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尾门、后尾门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天前  4


本公开涉及车辆装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尾门、后尾门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车辆造型的需求,许多车辆都配备有尾部贯穿灯,贯穿灯是指贯穿整个车辆宽度方向的灯具,从视觉上形成一体的造型,增加美感。相关技术中,贯穿灯灯具的安装与固定主要通过在后尾门上开出相应的安装槽来实现,即,在贯穿灯的安装位置形成一个三面封闭、贯穿灯发光面开放的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会起到放大电磁干扰的作用,造成贯穿灯受到电磁干扰,导致贯穿灯的通迅、供电等功能受到影响,出现异常闪烁、无法按预设指令显示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后尾门、后尾门总成和车辆。

2、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后尾门,所述后尾门具有用于安装贯穿灯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槽口朝后布置,其中,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上设有开孔。

3、可选地,所述开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开孔的形状相同且在所述槽底上呈矩阵均匀排布。

4、可选地,所述开孔为矩形长条孔,所述矩形长条孔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为d1,其中,d1=λ/2,λ为所述贯穿灯的敏感频率对应的波长。

5、可选地,所述开孔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为d2,其中,d1>d2。

6、可选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开孔与所述槽底的上边缘之间的距离为h1、相邻两个所述开孔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h1=h2=d2。

7、可选地,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开孔与所述槽底的侧边缘的距离为w1、相邻两个所述开孔之间的距离为w2,其中,w1=w2=d1/2。

8、可选地,所述安装槽由所述后尾门一体冲压形成。

9、可选地,所述后尾门包括互成夹角的外饰板和下围板,所述安装槽设于所述下围板且靠近上部布置,所述贯穿灯与所述下围板所在平面相平齐。

10、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后尾门总成,包括后尾门和安装在所述后尾门上的贯穿灯,所述后尾门为上述的后尾门。

11、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后尾门总成。

12、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本公开提供的后尾门中,通过在安装槽的槽底上设置开孔,利用孔缝效应使电磁波穿透安装槽所在的腔体结构,防止在腔体结构内形成驻波,避免场强叠加,从而降低了磁场强度,降低了电磁场耦合至贯穿灯内部电路的风险,防止贯穿灯受到电磁干扰,提高了贯穿灯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保证贯穿灯的发光性能。

1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技术特征:

1.一种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门具有用于安装贯穿灯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槽口朝后布置,其中,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上设有开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开孔的形状相同且在所述槽底上呈矩阵均匀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为矩形长条孔,所述矩形长条孔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为d1,其中,d1=λ/2,λ为所述贯穿灯的敏感频率对应的波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为d2,其中,d1>d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尾门,其特征在于,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所述开孔与所述槽底的上边缘之间的距离为h1、相邻两个所述开孔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h1=h2=d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尾门,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开孔与所述槽底的侧边缘的距离为w1、相邻两个所述开孔之间的距离为w2,其中,w1=w2=d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由所述后尾门一体冲压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门包括互成夹角的外饰板和下围板,所述安装槽设于所述下围板且靠近上部布置,所述贯穿灯与所述下围板所在平面相平齐。

9.一种后尾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尾门和安装在所述后尾门上的贯穿灯,所述后尾门为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尾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尾门总成。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后尾门、后尾门总成和车辆,所述后尾门(1)具有用于安装贯穿灯的安装槽(10),所述安装槽(1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槽口(100)朝后布置,其中,所述安装槽(10)的槽底(101)上设有开孔(110)。在本公开提供的后尾门中,通过在安装槽的槽底上设置开孔,利用孔缝效应使电磁波穿透安装槽所在的腔体结构,防止在腔体结构内形成驻波,避免场强叠加,从而降低了磁场强度,降低了电磁场耦合至贯穿灯内部电路的风险,防止贯穿灯受到电磁干扰,提高了贯穿灯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保证贯穿灯的发光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张佳鑫,耿东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25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