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12天前  12


本申请涉及换热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1、壳管式换热器具有管程和壳程,进入管程的换热介质需要分流通过多根换热管。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存在分流不均的问题,换热效率仍有待提高。

2、因此需要进行改进,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多个换热管和第一分流件;

3、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第一换热介质出口、第二换热介质入口和第二换热介质出口,所述壳体内具有容纳空间,

4、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且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

5、多个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中,且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通过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

6、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入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出口均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7、所述第一分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中,位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一隔板之间。

8、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分流件为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设置有均匀排布的多个通孔。

9、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分流件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其中,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入口与所述第一子腔室连通;

10、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分流件,所述第二分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子腔室中。

11、示例性地,所述第二子腔室中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分流件,多个所述第二分流件层叠设置。

12、示例性地,所述第二分流件为丝网。

13、示例性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分流件;

14、所述第三分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中,位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出口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

15、示例性地,所述第三分流件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第三子腔室和第四子腔室,其中,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三子腔室连通;

16、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四分流件,所述第四分流件设置于所述第四子腔室中。

17、示例性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蓄热材料,所述第一蓄热材料至少部分地包覆所述第二腔室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18、示例性地,所述第二腔室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翅片,所述翅片插设于所述第一蓄热材料中。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系统,其包括:压缩机、蓄热装置、节流装置、热交换器、第一流量控制阀、第二流量控制阀和上所述的换热器;

20、所述压缩机、所述蓄热装置、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热交换器通过主管路连接,构成用于冷媒循环的第一循环回路;

21、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入口通过第一分支管路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所述主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的出口通过第二分支管路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的所述主管路连接,或,与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所述主管路连接。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及加热系统,通过在第一换热介质入口和第一隔板之间设置分流件对从第一换热介质入口进入的第一换热介质进行分流,可以使其均匀地进入多个换热管,实现更好的换热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多个换热管和第一分流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件为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设置有均匀排布的多个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件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其中,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入口与所述第一子腔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分流件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第三子腔室和第四子腔室,其中,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三子腔室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10.一种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蓄热装置、节流装置、热交换器、第一流量控制阀、第二流量控制阀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加热系统,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多个换热管和第一分流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第一换热介质出口、第二换热介质入口和第二换热介质出口,壳体内具有容纳空间,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间隔设置于容纳空间中,且将容纳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多个换热管位于第二腔室中,且多个换热管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通过多个换热管连通;第一换热介质入口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一换热介质出口与第三腔室连通,第二换热介质入口和第二换热介质出口均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一分流件设置于第一腔室中,位于第一换热介质入口和第一隔板之间。根据申请的换热器及加热系统,能够使换热介质均匀地进入换热管。

技术研发人员:韩兴旺,樊平燕,蒋云雨,张清波,李学良,程龙,孙和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集爱科德(黑龙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28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