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巷道底鼓治理,具体涉及一种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1、在煤矿生产中,几乎所有回采巷道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底鼓,尤其随着近些年来媒炭开采逐渐走向深部,进而地应力相应増大,巷道底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从而暴露出很多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底鼓是煤矿井巷中常发生的一种动力现象,它与围岩的性质、矿山压力、开采深度及地质构造等直接相关。
2、目前对于底鼓的处理方式是采用药壶爆破、冲击等方式将底鼓进行破碎,然后在将破碎后的煤岩装到皮带输送机上进行清理,清理底鼓的速度慢,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耗费人力。
3、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217636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巷道底鼓清除铲车机构,车架底部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履带行走机构,的铲装部件安装在车架的前端,铲装部件中的铲斗通过两个固定销与翻斗座连接,翻斗座的中部安装有侧翻油缸,侧翻油缸的缸体铰接在翻斗座的中部,侧翻油缸的活塞杆铰接在铲斗上部的中间,铲斗的两个侧板插装在铲斗的主体上;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巷道底鼓清除铲车机构长度较大,移动灵活性较差,在狭小的巷道内部不便于移动,从而影响煤矿的清理效率。
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提升移动灵活性,方便在巷道内部移动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移动灵活性,方便在巷道内部移动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包括万向底盘,所述万向底盘的顶部设置有回转驱动部件,所述回转驱动部件的顶部设置有车体,所述车体的一侧设置有铲斗及铲斗驱动机构,所述车体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操作扶手,所述车体顶部靠近所述操作扶手的一侧设置有操作台板。
3、所述铲斗驱动机构具有转动设置在所述车体两侧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背离所述车体的一端与所述铲斗的一侧相铰接,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铲斗之间设置有第一液压缸。
4、所述车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一端与所述车体的一侧相铰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臂的底部相铰接。
5、所述车体上背离所述铲斗的一侧设置有配重组件。
6、所述配重组件具有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侧面的配重架,所述配重架的顶部设置有配重块。
7、所述操作扶手具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焊接固定在所述车体的一侧。
8、所述把手的外侧套装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为橡胶套。
9、所述铲斗的端部设置有倒角。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万向底盘能够调节其行走轮的朝向,从而直接改变万向底盘的移动方向,回转驱动部件能够驱使车体相对于万向底盘进行转动,相对应万向底盘调节铲斗的朝向,较现有技术而言,其移动灵活性较高,方便在巷道内部移动完成煤岩清理。
1.一种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万向底盘,所述万向底盘的顶部设置有回转驱动部件,所述回转驱动部件的顶部设置有车体,所述车体的一侧设置有铲斗及铲斗驱动机构,所述车体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操作扶手,所述车体顶部靠近所述操作扶手的一侧设置有操作台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铲斗驱动机构具有转动设置在所述车体两侧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背离所述车体的一端与所述铲斗的一侧相铰接,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铲斗之间设置有第一液压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一端与所述车体的一侧相铰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臂的底部相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背离所述铲斗的一侧设置有配重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组件具有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侧面的配重架,所述配重架的顶部设置有配重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扶手具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焊接固定在所述车体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外侧套装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为橡胶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面巷道底鼓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铲斗的端部设置有倒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