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3-8-16  130



1.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的广泛深入开展,针对浅表(地下十数米以浅)地质体或埋置物的地球物理勘察(下称物探)需求日益广泛而繁杂,其中不乏特定环境下的特殊需求,针对pe管道的定位探测即是其中之一。
3.pe管属聚乙烯管材,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管、煤气管、暖气管及其它管道,管体本身无磁性,导电性差,塑性好。基于上述物性特征,采用磁测、常规电法及弹性波法探测管道的具体埋置位置较为困难,受限于施工环境(人车流扰动、电极或检波器无法接地、背景噪声高等)困扰,许多方法野外无法施工。目前,针对pe管道(尤其是未埋置示踪导线的pe管道)的定位探测仍是技术难题。
4.本发明所涉及的人工场源频率域地面电磁法是物探技术之一类,本发明隶属其分类下磁偶极水平线圈剖面法分支,其方法原理概述如下:
5.如附图1所示:现有方法中发射机向发射线圈(空芯或磁芯的多匝线圈,一般为圆形或方形)t中输入一定频率的谐变电流(正弦或余弦波),则发射线圈产生一次磁场h1,受h1激励,地下介质(地层、埋置物等)将产生二次电场e2,e2的大小与地下介质的导电性强弱正相关(因介质磁导率对e2的影响较为微弱,故忽略磁导率的影响),e2将产生二次磁场h2,h2被接收线圈(空芯或磁芯的多匝线圈,一般为圆形或方形)r所检测并输入接收机,进而放大转换存储,形成与发射频率相同的h2谐变磁场信号数据,通过分析h2信号的幅值、相位等信息,可推断或反演t-r间地下介质的导电性(对应某个t-r位置的观测可采集推算一个视电阻率或视电导率值);该导电性数据是对t-r间地下介质导电性的综合衡量(不是对应某个特定点位的视电导率),具有明确的体积效应,t-r间距越大,体积效应越显著,空间分辨能力越粗糙;通过沿测线平移t-r系统,或变换t-r平面位置,可获取评价导电性优劣的剖面曲线,通过分析曲线的高低变化(异常),可推断地下介质导电性的空间强弱变化;若观测剖面规则排布,则可绘制剖平图或平面等值线图,进而分析地下介质导电性的平面特征。上述方法中t-r线圈一般直径不大(几十厘米至几米),其装置类型(指t-r相互摆放位置、方位)较多,在此不赘述。有关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6.基于上述方法其所推算地下介质的视电导率为一模量,仅能体现导电性强弱,不具有方向性,不能判定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其衡量参数
‑‑
视电导率存在明显体积效应,其空间分辨能力取决于装置大小、信号频率高低、测量点位密度等诸多因素,直接采用该方法探测pe管等地下介质效果并不理想,其视电导率平剖图(或平面等值线图)中目标异常(由pe管等目标体所引起的异常)被背景异常(由地层类介质或回填物的空间变化所引起的异常)所掩盖,线状特征不明显,难以通过该图件确定目标体位置,因此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通过对所采取的观测装置、观测方式、数据整理分析模式的本质改变,使得所测地下介质视电导率既有幅值大小,也有方向,即360度观测各个方位的视电导率值,进而通过分析不同方位电导率差异判别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从而示踪线状地下介质的走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包括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其通过发射线圈输入大功率谐变电流,并利用接收线圈接收由地下介质受激产生的二次磁场信号;还包括勘探用的野外装置、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和数据分析解释系统,通过设置的野外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可获取密集测点的全方位视电导率数据,通过设置的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可判断目标体的平面位置;通过设置的数据分析解释系统用于调节发射信号的频率,进而分析不同频率下接收信号特征,用于定性评价目标体的埋深。
10.更进一步地,所述野外装置包括设置在主机内部的发射机、接收机及电源系统;野外装置将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设计成长方形且二者中心在同一条铅垂线上,其长宽比大于2,使其激励磁场及所接收的二次磁场呈现方向性;其线圈的尺寸随不同的探测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11.更进一步地,将接收线圈r设计成两个规格完全相同的线框,分别对称放置于发射线框上下两侧,三个线框中心在一条铅垂线上,长边相互平行,将两接收线圈r反向串联,抵消一次场h1。
12.更进一步地,将接收线圈r置于发射线圈t中心,其外铺设补偿线圈b,接收线圈r、发射线圈t和补偿线圈b处于同一平面内,中心重合,长边相互平行;向补偿线圈b中输入与发射线圈t中方向相反的同频电流,用于抵消接收线圈r所接收到的一次磁场信号,则所观测信号即为接收线圈r中心处二次磁场垂向分量信号。
13.更进一步地,数据采集系统的采集步骤如下:
14.s1:将野外装置中的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水平放置于测点正上方,其长边朝向北,在确保装备联接正常后,由主机发射机向发射线圈t中输入频率为f1、对应周期为t1的谐变电流,开始发射电磁信号,同时主机接收机开始以时间序列模式接收信号并实时存储,数据采样频率大于10
×
f1,保持观测时间在10
×
t1以上;
15.s2:以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中心为轴,顺时针旋转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一个角度n
°
,重复s1观测动作,直至旋转一周,实现全方位数据采集,为达到测深目标,需采取多频率数据采集模式,即在完成频率f1下数据采集后,改变发射频率为f2,重复前述观测动作,直至完成所需要的所有频率fn。
16.更进一步地,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具体方法如下:
17.s1:数据预处理:将一次磁场残值δh1(t)从时间序列观测数据中移除,再对移除后数据进行去噪,形成二次磁场时间序列数据h2(t);若为连续采样,则对h2(t)进行时间分割,形成对应于不同方位的h2n(t);
18.s2:数据转换:对h2n(t)逐一做傅氏变换,转换计算与发射频率相对应的频谱数据,其频谱数值与地下介质综合电导率值正相关,可直接比拟视电导率加以图示分析,或采取图表转换模式转化为视电导率加以图示分析;在采用与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规格相同
的参数及发射电流值,以一维均匀大地模型正演计算对应于不同频率、不同电导率的二次磁场频谱,可形成对应于各发射频率、各典型电导率的二次磁场h2(t)及其差值δh2(t)的频谱表,通过查表可将观测计算的频谱值转化为视电导率值。
19.更进一步地,数据分析解释系统根据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处理后,可形成每个测点的视电导率玫瑰图,当地下介质均匀无明细方向性变化时,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圆形;当地下存在管道洞穴具备明细方向性介质时,若介质中充水或介质本身导电性强,则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椭圆形,椭圆长轴方向指示管道洞穴方向;若该方向性介质为高阻体,则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哑铃形,哑铃腰部指示管道洞穴方向,并可为便于标示绘制视电阻率玫瑰图,其图形呈现为椭圆形,椭圆长轴方向指示管道洞穴方向,可将所有测点的视电导率玫瑰图绘制到一张平面图上,便于确定目标体。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较传统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而言针对性更强,原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场景,但用于寻找浅表pe管道或洞穴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噪声干扰严重的市镇街道更是难以实施;本发明主要针对探查pe管道之类的工程勘探难题,因其抗干扰能力强,发射功率大,发射峰值磁矩可达近千am2、占地小、体积效应弱,可以更快地分辨地下是否存在pe管道等目标体,有效地解决疑难探测问题。
附图说明
22.图1为现有的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基本原理图;
23.图2为本发明的野外装置方案一布置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的野外装置方案二布置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的视电导率玫瑰图;
26.图5为本发明的视电导率玫瑰图综合平面图;
27.图6为本发明的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查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包括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其通过发射线圈输入大功率谐变电流,并利用接收线圈接收由地下介质受激产生的二次磁场信号;还包括勘探用的野外装置、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和数据分析解释系统,通过设置的野外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可获取密集测点的全方位视电导率数据,通过设置的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可判断目标体的平面位置;通过设置的数据分析解释系统用于调节发射信号的频率,进而分析不同频率下接收信号特征,用于定性评价目标体的埋深。
30.请参阅图2-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野外装置包括设置在主机内部的发射机、接收机及电源系统;野外装置将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设计成长方形且二者中心在同一条铅垂线
上,其长宽比大于2(也可设计成椭圆形,其长短轴比大于2),使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长边或长轴方向),因而激励磁场及所接收的二次磁场也呈现方向性;上述线圈的尺寸可设计成多款,以适用于不同的探测深度,目标探测深度越大,线圈尺寸也需加大;本发明主要针对10米以浅的pe管道等疑难勘探问题,故暂将发射线圈尺寸设计为3米
×
1米,接收线圈尺寸设计为1.5米
×
0.5米,匝数分别为5匝、200匝。
31.基于上述描述,将野外装置类型初步设计成两个方案(其它方案在此不一一赘述):
32.方案一:如图2所示,将接收线圈r设计成两个规格完全相同的线框,分别对称放置于发射线框上下两侧(t、r均水平放置),三个线框中心在一条铅垂线上,长边相互平行,将两接收线圈r反向串联,抵消一次场h1(因r1、r2规格不可能完全相同,二者与发射线框的距离也不可能绝对相等,故实际制作设备必然存在一次场垂向分量残值,该残值可在设备制备后在标准场地校验检测,记为校验文件δh1(t),为一时间序列数据文件,以便在数据整理时移除该残值,t的时长为发射信号频率所对应的周期)影响,所观测信号即为r1、r2中心处二次磁场垂向分量信号的差值(δh2(t))。
33.方案二:如图3所示,将接收线圈r置于发射线圈t中心,其外铺设补偿线圈b,接收线圈r、发射线圈t和补偿线圈b处于同一平面内,中心重合,长边相互平行;向补偿线圈b中输入与发射线圈t中方向相反的同频电流,用于抵消接收线圈r所接收到的一次磁场信号(实际制备装备时,需先行调整b的规格尺寸,尽量使r中一次场残值不大于预期检测的二次磁场值的10倍,装备制备后的校验同上),则所观测信号即为接收线圈r中心处二次磁场垂向分量信号。
34.基于上述两个方案描述,整个野外装置在制作时,需选用无磁性、不导电、刚性强的材质制作框架,将t、r线圈安置于合适位置(以下称“t-r探头系”),确保t、r不变形,相对位置不变动。
35.实际工作时,两方案均需考虑一次磁场残余值问题,即设备制备后需在标准场地(外界电磁噪音小且稳定的场地)进行校验,测试一次场残值δh1(t)并形成校验文件,该文件为一时间序列的δh1数据,数据密度应高于相应发射频率的10倍,序列时长为一个发射周期,实际工作时需按同步方式从实测数据中移除该残值。
36.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采集系统的采集步骤如下:
37.步骤一:将野外装置中的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水平放置于测点正上方,其长边朝向北,在确保装备联接正常后,由主机发射机向发射线圈t中输入频率为f1、对应周期为t1的谐变电流,开始发射电磁信号,同时主机接收机(发射与接收同步)开始以时间序列模式接收信号并实时存储,数据采样频率大于10
×
f1(目前的模数转换器容易实现),为确保数据质量,可保持观测时间在10
×
t1以上,以便实现多次叠加;
38.步骤二:以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中心为轴,顺时针旋转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一个角度(n
°
,建议不大于10
°
),重复步骤一观测动作,直至旋转一周,实现全方位数据采集,为达到测深目标,需采取多频率数据采集模式,即在完成频率f1下数据采集后,改变发射频率为f2,重复前述观测动作,直至完成所需要的所有频率fn。
39.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便于野外工作,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可采取以下三点措施:
40.(1):制作装备时加装自动旋转装置,可采取吊挂或旋转平台两种模式,无论采取
哪种模式,“t-r探头系”离地均不宜过高(不宜超过10cm)。
41.(2):鉴于本发明主要针对浅表勘探,故发射频率无需太低(100hz以上),因此对应一个发射周期的时间较短,故可在“t-r探头系”匀速旋转(转速不宜快于每分钟2转)下实现连续观测,即在“t-r探头系”匀速旋转的同时发射与接收不间断工作以实现连续数据采集。
42.(3):本发明勘探目标深度为十几米以浅,深度范围有限,故无需过多发射频率,考虑装备成本等因素,将发射频率设计为128hz、512hz、2048hz、8192hz等几个频率即可,目前可实现上述频率信号同时发射,即多频发射后接收存储二次场信号的时间序列数据;装备采用多频同时发射模式时,其校验文件δh1(t)的时长t不应短于最低频率所对应的周期,而校验样密度应高于最高发射频率的10倍。
43.通过上述三点措施,可大幅提升野外效率,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可缩短至几十秒即可,而所采集数据可整理成为该测点4个频率的全向视电导率值,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44.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整理图示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数据预处理,其二为数据转换,具体方法如下:
45.步骤一:数据预处理:将一次磁场残值δh1(t)从时间序列观测数据中移除(发射与接收同步,按校验文件周期性移除,每个周期内按时间序列同步移除),再对移除后数据进行去噪,形成二次磁场时间序列数据h2(t);若为连续采样,则对h2(t)进行时间分割,形成对应于不同方位的h2n(t);
46.步骤二:数据转换:对h2n(t)逐一做傅氏变换,转换计算与发射频率相对应的频谱数据(同时发射4个频率,则可提取出与发射频率相对应的4个频谱数据),其频谱数值与地下介质综合电导率值正相关,可直接比拟视电导率加以图示分析,或采取图表转换模式转化为视电导率加以图示分析;在采用与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规格相同的参数及发射电流值,以一维均匀大地模型正演计算对应于不同频率、不同电导率的二次磁场频谱,可形成对应于各发射频率、各典型电导率的二次磁场h2(t)及其差值δh2(t)的频谱表,通过查表可将观测计算的频谱值转化为视电导率值。
47.在上述实施例中,图示形式为视电导率玫瑰图,如图4所示,即在平面图中以测点为中心,以观测方位对应图中方位,以推算的该方位视电导率(或频谱)值为向径定点(该点到中心点的距离等效于该方位视电导率值或频谱值),所有点逐次相连所形成的闭合轨迹图;除视电导率玫瑰图外,本发明仍可沿用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的原有图示模式,包括剖面曲线图、平剖图、平面等值线图等;可使用各测点的特定方位视电导率、最小视电导率、最大视电导率、综合视电导率等绘制平面等值线图,也可明确显示目标物位置,因其与传统图示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48.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分析解释系统根据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处理后,可形成每个测点的视电导率玫瑰图,如图4所示,当地下介质均匀无明细方向性变化时,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圆形(图4a,受噪声及局部不均匀影响,实测图形沿圆周略有跳跃);当地下存在管道洞穴具备明细方向性介质时,若介质中充水或介质本身导电性强,则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椭圆形(图4b),椭圆长轴方向指示管道洞穴方向;若该方向性介质为高阻体,则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哑铃形(图4c),哑铃腰部指示管道洞穴方向,并可为便于标示绘制视电阻率(视电导率的倒数)玫瑰图,其图形呈现为椭圆形,椭圆长轴方向指示管道洞穴方向,也可将所有测点的视电导率玫瑰图绘制到一张平面图上,当地下存在导电性好
的管道或洞穴时,表现如图5中a目标体,当地下存在导电性差的管道或洞穴时,表现如图5中b目标体。
49.为了进一步更好的解释说明本发明,还提供如下具体的实例:
50.以实测目标为无示踪线的pe供水主干管道为例,假定大致确定管道穿过某区块,走向大概为北东向,埋深不超过十米,则可按图6所示开展示踪勘探工作,步骤如下:
51.步骤一:在目标区块中部实测一条近北西向测线(l0线),测点间距4米,逐点实施全向视电导率测量;通过此测线,可大致确定pe管道在l0线的位置(图6中l0线36号点)并示踪其走向;
52.步骤二:对l0线36号点附近进行测点加密,准确测定目标管道平面位置及走向(图6中l0线35号点,走向近东西);
53.步骤三:自l0线35号点向东西两侧逐次追索,追索方式为短剖面形式,依据35号点玫瑰图所示方位,将后续施工剖面方位改变为近南北向,即向西依次观测l01w、l02w、l03w,因l03w线已无目标物,故需补充测线l03wa,通过补充测线示踪管道转向后,重新确定短剖面方位及位置,再继续实测l04w、l05w等测线;向东依次观测l01e、l02e等测线(向外延伸以此类推);由此可测定目标管道的平面位置;
54.步骤四:选取管道上方几个测定的典型视电导率玫瑰图,分析其4个频率的视电导率各向异性大小,可采用一维均匀大地加高阻管道模型做正演拟合以反演管道深度,或以各项异性最大的频率所敏感的探测深度估计管道深度。
55.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沿用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的基本原理,向发射线圈输入大功率谐变电流并利用接收线圈接收由地下介质受激产生的二次磁场信号,但在野外装置、数据采集模式、数据整理图示模式、数据分析解释四个方面做出了创新,较传统方法有本质区别;通过本发明的野外数据采集,可获取密集测点的全方位视电导率数据,因目标体(pe管、洞穴等)上方测点的全方位视电导率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沿目标体走向的视电导率较高或较低),因而可以判断目标体的平面位置;通过调节发射信号的频率,进而分析不同频率下接收信号(全向视电导率)特征,因信号频率与探测深度相关,频率较低则探测深度较大,依此则可定性评价目标体的埋深。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包括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其通过发射线圈输入大功率谐变电流,并利用接收线圈接收由地下介质受激产生的二次磁场信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勘探用的野外装置、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和数据分析解释系统,通过设置的野外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可获取密集测点的全方位视电导率数据,通过设置的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可判断目标体的平面位置;通过设置的数据分析解释系统用于调节发射信号的频率,进而分析不同频率下接收信号特征,用于定性评价目标体的埋深。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野外装置包括设置在主机内部的发射机、接收机及电源系统;野外装置将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设计成长方形且二者中心在同一条铅垂线上,其长宽比大于2,使其激励磁场及所接收的二次磁场呈现方向性;其线圈的尺寸随不同的探测深度的变化而变化。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接收线圈r设计成两个规格完全相同的线框,分别对称放置于发射线框上下两侧,三个线框中心在一条铅垂线上,长边相互平行,将两接收线圈r反向串联,抵消一次场h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接收线圈r置于发射线圈t中心,其外铺设补偿线圈b,接收线圈r、发射线圈t和补偿线圈b处于同一平面内,中心重合,长边相互平行;向补偿线圈b中输入与发射线圈t中方向相反的同频电流,用于抵消接收线圈r所接收到的一次磁场信号,则所观测信号即为接收线圈r中心处二次磁场垂向分量信号。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采集系统的采集步骤如下:s1:将野外装置中的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水平放置于测点正上方,其长边朝向北,在确保装备联接正常后,由主机发射机向发射线圈t中输入频率为f1、对应周期为t1的谐变电流,开始发射电磁信号,同时主机接收机开始以时间序列模式接收信号并实时存储,数据采样频率大于10
×
f1,保持观测时间在10
×
t1以上;s2:以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中心为轴,顺时针旋转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一个角度n
°
,重复s1观测动作,直至旋转一周,实现全方位数据采集,为达到测深目标,需采取多频率数据采集模式,即在完成频率f1下数据采集后,改变发射频率为f2,重复前述观测动作,直至完成所需要的所有频率fn。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具体方法如下:s1:数据预处理:将一次磁场残值δh1(t)从时间序列观测数据中移除,再对移除后数据进行去噪,形成二次磁场时间序列数据h2(t);若为连续采样,则对h2(t)进行时间分割,形成对应于不同方位的h2
n
(t);s2:数据转换:对h2
n
(t)逐一做傅氏变换,转换计算与发射频率相对应的频谱数据,其频谱数值与地下介质综合电导率值正相关,可直接比拟视电导率加以图示分析,或采取图表转换模式转化为视电导率加以图示分析;在采用与发射线圈t及接收线圈r规格相同的参数及发射电流值,以一维均匀大地模型正演计算对应于不同频率、不同电导率的二次磁场频谱,可形成对应于各发射频率、各典型电导率的二次磁场h2(t)及其差值δh2(t)的频谱表,通过查表可将观测计算的频谱值转化为视电导率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分析解释系统根据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处理后,可形成每个测点的视电导率玫瑰图,当地下介质均匀无明细方向性变化时,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圆形;当地下存在管道洞穴具备明细方向性介质时,若介质中充水或介质本身导电性强,则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椭圆形,椭圆长轴方向指示管道洞穴方向;若该方向性介质为高阻体,则所测视电导率玫瑰图近似为哑铃形,哑铃腰部指示管道洞穴方向,并可为便于标示绘制视电阻率玫瑰图,其图形呈现为椭圆形,椭圆长轴方向指示管道洞穴方向,可将所有测点的视电导率玫瑰图绘制到一张平面图上,便于确定目标体。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向视电导率示踪勘探方法,包括勘探用的野外装置、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和数据分析解释系统,通过设置的野外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可获取密集测点的全方位视电导率数据,通过设置的数据整理图示系统可判断目标体的平面位置;通过设置的数据分析解释系统用于调节发射信号的频率,进而分析不同频率下接收信号特征,用于定性评价目标体的埋深。本发明较传统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偶极剖面法而言勘探效果更好,可以有效解决探查PE管道之类的工程勘探难题,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发射功率大等优点,其发射峰值磁矩可达近千Am2、占地小、体积效应弱,可以更快地分辨地下是否存在PE管道等目标体,有效地解决疑难探测问题。测问题。测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青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技术研发日:2021.10.14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