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装置,具体为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属于电机测控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0、
背景技术:
1、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是一种用于监测和保护电动机的设备。它结合了先进的测控技术和保护算法,能够实时监测电机的运行状态,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止电机损坏或故障扩大。通过使用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可以有效提高电机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和维护成本,保障生产的安全和连续。
2、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一般为分体式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控制电机的主机部分,另一部分是用于监测电机三相电路的互感器,主机部分通常位于便于操作和维护的地方,而互感器则直接安装在电机的电源线上,以准确监测电流和电压,分体式结构在功能性和灵活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却存在着不便于携带的问题,特别是在需要频繁移动或在不同设备之间切换使用的场景中,为此,提出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之一。
2、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安装板、插槽、两个滑动座、两个限位座、拉板、斜面、三个拉杆、插块、弹簧、两个扣槽、滑槽和三个通孔;
3、两个所述滑动座对称固定连接于安装板的两侧,所述插槽开设于滑动座远离安装板的一侧,所述滑槽开设于限位座的内壁一侧,三个所述通孔等距开设于滑槽的内壁一侧,三个所述拉杆的一端等距固定连接于插块的一侧,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拉板的一侧,所述弹簧套接于拉杆的外侧壁,所述斜面开设于插块的上表面,两个所述扣槽对称开设于拉板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插块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滑槽的内侧壁,所述拉杆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通孔的内侧壁,所述拉板贴合于限位座的一侧。
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插块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插槽的内侧壁,所述滑动座滑动连接于限位座的内侧壁。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弹簧的一端顶住插块的一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顶住滑槽的内壁一侧。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前表面安装有主体组件,所述主体组件包括主机和互感器;
8、所述安装板安装于主机的后表面,所述互感器位于主机的后方。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座对称固定连接于互感器的前表面两侧,所述互感器的后表面安装有信号端子。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机的前表面安装有显示屏、操作按钮和指示灯。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机的上表面安装有接线端子。
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滑动座插入至限位座内,滑动座通过斜面推动插块在滑槽内滑动,当插槽移动至与插块相对应的位置时,在弹簧的推动下,插块插入至插槽内,滑动座固定在限位座内,主机与互感器完成连接,进而方便了对主机和互感器进行携带,使得整体可以适用于需要频繁移动或在不同设备之间切换使用的场景中,而通过扣槽拉动拉板,拉板通过拉杆带动插块从插槽内脱离,即可将主机与互感器分离,以便对电机进行测控保护工作。
1.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组件(101),所述连接组件(101)包括安装板(11)、插槽(12)、两个滑动座(13)、两个限位座(14)、拉板(15)、斜面(16)、三个拉杆(17)、插块(18)、弹簧(19)、两个扣槽(20)、滑槽(21)和三个通孔(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块(18)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滑槽(21)的内侧壁,所述拉杆(17)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通孔(22)的内侧壁,所述拉板(15)贴合于限位座(14)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块(18)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插槽(12)的内侧壁,所述滑动座(13)滑动连接于限位座(14)的内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9)的一端顶住插块(18)的一侧,所述弹簧(19)的另一端顶住滑槽(21)的内壁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1)的前表面安装有主体组件(301),所述主体组件(301)包括主机(31)和互感器(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座(14)对称固定连接于互感器(32)的前表面两侧,所述互感器(32)的后表面安装有信号端子(3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31)的前表面安装有显示屏(34)、操作按钮(35)和指示灯(3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机智能测控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31)的上表面安装有接线端子(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