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光学成像,特别涉及一种终端设备、镜头和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1、现如今,便携式终端设备已逐渐趋向小型化。与此同时,各品牌均选择对于终端设备的拍摄性能进行升级,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2、当前,为保证终端设备具有较好的拍摄性能,在终端设备的镜头中,通常需要设置较多数量的透镜,多个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堆叠,导致终端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不利于摄像模组趋向小型化。
3、因此,如何在保证终端设备具有较好拍摄性能的同时,使终端设备趋于小型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镜头和摄像模组,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2、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镜头;
3、所述第一板体具有透光区域;
4、所述第一镜头包括棱镜、透镜组、感光元件和光阑,所述棱镜具有物侧面和像侧面,透射经过所述透光区域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棱镜的物侧面、所述棱镜的像侧面、所述透镜组照射至所述感光元件上,所述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不平行;
5、所述光阑位于所述棱镜的像侧面与所述透镜组之间。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垂直,所述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相垂直。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棱镜的第一等效边长和第二等效边长相等,所述第一等效边长为所述棱镜的物侧面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所在的直线上的投影长度,所述第二等效边长为所述棱镜的像侧面在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上的投影长度。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镜头的总长tt与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的比值满足1.6<(tt/f)<2.4,其中,所述第一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第一镜头的总长tt为所述第一等效边长y1、所述光阑到所述棱镜的像侧面的距离t2和所述光阑到所述感光元件的距离ttl之和。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与所述第一镜头的总长tt满足0.6<(h/tt)<0.9。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镜头的光学因子q满足0.5≤q≤0.9,其中,所述光学因子q为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与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的比值。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第一镜头的光圈系数f、所述棱镜的第二等效边长y1和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满足关系0.1<y1/(h·f)<0.6,其中,所述光圈系数f为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与所述光阑的通光孔径d的比值。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向所述棱镜的像侧面凸出的物侧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棱镜的第二等效边长y1满足0<(r1/y1)<12。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棱镜的折射率为第一折射率n1,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第二折射率n2,所述第一折射率n1和所述第二折射率n2满足0.83<(n1/n2)<1.7。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阑与所述透镜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t1,且t1>0。
15、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所述镜头包括棱镜、透镜组、感光元件和光阑;
16、所述棱镜具有物侧面和像侧面;
17、透射经过所述棱镜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棱镜的物侧面、所述棱镜的像侧面、所述透镜组照射至所述感光元件上,所述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棱镜的物侧面的光轴不平行;
18、所述光阑位于所述棱镜的像侧面与所述透镜组之间。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棱镜的物侧面的光轴相垂直。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棱镜的第一等效边长和第二等效边长相等,所述第一等效边长为所述棱镜的物侧面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所在的直线的投影长度,所述第二等效边长为所述棱镜的像侧面在所述棱镜的物侧面的光轴上的投影长度。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头的总长tt与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的比值满足1.6<(tt/f)<2.4,其中,所述第一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镜头的总长tt为所述第一等效边长y1、所述光阑到所述棱镜的像侧面的距离t2和所述光阑到所述感光元件的距离ttl之和。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与所述第一镜头的总长tt满足0.6<(h/tt)<0.9。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镜头的光学因子q满足0.5≤q≤0.9,其中,所述光学因子q为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与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的比值。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镜头的光圈系数f、所述棱镜的第二等效边长y1和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满足关系0.1<y1/(h·f)<0.6,其中,所述光圈系数f为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与所述光阑的通光孔径d的比值。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向所述棱镜的像侧面凸出的物侧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棱镜的第二等效边长y1满足0<(r1/y1)<12。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棱镜的折射率为第一折射率n1,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第二折射率n2,所述第一折射率n1和所述第二折射率n2满足0.83<(n1/n2)<1.7。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阑与所述透镜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t1,且t1>0。
28、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第二方面及其可能实现方式中的镜头。
29、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3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在该终端设备的第一镜头中,光阑和透镜组在光线由棱镜的像侧面向感光元件的方向上顺序排列,透镜组的光轴与透光区域的垂线不平行。这样,在光线由棱镜的像侧面向感光元件的方向上,光阑前置于透镜组,光阑与感光元件具有较大间隔,在光阑通光孔径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减小棱镜在终端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进而可以减小终端设备的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3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一镜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与所述第一板体(01)相垂直,所述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第一等效边长和第二等效边长相等,所述第一等效边长为所述棱镜的物侧面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所在的直线上的投影长度,所述第二等效边长为所述棱镜的像侧面在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上的投影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的总长tt与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的比值满足1.6<(tt/f)<2.4,其中,所述第一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第一镜头的总长tt为所述第一等效边长y1、所述光阑到所述棱镜的像侧面的距离t2和所述光阑到所述感光元件的距离ttl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与所述第一镜头的总长tt满足0.6<(h/tt)<0.9。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的光学因子q满足0.5≤q≤0.9,其中,所述光学因子q为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与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的比值。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第一镜头的光圈系数f、所述棱镜的第二等效边长y1和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满足关系0.1<y1/(h·f)<0.6,其中,所述光圈系数f为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与所述光阑的通光孔径d的比值。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向所述棱镜的像侧面凸出的物侧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棱镜的第二等效边长y1满足0<(r1/y1)<12。
9.根据权利要求1-2、4、7-8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折射率为第一折射率n1,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第二折射率n2,所述第一折射率n1和所述第二折射率n2满足0.83<(n1/n2)<1.7。
10.根据权利要求1-2、4、7-8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阑与所述透镜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t1,且t1>0。
11.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包括棱镜、透镜组、感光元件和光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的光轴与所述棱镜的物侧面的光轴相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第一等效边长和第二等效边长相等,所述第一等效边长为所述棱镜的物侧面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所在的直线的投影长度,所述第二等效边长为所述棱镜的像侧面在所述棱镜的物侧面的光轴上的投影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的总长tt与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的比值满足1.6<(tt/f)<2.4,其中,所述第一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镜头的总长tt为所述第一等效边长y1、所述光阑到所述棱镜的像侧面的距离t2和所述光阑到所述感光元件的距离ttl之和。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与所述镜头的总长tt满足0.6<(h/tt)<0.9。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的光学因子q满足0.5≤q≤0.9,其中,所述光学因子q为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与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的比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镜头的光圈系数f、所述棱镜的第二等效边长y1和所述感光元件的体对角线长度h满足关系0.1<y1/(h·f)<0.6,其中,所述光圈系数f为所述透镜组的组合焦距f与所述光阑的通光孔径d的比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等效边长的长度为y1,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向所述棱镜的像侧面凸出的物侧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棱镜的第二等效边长y1满足0<(r1/y1)<12。
19.根据权利要求11-12、14、17-18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折射率为第一折射率n1,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第二折射率n2,所述第一折射率n1和所述第二折射率n2满足0.83<(n1/n2)<1.7。
20.根据权利要求11-12、14、17-18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阑与所述透镜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t1,且t1>0。
2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1至20任一项所述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