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3  199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2.自动分析装置是以生物化学检查项目、免疫检查项目等为对象,光学地对从被检体取样的样品与分析各检查项目的试剂的混合液进行测量并生成分析数据的装置。自动分析装置通过试剂库存放检测用的试剂,通过样品台存放检测用的标准样品或被检样品,通过反应库对混合了试剂与标准样品的混合液或混合了试剂与被检样品的混合液进行测定。
3.然而,现有技术中,保持反应容器的保持架需要在各个反应容器之间设置多个遮光板,遮光板会导致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的体积较大。因此,需要一种即能保证反应容器之间的遮光性,又能将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小型化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反应库包括:反应库主体,其收容反应容器;以及保持架,其设置在所述反应库主体中,并使所述反应容器在所述反应库主体中依次排列,其中,所述反应容器之间相邻的侧壁上形成有遮光层。
6.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包括上述的反应库。
7.通过本实用新型,通过保持架使多个反应容器的侧壁紧密贴合并在反应容器相对的侧壁上形成遮光层,实现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8.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9.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库的俯视局部示意图;
10.图3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反应库的保持架的结构示意图;
11.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的保持架的结构示意图;
12.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的保持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13.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的反应容器与保持架卡合过程的示意图;
14.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的保持架的固定槽的结构示意图;
15.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的保持架的加强部的结构示意图;
16.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的反应容器在反应库主体中竖向排列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的反应容器在反应库主体中斜向排列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19.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示出了坐标轴。x轴方向是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的宽度方向(以下有时也称为横向方向),+x方向是从左向右的方向。y轴方向是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的高度方向(以下有时也称为纵向方向),+y方向是从下向上的方向。z轴方向是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的进深方向,+z方向是从前向后的方向。另外,x、y、z轴相互正交。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结构适当地放大、缩小或省略地表示。另外,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
20.(第一实施方式)
21.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
22.下面,通过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23.自动分析装置1是以生物化学检查项目、免疫检查项目等为对象,光学地对从被检体取样的样品与分析各检查项目的试剂的混合液进行测量并生成分析数据的装置。
24.自动分析装置1具有样品台2、样品分注臂3、样品分注探针31、反应库4、试剂分注臂5、试剂分注探针51、搅拌器6、测定部7、试剂库8以及清洗部9。
25.样品台2内设置有环状的转动轨道,转动轨道上放置有收纳着标准样品或被检样品的样品容器。样品容器沿样品台2的环状的转动轨道等间隔地配置。样品台2以可旋转移动地方式保持环状的转动轨道。
26.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反应库4的俯视局部示意图。
27.下面,通过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反应库4的结构进行说明。
28.反应库4包括反应库主体41、保持架42、转动轨道43。反应库主体41作为反应库4的整体框架发挥作用。反应库主体41用于收容反应容器40,并且反应库主体41用于对反应容器40进行保温。
29.反应库主体41例如可以构成为圆环状或直线状。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反应库主体41构成为圆环状作为一种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30.反应库主体41中设置有环状的转动轨道43,转动轨道43上可拆装的固定有至少一个保持架42,由此,保持架42被设置在反应库主体41中。反应库主体41以可旋转移动地方式保持环状的转动轨道43。各个保持架42随着转动轨道43沿反应库主体41的周向方向d移动时而移动,每个保持架42分别保持至少一个放置有收纳着样品与试剂的混合液的反应容器40,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依次排列。
31.回到图1,试剂库8内设置有环状的转动轨道,转动轨道上放置有收纳着试剂的试剂容器。试剂容器沿试剂库8的环状的转动轨道等间隔地配置。试剂库8对试剂容器进行保冷。试剂库8以可旋转移动地方式保持环状的转动轨道。
32.样品分注臂3绕自身的与y轴平行的轴线以在反应库4与样品台2之间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样品分注臂3的一端具有样品分注探针31。样品分注探针31伴随着样品分注臂3
的转动而转动。样品分注探针31的转动路径分别与样品台2的样品容器的转动轨道、反应库4内的反应容器的转动轨道交叉,样品分注探针31的转动路径与样品台2内的样品容器的转动轨道、反应库4内的反应容器的转动轨道的交叉点成为样品吸引位置、样品排出位置。
33.样品分注臂3还可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升降,以使样品分注探针31在样品吸引位置和样品排出位置之间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移动。样品分注探针31抽吸位于样品吸引位置的样品容器内的标准样品,并向反应库4中的位于样品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进行分注。另外,样品分注探针31抽吸位于样品吸引位置的样品容器内的被检样品,并向反应库4中的停止在样品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进行分注。
34.试剂分注臂5绕自身的与y轴平行的轴线以在反应库4与试剂库8之间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试剂分注臂5的一端具有试剂分注探针51。试剂分注探针51伴随着试剂分注臂5的转动而转动。试剂分注探针51的转动路径分别与试剂库8内的试剂容器的转动轨道、反应库4内的反应容器的转动轨道交叉,试剂分注探针51的转动路径与试剂库8内的试剂容器的转动轨道、反应库4内的反应容器的转动轨道的交叉点成为试剂吸引位置、试剂排出位置。
35.试剂分注臂5还可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升降,以使试剂分注探针51在试剂吸引位置和试剂排出位置之间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移动。试剂分注探针51抽吸位于试剂吸引位置的试剂容器内的试剂并向反应库4中的停止在试剂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进行分注。
36.搅拌器6在由样品分注探针31排出标准样品或被检样品、试剂分注探针51排出试剂后,搅拌反应库4中的停止在搅拌位置的反应容器内的标准样品与试剂的混合液或被检样品与试剂的混合液。
37.测定部7对反应库4中的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液进行光学测定。测定部7对反应库4中的各个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液照射光,测定部7检测透过反应库4中的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液的光,并基于得到的检测信号生成例如以吸光度、吸光度的变化量表示的标准数据、被检数据。
38.清洗部9清洗由测定部7完成了测定的反应库4中的停止在清洗位置的反应容器。清洗部9具备废液喷嘴、清洗单元以及干燥喷嘴。清洗部9通过废液喷嘴抽吸反应库4中的反应容器内的作为废液的混合液。清洗部9利用清洗单元向抽吸过废液的反应容器排出清洗液以对反应容器进行清洗。清洗部9通过干燥喷嘴向清洗过的反应容器供给干燥空气,由此使反应容器干燥。
39.下面,通过图3对现有技术中的反应库的保持架42a的结构进行说明。
40.图3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反应库的保持架42a的结构示意图。
41.在现有技术中,如图3所示,保持架42a包括保持架主体上部421a、保持架主体下部421b以及多个遮光板420a。
42.保持架主体上部421a和保持架主体下部421b沿反应库4的周向方向d延伸并构成为圆环的一段(即扇形)。在保持架42a中设置有多个沿纵向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遮光板420a,遮光板420a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连续保持架主体上部421a和保持架主体下部421b。遮光板420a用于确保测定部对反应容器40a中的混合液进行测光后的结果的准确。多个遮光板420a沿保持架42a的周向方向d以等间隔的方式依次排列,各个遮光板420a之间的区域形成收容反应容器40a的空间。遮光板420a、保持架主体上部421a、以及保持架主体下部421b对反应容器40a进行限位以实现保持反应容器40a的功能。遮光板420a在反应库4的
周向方向d上具有厚度,该厚度使各个反应容器40a之间形成了间隙g。
43.由于遮光板420a的存在,各个反应容器40a之间在周向方向d上均会间隔一定的距离(即间隙g的长度),该距离的存在导致保持架42a的体积较大。由于保持架42a的大小决定了反应库4的大小,因此在需要小型化的反应库4以及自动分析装置1的场合,现有技术中的保持架42a的结构无法适应。
44.下面,通过图4、图5以及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反应库4的保持架42以及反应容器40的结构进行说明。
45.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4的保持架42的结构示意图。
46.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4的保持架42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7.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4的反应容器40与保持架42卡合过程的示意图。图6中为了清楚地表示保持架42对反应容器40卡合的过程,只示出了其中一个反应容器40,但保持架42对各个反应容器40的卡合过程均与其相同。
4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所示,保持架42包括保持架主体420。保持架42用于保持至少一个反应容器40,保持架42使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依次排列。
49.保持架主体420作为保持架42的整体框架发挥作用,保持架主体420中不需要设置遮光板。保持架主体420沿反应库4的周向方向d延伸并构成为圆环的一段(即扇形)。保持架主体420的上表面(+y方向上的表面)形成有多个沿周向方向d依次排列的开口m。开口m使自动分析装置1的样品分注探针能够向被保持架42保持的反应容器40中排放样品,开口m还使自动分析装置1的试剂分注探针能够向被保持架42保持的反应容器中排放试剂。
50.如图6所示,反应容器40包括容器主体401。
51.容器主体401用于收容混合了试剂与样品的混合液。容器主体401为由具有口部400的顶面(+y方向上的表面)、封闭的底面(-y方向上的表面)、以及连续顶面以及底面的四个侧壁构成的矩形体。四个侧壁中每两个相对的侧壁为一组,由此使四个侧壁分为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401a、以及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401b。
52.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保持架42中不设置遮光板,因此可以使各个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以无间隙的方式依次排列。保持架42以使各个反应容器40的与周向方向d正交的第一侧壁401a依次紧贴的方式保持各个反应容器40。
5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各个反应容器40中的混合液的检测结果准确,在各个反应容器40的与周向方向d正交的第一侧壁401a(即反应容器40之间相邻的侧壁)上还形成遮光层,例如可以通过将具有遮光性的材料涂装在反应容器40上形成遮光层。
5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保持架构成为不设置遮光板也能固定反应容器的结构,使保持架的整体尺寸变小。通过在反应容器上形成即使不设置遮光板也能保证测定的准确度的遮光层,确保对反应容器中的混合液的测光准确。由此,实现了将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小型化的目的。
55.下面,通过图5和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保持架42保持反应容器40的结构进行说明。
56.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42包括保持架主体420以及形成在保持架主
体420上的第一卡合部421。每一个收容在保持架42的保持架主体420中的反应容器40均通过两个在与周向方向d正交的方向上以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相对的第一卡合部421进行保持。在周向方向d上,每两个相对的第一卡合部421构成为一组卡合单元p,各组卡合单元p沿周向方向d依次排列。各组卡合单元p的位置分别与被保持架42保持的各个反应容器40的位置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通过保持架42保持的反应容器40,在保持架主体420的收容反应容器40的位置处均形成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卡合部421。每两个第一卡合部421协同固定反应容器40。每两个第一卡合部421中的其中一个朝向反应容器40的其中一个第二侧壁401b,另一个第一卡合部421朝向反应容器40的另一个第二侧壁401b。
57.如图6所示,每一个反应容器40的容器主体401上均形成有第二卡合部402,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401的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401b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卡合部402。第二卡合部402构成为可以与第一卡合部421卡合或脱离卡合的结构。通过将反应容器40的第二卡合部402与保持架42的第一卡合部421相互卡合,以使反应容器40与保持架42固定。
5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任意一个反应容器40,虽然示出了由两个相对的第一卡合部421保持反应容器40的例子,但并不以此进行限定,对于任意一个反应容器40,也可以是仅通过一个第一卡合部421对反应容器40进行保持的方式。也就是说,只要在保持架主体420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421,并且可以通过第一卡合部421和第二卡合部402的卡合,使反应容器40与保持架42固定即可。
5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在反应容器40的两个第二侧壁401b上分别形成有第二卡合部402的例子,但并不以此进行限定,也可以是仅在第二侧壁401b上形成一个第二卡合部402的方式。也就是说,只要在容器主体401的第二侧壁401b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402,并且可以通过第一卡合部421和第二卡合部402的相互卡合,使反应容器40与保持架42固定即可。
60.下面,对第一卡合部421和第二卡合部402的具体的卡合的结构进行说明。
61.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卡合部421具体地构成为l型。第一卡合部421具有从保持架主体420的下侧表面(位于-y方向的表面)朝下方(-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4211,以及在延伸部4211的端部以与xz平面平行的方式突出的突部4212。突部4212与延伸部4211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例如突部4212与延伸部4211之间构成为直角。每两个用于协同夹持反应容器40的第一卡合部421中的其中一个的突部4212朝向另一个第一卡合部421的突部4212,即两个突部4212在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延伸。
62.第二卡合部402具体地构成为楔状体。第二卡合部402沿第二侧壁401b的纵向方向(y轴方向)朝下方(-y方向)延伸,第二卡合部402构成为越朝下方(-y方向)延伸,越朝远离第二侧壁401b的方向突出的形状。由此,在反应容器40的两个第二卡合部402的下方(-y方向)的端部分别形成有凹部402a。
63.如图6所示,当反应容器40沿箭头a1的方向朝保持架主体420的两个第一卡合部421之间相对的位置移动时,第一卡合部421的突部4212与第二卡合部402的凹部402a相互卡合。当向上(+y方向)移动保持架42时,由于突部4212和凹部402a的卡合,反应容器40不会脱离保持架42而向下(-y方向)滑动,通过突部4212与凹部402a的相互卡合使反应容器40与保持架42固定。
6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第二卡合部402的凹部402a的周向方向d上
的两侧还形成有遮挡部402b。当第一卡合部的突部4212位于第二卡合部402的凹部402a中时,即突部4212与凹部402a卡合时,凹部402a两侧的遮挡部402b防止突部4212在周向方向d上脱离与凹部402a的卡合,因此,通过形成遮挡部402b能够进一步加强固定在保持架42上的反应容器40的稳定性。
6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在第一卡合部421上形成有突部,在第二卡合部402上形成有凹部的例子,但并不以此进行限定,也可以是在第一卡合部421上形成凹部,在第二卡合部402上形成突部的方式,即只要是在第一卡合部421上形成有突部或凹部中的一方,在第二卡合部402上形成有突部或凹部中的另一方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满足通过突部与凹部的相互卡合,使反应容器与保持架固定即可。
66.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4的保持架42的固定槽422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从保持架主体420的下方对保持架主体420进行观察的示意图。
67.如图6、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主体420的下侧(朝向-y方向的一侧)还形成有多个沿周向方向d依次排列的多个固定槽422,具体地,在保持架主体420的与反应容器40的口部400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固定槽422。各个固定槽422的形状与反应容器40的形状匹配。多个固定槽422由两个相对的引导壁422a以及顶壁422b构成。引导壁422a为从保持架主体420的下侧表面(-y方向的表面)朝下方(-y方向)立起的壁,引导壁422a之间间隔的尺寸与反应容器40的相对的两个第二侧壁401b之间间隔的尺寸一致。顶壁422b为与xz平面平行的壁,顶壁422b连续两个引导壁422a,顶壁422b上形成有开口m,开口m与固定在保持架主体420上的反应容器40的口部400相对。多个固定槽422与被保持架42保持的各个反应容器40一一对应。固定槽422通过引导壁422a引导反应容器40移动到被保持架主体420保持的规定的位置,并通过顶壁422b限制移动到规定的位置的反应容器40的进一步的移动。
68.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4的保持架42的加强部423的结构示意图。
69.如图4、图5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42还具有设置在反应容器40的底部的加强部423。加强部423支撑被保持架42保持的多个反应容器40的底部。加强部423用于保证反应容器40的底部的稳定性。
70.如图8所示,加强部423包括托盘部423a以及第三卡合部423b。
71.托盘部423a作为加强部423的主体,托盘部423a用于对反应容器40的底部进行支撑,托盘部423a的z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上(+y方向)立起的壁,由此使加强部423构成为凹槽状,加强部423将反应容器40包围在该凹槽中。
72.第三卡合部423b分别形成在从托盘部423a的z轴方向上的两端立起的壁上,第三卡合部423b为从壁上朝反应容器40突出的突部。每一个放置在加强部423中的反应容器40的底部均通过两个相对的第三卡合部423b进行保持。两个相对的第三卡合部423b在与周向方向d正交的方向上以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相对。两个第三卡合部423b沿周向方向d延伸。两个第三卡合部423b协同固定反应容器40的底部。两个第三卡合部423b中的一个朝向反应容器40的其中一个第二侧壁401b,另一个朝向反应容器40的另一个第二侧壁401b。
73.如图8所示,每一个反应容器40上均形成有两个第四卡合部403,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侧壁401b上分别形成有第四卡合部403。第四卡合部403构成为可以与第三卡合部423b卡合或脱离卡合的结构。通过将反应容器40的第四卡合部403与加强部423的第三卡合
部423b相互卡合,以使反应容器40与加强部423固定。
74.通过第三卡合部423b与第四卡合部403的卡合将反应容器40的底部与加强部423进行固定,可以进一步保证反应容器40的稳定性。
7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一个反应容器40,虽然示出了由两个相对的第三卡合部423b对反应容器40的底部进行保持的例子,但并不以此进行限定,对于一个反应容器40,也可以是仅通过一个第三卡合部423b对反应容器40的底部进行保持的方式。也就是说,只要在加强部423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三卡合部423b,并且可以通过第三卡合部423b和第四卡合部403的卡合,使反应容器40与加强部423固定即可。
7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在反应容器40的两个第二侧壁401b上分别形成有第四卡合部403的例子,但并不以此进行限定,也可以是仅在第二侧壁401b上形成一个第四卡合部403的方式。也就是说,只要在容器主体401的第二侧壁401b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四卡合部403,并且可以通过第三卡合部423b和第四卡合部403的相互卡合,使反应容器40与加强部423固定即可。
77.另外,加强部423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卡合部423b,反应容器40也可以不设置第四卡合部403,而是通过粘胶的方式使加强部423与反应容器40固定。通过粘胶的方式,可以使加强部423以及反应容器40的加工变得简单,但由于加强部423与多个反应容器40的底部被彻底固定,因此无法对保持架42保持的反应容器40中的其中一个进行单独更换,而是只能将保持架42保持的所有反应容器40进行整体的替换。
78.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4的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依次竖向排列时的结构示意图。
79.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应容器40可以在反应库主体41中依次竖向排列。竖向排列是指以使被保持架42的第一卡合部421夹持的反应容器40的第二侧壁401b受到的夹持力f1的方向与反应容器40的排列方向h垂直的方式依次设置反应容器40。即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以第一卡合部421和第二卡合部402之间的夹持力f1的方向相对于反应容器40的排列方向h垂直的方式依次排列。此时,反应容器40受到的夹持力f1的方向与反应容器40的排列方向h之间的夹角θ为九十度。
80.由于将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依次竖向排列,因此即使是在通过恒温水对反应容器40进行保温的反应库4中的反应容器40沿排列方向h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反应容器40与其周围的恒温水的接触是顺滑均匀的,不会由于恒温水与反应容器40呈无规则的撞击而形成影响测光准确性的乱流,进而可以保证对反应容器40测光的准确性。
81.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库4的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依次斜向排列时的结构示意图。
82.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应容器40还可以在反应库主体41中依次斜向排列。斜向排列是指以使被保持架42的第一卡合部421夹持的反应容器40的第二侧壁401b受到的夹持力f2的方向与反应容器40的排列方向h之间具有一定夹角(不垂直)的方式依次设置反应容器40。即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以第一卡合部421和第二卡合部402之间的夹持力f1的方向相对于反应容器40的排列方向h倾斜的方式依次排列。此时,夹持力f2的方向可以分解为方向与排列方向h垂直的第一夹持力fd以及方向与第一夹持力fd垂直的第二夹持力ft,第一夹持力fd与反应库主体41的排列方向h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
83.反应容器40通过第一夹持力fd保持其在与排列方向h垂直的方向上的稳定性,反应容器40通过第二夹持力ft保持其在排列方向h上的稳定性,因此,通过将反应容器40在反应库主体41中依次斜向排列,能够进一步保证反应容器40的稳定性。
84.另外,对于直线状的反应库主体,无论反应容器在反应库主体中依次竖向排列或斜向排列,都可以实现满足对反应容器测光的准确性以及对反应容器保持时的稳定性的要求。
85.根据上述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说明的反应库以及具有该反应库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保持架使多个反应容器的侧壁紧密贴合并在反应容器相对的侧壁上形成遮光层,既能保证反应容器之间的遮光性,又能实现反应库以及自动分析装置的小型化。
86.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