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薇甘菊的综合控制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11天前  7


1.本发明属于有害生物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薇甘菊的综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藤本植物,2001年被iucn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我国华南地区以及云南等地大面积发生和危害,对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造成了重大威胁,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薇甘菊喜光、喜湿,种子萌发主要集中在3~5月,营养生长期4~9月内生长速度很快,其中7~8月生长最快,一般10月到翌年2月为花果期,主要分布在次生裸地、弃耕地、荒弃果园、山边、人工林以及受人为干扰严重的次生林内、林缘、林窗区域,在原始林中很少分布。薇甘菊具有生长迅速、茎节可随处生根,有性生殖能力强,种子数量极大,其攀援于其他植物之上并迅速蔓延,覆盖大面积的林木,与本地植物竞争资源,抑制覆盖植物的生长,降低群落多样性,严重阻碍农林区作物生长及群落恢复。
4.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与防治研究工作,发现高压线附近的薇甘菊生长状况不佳,同样我们研究发现,一定频度范围内的电击能够抑制土壤中的病虫害并促进某些植物的生长,高频的电击能够扰乱植物内部的生理平衡,甚至发生灼烧,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
5.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对薇甘菊的防控措施有物理清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生态防治,目前较常使用的方法有化学防治,具有使用简便,见效快,较适宜大面积应用,但存在一定周期后复发及环境污染的隐患;生态防治方法是指通过对原有植物群落的干预,营造出不适于薇甘菊生长的群落及生境,从而达到控制薇甘菊的目的。尽管已有相关专利通过杉木、麻竹、幌伞枫、粉叶羊蹄甲等乔木的抚育种植,改善林地的群落结构,提高群落郁闭度,抑制薇甘菊的生长,但应用过程中常存在林地土壤贫瘠,苗木生长不良;抚育周期较长(一般2-3年);相关品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限制;抚育期间薇甘菊仍需定期物理清除、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生态防治的效果并非很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针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击刺激、三阶段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林地薇甘菊,具有防治方法操作简单、抚育周期短、广泛适应性、工程造价低、构树广泛分布等优点。
7.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薇甘菊的综合控制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安装喷洒装置、安装电击装置、三阶段化学防治和构树种植抚育四个模块,其实施步骤如下:
8.(1)设置浇筑坑:在薇甘菊生长的林地内,沿坡向人工开挖多个浇筑坑,每个浇筑坑尺寸为30*30*50cm,其深度为50cm,然后浇筑混凝土,浇筑时浇筑坑中心从上至下预留直径8-10cm的孔洞;浇筑坑之间的纵横间距为300-400cm。
9.(2)设置固定杆和圆柱形铁丝网:在浇筑坑内设置竖向固定杆,圆柱形铁丝网设置
于固定杆外侧,包围在固定杆的外周,通过可拆卸构件与固定杆连接。所述固定杆为不锈钢圆形管,高度180-250cm,直径4-8cm,壁厚不小于3mm,固定杆底部通过插入水泥墩的预留孔洞进行固定。所述圆柱形铁丝网为过塑铁丝网,孔径4-5cm,铁丝直径1.3-2.0mm,高度180-200cm,铁丝网围合的圆柱形直径为60~80cm。所述的可拆卸构件为两端焊接有连杆的圆形扣件,扣件可通过螺杆螺母固定于固定杆上,连杆的另一端与圆柱形铁丝网绑扎,每个圆柱形铁丝网通过两个可拆卸构件与固定杆连接,两个可拆卸构件上下间距为100cm。
10.(3)安装喷洒装置:沿竖向固定杆安装高压喷灌管道,每个固定杆顶端安装一个自动喷头,喷头向四周辐射喷雾,喷射半径为100~150cm,所有高压喷灌管道的上游汇总聚集于一个进水阀门。所述进水阀门能够与高压打药机相连接,通过高压打药机将化学试剂输送至每一个自动喷头,并喷射到目的区域。所述高压喷灌管道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且该压力能够将化学试剂输送至林地内的目的区域。
11.(4)安装电击装置:电击装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铜丝线组成,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光伏板、蓄电池、电源控制器组成。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板固定于每个固定杆的顶端,蓄电池埋置在地下密封箱内;所述的铜丝线为螺旋状,绕铁丝网数周后通过电源控制器与蓄电池电连接;电源控制器控制蓄电池的输出直流电压为12~24v,每天定时11点、15点、18点三次给铜丝线通电,每次通电时间10-30min;
12.(5)化学防治和构树种植抚育:所述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喷洒装置喷施森草净,所述森草净为70%的嘧磺隆可溶性粉剂,喷药时将70%的嘧磺隆可溶性粉剂按适宜比例溶入水中,配置成药液。所述化学防治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择机喷药一次,每次的施药量为0.01~0.1g/m2。三阶段化学防治持续9个月,第一阶段为3-5月份,此时为薇甘菊的种子萌发期;第二阶段为7-8月份,第一阶段未被杀灭或漏掉的薇甘菊经历了快速的营养生长,其茎叶会集中沿铁丝网向上攀爬,化学防治会将其集中消灭;第三阶段为10-11月,此阶段为花果期,依旧残留的薇甘菊将会被再一次防治。第一阶段化学防治结束后,在4-5月将构树苗种植在相邻固定杆中间位置,并对其进行抚育。所述构树苗的种植株距、间距均为300cm,且距离固定杆的水平距离至少为150cm;所述构树苗为地径1-2cm,株高120~150cm的实生苗;所述构树苗种植时还包括:使用蘑菇堆肥改善种植穴附近土壤,种植后进行浇定根水处理。对构树的抚育工作主要包括:对构树进行6-8个月的抚育,8月底进行一次施肥管理,11~12月份落叶后进行1次截顶修剪,保留主干高200~250cm。
13.优选地,防治薇甘菊的林地区域为次生林林窗、林间空地或绿化带空隙等。所述构树为桑科构属落叶乔木,可高达10~20米,花期4-5月,果期6-7月。强喜阳,具有速生、适应性强、抗逆性强、耐干旱贫瘠、分布广、易繁殖、耐修剪等特性,是城市绿化、荒山生态修复以及碳汇造林的重要树种。
14.本发明通过多种手段综合防治,基本可以控制区域内的薇甘菊生长速度,为构树的快速生长提供生态位置,抚育一年即可实现林地的郁闭度达到70%以上,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化学防治施工操作简单,节省人力,造价成本低,仅需要在林地便利处接通高压打药机即可实现自动的化学防治;第二,铁丝网利用薇甘菊的攀援特性为其提供了生长空间,减少其在地面的生长量,为构树及其他植物提供了生态位,同时铁丝网更有利于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第三,电击装置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不需要额外耗能,12~24v的直流电击对薇甘菊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影响;第四,三阶段化学防治的时间
分别为薇甘菊的萌发期、快速生长期、花果期,均是其防治的最佳时机;第五,构树抚育过程简单,且适应性特强,生长迅速,一年内可达到高度300~400cm,冠幅200~300cm,快速提升林地的郁闭度,同时其果实为林地的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丰富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16.实施例1
17.2020年2月,发明人在光明区白鸽坡水库一林缘荒地处设置样地,样地位于林缘靠近道路位置,坡面平缓,面积约1300平方,主要群落为杂草及少量杂灌木,薇甘菊覆盖度达到80%以上。样地共设置80余个固定杆,其顶部共安装辐射半径1.5米的喷头,4月上旬、7月上旬、10月上旬分别进行三阶段的化学防治,并对样地情况进行持续监测。每天定时11点、15点、18点三次给铜丝线通电,每次通电时间10-30min(通电时不喷洒)。5月上旬种植构树苗,种植规格为株距300cm,行距300cm,距离固定杆的水平距离为150cm,苗木地径2cm,高度130cm。8月底施肥,12月份截顶修剪。
18.结果发现,5月份监测,薇甘菊覆盖度降为15%以下,部分区域有薇甘菊小苗,构树苗刚刚种下,并进行定根水浇灌;6月底监测,铁丝网上有薇甘菊分布,攀援高度集中在100cm以下,构树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8月份监测,铁丝网上薇甘菊已枯萎,林地薇甘菊覆盖度不足5%,构树苗高度达到200cm左右;10月份防治前监测,薇甘菊覆盖度不足10%,构树苗高度达到200~250cm;12月份监测,薇甘菊覆盖度不足5%,构树苗高度250cm左右;翌年5月份监测,林地薇甘菊覆盖度不足5%,构树顶端已抽出多个枝条,冠幅200~250cm,地径4-6cm,林地的郁闭度已经达到70%以上。
19.实施例2
20.2020年3月,发明人在光明区大顶岭公园一南向坡面设置样地,样地面积约1000平米,植被现状为杂灌木,样地沿沟谷两侧分布,薇甘菊覆盖度为90%以上。沿坡面因地形共设置80个固定杆,并布置自动高压喷灌系统,喷头辐射半径100~150cm,4月上旬进行第一阶段化学防治,7月上旬进行第二阶段化学防治,10月上旬进行第三阶段化学防治。每天定时11点、15点、18点三次给铜丝线通电,每次通电时间10-30min(通电时不喷洒)。构树苗4月下旬种植,种植时进行蘑菇肥堆肥改良土壤,种植后浇定根水;8月份防治后进行一次施肥;12月份截顶修剪。构树苗地径为1.5-2.0cm,高度为120cm,种植时距固定杆的间距为200cm,株距300cm,对其防治情况进行定期监测记录。
21.监测结果发现,5月份,样地内薇甘菊大部分已枯死,覆盖度已经降到20%左右,大量杂草枯萎,构树苗成活率达90%以上;6月底,仍有少量种子萌发,样地薇甘菊覆盖度在10%以内;9月份,铁丝网上有部分薇甘菊缠绕,攀援高度小于120cm,构树生长良好,构树苗高200cm左右;10月份,铁丝网周边薇甘菊已枯死,林地薇甘菊覆盖度不足5%,构树苗高200~250cm,地径4-5cm;翌年4月份,构树苗顶端已抽出多个枝条,高度300~400cm,冠幅200~250cm,地径5-6cm,林地的郁闭度已经达到70%以上,薇甘菊覆盖度已经控制在5%以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薇甘菊的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主要包括安装喷洒装置、安装电击装置、三阶段化学防治和构树种植抚育三个模块,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设置浇筑坑:在薇甘菊生长的林地内,沿坡向人工开挖多个浇筑坑,每个浇筑坑尺寸为30*30*50cm,其深度为50cm,然后浇筑混凝土,浇筑时浇筑坑中心从上至下预留直径8-10cm的孔洞;浇筑坑之间的纵横间距为300-400cm。(2)设置固定杆和圆柱形铁丝网:在浇筑坑内设置竖向固定杆,圆柱形铁丝网设置于固定杆外侧,包围在固定杆的外周,通过可拆卸构件与固定杆连接;所述固定杆为不锈钢圆形管,高度180-250cm,直径4-8cm,壁厚不小于3mm,固定杆底部通过插入水泥墩的预留孔洞进行固定;所述圆柱形铁丝网为过塑铁丝网,孔径4-5cm,铁丝直径1.3-2.0mm,高度180-200cm,铁丝网围合的圆柱形直径为60~80cm;所述的可拆卸构件为两端焊接有连杆的圆形扣件,扣件可通过螺杆螺母固定于固定杆上,连杆的另一端与圆柱形铁丝网绑扎,每个圆柱形铁丝网通过两个可拆卸构件与固定杆连接,两个可拆卸构件上下间距为100cm。(3)安装喷洒装置:沿竖向固定杆安装高压喷灌管道,每个固定杆顶端安装一个自动喷头,喷头向四周辐射喷雾,喷射半径为100~150cm,所有高压喷灌管道的上游汇总聚集于一个进水阀门;所述进水阀门能够与高压打药机相连接,通过高压打药机将化学试剂输送至每一个自动喷头,并喷射到目的区域;所述高压喷灌管道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且该压力能够将化学试剂输送至林地内的目的区域。(4)安装电击装置:电击装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铜丝线组成,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光伏板、蓄电池、电源控制器组成;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板固定于固定杆的顶端,蓄电池埋置在地下密封箱内;所述的铜丝线为螺旋状,绕铁丝网数周后通过电源控制器与蓄电池电连接;电源控制器控制蓄电池的输出直流电压为12~24v,每天定时11点、15点、18点三次给铜丝线通电,每次通电时间10-30min。(5)化学防治和构树种植抚育:所述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喷洒装置喷施森草净,所述森草净为70%的嘧磺隆可溶性粉剂,喷药时将70%的嘧磺隆可溶性粉剂按适宜比例溶入水中,配置成药液;所述化学防治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择机喷药一次,每次的施药量为0.01~0.1g/m2;三阶段化学防治持续9个月,第一阶段为3-5月份,此时为薇甘菊的种子萌发期;第二阶段为7-8月份,第一阶段未被杀灭或漏掉的薇甘菊经历了快速的营养生长,其茎叶会集中沿铁丝网向上攀爬,化学防治会将其集中消灭;第三阶段为10-11月,此阶段为花果期,依旧残留的薇甘菊将会被再一次防治;第一阶段化学防治结束后,在4-5月将构树苗种植在相邻固定杆中间位置,并对其进行抚育;所述构树苗的种植株距、间距均为300cm,且距离固定杆的水平距离至少为150cm;所述构树苗为地径1-2cm,株高120~150cm的实生苗;所述构树苗种植时还包括:使用蘑菇堆肥改善种植穴附近土壤,种植后进行浇定根水处理;对构树的抚育工作主要包括:对构树进行6-8个月的抚育,8月底进行一次施肥管理,11~12月份落叶后进行1次截顶修剪,保留主干高200~250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薇甘菊的综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治薇甘菊的林地区域为次生林林窗、林间空地或绿化带空隙。

技术总结
本发明针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击刺激、三阶段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林地薇甘菊,具有防治方法操作简单、抚育周期短、广泛适应性、工程造价低、构树广泛分布等优点。所述方法主要包括安装喷洒装置、安装电击装置、三阶段化学防治和构树种植抚育三个模块。段化学防治和构树种植抚育三个模块。


技术研发人员:李朋远 林晓娜 林家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罗湖区鸿雅园艺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