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具体涉及sf6降解系统。
背景技术:
1、六氟化硫(sf6)气体因其优良的绝缘和灭弧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交通等行业。然而,sf6也是目前人类已知最强的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势值(gwp)高达二氧化碳的23900倍。sf6是难降解温室气体,排放在大气中的sf6寿命长约3400年,导致其在大气中的积累不可逆转,在1997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84个国家联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以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中明确将sf6列定为6种限制排放的温室气体之一。因此,减少sf6气体排放对于支撑我国达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2、实现sf6废气的高效降解是减少其排放量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降解sf6废气的主要方法有热解法、光解法和等离子体法。热分解方法通过将sf6与过量碳酸钙(caco3)在1100℃以上的高温下反应,实现sf6废气的无害化降解,但存在反应慢、能耗高、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通过引入催化剂可以将sf6的分解温度降低到600℃左右,但催化反应的效率较低,催化剂的寿命较短、成本较高等问题都十分突出。光解法通过紫外线产生的可还原自由基实现sf6降解,但同样存在反应耗时长、整体效率低、光源寿命短而成本高等问题。公开号为cn108273366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的六氟化硫降解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通过向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的两端施加高频电压,在反应器的内外介质管的间隙产生介质阻挡放电,放电产生大量低温等离子体,形成稳定的放电区域,sf6废气在放电区域里被等离子体轰击分解,降解成分解气体后随气流由出气口排入尾气吸收池,最终实现sf6的高效降解。
3、然而,空气的存在会严重干扰放电反应,尽管当前此类等离子体技术在sf6降解领域已得到一定的应用推广,但仍然无法应对空气气氛下sf6降解的需求。当前绝缘设备sf6泄漏事故频发,如何实现室内空间低浓度sf6和空气混合气体的安全、高效降解,减少sf6的无组织排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sf6降解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sf6降解装置难以对空气氛围下的sf6进行降解的技术问题。
2、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f6降解系统,包括:
4、第一降解模块,用于填装第一降解溶液;
5、监测启动模块,与所述第一降解模块连接,用于监测sf6浓度,并将含sf6的气体通入第一降解溶液,以使第一降解溶液对sf6进行一次降解;以及
6、第二降解模块,与所述第一降解模块连接,用于填装第二降解溶液,以通过第二降解溶液对一次降解生成的产物进行二次降解。
7、在一些实施例中,sf6降解系统还包括再生模块、第一循环模块和第二循环模块,所述再生模块用于通过反应后的第一降解溶液和第二降解溶液生成新的第一降解溶液和第二降解溶液,所述第一循环模块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一降解模块连接,用于将反应后的第一降解溶液通入所述再生模块,并将生成的第一降解溶液通入所述第一降解模块,所述第二循环模块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二降解模块连接,用于将反应后的第二降解溶液通入所述再生模块,并将生成的第二降解溶液通入所述第二降解模块。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再生模块包括电解槽,所述电解槽的阴极用于通过电解反应后的第一降解溶液,生成新的第一降解溶液,所述电解槽的阴极用于通过电解反应后的第二降解溶液,生成新的第二降解溶液。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模块包括第一进液管、第一出液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一降解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装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进液管与所述第一降解模块和所述第一三通阀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一出液管连接。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循环模块包括第二进液管、第二出液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二降解模块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装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进液管与所述第二降解模块和所述第二三通阀连接,所述第二出液管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二出液管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降解模块包括第一降解箱、第一降解柱和连通管,所述第一降解箱用于容纳第一降解溶液,所述第一降解柱固定于所述第一降解箱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降解箱连通,所述第一降解柱填充有形成透气间隙的第一填料,所述第一循环模块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降解柱连接,所述连通管与所述第一降解柱和所述第二降解模块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降解模块包括第二降解箱和第二降解柱,所述第二降解箱用于容纳第二降解溶液,所述第二降解柱固定于所述第二降解箱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降解箱连通,所述第二降解柱填充有形成透气间隙的第二填料,所述第二循环模块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二降解柱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sf6降解系统还包括配气模块,所述配气模块与所述监测启动模块连接,用于向所述监测启动模块通入氮气,以稀释所述监测启动模块通入的sf6。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监测启动模块包括进气单元、混合罐和出气单元,所述进气单元与所述混合罐连接,用于将含sf6的气体通入所述混合罐,所述出气单元与所述混合罐和所述第一降解模块连接,用于将混合罐内的气体通入所述第一降解模块,所述配气模块与所述混合罐连接,用于将氮气通入所述混合罐。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罐的内壁固定有若干相互间隔并交错设置的混流板,所述混流板所述将混合罐的内部间隔形成连续弯曲的混合流道。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sf6降解系统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第一降解模块、监测启动模块和第二降解模块,第一降解模块和第二降解模块可分别填装第一降解溶液和第二降解溶液,监测启动模块与第一降解模块连接,室内空间的sf6发生泄漏时,监测启动模块监测到泄漏的sf6,并将sf6伴随空气一同通入第一降解溶液,第一降解溶液对空气中的sf6进行一次降解,并将一次降解生成的产物通入第二降解模块的第二降解溶液降解第一降解溶液降解sf6过程中生成的产物,最终实现对空气中的sf6的降解。
1.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sf6降解系统还包括再生模块、第一循环模块和第二循环模块,所述再生模块用于通过反应后的第一降解溶液和第二降解溶液生成新的第一降解溶液和第二降解溶液,所述第一循环模块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一降解模块连接,用于将反应后的第一降解溶液通入所述再生模块,并将生成的第一降解溶液通入所述第一降解模块,所述第二循环模块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二降解模块连接,用于将反应后的第二降解溶液通入所述再生模块,并将生成的第二降解溶液通入所述第二降解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模块包括电解槽,所述电解槽的阴极用于通过电解反应后的第一降解溶液,生成新的第一降解溶液,所述电解槽的阴极用于通过电解反应后的第二降解溶液,生成新的第二降解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模块包括第一进液管、第一出液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一降解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装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进液管与所述第一降解模块和所述第一三通阀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管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一出液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模块包括第二进液管、第二出液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二降解模块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装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进液管与所述第二降解模块和所述第二三通阀连接,所述第二出液管与所述再生模块和所述第二出液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解模块包括第一降解箱、第一降解柱和连通管,所述第一降解箱用于容纳第一降解溶液,所述第一降解柱固定于所述第一降解箱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降解箱连通,所述第一降解柱填充有形成透气间隙的第一填料,所述第一循环模块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降解柱连接,所述连通管与所述第一降解柱和所述第二降解模块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降解模块包括第二降解箱和第二降解柱,所述第二降解箱用于容纳第二降解溶液,所述第二降解柱固定于所述第二降解箱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降解箱连通,所述第二降解柱填充有形成透气间隙的第二填料,所述第二循环模块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二降解柱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sf6降解系统还包括配气模块,所述配气模块与所述监测启动模块连接,用于向所述监测启动模块通入氮气,以稀释所述监测启动模块通入的sf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启动模块包括进气单元、混合罐和出气单元,所述进气单元与所述混合罐连接,用于将含sf6的气体通入所述混合罐,所述出气单元与所述混合罐和所述第一降解模块连接,用于将混合罐内的气体通入所述第一降解模块,所述配气模块与所述混合罐连接,用于将氮气通入所述混合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sf6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罐的内壁固定有若干相互间隔并交错设置的混流板,所述混流板所述将混合罐的内部间隔形成连续弯曲的混合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