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月前  25


本技术涉及隧道通风,特别涉及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公路、铁路及城市地下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长大隧道建设越来越多。

2、而当隧道长度超过一定规模时,通常在隧道顶部开设自然通风口以稀释空气中的烟尘、一氧化碳和异味,并且隧道发生火灾时能够自然排烟。

3、在现有技术中,自然通风口往往与隧道垂直连通,当车辆在隧道内行驶经过垂直风井前,由于车头前端空气被压缩,车头前端空气为正压,车头前端的空气会被压入垂直风井中,并排出自然通风口;

4、而当车辆经过垂直风井后,由于车尾空气为负压,空气会从垂直风井中被吸出,所以很短时间内风井内的空气一进一出,整个过程实际置换风量很少,净化隧道内空气污染物效果并不理想。

5、因此,如何提高隧道内自然通风口的通风效率,增大自然通风口的通风换气量,更加有效地对隧道内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净化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实现的目的是提高隧道内自然通风口的通风效率通风效果,提高自然通风口的通风换气量,能够更加有效地对隧道内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净化。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隧道顶板自然通风口的若干平行设置的导流片,及用于设置所有所述导流片的外框。

3、其中,每一所述导流片均为横截面呈弧形的片状结构,并均通过连接轴与所述外框形成回转副连接;

4、每一所述片状结构展开呈平面时均呈矩形;

5、每一所述连接轴均设置在靠近相应的所述导流片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相应的所述导流片的长度方向平行,距离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距离大于每两根相邻的所述连接轴之间的间距。

6、优选的,每一所述导流片弧形内凹的一侧朝向隧道顶板自然通风口内;

7、每两片相邻所述导流片中覆盖在外侧的一片所述导流片靠近所述外框外侧的外边缘指向来车方向。

8、优选的,每一所述导流片与所述外框之间均通过设置链接轴形成回转副连接,并设置螺栓实现固定,回转角度范围均不超过90度。

9、优选的,每一所述导流片靠近所述外框外侧的外边缘,在相应的所述导流片的旋转过程中,与所述隧道顶板自然通风口的建筑限界之间的距离h不小于150mm。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能够提高隧道内自然通风口的通风效率,增大自然通风口的通风换气量,能够更加有效地对隧道内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净化。

1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隧道顶板自然通风口的若干平行设置的导流片(1),及用于设置所有所述导流片(1)的外框(2);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流片(1)弧形内凹的一侧朝向隧道顶板自然通风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流片(1)与所述外框(2)之间均通过设置链接轴形成回转副连接,并设置螺栓实现固定,回转角度范围均不超过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流片(1)靠近所述外框(2)外侧的外边缘(11),在相应的所述导流片(1)的旋转过程中,与所述隧道顶板自然通风口的建筑限界(4)之间的距离h不小于150mm。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自然通风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隧道顶板自然通风口的若干平行设置的导流片,及用于设置所有导流片的外框;每一导流片均为横截面呈弧形的片状结构,并均通过连接轴与外框形成回转副连接;每一片状结构展开呈平面时均呈矩形;每一连接轴均设置在靠近相应的导流片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相应的导流片的长度方向平行,距离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距离大于每两根相邻的连接轴之间的间距。本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隧道内自然通风口的通风效率通风效果,提高自然通风口的通风换气量,能够更加有效地对隧道内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净化。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蔡昊,潘俊生,严中,代迎立,雍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620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