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型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成型模具司筒顶出组件。
背景技术:
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3.现有技术中位于注塑模具的司筒组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司筒的长度固定,不能适用于不同的模具,安装存在限制,需要零件的精度较高;二是司筒与司筒针之间易打滑,容易造成司筒套脱离,影响后续使用后产品脱模。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型模具司筒顶出组件,具有接触安装限制、拓宽使用范围、避免司筒打滑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成型模具司筒顶出组件,包括底板和顶针板,所述底板和顶针板的顶部分别通过沉头螺钉固定有安装座一和安装座二,所述安装座一和安装座二上分别固定安装有连接座和司筒套;
7.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部,螺杆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塞部,所述活塞部的外部活动套设有司筒针,所述司筒针活动套设在所述司筒套的内部;
8.所述司筒针的底端焊接有连接盘,所述螺杆部的外部套设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的两侧均通过螺丝固定有托块,两个所述托块的顶部均焊接有支杆,所述支杆与所述连接盘滑动配合。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司筒针长度的调节,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模具。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司筒针上滑动设置有对称布置且底部呈倾斜状的卡块,所述司筒套的内孔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与所述卡块相匹配的凹槽。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司筒套顶出时与司筒针定位。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司筒套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凹槽相连通的通孔,通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压杆,压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推块,所述推块位于对应的所述凹槽的内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压杆的灵活度和稳定性。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压杆的另一端焊接有端块,压杆的外部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端块和司筒套的外部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压杆能够自动复位,方便操作。
16.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盘的底部开设有导向环
槽,所述支杆的顶端嵌入在所述导向环槽的内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支杆的稳定性。
1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司筒针的底端上开设有滑孔,所述活塞部与滑孔密封滑动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活塞部的稳定性。
2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司筒针上开设有对称布置的矩形槽,所述卡块与矩形槽滑动连接,卡块与矩形槽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卡块的稳定性和灵活度。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螺杆部、活塞部、连接盘等结构的设置,在司筒针底端增设加长一端可调节的部分,能够对司筒针的整体长度进行调节,可以用于不同规格的模具,而且能够进行针对性安装,对司筒针的加工精度无要求;
24.2.通过卡块以及凹槽等结构的设置,在司筒针和司筒套上增设相匹配使用的卡块及凹槽,能够对司筒的伸出行程定位,避免司筒套与司筒针之间打滑脱离,确保了产品的稳定脱模。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施例中凸显螺杆部的局部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施例中正面剖视图;
29.图5是图4中的标号a处放大图;
30.图6是图4中的标号b处放大图。
31.图中,1底板、2顶针板、3安装座一、4司筒针、41连接盘、42导向环槽、43调节螺母、44螺杆部、45托块、46支杆、47连接座、5安装座二、6司筒套、7卡块、8凹槽、9第一弹簧、10压杆、11推块、12滑孔、13活塞部。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实施例:
34.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成型模具司筒顶出组件,包括底板1和顶针板2,底板1和顶针板2的顶部分别通过沉头螺钉固定有安装座一3和安装座二5,安装座一3和安装座二5上分别固定安装有连接座47和司筒套6;连接座4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部44,螺杆部4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塞部13,活塞部13的外部活动套设有司筒针4,司筒针4活动套设在司筒套6的内部;司筒针4的底端焊接有连接盘41,螺杆部44的外部套设有调节螺母43,调节螺母43的两侧均通过螺丝固定有托块45,两个托块45的顶部均焊接有支杆46,支杆46与连接盘41滑动配合,通过螺杆部44、活塞部13、连接盘41等结构的设置,在司筒针4底端增设加长一端可调节的部分,能够对司筒针4的整体长度进行调节,可以用于不同规格的模具,而且能够进行针对性安装,对司筒针4的加工精度无要求。
35.参照图2,司筒针4上滑动设置有对称布置且底部呈倾斜状的卡块7,司筒套6的内孔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7相匹配的凹槽8,通过卡块7以及凹槽8等结构的设置,在司筒针4和司筒套6上增设相匹配使用的卡块7及凹槽8,能够对司筒的伸出行程定位,避免司筒套6与司筒针4之间打滑脱离,确保了产品的稳定脱模。
36.参照图5,司筒套6上还开设有与凹槽8相连通的通孔,通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压杆10,压杆1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推块11,推块11位于对应的凹槽8的内部。
37.参照图5,另外,压杆10的另一端焊接有端块,压杆10的外部套设有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端块和司筒套6的外部固定连接。
38.参照图3,连接盘41的底部开设有导向环槽42,支杆46的顶端嵌入在导向环槽42的内部。
39.参照图6,司筒针4的底端上开设有滑孔12,活塞部13与滑孔12密封滑动连接。
40.参照图4,司筒针4上开设有对称布置的矩形槽,卡块7与矩形槽滑动连接,卡块7与矩形槽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41.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底板1固定安装于模架上,顶针板2滑动安装于模架上,在产品成型后,顶针板2向上滑移,带动与之刚性连接的司筒套6一同移动,从而将包裹在司筒针4外部的胶位推出,实现脱模动作;
42.在脱模完成时,卡块7受压被压入在司筒套6的内孔之中,然后由内部的第二弹簧作用弹出,伸出在司筒套6内部的凹槽8之中定位,确保行程的移动精度,且避免司筒针4与司筒套6之间打滑分离,再复位时,可按压端块使得压杆10带动推块11将卡块7推出凹槽8内部,从而可将司筒套6复位;
43.此外,针对不同规格的模具,主要是底板1与下模的间距,人员可转动调节螺母43,调节螺母43依靠支杆46相对连接盘41旋转,从而作用螺杆部44移动,螺杆部44带动活塞部13相对上部的司筒针4滑移,从而可调整司筒针4的整体长度,可适应模具安装,操作方便快捷。
44.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