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总地涉及车辆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减振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市场上的高端车型对减振器提出了主动升降的需求。相关技术中的减振器包括活塞杆组件和两个阻尼阀组件。两个阻尼阀组件分别用来调节复原阻尼力和压缩阻尼力。由于两个阻尼阀组件共用一个泄油腔室,所以相关技术中的减振器还属于被动减振器,不能实现活塞杆组件的主动升降。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包括:
3、贮油缸组件,所述贮油缸组件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工作缸,所述工作缸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壳体开设有沿所述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和
4、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沿所述轴向位于所述第一过油孔和所述第二过油孔之间,所述分隔组件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的外侧且沿径向连接至所述壳体,以将所述工作缸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隔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过油孔对应设置并经由所述第一过油孔流体连通至所述壳体的外部,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过油孔对应设置并经由所述第二过油孔流体连通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减振器,通过分隔组件工作缸与壳体之间的间隔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在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连接至外部的液压泵组件时,有助于通过液压泵组件对活塞杆组件的升降进行主动调节,从而能够实现活塞杆组件的主动升降目的,进而满足车辆对减振器主动升降功能的需求,以更好地调整车身姿态、抑制车辆俯仰和侧倾等。由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彼此分隔,从而在调节活塞杆组件主动升降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液压短路、升降功能异常等问题。
6、可选地,所述工作缸的内部形成工作腔;
7、所述减振器进一步包括:
8、底阀,所述底阀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底阀连接至所述工作缸的沿所述轴向的端部,且所述底阀沿所述轴向位于所述第二过油孔的背离所述第一过油孔的一侧;和
9、活塞杆组件,所述活塞杆组件包括活塞构件,所述活塞构件位于所述工作腔以将所述工作腔分隔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二工作腔沿所述轴向比所述第一工作腔更靠近所述底阀,所述第一工作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腔,所述第二工作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二腔,
10、所述底阀构造为使得:在所述底阀所受的液压合力朝向所述第二工作腔时,所述底阀允许油液从所述第二腔流入所述第二工作腔以推动所述活塞杆组件上升;在所述底阀所受的液压合力背离所述第二工作腔时,所述底阀允许油液从所述第二工作腔流入所述第二腔以带动所述活塞杆组件下降。
11、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12、第一阻尼阀组件,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连接至所述壳体的外侧部,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串联在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一工作腔之间;和
13、第二阻尼阀组件,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连接至所述壳体的外侧部,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串联在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二工作腔之间。
14、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15、液压泵组件,所述液压泵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液压泵组件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所述液压泵组件用于向所述第一过油孔或所述第二过油孔泵送油液,以及从所述第一过油孔或所述第二过油孔抽取油液。
16、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17、复原蓄能器,所述复原蓄能器串联于所述液压泵组件和所述第一腔之间,所述复原蓄能器用于储存油液。
18、可选地,所述复原蓄能器串联于所述第一过油孔和所述液压泵组件之间。
19、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20、压缩蓄能器,所述压缩蓄能器串联于所述液压泵组件和所述第二腔之间,所述压缩蓄能器用于储存油液。
21、可选地,所述压缩蓄能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且串联于所述第二过油孔和所述液压泵组件之间。
22、可选地,所述底阀包括:
23、底阀本体部,所述底阀本体部开设有压缩孔和补偿孔;
24、压缩阀部,所述压缩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压缩孔,所述压缩阀部构造为在所受的液压合力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第二工作腔时打开所述压缩孔,以允许油液自所述第二工作腔流入所述第二腔;以及
25、补偿阀部,所述补偿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补偿孔,所述补偿阀部构件构造为在所受的液压合力沿所述轴向朝向所述第二工作腔时打开所述补偿孔,以允许油液自所述第二腔流入所述第二工作腔。
26、可选地,所述减振器包括过渡接头,所述过渡接头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过渡接头开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轴向交叉;
27、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包括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进油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通孔,
28、其中,所述过渡接头连接至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或者所述过渡接头和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构造为一体。
29、可选地,所述活塞构件包括:
30、活塞本体部,所述活塞本体部具有第二通孔;和
31、流通阀部,所述流通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流通阀部构造为在所受的液压合力沿所述轴向朝所述第一工作腔时打开所述第二通孔,以允许油液自所述第二工作腔流入所述第一工作腔。
32、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33、导向套组件,所述导向套组件连接至所述工作缸且沿所述轴向位于所述活塞构件的背离所述底阀的一侧;
34、所述活塞杆组件还包括杆构件和限位构件,所述活塞构件在所述轴向位于所述导向套组件和所述底阀之间,所述杆构件沿所述轴向可移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套组件,所述限位构件套设于所述杆构件的外部,所述限位构件在所述轴向位于所述活塞构件和所述导向套组件之间,且所述限位构件在所述轴向与所述活塞构件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构件的径向外尺寸小于所述工作缸的径向内尺寸。
35、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均包括节流阀,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单向阀。
36、可选地,所述分隔组件包括:
37、分隔环,所述分隔环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的外侧,所述分隔环的外周面开设有沿周向设置的第一密封槽,所述分隔环的内周面开设有沿周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槽;
38、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槽,以密封所述分隔环和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以及
39、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连接于所述第二密封槽,以密封所述分隔环和所述工作缸之间的间隙。
40、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41、第一中间缸,所述第一中间缸位于所述第一腔且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的外侧,所述第一中间缸沿所述轴向连接至所述分隔组件,所述中间缸将所述第一腔分隔为沿径向排布的复原腔和第一中间腔,所述复原腔位于所述第一中间腔的外侧,所述复原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过油孔和所述第一中间腔,所述第一中间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工作腔;和
42、第二中间缸,所述第二中间缸位于所述第二腔且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的外侧,所述第二中间缸沿所述轴向连接至所述分隔组件和所述底阀,所述中间缸将所述第二腔分隔为沿径向排布的压缩腔和第二中间腔,所述压缩腔位于所述第二中间腔的外侧,所述压缩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二过油孔和所述第二中间腔,所述第二中间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二工作腔。
43、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44、所述活塞杆组件还包括杆构件,所述杆构件连接至所述活塞构件并沿所述轴向伸出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外部;
45、所述减振器还包括叉臂,所述叉臂连接至所述壳体的第二端。
46、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
47、车桥;
48、车身;以及
49、上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包括贮油缸组件和活塞杆组件,所述贮油缸组件和所述活塞杆组件中的一者连接至所述车桥,所述贮油缸组件和所述活塞杆组件中的另一者连接至所述车身。
50、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通过应用上述的减振器,能够满足车辆对减振器的主动升降功能的需求,以更好地调整车身姿态、抑制车辆俯仰和侧倾等。
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15.根据权利要求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