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斗提机清斗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10-12  107



1.本技术涉及斗提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斗提机清斗装置。


背景技术:

2.斗提机即为斗式提升机,其利用固接于无端牵引件上的一系列料斗进行竖向提升散装物料的连续输送机械,其中,散装物料露天存放时遇到下雨等天气时,其内部含水量较高,导致其粘性较大,造成料斗内的积料,降低了斗提机的提升效率,且如果不及时清理,还将导致斗提机内部的积料过多,牵引件转动阻力过大,造成斗提机的停工甚至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斗提机清斗装置。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斗提机清斗装置,所述斗提机包括:牵引件、滚筒组及多个料斗,所述牵引件套装在所述滚筒组上,所述滚筒组带动所述牵引件转动,所述料斗固定设置在所述牵引件的第一位置,所述清斗装置包括:多个翘料件,所述翘料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牵引件的第二位置,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料斗内,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存在间距,以使所述翘料件经过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与所述料斗之间的角度改变。
6.所述料斗包括:料口,所述料口在所述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朝向前端;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料口靠近所述牵引件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牵引件的第一位置固定连接;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料口远离所述牵引件的一侧;其中,所述翘料件经过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翘料件离开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
7.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前端,且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料斗外;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由所述料口延伸到所述料斗内,且所述翘料件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所述翘料件经过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相对所述料斗沿靠近所述料口的方向转动,所述翘料件离开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相对所述料斗沿远离所述料口的方向转动。
8.所述料斗还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牵引件的第一位置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翘料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避让所述固定件。
9.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为格栅结构,所述格栅结构中形成有所述通孔。
10.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料口的一端设置有豁口,所述豁口用于避让所述翘料件。
11.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后端,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翘料件设置在所述开口内,且所述翘料件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所述翘料件经过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相对所述料斗沿远离所述料口的方向转动,所述翘料件离开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相
对所述料斗沿靠近所述料口的方向转动。
12.所述翘料件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一面靠近所述牵引件;第二面,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牵引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靠近所述第一位置的一端连接;圆弧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一端通过所述圆弧面连接,且所述圆弧面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
13.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料口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
14.所述翘料件由刚性材料制成。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16.在翘料件与料斗之间的角度改变过程中,即实现翘料件对料斗内物料的拨动,从而避免物料堆积在料斗内,有效提升了斗提机的提升效率,避免出现斗提机的停机甚至损坏问题;
17.翘料件利用牵引件的转动而进行拨料,避免使用额外的动力、部件进行料斗的清理,有效降低了料斗的清洗成本,提高斗提机的经济效益;
18.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在现有的斗提机上改装实现,进一步降低了斗提机的清理成本,提高了斗提机的经济效益。
19.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1.图1是本技术相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斗提机清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第一实施例);
23.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斗提机清斗装置中料斗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第一实施例);
24.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斗提机清斗装置中翘料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第一实施例);
25.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斗提机清斗装置中翘料件经过滚筒组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第一实施例);
26.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斗提机清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第二实施例);
27.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斗提机清斗装置中料斗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第二实施例);
28.其中图1中的箭头为牵引件的转动方向;
29.如图所示:1、壳体,2、牵引件,3、驱动滚筒,4、换向滚筒,5、料斗,6、翘料件,7、料口,8、第一侧板,9、第二侧板,10、通孔,11、开口,12、第一面,13、第二面,14、圆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相反,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31.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相关实施例中,斗提机包括壳体1、牵引件2、滚筒组及多个料斗5,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出料口7,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进料口7,滚筒组设置在壳体1内,牵引件2套装在滚筒组上,滚筒组带动牵引件2转动,料斗5固定设置在牵引件2的第一位置。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滚筒组包括驱动滚筒3及换向滚筒4,驱动滚筒3转动设置在壳体1的下端,换向滚筒4转动设置在壳体1的上端,且驱动滚筒3的中心轴与换向滚筒4的中心轴平行。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件2可为皮带,皮带套装在驱动滚筒3及换向滚筒4上并张紧,从而使驱动滚筒3与换向滚筒4同步转动,且实现了皮带随滚筒组的转动。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斗提机还包括驱动电机及减速机,驱动电机及减速机均固定设置在壳体1外,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传动连接,减速机的输出轴与驱动滚筒3传动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即能带动驱动滚筒3转动,进而带动牵引件2转动。
35.可以理解的是,物料由进料口7进入到壳体1内,滚筒组带动牵引件2转动,牵引件2带动料斗5移动,料斗5在经过壳体1下端时,物料进入到料斗5内,且随着料斗5的移动,实现物料上升及由出料口7排出。
36.但如果物料内部含水量较高时,由于物料粘性较大,造成料斗5内的积料,降低了斗提机的提升效率,且如果不及时清理,还将导致斗提机壳体1内部的积料过多,牵引件2转动阻力过大,造成斗提机的停工甚至损坏。
3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2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斗提机清斗装置,清斗装置包括多个翘料件6,翘料件6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牵引件2的第二位置,翘料件6的第二端位于料斗5内,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在牵引件2的转动方向上存在间距δ,以使翘料件6经过滚筒组时,翘料件6与料斗5之间的角度改变。
38.可以理解的是,料斗5及翘料件6随牵引件2转动且离开滚筒组时,由于皮带在远离滚筒组处为平面结构,使得第一位置在皮带上的第一切线与第二位置在皮带上的第二切线平行,第一切线与第二切线之间无夹角,翘料件6与料斗5之间的角度相对不变,不影响物料的垂直提升;
39.料斗5及翘料件6随牵引件2转动且经过滚筒组时,由于滚筒组做圆周运动,且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存在间距,从而使得第一切线与第二切线之间形成夹角,同时由于料斗5固定设置在第一位置,翘料件6固定设置在第二位置,进而使得料斗5以第一位置为中心相对牵引件2转动到第一切线上,翘料件6以第二位置为中心相对牵引件2转动到第二切线上,最终使翘料件6与料斗5之间的角度改变;
40.其中,在翘料件6与料斗5之间的角度改变过程中,即实现翘料件6对料斗5内物料的拨动,从而避免物料堆积在料斗5内,有效提升了斗提机的提升效率,避免出现斗提机的停机甚至损坏问题;
41.翘料件6利用牵引件2的转动而进行拨料,避免使用额外的动力、部件进行料斗5的清理,有效降低了料斗5的清洗成本,提高斗提机的经济效益;
42.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在现有的斗提机上改装实现,进一步降低了斗提机的清理成本,提高了斗提机的经济效益。
43.如图2、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料斗5与翘料件6一一对应。
44.如图2、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料斗5包括料口7、第一侧板8及第二侧板9,料口7在牵引件2的转动方向上朝向前端,第一侧板8位于料口7靠近牵引件2的一侧,第一侧板8与牵引件2的第一位置固定连接,第二侧板9位于料口7远离牵引件2的一侧,其中,翘料件6经过滚筒组时,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θ,翘料件6离开滚筒组时,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贴合。
45.可以理解的是,料口7的设置方式使料斗5在随牵引件2转动时能够将物料进行装载及输送,且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的贴合,避免影响料斗5对物料的装载及输送,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的角度改变,实现对料斗5内物料的拨动。
46.如图2、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料斗5还包括: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及底板,第三侧板连接第一侧板8与第二侧板9的一端,第四侧板连接第一侧板8与第二侧板9的另一端,底板连接第一侧板8、第二侧板9、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远离料口7的一端,由此,第一侧板8与第二侧板9相对设置,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相对设置,且第一侧板8、第二侧板9、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及底板共同配合形成料口7。
47.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8与料口7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α,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可以理解的是,此种结构的设置,使翘料件6与料斗5之间的角度改变较小,避免翘料件6的第二端转出料斗5,从而减少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之间的物料卡入,在实现料斗5清理的同时使翘料件6离开辊筒组后能够与第一侧板8再次贴合,保证料斗5对物料的装载及输送。
4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根据弦长公式可得θ=δ/r,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在牵引件2转动方向上存在的间距δ以及滚筒的半径r决定了第一夹角θ的大小。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翘料件6由刚性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刚性材料使翘料件6在相对第一侧板8转动过程中对料斗5内的物料具有足够的拨动力,从而使翘料件6对料斗5具有较好的清理效果。
50.如图2、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件2的第二位置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上螺纹套装有第一螺母,翘料件6的第一端套装在第一螺纹杆上,且翘料件6的第一端位于第一螺母与牵引件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螺母在第一螺纹杆上拧紧后,即实现翘料件6在牵引件2上的固定,第一螺母在第一螺纹杆上拧松后,即能实现翘料件6在牵引件2上的拆除,由此通过第一螺母、第一螺纹杆的设置,便于翘料件6在牵引件2上的拆装检修。
51.翘料件6对料斗5的清理效果受到翘料件6与料斗5在牵引件2上相对位置的影响,而翘料件6与料斗5在牵引件2上的相对位置又受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影响,因此通过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两个实施例对其进行说明。
52.如图2至图5所示,作为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第一实施例,第二位置在牵引件2的转动方向上位于第一位置的前端,且第二位置位于料斗5外。
53.翘料件6的第二端由料口7延伸到料斗5内,且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贴合,翘料件6经过滚筒组时,翘料件6的第二端相对料斗5沿靠近料口7的方向转动,翘料件6离开滚筒组时,翘料件6的第二端相对料斗5沿远离料口7的方向转动。
54.可以理解的是,在翘料件6随皮带经过滚筒组时,翘料件6由直线运动转变到圆周运动,翘料件6相对料斗5转动,从而进行拨料动作,实现对料斗5的清理,在翘料件6随皮带离开滚筒组时,翘料件6由圆周运动转变到直线运动,翘料件6相对料斗5反向转动,从而进行复位动作,实现与第一侧板8的贴合;
55.而且,翘料件6的第一端位于料斗5外,翘料件6的第二端位于料斗5内,从而使翘料件6在料斗5内具有较大的拨动幅度,使翘料件6对料斗5的清理效果更好。
56.在一些实施例中,料斗5还包括固定件,第一侧板8与牵引件2的第一位置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
57.如图3所示,翘料件6上设置有通孔10,通孔10用于避让固定件。
58.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固定件即实现料斗5在牵引件2第一位置上的固定,通过通孔10的设置,避免翘料件6与固定件发生碰撞,保证了翘料件6在拨料后的与第一侧板8贴合。
59.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包括:第二螺纹杆及第二螺母,所述牵引件2的第一位置上固定设置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上螺纹套装第二螺母,所述第一侧板8套装在所述第二螺纹杆上,且所述第一侧板8位于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牵引件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螺母在第二螺纹杆上拧紧后,即实现料斗5在牵引件2上的固定,第二螺母在第二螺纹杆上拧松后,即能实现料斗5在牵引件2上的拆除,由此通过第二螺母、第二螺纹杆的设置,便于料斗5在牵引件2上的拆装检修。
60.在一些实施例中,翘料件6的第二端为格栅结构,格栅结构中形成有通孔10。
61.可以理解的是,格栅结构不仅利于通孔10的形成,避免翘料件6与固定件发生碰撞,而且在实现拨料的同时极大减少了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之间的物料卡入,保证了翘料件6在拨料后的与第一侧板8贴合。
62.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格栅结构可由多根相互平行的栅条构成,栅条与翘料件6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格栅结构也可由多个相互垂直的栅条构成,栅条之间固定连接,且部分栅条与与翘料件6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8靠近料口7的一端设置有豁口,豁口用于避让翘料件6。
6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豁口的设置,避免翘料件6相对第一侧板8转动时碰撞到第一侧板8,保证翘料件6对料斗5的稳定清理。
66.如图6、图7所示,作为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第二实施例,第二位置在牵引件2的转动方向上位于第一位置的后端,第一侧板8上设置有开口11,第二位置位于开口11内。
67.翘料件6设置在开口11内,且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贴合,翘料件6经过滚筒组时,翘料件6的第二端相对料斗5沿远离料口7的方向转动,翘料件6离开滚筒组时,翘料件6的第二端相对料斗5沿靠近料口7的方向转动。
68.可以理解的是,在翘料件6随皮带经过滚筒组时,翘料件6由直线运动转变到圆周运动,翘料件6相对料斗5转动,从而留出动作空间,在翘料件6随皮带离开滚筒组时,翘料件
6由圆周运动转变到直线运动,翘料件6相对料斗5反向转动,从而进行复位动作,使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贴合的同时进行拨料,实现对料斗5的清理;
69.而且,翘料件6的拨料动作即为复位动作,避免了物料卡入到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之间,从而使翘料件6对料斗5能够稳定的反复清理,使翘料件6对料斗5的清理效果更好。
70.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1设置时应避开固定料斗5的固定件。
71.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翘料件6包括第一面12、第二面13及圆弧面14,第一面12靠近牵引件2,第二面13远离牵引件2,第一面12与第二面13靠近第一位置的一端连接,第一面12与第二面13远离第一位置的一端通过圆弧面14连接,且圆弧面14的圆心位于第一位置上。
72.可以理解的是,圆弧面14的设置使翘料件6相对第一侧板8转动时,翘料件6能够始终与开口11贴合,从而使翘料件6与第一侧板8始终贴合,避免料斗5的开口11处出现漏料问题,保证斗提机的提升效率。
73.需要说明的是,翘料件6还应包括第三面及第四面,第三面连接第一面12、第二面13及圆弧面14的一端,第四面连接第一面12、第二面13及圆弧面14的另一端,由此,第一面12与第二面13相对设置,第三面与第四面相对设置,第一面12、第二面13、第三面、第四面及圆弧面14共同配合形成类楔形的翘料件6。
74.前端为牵引件2在转动过程中先经过的位置,后端为牵引件2在转动过程中后经过的位置。
7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76.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7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特征:
1.一种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斗提机包括:牵引件、滚筒组及多个料斗,所述牵引件套装在所述滚筒组上,所述滚筒组带动所述牵引件转动,所述料斗固定设置在所述牵引件的第一位置,所述清斗装置包括:多个翘料件,所述翘料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牵引件的第二位置,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料斗内,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存在间距,以使所述翘料件经过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与所述料斗之间的角度改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包括:料口,所述料口在所述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朝向前端;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料口靠近所述牵引件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牵引件的第一位置固定连接;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料口远离所述牵引件的一侧;其中,所述翘料件经过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翘料件离开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前端,且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料斗外;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由所述料口延伸到所述料斗内,且所述翘料件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所述翘料件经过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相对所述料斗沿靠近所述料口的方向转动,所述翘料件离开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相对所述料斗沿远离所述料口的方向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还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牵引件的第一位置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翘料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避让所述固定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为格栅结构,所述格栅结构中形成有所述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料口的一端设置有豁口,所述豁口用于避让所述翘料件。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后端,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翘料件设置在所述开口内,且所述翘料件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所述翘料件经过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相对所述料斗沿远离所述料口的方向转动,所述翘料件离开所述滚筒组时,所述翘料件的第二端相对所述料斗沿靠近所述料口的方向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翘料件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一面靠近所述牵引件;第二面,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牵引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靠近所述第一位置的一端连接;圆弧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一端通过所述圆弧面连接,且所述圆弧面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料口之间
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斗提机清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翘料件由刚性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斗提机清斗装置,斗提机包括:牵引件、滚筒组及多个料斗,牵引件套装在滚筒组上,滚筒组带动牵引件转动,料斗固定设置在牵引件的第一位置,清斗装置包括:多个翘料件,翘料件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牵引件的第二位置,翘料件的第二端位于料斗内,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在牵引件的转动方向上存在间距,以使翘料件经过滚筒组时,翘料件与料斗之间的角度改变,本申请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在翘料件与料斗之间的角度改变过程中,即实现翘料件对料斗内物料的拨动,从而避免物料堆积在料斗内,有效提升了斗提机的提升效率,避免出现斗提机的停机甚至损坏问题。出现斗提机的停机甚至损坏问题。出现斗提机的停机甚至损坏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阳阳 杨金祥 胡志伟 沈宏明 牛一村 姚玉维 周文嘉 闫柏树 赵若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6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