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机组排水装置及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3  197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机组排水装置,同时涉及一种安装有该空调机组排水装置的跨座式单轨车辆。


背景技术:

2.在城轨车辆上一般都安装有空调机组,空调机组包括室内侧和室外侧,室内侧内安装有蒸发器、蒸发风机等,室外侧内安装有压缩机、冷凝器、冷凝风机、节流元件等。在制冷运行时,蒸发器与室内回风进行热交换,由于蒸发器内冷媒温度较低,会在蒸发器表面凝结冷凝水,蒸发器下方安装有接水盘,用于收集冷凝水,接水盘与排水管连接,将冷凝水排至车外。
3.常规城轨车辆空调机组冷凝水排放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4.第一种是,冷凝水通过车顶冷凝水管接口与冷凝排水管连接,冷凝排水管为独立的管道,一般安装在车厢端部的位置,将冷凝水从车顶顺侧墙引导至车下排放,这种排放方式不适用于跨座式单轨车辆,会使引导至车下的空调机组冷凝水滴落到地面行人的身上,造成不便。同时,由于该冷凝排水管安装在车厢内,对车端部的其他设备的安装空间带来一定的影响。在部分车辆上,在车下还另外安装有储水箱等结构,将冷凝水进行储存再定时定点排放,该种方式使空调机组排水系统的更加复杂,而且增加了车辆成本,也增加了车辆重量,同时储水箱也占用了车下设备的安装空间。
5.第二种是,空调机组的排水采用直排车顶的方式,不单独设置冷凝水排水管,由于跨座式单轨车辆的空调机组为沉入式安装,空调机组沉于车辆内部,无法使用散排的排放方式。
6.第三种是,将冷凝水通过冷凝水排水管引导至车顶的雨檐内,再通过设置在车厢端部的冷凝水管排放,或直接将冷凝水从雨檐的端部排放,这种排放方式同样不适用于跨座式单轨车辆,会使引导至车下的空调机组冷凝水滴落到地面行人的身上,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占用设备安装空间,有利于避免冷凝水排放时滴溅到地面行人的空调机组排水装置,同时提供一种安装有该空调机组排水装置的跨座式单轨车辆。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空调机组排水装置,包括空调机组,所述空调机组设置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冷凝水集水装置,还包括冷凝水排水管,所述冷凝水排水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车顶排水管、中间排水管及车下排水管,所述车顶排水管与空调机组的冷凝水集水装置连接,所述车顶排水管安装在车内顶板上方,所述中间排水管预埋在车体侧墙内,所述车下排水管的冷凝水排放口正对车辆运行轨道的上方用以将冷凝水引导至轨道上。
10.进一步,所述冷凝水集水装置包括空调机组的接水盘和冷凝水集水槽,所述冷凝
水集水槽连接于所述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流入冷凝水集水槽内,所述冷凝水集水槽的排水口与所述车顶排水管连接。
11.进一步,所述冷凝水集水槽为下沉式结构,安装在所述接水盘的下方,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冷凝水集水槽之间通过设置在接水盘底板上的排水孔连通或通过连接水管连通。
12.进一步,所述车顶排水管包括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与所述冷凝水集水装置和中间排水管固定连接。
13.进一步,所述金属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固定在空调机组的壳体上和车内顶板骨架上。
14.进一步,所述车下排水管安装在车体的底架下方,通过第三固定装置吊挂固定在车体底架上。
15.进一步,所述中间排水管预埋在相邻车窗之间的侧墙骨架内。
16.进一步,所述车下排水管的排放口垂直朝下设置,在排放口处安装有水封装置,所述水封装置正对轨道上方安装,所述水封装置被配置成当水封内冷凝水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向下排水。
17.进一步,所述水封装置采用鸭嘴型水封结构。
1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19.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包括车体,在车体的顶板上安装有空调机组,还安装有如上所述的空调机组排水装置。
20.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空调机组排水装置及跨座式单轨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机组的冷凝水集水装置连接冷凝水排水管,并将冷凝水排水管分成三段,通过车顶排水管与预埋在车体侧墙内的中间排水管相连,再通过车下排水管将冷凝水引至车下排放,不但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不占用车端和车下其它设备的安装空间,避免了对车上其他设备带来的安装空间影响。
22.(2)本实用新型利用冷凝水排水管将冷凝水直接引导至车辆运行的轨道上,利用混凝土轨道吸收排放的冷凝水,有利于避免冷凝水排放时滴溅到地面行人,解决了跨座式单轨车辆中下沉式安装空调机组的排水问题,同时也省略了车下储水箱等设备,简化了排水装置的结构,降低了成本,也减轻了车辆重量。
23.(3)本实用新型将整套排水装置布置于车辆内部,不在客室外漏位置布置水管及连接部件,避免了日射及其他刺激性因素对排水系统的腐蚀。
24.(4)本实用新型在车下排水管的排放口处安装有水封装置,不但可以保证冷凝水顺利排放至轨道上,同时还有利于避免空调机组内产生负压时吸入空气。
附图说明
25.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排水装置车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排水装置车下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图3的侧向视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实用新型水封结构示意图。
33.如图1至图7所示,空调机组1,底板1a,冷凝水集水槽2,冷凝水排水管3,车顶排水管31,金属管311,第一软管312,第二软管313,喉箍314,中间排水管32,车下排水管33,轨道4,车体顶板5,安装平台6,密封垫7,蒸发器8,送风风道9,车内顶板骨架10,送风口11,灯带12,侧顶板13,出风口14,车内顶板15,侧墙16,车体底架17,排放口18,第一固定装置19,管夹191,连接板192,第二固定装置20,管夹201,固定座202,第三固定装置21,管夹211,连接板212,水封装置22,喉箍23,安装座24,第三软管25。
34.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机组排水装置,包括空调机组1、冷凝水集水装置及冷凝水排水管3。
37.本实施例中优选,冷凝水集水装置包括空调机组1的接水盘(图中未示出)和冷凝水集水槽2,冷凝水集水槽2连接于空调机组的接水盘,接水盘内收集的冷凝水先流入冷凝水集水槽2内,再排至车外,冷凝水集水槽2的设置有利于增大冷凝水收集的容积,避免冷凝水溢出。当然,冷凝水集水装置也可以仅包括空调机组1的接水盘,将接水盘直接与冷凝水排水管3连接。
38.空调机组1内安装有两个蒸发器8,在每个蒸发器8的下方均安装有一接水盘,对应每个接水盘安装一冷凝水集水槽2。两个冷凝水集水槽2分别连接冷凝水排水管3,冷凝水排水管3用于将收集的冷凝水引至车下,并将冷凝水引导至车辆运行的轨道4上。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轨道4采用混凝土结构,由于冷凝水的排放量有限,利用混凝土轨道4吸收所排放的冷凝水,可以有效避免冷凝水排放时滴溅到地面行人,解决了跨座式单轨车辆中下沉式安装空调机组的排水问题。同时也省略了车下储水箱等设备,简化了排水装置的结构,降低了成本,也减轻了车辆重量。
39.空调机组1采用下沉式的方式安装在车体顶板5上,车体顶板5上设置有安装开口(图中标示),空调机组1壳体的侧板外周焊接有环形的安装平台6,安装平台6通过螺栓密封固定在车体顶板5上,在连接处安装有一层密封垫7,确保在连接处不会漏雨。空调机组1的主体部分均置于车体顶板5的内部。
40.空调机组1的底板1a断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空调机组1的出风口14设置在两侧的斜面(图中标示)上,在每侧的斜面上对应安装有送风风道9,两侧送风风道9下方的车内顶
板骨架10上分别设置有送风口11,在送风口11一侧的车内顶板骨架10上还安装有灯带12及侧顶板13。
41.本实施例中,冷凝水集水槽2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有利于减轻冷凝水集水槽2的重量。冷凝水集水槽2采用下沉式的结构,安装在接水盘的下方,接水盘与冷凝水集水槽2之间通过设置在接水盘底板上的多个排水孔(图中未示出)连通,或者,在接水盘底板上设置一个排水孔,排水孔连接有连接水管(图中未示出),利用连接水管将接水盘与冷凝水集水槽2连通。冷凝水集水槽2的顶部焊接在接水盘的底板上,或焊接在空调机组1壳体的底板1a上。
42.接水盘上的排水孔和冷凝水集水槽2设置在蒸发器8的出风侧一侧,多个排水孔可沿接水盘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保证接水盘内的冷凝水顺利通过排水孔流入下方的冷凝水集水槽2内。只有一个排水孔时,设置在接水盘的一端部位置或中间位置。冷凝水集水槽2的长度略小于接水盘主体的长度,冷凝水集水槽2宽度在接水盘底板宽度的1/2-1/3之间,冷凝水集水槽2的高度可以根据安装空间设计的较高,使其能够形成排水顺畅所需要的水柱压差,使排水更加顺畅,同时也可以增大冷凝水集水槽2的容积,满足冷凝水存放要求,使接水盘底部平面不会存水,有利于降低冷凝水溢出风险。冷凝水集水槽2侧壁的底部设置排水口(图中未示出),排水口连接冷凝水排水管3。
43.本实施例中,冷凝水排水管3包括依次连接的车顶排水管31、中间排水管32及车下排水管33,车顶排水管31与冷凝水集水槽2的排水口连接,车顶排水管31安装在车内顶板15的上方,中间排水管32预埋在车体侧墙16内,更优选中间排水管32预埋在相邻车窗之间的侧墙骨架内,不占用车厢内空间,也不会影响侧墙的安装,车下排水管33安装在车体底架17的下方,车下排水管33的排放口18正对车辆运行轨道4的上方,将冷凝水引导至轨道4上。
44.本实施例中优选,车顶排水管31包括金属管311,金属管31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软管312和第二软管313与冷凝水集水槽2和中间排水管32固定连接,金属管31优选采用不锈钢管,以保证车顶排水管31的强度。第一软管312和第二软管313与金属管311之间通过喉箍314固定连接在一起。金属管311的两端通过软管连接,可以降低安装难度,消除安装误差,同时也可以避免在连接处由于车辆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对连接处造成的影响。
45.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固定金属管311,金属管311的两端再分别通过第一固定装置19和第二固定装置20固定在空调机组1壳体的底板1a上和车内顶板骨架10上。
46.其中,第一固定装置19包括u形管夹191及呈z字形的不锈钢连接板192,在空调机组1的底板上焊接有安装座24,安装座24上具有c型槽(图中未示出),连接板192上方的水平边通过螺栓与安装座24上的c型槽固定连接,连接板192下方水平边通过螺栓与u形管夹191的两侧翻边固定连接,将金属管311夹持固定在u形管夹191内。
47.如图1和图5所示,在车内顶板骨架10上同样设置有c型槽(图中未示出),第二固定装置20包括呈z字形的管夹201和固定座202,管夹201的一侧水平边通过螺栓与车内顶板骨架10上的c型槽固定连接,管夹201另一侧的弧形边将金属管311夹持固定。
48.如图2和图6所示,车下排水管33通过多个第三固定装置21吊挂固定在车体底架17上,第三固定装置21包括u形管夹211及呈z字形的不锈钢连接板212,连接板212上方的水平边直接焊接在车体底架17的下表面上,连接板212下方的水平边通过螺栓与u形管夹211的两侧翻边固定连接,将车下排水管33夹持固定在u形管夹211内。
49.如图2和图7所示,车下排水管33的一端通过第三软管25与中间排水管32固定连接。车下排水管33呈倒l形,使端部的排放口18垂直朝下设置,在排放口18处安装有水封装置22,水封装置22正对轨道4上方安装,水封装置22被配置成当水封内冷凝水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向下排水,在水压小于设定值时积存在车下排水管33和水封装置22内,不但可以保证冷凝水顺利排放至轨道4上,同时还有利于避免空调机组1内产生负压时吸入空气。本实施例中,更优选,水封装置22采用鸭嘴型水封结构,有利于缩小出水口的面积,控制冷凝水的排水速度,同时还可实现少量水即可实现水封效果的要求,水封装置22通过喉箍23与车下排水管33固定连接。
50.空调机组1内蒸发器8产生的冷凝水,首先收集在蒸发器8下方的接水盘内,再通过排水孔流入下方的冷凝水集水槽2内,冷凝水再依次顺着车顶排水管31、中间排水管32、车下排水管33被引导至车上,当水封装置22内的冷凝水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冷凝水从鸭嘴型的水封装置22中流出,直接流向下方的轨道4上,利用混凝土的轨道4将排放的冷凝水吸收。
51.本实施例中还同时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包括车体,车体包括车体顶板5、侧墙16、车体底架17,在车体顶板5上安装空调机组1及如上所述的空调机组排水装置。
5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空调机组1的冷凝水集水装置连接冷凝水排水管3,并将冷凝水排水管3分成三段,通过车顶排水管31与预埋在车体侧墙16内的中间排水管32相连,再通过车下排水管33将冷凝水引至车下排放,不但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不占用车端和车下其它设备的安装空间,避免了对车上其他设备带来的安装空间影响。
53.本实用新型利用冷凝水排水管3将冷凝水直接引导至车辆运行的轨道4上,利用混凝土轨道4吸收排放的冷凝水,有利于避免冷凝水排放时滴溅到地面行人,解决了跨座式单轨车辆中下沉式安装空调机组的排水问题,同时也省略了车下储水箱等设备,简化了排水装置的结构,降低了成本,也减轻了车辆重量。
54.本实用新型将整套排水装置布置于车辆内部,不在客室外漏位置布置水管及连接部件,避免了日射及其他刺激性因素对排水系统的腐蚀。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