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簧继电器和引脚框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11天前  12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簧继电器和引脚框架。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干簧继电器一般有外置屏蔽罩和内置屏蔽罩两种。内置屏蔽罩的干簧继电器包括由绝缘体包裹的线圈组件、屏蔽罩、干簧开关、若干引脚和抑制元件。

2、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架、线圈绕组和缠头。线圈架一般注塑成型,其包括支承轴和位于支承轴两端的挡墙。线圈绕组缠绕于支承轴上并用于受电信号激励产生磁场,缠头固定于线圈架,可以与线圈架嵌件注塑一体成型,也可以固接于线圈架。缠头与线圈绕组电连接。

3、屏蔽罩用于避免其他干簧继电器的磁场或外界环境干扰本干簧继电器从而产生误动作,也用于避免本干簧继电器的磁场干扰其他干簧继电器或外界环境。屏蔽罩与线圈架相对固定,并用于遮蔽线圈绕组。由于干簧继电器在电路板上经常并排使用,屏蔽罩重点遮蔽线圈绕组两侧,因此屏蔽罩一般具有两个遮蔽线圈绕组两侧的遮壁。现有技术中,部分屏蔽罩具有连接两个遮壁的连接壁,该连接壁还遮蔽线圈绕组顶部的连接壁,部分屏蔽罩取消连接壁,其顶部敞开。屏蔽罩具体的设置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其中一种设置于两个挡墙之间,另一种设置于两个挡墙之外。设置于两个挡墙之间能够减小干簧继电器的体积特别是厚度,但容易损伤线圈绕组的漆包线。而设置于两个挡墙之外,则不容易损伤线圈绕组的漆包线。现有技术中,设置于挡墙之外的屏蔽罩如果具有连接壁,则连接壁一般向下抵靠挡墙,遮壁的下端向内弯折扣紧挡墙,从而使屏蔽罩相对线圈架固定。设置于挡墙之外的屏蔽罩如果不具有连接壁,则遮壁一般会弯折至挡墙的侧端面并与挡墙固定。

4、干簧开关一般包括管体和两个管脚,管体内置有两个可以彼此接触或分离的舌簧,两个管脚从管体的两端延伸而出。为了保证干簧开关的耐压性和绝缘性,管体内一般抽真空或者填充隋性气体,使两个舌簧之间未接触时不易短路。管体一般由玻璃制成。两个管脚分别与两个舌簧电连接并伸出管体。两个管脚与管体衔接的部位绕结而成。

5、各引脚一般包括两个驱动引脚和两个负载引脚,两个驱动引脚与缠头通过焊接电连接,用于将激励电信号传送给线圈绕组,两个负载引脚与干簧开关的两个管脚通过焊接电连接,用于控制外部电路通断。

6、抑制元件一般通过驱动引脚与线圈绕组并联,用于在激励电信号关断时削弱反向电动势。

7、绝缘体包裹线圈组件、屏蔽罩、干簧开关、抑制元件和各引脚位于绝缘体内的部分。各引脚伸出绝缘体外的部分形成连接端子。绝缘体一般由嵌件注塑形成。注塑前,线圈组件、屏蔽罩和干簧开关组合好后置于引脚框架上定位并焊接。

8、干簧继电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各产业的重要器件。在特定应用场景中,要求干簧继电器适应密集安装,并具有高绝缘耐压性,快速响应和长寿命等特点。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经常发现可靠性不高的情况,实际使用中,表现为同一型号的干簧继电器可靠工作的时间长短不一,或者部分干簧继电器易出现性能参数不正常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干簧继电器和引脚框架,其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2、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干簧继电器,其包括被绝缘体包裹的线圈组件、屏蔽罩和干簧开关,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架和线圈绕组,所述线圈架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设有挡墙,线圈绕组缠绕于线圈架上,并位于两个挡墙之间,所述屏蔽罩相对线圈架固定;其特征是,所述屏蔽罩设有连接壁和两个遮壁,两个遮壁沿前后方向遮蔽线圈绕组,连接壁连接两个遮壁并位于线圈绕组的上方;所述连接壁设有通孔。

4、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线圈架沿左右方向设有中心孔,所述干簧开关设有管体和两个管脚,所述管体位于中心孔内并设有两个适于接触或分离的舌簧,两个管脚分别与对应的舌簧电连接并沿左右方向伸出中心孔;两个舌簧适于彼此接触的部分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连接壁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内,所述第一投影面垂直于上下方向。

5、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每个挡墙的前后两边均设有卡接凸起,所述遮壁设有与卡接凸起卡接配合的卡接孔。

6、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每个挡墙的上端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壁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限位部之间。

7、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挡墙设有朝上的第一表面、朝前的第二表面和朝后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均凸出于绕圈绕组的外缘;所述限位部凸设于第一表面,所述卡接凸起凸设于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所述屏蔽罩围设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外。

8、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五技术方案,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和/或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设有倒角,所述倒角凸出于绕圈绕组的外缘,所述倒角与屏蔽罩之间形成缺口。

9、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挡墙设有本体和凸出部,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均位于本体,所述凸出部从本体沿前后方向的中部向下凸出;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两个缠头,所述缠头沿前后方向贯穿对应的凸出部并与本体间隔设置;所述遮壁的下缘向下不超过所述本体的下缘。

10、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干簧继电器的各引脚包括与线圈绕组电连接的两个驱动引脚和与干簧开关电连接的两个负载引脚;两个负载引脚均设有向前开口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供对应的管脚向后抵接并焊接。

11、第九技术方案基于第八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缠头设有向前伸出凸出部的缠绕部和向后伸出凸出部的连接部,所述缠绕部供线圈绕组的引线缠绕,所述连接部与驱动引脚焊接。

12、第十技术方案基于第九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挡墙设有沿左右方向保护所述引线的遮挡部。

13、第十一技术方案基于第十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本体的上部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设有彼此相接的第一抵接面、第一限位面和第一配合面;所述凸出部的下部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设有彼此相接的第二抵接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二配合面;每一负载引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向前抵接同一挡墙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同一挡墙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沿上下方向被夹设于同一负载引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两个挡墙的两个第一配合面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第一部分之间,两个挡墙的两个第二配合面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第二部分之间。

14、第十二技术方案基全第十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连接壁沿左右方向分别位于所述限位部的两侧;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缠头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15、第十三技术方案基于第十二技术方案,其中,其还包括被绝缘体包裹的抑制元件,所述抑制元件与两个驱动引脚焊接,以使抑制元件与线圈绕组并联。

16、第十四技术方案基于第十三技术方案,其中,每个引脚设有伸出绝缘体的连接端子,所述驱动引脚的连接端子称为驱动端子,所述负载引脚的连接端子称为负载端子;各连接端子沿左右方向布设;两个驱动端子沿左右方向位于两个负载端子之间;两个负载引脚均设有第一引臂、第二引臂和第三引臂;所述第一引臂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负载端子形成于第一引臂的下端,所述第一引臂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引臂从所述第一引臂沿左右方向的外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二引臂;两个第三引臂均从第二引臂的上端沿左右方向彼此靠近地延伸,所述第三引臂形成所述第一部分;两个驱动引脚均包括第四引臂、第五引臂和第六引臂;所述第四引臂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端子形成于第四引臂的下端,所述第五引臂从第四引臂的上端向后延伸,所述第六引臂连接第五引臂的后端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第六引臂沿左右方向布设,两个第六引臂彼此背离的第一端分别设有用于与连接部焊接的第二凹槽,两个第六引臂彼此靠近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抑制元件焊接。

17、第十五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引脚框架,其用于制造如第十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干簧继电器,其包括边框和四个所述引脚,四个引脚的下端连接至所述边框。

18、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9、申请人对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进行了拆解、分析和研究发现,引起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的结构容易产生制造缺陷,这种制造缺陷主要是指绝缘体内各零部件经历制造过程相比设计位置或设计形状出现移位或变形。这将导致三种结果。其一是导致干簧开关的管体特别是管脚伸出管体的部位密封性降低甚至破裂从而降低耐压性和绝缘性;其二是导致爬电距离减小从而降低耐压性和绝缘性;其三是导致干簧继电器的磁效率降低,响应速度变慢,使干簧开关切换不够快速,触点寿命降低。而经过不断实验和研究发现,零部件出现较大的变形或移位主要是由于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零部件承受较大的应力。

20、第一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位于线圈绕组上方的连接壁,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不设置连接壁的情况,不仅能够对线圈绕组的漆包线提供更有效的防护,而且能够避免不设置连接壁时,两个遮壁需要向挡墙弯折所产生的屏蔽罩与干簧开关的管脚爬电距离过近的问题,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和绝缘性。

21、第一技术方案中,在连接壁设置通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连接壁不设置通孔的情况,能够降低线圈组件和屏蔽罩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承受的应力,从而降低线圈组件和屏蔽罩的移位和变形风险,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管体密封性更不易降低,爬电距离更不易减小,因此可靠性更高。这是因为,申请人在不断实验与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在嵌件注塑过程中,干簧继电器功能部分中,底部空间大,零部件少,因此底部塑料熔体流动较快,先填充进入屏蔽罩内部,此时屏蔽罩顶部还没有或很少有塑料熔体填充,造成屏蔽罩内外压力失衡,使线圈组件和屏蔽罩受到向上的冲刷应力而导致线圈组件径向形变、屏蔽罩中部向上形变甚至向上移位。而线圈组件径向形变可能压迫位于中心孔中的干簧开关使管体密封性降低,屏蔽罩中部向上形变甚至向上移位将导致爬电距离减小,这些均将导致干簧继电器可靠工作的时间长短不一,或者部分干簧继电器易出现性能参数不正常的情况。因此,屏蔽罩顶部设置通孔,能够平衡屏蔽罩沿上下方向所受内外压力,避免因为压力差导致线圈组件和屏蔽罩受力形变或移位,使干簧继电器的可靠性相对现有技术有所提高。同时,申请人经过研究、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发现,屏蔽罩是否设置通孔,对于屏蔽罩的磁屏蔽功能而言影响有限。这是因为屏蔽罩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继电器并排安装的情况下,其他继电器的线圈磁场影响本继电器的干簧开关,从而防止干簧继电器误动作或不释放的情况发生。经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证实,在外界磁场强度不足以让屏蔽罩材料达到饱和磁感应强度时,屏蔽罩有无镂空结构,其磁屏蔽效果相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2、第二技术方案中,两个舌簧彼此接触的部分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连接壁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内,这就意味着通孔避让开两个舌簧彼此接触的部分,使其顶部具有连接壁的部分(也可称为用于间隔通孔的间隔部),这相对于通孔设置于两个舌簧彼此接触的部分之上,能够提高磁路部分的磁效率,使两个舌簧接触或断开动作更快速,动作过程中电弧对触点的损伤就更小,干簧继电器的耐压能力更强,绝缘性能更好,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这是因为,屏蔽罩一般材用顺磁材料制成。顺磁材料形成的间隔部在继电器线圈的磁场下会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压缩继电器线圈的磁场,使其向两个舌簧彼此接触的部分聚拢,增加了该位置的磁场强度,从而提高磁路部分的整体磁效率,因此相对于不设置间隔部或者间隔部设置于其他位置,两个舌簧接触或断开动作更快速,干簧继电器的耐压能力更强,绝缘性能更好,寿命更长。同时,屏蔽罩通过设置间隔部,能够增加屏蔽罩的整体强度,相对不设置间隔部能够降低屏蔽罩的形变量。

23、第三技术方案中,通过使两个遮壁上的卡接孔与挡墙前后两边的卡接凸起前后配合,能够实现屏蔽罩与线圈架相对固定,能够避免屏蔽罩在嵌件注塑造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受高压塑料熔体的冲刷而发生移位从而影响磁屏蔽效果和内部整体磁效率。具体地,两个遮壁与挡墙的前后两个表面配合,使屏蔽罩与线圈架沿前后方向相对固定,卡接孔与卡接凸起配合,能够实现屏蔽罩与线圈架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相对固定。屏蔽罩与线圈架相对固定,同时能够避免因为屏蔽罩移位而导致内部零部件之间爬电距离改变而导致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改变。另外,第三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遮壁下部弯折与挡墙扣合的技术方案,只需要屏蔽罩向下插入并卡接即可完成,因此制造和装配工艺更加简单,能够避免因为二次弯折而导致漆包线受损绝缘性能下降的情况发生。

24、第四技术方案中,挡墙上端设置限位部,连接壁沿左右方向夹设于两个限位部之间,能够避免屏蔽罩上部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受沿左右方向的应力而向一侧先移位后变形,从而使屏蔽罩沿左右方向更有效地遮蔽线圈绕组,提高磁屏蔽效果和内部整体磁效率。同时,能够避免因为屏蔽罩向一侧先移位后变形导致爬电距离变小,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25、第五技术方案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均凸出于线圈绕组外缘,且屏蔽罩围设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外,使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形成有效的间隔,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线圈绕组,防止漆包线受损,也使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形成必要的间隔,使两者之间保持更高的击穿距离或爬电距离。

26、第六技术方案中,倒角与屏蔽罩之间形成缺口,从而使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的空隙通过该缺口形成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连通至线圈组件沿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端面。由于经常将注塑的浇口设置于线圈组件沿左右方向的外侧,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屏蔽罩与挡墙之间只存有配合间隙的情况,线圈组件和屏蔽罩沿左右方向受到的应力更小,沿左右方向的形变量和移位量更小,更不易使干簧开关受挤压而影响密封性,也更不易改变各零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更能够保证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可靠性更高。这是因为,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由于浇口设置于线圈架一侧外,因此线圈架端面将受到高压塑料熔体的直接冲刷。由于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能够使得塑料熔体更容易直接填充进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的空隙,降低线圈组件受到的沿左右方向的冲刷应力,从而使左右方向的形变量和移位量更小。

27、第七技术方案中,挡墙设有本体和凸出部,凸出部从本体沿前后方向的中部凸出,缠头沿前后方向贯穿对应的凸出部并与本体间隔设置,且遮壁的下缘向下不超过本体的下缘,相较于不设置凸出部,能够增大屏蔽罩与缠头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使干簧继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28、第八技术方案中,负载引脚设有向前开口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供对应的管脚向后抵接并焊接,能够使第一凹槽限制管脚相对于负载引脚沿前后方向的位置和沿上下方向的位置,保证管脚至屏蔽罩和线圈绕组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保证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使干簧继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29、第九技术方案中,缠头的缠绕部和连接部分设于凸出部的前后两边,结合第七技术方案的技术手段,能够提高负载引脚和线圈绕组与屏蔽罩的爬电距离,提高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使干簧继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30、第十技术方案中,挡墙设有沿左右方向保护引线的遮挡部,能够使引线避免高压塑料熔体沿左右方向的直接冲击,使线圈绕组的漆包线更不易受损,相较于不设置遮挡部,更能保证干簧继电器的可靠性。

31、第十一技术方案中,每一负载引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向前抵接同一挡墙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使线圈组件和屏蔽罩与负载引脚沿前后方向精确定位并限位;同一挡墙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沿上下方向被夹设于同一负载引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使线圈组件和屏蔽罩与负载引脚沿上下方向精确定位并限位;两个挡墙的两个第一配合面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第一部分之间,两个挡墙的两个第二配合面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第二部分之间,使线圈组件和屏蔽罩与负载引脚沿左右方向精确定位并限位;结合上述三个技术手段,使线圈组件和屏蔽罩能够与负载引脚的空间相对位置被精确定位和限位,从而确保线圈组件和屏蔽罩与负载引脚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相对移位,从而保证两者之间的爬电距离和干簧开关的密封性,相较于现有技术,提高干簧继电器的可靠性。

32、第十二技术方案中,第一凹部与连接壁沿左右方向位于限位部两侧,能够增大负载引脚与屏蔽罩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提高干簧继电器的可靠性。

33、第十二技术方案中,第二凹部与缠头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能够保证线圈绕组、缠头和驱动引脚与负载引脚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提高干簧继电器的可靠性。

34、第十四技术方案中,第五引臂后向弯折从而使连接部能够被焊接于第六引臂的第二凹槽中,能够使第一引臂、第二引臂、第三引臂和第四引臂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更有利于设置引脚框架,使引脚框架被冲压弯折的部分更少。

35、第十五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引脚框架,便于制造第十五技术方案限定的干簧继电器,并在制造过程中定位干簧继电器的线圈组件和干簧开关。


技术特征:

1.一种干簧继电器,其包括被绝缘体(7)包裹的线圈组件(2)、屏蔽罩(3)和干簧开关(4),所述线圈组件(2)包括线圈架(8)和线圈绕组(9),所述线圈架(8)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设有挡墙(12),线圈绕组(9)缠绕于线圈架(8)上,并位于两个挡墙(12)之间,所述屏蔽罩(3)相对线圈架(8)固定;其特征是,所述屏蔽罩(3)设有连接壁(42)和两个遮壁(41),两个遮壁(41)沿前后方向遮蔽线圈绕组(9),连接壁(42)连接两个遮壁(41)并位于线圈绕组(9)的上方;所述连接壁(42)设有通孔(4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线圈架(8)沿左右方向设有中心孔(13),所述干簧开关(4)设有管体(48)和两个管脚(49),所述管体(48)位于中心孔(13)内并设有两个适于接触或分离的舌簧(50),两个管脚(49)分别与对应的舌簧(50)电连接并沿左右方向伸出中心孔(13);两个舌簧(50)适于彼此接触的部分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连接壁(42)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内,所述第一投影面垂直于上下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每个挡墙(12)的前后两边均设有卡接凸起(23),所述遮壁(41)设有与卡接凸起(23)卡接配合的卡接孔(4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每个挡墙(12)的上端设有限位部(24),所述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限位部(24)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挡墙(12)设有朝上的第一表面(18)、朝前的第二表面(19)和朝后的第三表面(20);所述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均凸出于绕圈绕组(9)的外缘;所述限位部(24)凸设于第一表面(18),所述卡接凸起(23)凸设于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所述屏蔽罩(3)围设于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第一表面(18)与第二表面(19)之间和/或第一表面(18)与第三表面(20)之间设有倒角(21),所述倒角(21)凸出于绕圈绕组(9)的外缘,所述倒角(21)与屏蔽罩(3)之间形成缺口(6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挡墙(12)设有本体(16)和凸出部(17),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均位于本体(16),所述凸出部(17)从本体(16)沿前后方向的中部向下凸出;所述线圈组件(2)还包括两个缠头(10),所述缠头(10)沿前后方向贯穿对应的凸出部(17)并与本体(16)间隔设置;所述遮壁(41)的下缘向下不超过所述本体(16)的下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干簧继电器的各引脚(6)包括与线圈绕组(9)电连接的两个驱动引脚(52)和与干簧开关(4)电连接的两个负载引脚(51);两个负载引脚(51)均设有向前开口的第一凹槽(59),所述第一凹槽(59)供对应的管脚(49)向后抵接并焊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缠头(10)设有向前伸出凸出部(17)的缠绕部(39)和向后伸出凸出部(17)的连接部(40),所述缠绕部(39)供线圈绕组(9)的引线(36)缠绕,所述连接部(40)与驱动引脚(52)焊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挡墙(12)设有沿左右方向保护对应的所述引线(36)的遮挡部(3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凹部(25)与所述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分别位于所述限位部(24)的两侧;所述第二凹部(28)与所述缠头(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其还包括被绝缘体(7)包裹的抑制元件(5),所述抑制元件(5)与两个驱动引脚(52)焊接,以使抑制元件(5)与线圈绕组(9)并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

15.一种引脚框架,其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干簧继电器(1);其特征是,其包括边框(71)和四个所述引脚(6),四个引脚(6)的下端连接至所述边框(71)。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干簧继电器和引脚框架。其中,干簧继电器包括被绝缘体包裹的线圈组件、干簧开关和屏蔽罩,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架和线圈绕组,线圈架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设有挡墙,屏蔽罩相对线圈架固定;屏蔽罩设有连接壁和两个遮壁,两个遮壁沿前后方向遮蔽线圈绕组,连接壁连接两个遮壁并位于线圈绕组的上方;连接壁设有通孔。引脚框架用于制造上述干簧继电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簧继电器具有相较于现有技术更高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鑫,董欣赏,林佳宾,曹利超,陈泽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宏发信号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28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