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将两个组件彼此连接的锁扣装置。
背景技术:
1、这种锁扣装置包括与组件中的第一组件相关联的第一锁扣件,所述第一锁扣件具有壳体部件、设置在壳体部件处的插接开口、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和可调节地设置在壳体部件处的调节元件。锁扣装置还包括与组件中的第二组件相关联的第二锁扣件,所述第二锁扣件具有接合元件,所述接合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接合元件能够沿着关闭方向置入到插接开口中,以关闭锁扣装置。在关闭位置中,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与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接合,用于将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逆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为了打开锁扣装置,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能够彼此分离。
2、经由这种锁扣装置,在关闭位置中,应建立锁扣件在彼此上的可靠的、牢固的、可承受负载的保持,以便将与锁扣件相关联的组件彼此连接并且机械地保持在彼此上。在此,锁扣装置应可简单地操纵,其方式为:锁扣装置能够轻松地关闭并且也轻松地再次打开。
3、这种锁扣装置例如能够用于车辆,例如机动车或自行车,以便将组件彼此连接。例如,这种锁扣装置能够用于将组件安装在自行车车架上。
4、对于锁扣装置例如值得期望的是,在关闭位置中,锁扣件防振动地且无嘎嘎响声地保持在彼此上,其中应考虑的是,能够存在机械制造公差。在运行中,为了提高使用者感受,应实现锁扣件彼此牢固的、基本上无间隙的连接。
5、在由de 10 2018 123 026a1已知的锁扣装置中,锁扣件装配在设置于基体处的锁扣元件处,以便关闭锁扣装置。在锁扣元件和锁扣件处设置有锁止部段,所述锁止部段在锁扣装置的关闭位置中机械地彼此接合并且建立形状配合的连接。de 10 2018 123 026a1的锁扣装置例如实现用于儿童车或儿童座椅的安全带的锁。
6、wo 2020/216955 a1描述一种用于将两个组件彼此连接的锁扣装置,所述锁扣装置具有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所述第一锁扣件具有锁止件和第一磁性元件,所述第二锁扣件具有锁止容纳部和第二磁性元件。附加地,锁扣装置具有设置在第二锁扣件处的闭锁机构,所述闭锁机构具有闭锁元件和与闭锁元件有效连接的操纵机构,其中闭锁元件在关闭位置中能够与锁止件有效连接,以便锁止在第一锁扣件的和第二锁扣件的锁止部段之间的形状配合的接合。
7、wo 2010/084191 a1描述一种锁扣装置,其中连接模块连同锁止件能够装配在另一连接模块的弹簧闭锁元件处。在此,弹簧闭锁元件可旋转地设置在另一连接模块处,使得能够通过扭转弹簧闭锁元件阻止锁扣装置的打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锁扣装置,其能够简单地操作并且在关闭位置中实现将锁扣件可靠地、可承受负载地、尽可能无间隙地保持在彼此上。
2、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主题来实现。
3、因此,插接开口沿着垂直于关闭方向的平面观察通过至少一个限界部段限界,使得接合元件能够置入到通过至少一个限界部段限界的空间中,以关闭锁扣装置。在第一位置中,调节元件的作用部段设置在空间之外,以便实现将接合元件置入到空间中。当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时,调节元件能够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中,使得在第二位置中,作用部段,沿着垂直于关闭方向的平面观察,设置在空间内,以便建立或确保在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与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之间的接合,以将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逆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
4、锁扣装置具有两个锁扣件,所述两个锁扣件能够装配在彼此上,以沿着关闭方向关闭锁扣装置。在此,锁扣装置能够构成为纯机械的锁扣装置,其中锁扣件在关闭位置中通过锁扣件的机械接合而机械地保持在彼此上。但是,锁扣装置也能够构成为机械-磁性的锁扣装置,其中锁扣件被磁性地朝向彼此吸引,以沿着关闭方向关闭,并且在关闭位置中优选地不仅机械地而且磁性地保持在彼此上。
5、第一锁扣件具有壳体部件、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和可调节地设置在壳体部件处的调节元件。与此相对地,第二锁扣件具有接合元件,所述接合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在关闭位置中,这些接合突起部彼此接合,使得锁扣件逆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
6、插接开口,沿着垂直于关闭方向的平面观察,通过至少一个限界部段限界,使得在插接开口内形成如下空间:接合元件能够被置入到所述空间中,以关闭锁扣装置。限界部段例如能够通过环绕的、限定插接开口的、例如圆形的边缘形成。但是,限界部段例如也能够通过一个或多个突起部形成,所述突起部由环绕的边缘径向向内突出,从而预设如下空间:接合元件能够被置入到所述空间中,以关闭锁扣装置。例如,两个彼此相对置的限界部段限界所述空间,其中接合元件能够被置入到彼此相对置的限界部段之间,以关闭锁扣装置。
7、所述空间在垂直于关闭方向的投影平面中形成。接合元件能够在关闭方向上置入到所述空间中,以便在置入之后通过扭转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的调节元件建立或确保在接合突起部之间的接合。
8、调节元件在此具有作用部段,在调节元件的第一位置中,所述作用部段设置在所述空间之外,从而不进一步限制提供用于置入接合元件的空间。因此,在调节元件的第一位置中,作用部段不防止将接合元件置入到形成在插接开口内的空间中。
9、为了建立或确保在接合突起部之间的接合,能够在将接合元件置入到插接开口中之后将调节元件从第一位置扭转到第二位置中,由此接合元件固定在插接开口内。在第二位置中,作用部段处于所述空间的径向内部,从而与接合元件有效连接,使得调节元件作用于接合元件以建立连接或者至少作用于接合元件,使得确保接合突起部的接合。
10、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形成在插接开口内的空间具有中心。调节元件能够围绕相对于中心偏心的旋转轴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扭转。调节元件在此构成为,在第二位置中经由作用部段建立或至少确保在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与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之间的接合,以将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逆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调节元件能够相对于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的插接开口偏心地扭转。在第一位置中,调节元件实现沿着关闭方向将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在第二位置中,调节元件在壳体部件处扭转,使得通过将作用部段作用于接合元件来建立或至少确保在接合突起部之间的接合,从而锁扣件沿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
11、如果所述空间通过两个彼此相对置的限界部段限界,则中心居中地处于限界部段之间。如果空间通过插接开口的圆形开口(在垂直于关闭方向的平面上观察)限界,那么中心通过圆形开口的中心点限定。通常,中心通过处于如下区域的几何中心点中的点限定:接合元件能够置入到所述区域中,以关闭锁扣装置。
12、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能够设置在调节元件、例如调节元件的凸缘部段处。在所述情况下,作用部段通过接合凸起部构成,在调节所述调节元件时,所述接合突起部被扭转到所述空间中,从而与接合元件处的接合突起部接合,以便以所述方式建立锁扣件之间的连接。
13、但是,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例如也能够设置在壳体部件处,其中在将调节元件扭转到第二位置中时,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借助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运动成与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的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接合,或者至少确保这些接合突起部的接合。在所述情况下,作用部段例如通过调节元件的凸缘部段形成,在调节调节元件时,所述凸缘部段与接合元件有效连接,从而将接合元件横向于关闭方向按压到与壳体部件处的接合突起部接合,或者至少阻止接合元件,使得接合突起部不能脱离接合。在所述情况下,通过凸缘部段形成的作用部段能够具有楔形形状。在扭转调节元件时,作用部段接触到接合元件上,从而横向于关闭方向按压接合元件,使得接合元件的接合突起部与壳体部件处的接合突起部接合。如果接合突起部例如通过磁性的相互作用在没有调节元件参与的情况下已经接合,则具有凸缘部段的调节元件至少能够阻止接合元件,使得确保接合突起部的接合。
14、在一个设计方案中,调节元件具有基座和刚性地在基座处成型的、沿着关闭方向从基座突出的凸缘部段。基座构成调节元件的体部并且例如能够提供基本上垂直于关闭方向延伸的面,所述面提供在关闭位置中用于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的贴靠面。凸缘部段沿着关闭方向从基座突出并且例如能够在基座处提供在环周上闭合的或也在环周上根据c形环类型敞开的壁部,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在关闭位置中容纳在所述壁部内。
15、经由凸缘部段能够实现用于接合元件的容纳。经由凸缘部段,在调节元件的第二位置中例如能够阻止通过锁扣件在垂直于关闭方向的平面中的相对运动而打开锁扣装置,使得经由在第二位置中的调节元件防止锁扣装置打开,并且仅当调节元件在第一锁扣件处运动返回到第一位置中时,才能够打开锁扣装置。
16、凸缘部段例如能够构成作用部段并且例如能够设计成,使得在将壳体部件处的调节元件从第一位置扭转到第二位置中时,凸缘部段作用于接合元件并且将所述接合元件横向于关闭方向按压到与壳体部件处的接合突起部接合。
17、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凸缘部段能够提供引导面,接合元件在置入到插接开口中时能够经由所述引导面沿着关闭方向被引导。凸缘部段例如能够在调节元件的第一位置中与插接开口齐平地设置,使得接合元件被置入到插接开口中并且在凸缘部段处沿着关闭方向被引导,使得接合元件能够以可靠的、轻松的方式被引入到插接开口中。
18、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例如通过刚性的销成型。在此,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从销径向突出,以便在关闭位置中通过与第一锁扣件的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的接合来建立在锁扣件之间的连接。
19、在一个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设置在凸缘部段处。在此,接合突起部优选地刚性地在凸缘部段处成型。在此,凸缘部段同样刚性地构成并且与刚性的基座连接,使得调节元件总体上构成为基本上刚性的、在常规负载时不可弹性变形的部件。
20、在一个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横向于关闭方向从凸缘部段突出并且在此优选地径向向内伸出,以便在关闭位置中经由与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的接合来建立在锁扣件之间的连接。
21、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和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优选地分别构成底切部。在此,底切部不必一定通过垂直于关闭方向指向的面构成。相反,底切部的面也能够与关闭方向倾斜地延伸。相应的接合突起部的底切部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即接合突起部横向于关闭方向突出,并且通过接合突起部接合到彼此中阻止锁扣件沿着关闭方向的运动,使得锁扣件在锁扣装置的关闭位置中——必要时在锁止元件的附加的锁止作用下——沿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
22、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和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在关闭位置中优选地形状配合地彼此接合。因此,由于接合突起部的形状引起锁扣件保持在彼此上。在此,形状配合的连接能够仅经由接合突起部建立。在另一设计方案中,但是也能够通过接合突起部的接合和附加的锁止作用,例如经由调节元件,引起形状配合的连接,使得接合突起部在锁止作用被取消之后能够沿着关闭方向彼此滑离。
23、在一个设计方案中,插接开口通过壳体部件的如下侧处的圆形开口构成:第二锁扣件被装配到所述侧上,以关闭锁扣装置。插接开口的中心通常对应于插接开口的(几何确定的)中心点。如果将接合元件置入到插接开口中,则(例如旋转对称地成型的)接合元件同心地容纳在插接开口中。
24、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壳体部件能够具有用于在壳体部件处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调节元件的支承开口。调节元件容纳在支承开口中并且能够围绕相关联的、相对于插接开口的中心偏心的旋转轴线在壳体部件处扭转。
25、经由可偏心调节的调节元件,在锁扣件之间建立连接。如果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设置在调节元件处,例如设置在调节元件的与基座连接的凸缘部段处,则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在第一位置中沿着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观察设置在插接开口之外。因此,在第一位置中,实现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置入到第一锁扣件的插接开口中。在第二位置中,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与此对应地伸入到插接开口的区域中,并且由此与在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处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接合,使得在第二位置中,锁扣件沿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因此,通过调节元件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偏心地扭转,接合突起部相对于插接开口运动,以便在调节元件的第一位置中实现将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置入到插接开口中,而在第二位置中,通过伸入到插接开口的区域中来建立在锁扣件之间的接合,从而将锁扣件彼此固定。
26、调节元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中的调节例如能够通过使用者手动地进行。在关闭锁扣装置时,调节元件在第一锁扣件处优选地处于第一位置中。如果锁扣件已装配在彼此上,使用者将调节元件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中,以便由此将锁扣件沿着关闭方向彼此预紧。得出两阶段的关闭过程,其中首先通过使用者将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并且在装配之后在第一锁扣件处对调节元件进行调节,以便完成在锁扣件之间的连接。
27、但是,调节元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中的调节也例如能够自动地进行,其方式为:调节元件例如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朝向第二位置弹簧预紧并且在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时释放调节元件,使得调节元件自动地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
28、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仅能够在调节元件的第一位置中装配在彼此上,以关闭锁扣装置。因此,必须将调节元件在第一锁扣件处置于第一位置中,以便实现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通过将调节元件在第一锁扣件处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中,那么完成锁扣件之间的连接,其方式为:经由第二位置中的调节元件引起在锁扣件之间沿着关闭方向的预紧并且优选地也阻止锁扣装置的打开。
29、但是在另一设计方案中,锁扣件的装配也在调节元件的第二位置中是可行的。在所述情况下,调节元件例如能够完全地或以一个部段弹性地构成,以便在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时横向于关闭方向移位,从而实现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
30、在一个设计方案中,调节元件构成为,在第二位置中将预紧力沿着关闭方向施加到接合元件上。调节元件能够在壳体部件处置于第一位置中,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锁扣件能够装配在彼此上。如果锁扣件已装配在彼此上,则调节元件能够在第一锁扣件处被调节,以便由此实现在锁扣件之间的预紧力,所述预紧力沿着关闭方向起作用,从而将锁扣件沿着关闭方向彼此预紧。
31、尤其通过提供预紧力,能够引起锁扣件在关闭位置中基本上无间隙地、无嘎嘎响声地保持在彼此上。因此,能够通过将锁扣件经由调节元件在第二位置中沿着关闭方向彼此预紧,实现补偿轴向的、沿着关闭方向指向的、例如由于制造公差引起的间隙,并且锁扣件沿着关闭方向牢固地且基本上无间隙地保持在彼此上。在锁扣装置的运行中,能够以这种方式改进锁扣件在彼此上的保持,其中尤其能够抑制易振动性。
32、调节元件优选地能够围绕沿着(平行于)关闭方向指向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壳体部件扭转。在第一位置中,调节元件占据在壳体部件处的第一旋转位置。在第二位置中,调节元件在壳体部件处扭转,以便在第二位置中引起沿着关闭方向在锁扣件之间的预紧。
33、在一个设计方案中,(除了可扭转性之外)调节元件能够在壳体部件处轴向地调节。在此,调节元件在第一位置中占据相对于壳体部件的第一轴向位置,并且在第二位置中占据与第一轴向位置不同的、沿着关闭方向错开的、相对于壳体部件的第二轴向位置。因此,通过在壳体部件处对调节元件进行调节,调节元件轴向地沿着关闭方向在壳体部件处被调节,以便由此引起在锁扣件之间的预紧。通过调节元件的轴向调节,调节元件能够例如在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处沿着关闭方向引起拉作用或压作用,以便以所述方式提供在锁扣件之间的预紧。
34、例如,调节元件能够在接合元件处在关闭方向上引起拉作用。如果成型在调节元件处的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与接合元件处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接合,则在调节元件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在关闭方向上轴向调节时,能够在接合元件处引起拉作用,使得接合元件(进一步)在关闭方向上被拉到与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的相关联的插接开口接合。
35、替选地,也能够在接合元件处引起逆着关闭方向的预紧。例如,调节元件能够在接合元件处引起逆着关闭方向的压作用。为此,接合元件例如能够以其基座压到接合元件上。如果接合元件在从第一位置调节到第二位置中时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逆着关闭方向被轴向调节,则接合元件以其基座压到接合元件上,从而其逆着关闭方向相对于壳体部件预紧。
36、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锁扣件具有设置在壳体部件处的、带有第一框架部段的导向元件,并且调节元件具有带有第二框架部段的导向部段。在调节所述调节元件时,第一框架部段在第二框架部段处滑动,以对调节元件进行轴向调节。如果调节元件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被调节,例如扭转,则调节元件因此以其导向部段接触到壳体部件处的导向元件上,使得由此引起调节元件在壳体部件处的轴向调节,以便以所述方式在转移到第二位置中时引起在锁扣件之间的轴向预紧。
37、导向元件优选地与壳体部件抗扭地连接。导向元件能够一件式地成型在壳体部件处或作为单独的元件装配在壳体部件处,其中但是导向元件在调节元件相对于壳体部件调节时不在调节方向上一起运动,而是抗扭地留在壳体部件处。
38、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锁扣件和/或第二锁扣件具有沿着关闭方向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元件。如果弹性元件设置在第一锁扣件处,则经由弹性元件,导向元件例如沿着关闭方向相对于壳体部件支撑。在此,弹性元件在调节所述调节元件时被弹性张紧,使得由此引起在锁扣件之间的弹性预紧力。通过转移到第二位置中,调节元件能够例如在关闭方向上朝向与第一锁扣件处的插接位置接合的方向加载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由此弹性元件弹性变形,从而被张紧并且由此提供在锁扣件之间的弹性预紧力。
39、弹性元件例如能够通过由弹性体材料成型的元件例如以o形环的形式构成。在另一设计方案中,弹性元件例如能够通过机械的弹簧元件,例如由弹簧钢或塑料材料制造的弹簧元件形成,例如形成为碟形弹簧。
40、弹性元件能够作为单独的元件构成,或能够与导向元件或壳体部件一件式地或也与第二锁扣件的壳体一件式地构成。
41、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锁扣件具有操纵元件,所述操纵元件能够被操纵,以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对调节元件进行调节。操纵元件例如能够沿着操纵方向相对于壳体部件线性运动,从而根据滑块或按压件的形式构成,所述滑块或按压件能够通过使用者线性调节。经由操纵元件能够引起在壳体部件处调节所述调节元件,其方式为:使用者手动地对操纵元件进行操纵,并且由此在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之后,将调节元件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中,或相反为了松开锁扣装置,将调节元件从第二位置转移到第一位置中。
42、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锁扣件具有与调节元件有效连接的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构成在操纵时将调节力引入到调节元件中。除了操纵元件之外能够设有驱动元件。但是,也能够在没有附加的操纵元件的情况下设有驱动元件,并且能够通过使用者例如手动地操纵驱动元件,其方式为:使用者能够作用在驱动元件处,以便由此将调节力引入到调节元件中,尤其以便将调节元件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中,或相反地从第二位置转移到第一位置中。
43、驱动元件例如能够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驱动元件例如能够根据齿轮的类型构成,所述齿轮与调节元件啮合,使得驱动元件的旋转运动引入到调节元件中,并且由此调节元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44、在一个设计方案中,驱动元件具有第一齿部部段,所述第一齿部部段与操纵元件的齿部部段啮合。因此,在所述情况下,设有附加的操纵元件,所述附加的操纵元件能够被操纵,以便调节驱动元件。操纵元件与驱动元件啮合,使得在操纵元件(线性地)运动时驱动元件在壳体部件处扭转。
45、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相对于第一齿部部段附加地或替选地,驱动元件具有第二齿部部段,所述第二齿部部段与调节元件的齿部部段啮合。因此,经由第二齿部部段与调节元件的齿部部段的啮合将调节力引入到调节元件中,使得在驱动元件(旋转)运动时,在壳体部件处调节所述调节元件。
46、在操纵元件处和/或在驱动元件处能够设置有状态显示,所述状态显示为使用者显示调节元件处于哪个位置中。因此,根据状态显示,使用者能够直接识别出调节元件是否已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中以关闭锁扣装置,从而锁扣装置的关闭已经完成。状态显示例如能够通过彩色的标记或其他标记设在操纵元件或驱动元件处。
47、例如,在操纵元件的与调节元件的第一位置相关联的位置中,能够向使用者显示彩色(例如红色)标记。与之相对地,在对操纵元件进行操纵以将调节元件转移到第二位置中之后,标记不再可见,使得使用者能够直接识别出锁扣装置的关闭正确地进行并且结束。
48、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能够沿着关闭方向置入到插接开口中,以关闭锁扣装置。插接开口限定用于容纳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的插接位置。在锁扣件装配在彼此上时,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与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的插接开口接合,由此接合突起部彼此接合,从而建立在锁扣件之间的连接。
49、原则上,通过锁扣件沿着关闭方向装配在彼此上来进行锁扣装置的关闭,其中锁扣件在不同于关闭方向的方向上,例如沿着相对于关闭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方向装配也能够是可行的。在磁性地构成的锁扣装置中,锁扣件之间的磁性吸引力基本上沿着关闭方向作用,使得锁扣件沿着关闭方向被朝向彼此吸引。
50、能够通过锁扣件逆着关闭方向彼此远离来进行锁扣装置的打开。但是在另一设计方案中,也能够通过锁扣件在垂直于关闭方向指向的平面中的相对运动来进行锁扣装置的打开。
51、锁扣装置能够构成为纯机械的锁扣装置。但是,锁扣装置也能够构成为具有磁性元件的机械-磁性的锁扣装置。
52、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锁扣件具有第一磁性元件并且第二锁扣件具有第二磁性元件,其中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磁性吸引地共同作用,以便磁性地支持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的装配,以沿着关闭方向关闭锁扣装置。磁性元件磁性吸引地沿着关闭方向起作用,从而锁扣件在装配时沿着关闭方向被朝向彼此吸引,使得磁性地支持锁扣装置的关闭。
53、锁扣件的磁性元件能够分别通过永磁体构成。替选地,磁性元件中的一个磁性元件能够通过永磁体构成,而磁性元件中的另一磁性元件通过铁磁衔铁构成。
54、第一锁扣件的磁性元件能够设置在壳体部件处或设置在调节元件处。第二锁扣件的磁性元件例如能够设置在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处。
55、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锁扣件具有两个插接位置,所述两个插接位置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和相对于壳体部件可调节的调节元件。第二锁扣件与此相对地具有两个接合元件,所述两个接合元件各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为了关闭锁扣装置,第二锁扣件的接合元件中的每个接合元件能够装配到第一锁扣件的插接位置中的一个插接位置处。在关闭位置中,第一接合突起部与第二接合突起部接合,以将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逆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因此提供具有在第一锁扣件处的(至少)两个插接位置的锁扣装置,使得通过第二锁扣件的两个接合元件在第一锁扣件的插接位置处的接合进行锁扣件之间的连接。
56、在此,每个调节元件例如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一锁扣件的壳体部件处。调节元件分别相对于相关联的插接开口偏心地支承,从而能够在壳体部件处相对于插接开口的中心偏心地扭转。在第二位置中,调节元件建立在第一接合突起部与第二接合突起部之间的接合,以将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逆着关闭方向保持在彼此上。
57、调节元件例如分别构成用于,在第二位置中分别将预紧力沿着关闭方向施加到接合元件中的相关联的接合元件上。借此,经由调节元件,在接合元件处引起预紧,使得锁扣件沿着接合方向被彼此预紧。
58、在一个设计方案中,调节元件在第一锁扣件的插接位置处能够经由第一锁扣件的操纵机构共同地以及优选同步地调节。操纵机构例如能够具有例如呈齿轮形式的驱动元件。在操纵驱动元件时,调节元件被共同地调节。
59、在另一设计方案中,调节元件也能够彼此独立地调节,例如其方式为:使用者能够独立地作用在每个调节元件处,以便调节相应的调节元件,而在此另一调节元件不一起被调节。
60、在一个设计方案中,锁扣件中的一个锁扣件具有支承销,而锁扣件中的另一锁扣件具有接合开口。在关闭位置中,支承销接合到接合开口中,并且由此使第一锁扣件和第二锁扣件支承在彼此上。在此,经由支承销与接合开口的接合,能够提供锁扣件在垂直于关闭方向的平面中的支撑。
61、在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锁扣件具有第一电接触装置并且第二锁扣件具有第二电接触装置。第一电接触装置和第二电接触装置在关闭位置中电接触地彼此有效连接,使得当锁扣装置处于其关闭位置中时建立接触装置之间的电连接。
62、每个接触装置能够具有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电接触部,例如三个接触部、四个接触部或七个接触部或也其它数量的接触部。因此,锁扣装置作用为电锁扣装置,经由所述电锁扣装置,在关闭位置中建立在相关联的组件之间的电连接。
63、锁扣装置能够用于连接车辆例如机动车辆或自行车例如电动自行车(e-bike)的两个组件。
64、在一个设计方案中,锁扣装置能够设计用于将电组件与电动自行车(e-bike)连接。例如,经由锁扣装置,电池组件,例如呈所谓的增程器形式的电池组件,能够与自行车的自行车车架连接。
65、在一个设计方案中,自行车具有上述类型的锁扣装置,其中锁扣装置设计用于将组件与自行车车架连接。组件例如能够通过电池组件构成。
66、也可设想其他应用。例如,当在自行车处使用锁扣装置时,任意的组件,例如锁组件、容器、饮料瓶或行李件,能够经由锁扣装置与自行车车架、自行车车把或自行车行李架连接。
1.一种用于将两个组件(4,5)彼此连接的锁扣装置(1),所述锁扣装置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至少一个限界部段(a1,a2)限界的所述空间(r)具有中心(m1),并且所述调节元件(24a,24b)能够围绕相对于所述中心(m1)错开的旋转轴线(m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一锁扣件(2)的壳体部件(20)扭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通过两个彼此相对置的限界部段(a1,a2)限界,其中所述中心(m1)居中地设置在所述限界部段(a1,a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243)设置在所述调节元件(24a,24b)处并且能够与所述调节元件(24a,24b)共同地相对于所述壳体部件(20)扭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243)构成所述作用部段。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24a,24b)具有基座(244)和刚性地在所述基座(244)处成型的、沿着所述关闭方向(x)从所述基座(244)突出的凸缘部段(2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段(242)构成所述作用部段。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243)设置在所述凸缘部段(244)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243)横向于所述关闭方向(x)从所述凸缘部段(242)突出。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243)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310)在所述关闭位置中形状配合地彼此接合。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开口(200a,200b)通过圆形开口形成。
1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20)具有支承开口(203a,203b),用于在所述壳体部件(20)处围绕所述旋转轴线(m2)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调节元件(24a,24b)。
1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件(2)和所述第二锁扣件(3)仅能够在所述调节元件(24a,24b)的第一位置中装配在彼此上,以关闭所述锁扣装置(1)。
1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24a,24b)构成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将预紧力沿着所述关闭方向(x)施加到所述接合元件(31a,31b)上。
1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24a,24b)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占据相对于所述壳体部件(20)的第一轴向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占据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不同的、沿着所述关闭方向(x)错开的、相对于所述壳体部件(20)的第二轴向位置,以便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将预紧力沿着所述关闭方向(x)施加到所述接合元件(31a,31b)上。
1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件(2)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20)处的导向元件(23a,23b),所述导向元件具有第一斜坡部段(232),并且所述调节元件(24a,24b)具有导向部段(241),所述导向部段具有第二斜坡部段(245),其中,在调节所述调节元件(24a,24b)时,所述第一斜坡部段(245)在所述第二斜坡部段(245)处滑动,以便轴向调节所述调节元件(24a,24b)。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元件(23a,23b)抗扭地与所述壳体部件(20)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件(2)和/或所述第二锁扣件(3)具有沿着所述关闭方向(x)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元件(22a,22b),所述弹性元件能够在轴向调节所述调节元件(24a,24b)时弹性变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22a,22b)通过由弹性体材料成型的元件或机械的弹簧元件形成。
2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件(2)具有与所述调节元件(24a,24b)有效连接的、能够通过使用者操纵的驱动元件(26),所述驱动元件构成用于在操纵时将调节力引入到所述调节元件(24a,24b)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26)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20)处。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26)具有齿部部段(261a,261b),所述齿部部段与所述调节元件(24a,24b)的齿部部段(240a,240b)啮合。
2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件(2)具有第一磁性元件(25a,25b)并且所述第二锁扣件(2)具有第二磁性元件(32a,32b),其中所述第一磁性元件(25a,25b)和所述第二磁性元件(32a,32b)彼此磁性吸引地共同作用,以便磁性地支持所述第一锁扣件(2)和所述第二锁扣件(3)的装配,以关闭所述锁扣装置(1)。
2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件(3)具有两个插接位置,所述两个插接位置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合突起部(243)和相对于所述壳体部件(20)可扭转的调节元件(24a,24b),其中所述第二锁扣件(3)具有两个接合元件(31a,31b),所述两个接合元件各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突起部(310),其中为了关闭所述锁扣装置(1),所述第二锁扣件(3)的接合元件(31a,31b)中的每个接合元件能够装配到所述第一锁扣件(2)的插接位置中的一个插接位置处,并且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所述第一接合突起部(243)与所述第二接合突起部(310)接合,以将所述第一锁扣件(2)和所述第二锁扣件(3)逆着所述关闭方向(x)保持在彼此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调节元件(24a,24b)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锁扣件(2)的壳体部件(20)处。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24a,24b)能够经由所述第一锁扣件(2)的操纵机构共同地调节。
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元件(24a,24b)能够彼此独立地调节。
2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扣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件(2)具有第一电接触装置(28)并且所述第二锁扣件(3)具有第二电接触装置(33),其中所述第一电接触装置(28)和所述第二电接触装置(33)在所述关闭位置中电接触地彼此有效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