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8天前  27


本技术涉及交通建设,尤其涉及一种道路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有些地区同一交通走廊带需兼顾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如同时兼顾隧道交通、公路交通和高架桥梁交通,可以充分利用地下、地面以及空中空间,形成立体交通廊带,方便交通运输。

2、当隧道交通、公路交通和高架桥梁交通建设在软土地区,且公路的路基下方具有隧道和高架桥梁基础时,隧道与高架桥梁基础上方的路基由于支撑力足够基本不产生沉降,而隧道与高架桥梁基础之间的路基会产生沉降,由此导致局部行车道与隧道、高架桥梁基础正上方的行车道存在不均匀沉降的现象,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现有技术中常在公路路基易产生沉降的区域下方的土层中设置桩基,以支撑该区域的路基,从而防止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3、然而,仅在隧道和高架桥梁基础之间的土层中设置桩基进行加固,对路基的支撑不够均匀,桩基范围内局部路基仍会存在不均匀沉降的现象,而且,路基上方的载荷全部由桩基进行承担,当其所受载荷较大时,桩基与隧道和高架桥梁基础的过渡段可能会因过载而产生贯通裂缝,无法保证道路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桩基范围内局部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避免桩基与隧道和高架桥梁基础的过渡段由于过载而产生贯通裂缝,使路基整体结构保持平衡,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道路系统,包括:

4、路基;

5、隧道,位于所述路基下方的土层中;

6、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设置在所述隧道靠近所述高架桥梁基础的一侧;

7、高架桥梁基础,位于所述路基下方的土层中,且与所述隧道间隔设置;

8、桩基础,设置于所述支护结构与所述高架桥梁基础之间,所述桩基础的下端插设于土层中;

9、支承板,设置于所述桩基础的顶面,并支承于所述路基的下方;所述支承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护结构搭接,另一端与所述高架桥梁基础沿竖向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0、可选地,所述桩基础与所述支护结构顶面齐平,且所述支护结构靠近所述隧道的侧面与所述支承板的一端平齐。

11、可选地,所述高架桥梁基础的顶面低于所述桩基础的顶面,以使所述支承板所在平面与所述高架桥梁基础之间存在填土间隙。

12、可选地,所述桩基础沿所述路基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

13、可选地,所述桩基础包括预应力管桩和桩承台,所述预应力管桩的下端插设于土层中,所述桩承台连接于所述预应力管桩的顶部,并支承于所述支承板的下方,所述桩承台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预应力管桩的横截面积。

14、可选地,两个相邻的所述预应力管桩的中心距为2.3m-3.0m。

15、可选地,所述支承板包括钢筋网和混凝土结构,所述钢筋网沿所述混凝土结构的厚度方向居中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结构内。

16、可选地,所述桩基础的顶面和所述支承板的底面中一者上设置有限位凸起,另一者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卡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17、可选地,顶升机构、沉降监测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支承板与所述支护结构之间、以及所述支承板与所述桩基础之间均设置有所述顶升机构,所述沉降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所述支承板上方路基的沉降量,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顶升机构通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沉降量超出设定范围时控制所述顶升机构顶升所述支承板。

18、可选地,所述的道路系统还包括格栅加强板,所述格栅加强板铺设于所述支承板的顶面,并埋设于所述路基下方的土层中。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道路系统,通过在支护结构和高架桥梁基础之间的土层中设置桩基础,可将上层荷载传递到路基下方承载力较强的土层中,以满足承载力和沉降要求,防止该部分范围内路基的沉降量与隧道和高架桥梁基础上方路基沉降量差异较大;在桩基础上端铺设支承板,可以分散上层荷载,使桩基础更为均匀地支撑上方的路基,更好地发挥桩基础的承载力,确保支承板上方区域的路基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而且,支承板一端与支护结构搭接,将支护结构与桩基础结合形成桩承式路基,进一步提高路基结构整体强度,支承板另一端与高架桥梁基础沿竖向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高架桥梁基础可为支承板提供竖向的支撑力,即,支承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支护结构和高架桥梁基础支撑,中间部位通过桩基础进行支撑,可以将支承板及其上方的载荷分散开,防止桩基础由于过载而破坏,在协调路基的沉降不均、提高道路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还能确保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支承板两端分别与支护结构和高架桥梁基础搭接,可避免在过渡段产生贯通裂缝。



技术特征:

1.一种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础(5)与所述支护结构(3)顶面齐平,且所述支护结构(3)靠近所述隧道(2)的侧面与所述支承板(6)的一端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架桥梁基础(4)的顶面低于所述桩基础(5)的顶面,以使所述支承板(6)所在平面与所述高架桥梁基础(4)之间形成填土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础(5)沿所述路基(1)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础(5)包括预应力管桩(51)和桩承台(52),所述预应力管桩(51)的下端插设于土层中,所述桩承台(52)连接于所述预应力管桩(51)的顶部,并支承于所述支承板(6)的下方,所述桩承台(5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预应力管桩(51)的横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预应力管桩(51)的中心距为2.3m-3.0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6)包括钢筋网(61)和混凝土结构(62),所述钢筋网(61)沿所述混凝土结构(62)的厚度方向居中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结构(62)内。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础(5)的顶面和所述支承板(6)的底面中一者上设置有限位凸起,另一者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卡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系统包括顶升机构、沉降监测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支承板(6)与所述支护结构(3)之间、以及所述支承板(6)与所述桩基础(5)之间均设置有所述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所述沉降监测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沉降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所述支承板(6)上方路基(1)的沉降量,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沉降量超出设定范围时控制所述顶升机构顶升所述支承板(6)。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道路系统还包括格栅加强板,所述格栅加强板铺设于所述支承板(6)的顶面,并埋设于所述路基(1)中。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交通建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道路系统,包括路基、隧道、高架桥梁基础、支护结构、桩基础及支承板,隧道与高架桥梁基础间隔设置在路基下方的土层中;支护结构设置在隧道靠近高架桥梁基础的一侧;桩基础位于支护结构与高架桥梁基础之间,下端插设于土层中;支承板设置于桩基础的顶面,并支承于路基的下方,支承板的一端与支护结构搭接,另一端与高架桥梁基础沿竖向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桩基础顶面铺设支承板,可分散上层荷载,充分发挥桩基础的承载力;支承板一端与支护结构搭接,形成桩承式路基,可提高路基结构整体强度,另一端与高架桥梁基础沿竖向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协调路基的沉降不均,避免产生贯通裂缝。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徐礼笑,薛皓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412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