔与通风孔111相对齐,并通过螺栓连接风罩盖板11和连接部142。第一挡板部143为环形的斜面结构,用于连接第二挡板部144和连接部142,同时斜面的设置导致进风气流能够收拢至离心风扇13的本体部131,防止进风气流与出风气流间发生干涉。其中,第一挡板部143与连接部142相连的一端设有进风端145。第二挡板部144为圆筒状结构,第二挡板部144的一端与第一挡板部143相连,第二挡板部144的另一端朝向离心风扇13设置,同时第二挡板部144的另一端还设有出风端146。其中,出风端146的直径尺寸小于进风端145的
直径尺寸。
60.再结合图4、图6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风罩12和风罩盖板11间形成有收容腔121,具体地,导风罩12内设有背离风罩盖板11的设置的槽状结构,该槽状结构即为收容腔121。其中,本实施方式的收容腔121包括第一腔体122和第二腔体123,第一腔体122和第二腔体123内均设有离心风扇13,并在两个离心风扇13的进风方向上分别同时设有进风口112和挡风板14,同时在两个离心风扇13的出风方向上均设有出风口113,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热风组件10内同时设置两组热气流循环通道,从而进一步地通过热风组件10提高烹饪腔20的热空气的循环速度。其中,第一腔体122和第二腔体123的内壁形状根据各自对应的出风口113的形状而定,其尺寸尽量与出风口113尺寸相等设置,保证热气流的快速循环。
61.再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风组件10还包括发热管15,发热管15设于收容腔121并环设于离心风扇13的外部。本实施方式的发热管15为环形结构,其内径尺寸大于离心风扇13的最大径向尺寸,离心风扇13、挡风板14和发热管15共同设于收容腔121。通过将发热管15环设于离心风扇13的外部,当离心风扇13运转时,烹饪腔121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12进入进风通道141内,并通过进风通道141流动至离心风扇13的本体部131处,在离心风扇13的作用下本体部131的空气通过扇叶132沿径向方向向外散开,空气在沿径向方向向外散开的过程中被发热管15进行加热,从而形成热气流,并最终将加热后的热气流通过出风口113排回至烹饪腔20,在加速烹饪腔20热空气循环速度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了烹饪腔20的温度,提高了烹饪装置的烹饪效率。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加热管15设于热风组件10的外部,如设于烹饪腔20,并与进风口112或出风口113相对设置。
62.再结合图4、图6、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风组件10还包括驱动电机16和隔热板17。其中,部分驱动电机16设于导风罩12的外部,驱动电机16的输出轴162插入至收容腔121并与离心风扇13传动连接。隔热板17设于导风罩12的外部,隔热板17与导风罩12间形成隔热腔,部分驱动电机16设于隔热腔的外部并与隔热板17相连。具体地,隔热板17与导风罩12间可以采用螺栓连接,并在隔热板17与导风罩12形成隔热腔。隔热腔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少热风组件10释放的热量直接作用与驱动电机16,从而保证驱动电机16的可靠运行。
63.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隔热板17背离导风罩12的表面设有凸起171,凸起171与隔热板17的板面间形成第一安装槽171和第二安装槽172,第一安装槽171和第二安装槽172内均设有驱动电机16,从而通过驱动电机16驱动离心风扇13转动,并加速烹饪腔20的热气流流动。由于热风组件10的发热管15在工作时会释放大量热量,通过设置隔热板17,能够有效地减少作用于驱动电机16的热量,从而保证驱动电机16的正常工作状态。同时,第一安装槽171和第二安装槽172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少两个驱动电机16运转时的气流相互影响,保证驱动电机16的正常运转过程。
64.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电机16包括电机本体161和输出轴162,电机本体161设于收容腔121的外部,输出轴162的一端插入至收容腔121并与离心风扇13传动连接,通过电机本体161驱动离心风扇13转动。电机本体161上设有电机支架163,电机支架163可通过螺栓连接于隔热板17的凸起171上,从而将驱动电机16进行定位安装。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减小热风组件10散发的热量对驱动电机16的影响,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本体161的周向方向还间隔设有多个叶片164,在驱动电机16转动的同时,多个叶片164能够加速电机本体161周围的空气
流动,从而降低电机本体161周围的温度,进一步地减小热风组件10散发的热量对电机本体161的影响,保证驱动电机16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