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15小时前  5


本技术属于通讯转换,具体涉及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1、在与服务器通讯过程中,采用透传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即串口服务器负责建议服务器通讯的通道,服务器对设备数据的轮询与控制采用主动发送数据,串口服务器对tcp/ip端发送的数据不作处理直接转发到串口服务器,同样对数据总线端接收到的数据也不作任务处理进行转发;

2、目前现有技术中,网络通讯转换装置有些会安装在户外,采用开孔的方式保持良好的散热,会导致雨水容易经过换气口进入箱体内部,进而损坏内部元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包括交换箱,所述交换箱的一侧外壁上开有进气腔,且交换箱的另一侧外壁上开有出气腔,所述交换箱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空腔,且空腔位于进气腔与出气腔之间,所述进气腔的两侧内壁上均开有进气口,且进气腔通过进气口与空腔相连接,所述出气腔的两侧内壁上均开有出气口,且出气腔通过出气口与空腔相连通,所述空腔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壳体,且连接壳体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头,所述进气腔的内部焊接有引导板,且引导板位于进气口之间。

3、优选的,所述出气腔的底部内壁上开有排水口,且排水口位于出气口之间。

4、优选的,所述连接壳体的顶部外壁上通过螺钉安装有导热板,且导热板的顶部外壁上一体成型有导热片。

5、优选的,所述导热板位于空腔的内部,且导热板位于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

6、优选的,所述交换箱的一侧外壁上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箱门,且箱门位于空腔的一侧。

7、优选的,所述箱门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把手,且把手的一侧外壁上开有防滑槽。

8、优选的,所述交换箱的底部外壁上开有接线槽,且接线槽与空腔相贯通,所述接线槽位于连接壳体的下方。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进气腔、出气腔和排水口,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交换箱内部保持空气的流通的同时,并且能够在使用时防止雨水进入到交换箱的内部,提高了该装置的防水性能。

1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接线槽,接线槽位于连接壳体的下方,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方便工作人员将线缆与连接壳体相连接,提高了工作人员连接线缆时的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包括交换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箱(1)的一侧外壁上开有进气腔(2),且交换箱(1)的另一侧外壁上开有出气腔(3),所述交换箱(1)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空腔(4),且空腔(4)位于进气腔(2)与出气腔(3)之间,所述进气腔(2)的两侧内壁上均开有进气口(7),且进气腔(2)通过进气口(7)与空腔(4)相连接,所述出气腔(3)的两侧内壁上均开有出气口(6),且出气腔(3)通过出气口(6)与空腔(4)相连通,所述空腔(4)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壳体(5),且连接壳体(5)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头(10),所述进气腔(2)的内部焊接有引导板(8),且引导板(8)位于进气口(7)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腔(3)的底部内壁上开有排水口(9),且排水口(9)位于出气口(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5)的顶部外壁上通过螺钉安装有导热板(11),且导热板(11)的顶部外壁上一体成型有导热片(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11)位于空腔(4)的内部,且导热板(11)位于进气口(7)与出气口(6)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箱(1)的一侧外壁上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箱门(13),且箱门(13)位于空腔(4)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13)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把手(14),且把手(14)的一侧外壁上开有防滑槽(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箱(1)的底部外壁上开有接线槽(16),且接线槽(16)与空腔(4)相贯通,所述接线槽(16)位于连接壳体(5)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网络通讯转换装置,包括交换箱,交换箱的一侧外壁上开有进气腔,且交换箱的另一侧外壁上开有出气腔,交换箱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空腔,且空腔位于进气腔与出气腔之间,进气腔的两侧内壁上均开有进气口,且进气腔通过进气口与空腔相连接,出气腔的两侧内壁上均开有出气口,且出气腔通过出气口与空腔相连通,空腔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壳体,且连接壳体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头,进气腔的内部焊接有引导板,且引导板位于进气口之间;本技术通过设置的进气腔、出气腔和排水口,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交换箱内部保持空气的流通的同时,并且能够在使用时防止雨水进入交换箱的内部,提高了该装置的防水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刚,赵德春,于丽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一轩
技术研发日:20240314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