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车体结构,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车辆侧碰主要通过门槛梁以及顶框纵梁进行侧向传力,但是由于其传力不够充分,可能会导致在侧碰时对成员舱造成破坏,从而对成员形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的新技术方案。
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
3、所述车身结构包括:
4、门槛梁,所述门槛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5、c柱,所述c柱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c柱的下端与所述门槛梁连接;
6、中间传力组件,所述中间传力组件分别与所述门槛梁以及所述c柱连接;从车辆前方到车辆后方的方向上,所述中间传力组件的高度逐渐增高,且所述中间传力组件位于所述c柱前侧。
7、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上纵梁,所述上纵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上纵梁设在在车辆顶框,所述上纵梁与所述c柱的上端连接;
8、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上纵梁、所述中间传力组件以及所述门槛梁依次设置。
9、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上边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上边梁设置在所述上纵梁前侧,所述上纵梁通过所述上边梁与前纵梁连接;
10、撑杆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上纵梁设置在所述撑杆梁前侧,所述上纵梁通过所述撑杆梁与后纵梁连接,其中,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撑杆梁与所述后纵梁间隔设置。
11、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a柱,所述上纵梁与所述a柱连接;
12、所述上边梁的一端与所述a柱连接,所述上边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纵梁连接;
13、所述前纵梁与所述a柱连接,所述门槛梁的前端与所述a柱连接,所述门槛梁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连接;
14、所述c柱与所述后纵梁连接。
15、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座椅横梁,所述座椅横梁位于所述中间传力组件朝向乘员舱一侧,所述座椅横梁通过座椅横梁接头与所述中间传力组件连接。
16、可选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座椅横梁位于所述中间传力组件的下侧;
17、所述座椅横梁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中间传力组件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和/或,所述门槛梁在车辆左右方向上投影与所述座椅横梁在车辆左右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8、可选地,所述中间传力组件包括第一腔体以及门槛斜撑梁,所述门槛斜撑梁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门槛斜撑梁的一端和门槛梁连接,所述门槛斜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连接,所述门槛斜撑梁的后部高度大于所述门槛斜撑梁的前部高度。
19、可选地,所述座椅横梁包括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前横梁通过所述座椅横梁接头与所述门槛斜撑梁连接;
20、和/或;
21、座椅横梁包括座椅后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通过所述座椅横梁接头与所述门槛斜撑梁连接。
22、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一斜撑梁接头,所述门槛斜撑梁通过所述第一斜撑梁接头和所述门槛梁连接;
23、和/或;
24、还包括第二斜撑梁接头,所述门槛斜撑梁通过所述第二斜撑梁接头和所述门槛梁连接。
25、可选地,所述座椅横梁接头通过第二斜撑梁接头与所述门槛斜撑梁连接。
26、可选地,所述第一斜撑梁接头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座椅前横梁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7、和/或;
28、所述第二斜撑梁接头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座椅后横梁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9、可选地,所述门槛梁包括门槛梁腔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门槛梁腔体内的门槛加强梁;
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门槛斜撑梁位于所述第一斜撑梁接头远离所述门槛加强梁的一侧,所述门槛斜撑梁通过所述第一斜撑梁接头与所述门槛加强梁连接;
31、和/或;
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门槛斜撑梁位于所述第二斜撑梁接头远离门槛加强梁一侧,所述门槛斜撑梁通过所述第二斜撑梁接头和所述门槛加强梁连接。
33、可选地,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斜撑梁接头与所述座椅后横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斜撑梁接头与所述座椅前横梁相对设置。
34、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一地板中横梁,在所述c柱的底端设置有c柱下接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c柱下接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地板中横梁相连,所述c柱下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门槛梁相连。
35、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c柱加强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c柱加强件与所述c柱间隔设置;
36、所述c柱加强件的上端与所述上纵梁连接,所述c柱加强件的下端与所述c柱连接。
37、可选地,所述c柱加强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以及下段,c柱加强件上段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c柱加强件上段的上端与所述上纵梁连接,所述c柱加强件上段的下端与c柱加强件下段连接;
38、所述c柱加强件下段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c柱加强件下段的前端与所述c柱连接,所述c柱加强件下段的后端与所述门槛加强梁连接,且所述c柱加强件下段的后端还与所述后纵梁连接。
39、可选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c柱加强件下段与所述门槛加强梁间隔设置;
40、且从车辆前方到车辆后方的方向上,所述c柱加强件下段前端的高度低于所述c柱加强件下段后端的高度。
41、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侧碰碰撞盒,所述侧碰碰撞盒设置于所述c柱以及所述中间传力组件的连接处;
42、其中,所述侧碰碰撞盒设置在所述c柱远离乘员舱的一侧。
43、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中央通道,所述中央通道至少连接所述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和所述第一地板中横梁,且所述中央通道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
44、可选地,所述中央通道在所述座椅前横梁以及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上侧。
45、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二地板中横梁;
46、所述第二地板中横梁包括第一横梁板和第二横梁板,所述第一横梁板和所述第二横梁板扣合并形成加强腔;
47、所述第二地板中横梁与所述c柱连接,且所述第二地板中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c柱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8、可选地,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地板中横梁位于所述第二地板中横梁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地板中横梁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地板中横梁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身结构。
49、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
5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门槛梁,所述门槛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c柱,所述c柱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c柱的下端与所述门槛梁连接;中间传力组件,所述中间传力组件分别与所述门槛梁以及所述c柱连接;且从车辆前方到车辆后方的方向上,所述中间传力组件的高度逐渐增高,且所述中间传力组件位于所述c柱前侧,以能够利用中间传力组件将冲击外力通过门槛梁和c柱传递到车身上,进一步对冲击外力进行分散与缓冲,以能够降低碰撞冲击对车身结构的损伤。
5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纵梁(401),所述上纵梁(401)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上纵梁(401)设在在车辆顶框,所述上纵梁(401)与所述c柱(430)的上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边梁(40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上边梁(407)设置在所述上纵梁(401)前侧,所述上纵梁(401)通过所述上边梁(407)与前纵梁(409)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a柱(420),所述上纵梁(401)与所述a柱(4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横梁,所述座椅横梁位于所述中间传力组件(402)朝向乘员舱一侧,所述座椅横梁通过座椅横梁接头(410)与所述中间传力组件(40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座椅横梁位于所述中间传力组件(402)的下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传力组件(402)包括第一腔体以及门槛斜撑梁(404),所述门槛斜撑梁(404)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门槛斜撑梁(404)的一端和门槛梁(403)连接,所述门槛斜撑梁(404)的另一端与所述c柱(430)连接,所述门槛斜撑梁(404)的后部高度大于所述门槛斜撑梁(404)的前部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包括座椅前横梁(411),所述座椅前横梁(411)通过所述座椅横梁接头(410)与所述门槛斜撑梁(404)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斜撑梁接头(405),所述门槛斜撑梁(404)通过所述第一斜撑梁接头(405)和所述门槛梁(40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接头(410)通过第二斜撑梁接头(406)与所述门槛斜撑梁(404)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梁接头(405)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座椅前横梁(411)在车辆高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403)包括门槛梁腔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门槛梁腔体内的门槛加强梁(403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斜撑梁接头(406)与所述座椅后横梁(41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斜撑梁接头(405)与所述座椅前横梁(411)相对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地板中横梁(413),在所述c柱(430)的底端设置有c柱下接头(4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c柱下接头(4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地板中横梁(413)相连,所述c柱下接头(431)的另一端与所述门槛梁(403)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c柱加强件(4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c柱加强件(440)与所述c柱(430)间隔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加强件(440)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段以及下段,c柱加强件上段(440b)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c柱加强件上段(440b)的上端与所述上纵梁(401)连接,所述c柱加强件上段(440b)的下端与c柱加强件下段(440a)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c柱加强件下段(440a)与所述门槛加强梁(4030)间隔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碰碰撞盒(432),所述侧碰碰撞盒(432)设置于所述c柱(430)以及所述中间传力组件(402)的连接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央通道(418),所述中央通道(418)至少连接所述座椅前横梁(411)、所述座椅后横梁(412)和所述第一地板中横梁(413),且所述中央通道(418)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通道(418)在所述座椅前横梁(411)以及所述座椅后横梁(412)的上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地板中横梁(414);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地板中横梁(413)位于所述第二地板中横梁(414)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地板中横梁(413)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地板中横梁(414)连接。
2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