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油冷转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9小时前  2


本技术属于电机,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油冷转子结构。


背景技术:

1、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保证其工作性能及电机的使用寿命,需要对电机进行散热处理。由于主要是定子和转子在工作时发热,转子的温度升高会削弱转子内的永磁体的性能,温度过高有可能导致永磁体失磁,因此在高功率密度的油冷电机中,通常会对电机中的转子主动进行冷却。传统的电机转子的冷却均是在转子铁芯和转轴上开设油路,形成一个冷却回路,由于没有往返冷却且油道离永磁体较远,所以冷却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油冷转子结构,具体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2、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油冷转子结构,包括转轴,所述转轴设置有沿轴向的进油口,所述转轴具有轴向的内腔,所述转轴的内部还开设有周向的凹槽;所述转轴还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凹槽连通的孔;管子,所述管子沿轴向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内部,所述管子开设有与所述凹槽连通的多个孔;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芯套设在所述转轴,所述转子铁芯设置有贯穿所述转子铁芯轴向的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套设在所述转轴并且设置在所述转子铁芯的一端,所述第一端板的与所述转子铁芯相对的端面开设有多个油槽;以及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套设在所述转轴并且设置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板的与所述转子铁芯相对的端面开设有多个油槽。本申请的转子结构在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形成往返的冷却通道,冷却效果更好。

3、可选地,所述转子铁芯包括沿同一轴向设置的多个铁芯段,所述多个铁芯段中的每一个沿周向阵列地设置多个第一油孔和多个第二油孔,所述多个第一油孔和所述多个第二油孔沿轴向贯穿每一个铁芯段;所述多个铁芯段的沿同一轴向的多个第一油孔连通形成第一油道;所述多个铁芯段的沿同一轴向的多个第二油孔连通形成第二油道。转子铁芯沿轴向设置两个油道,以便冷却油往返流通,对转子铁芯的冷却效果更好。

4、可选地,所述管子设置有上通孔和下通孔,所述上通孔和所述下通孔沿同一径向贯穿所述管子并且与所述转轴的凹槽连通。便于转子转动时冷却油进入转轴的凹槽。

5、可选地,所述转轴的靠近所述进油口的部分开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转轴沿轴向远离所述进油口的部分开设第三孔;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三孔都与所述转轴内部的凹槽连通。转轴的凹槽内部的冷却油分别通过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进入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油槽中,以便后续冷却。

6、可选地,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沿同一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在同一径向截面上的夹角为120°。便于将通过第一孔和第二孔的冷却油引入第一端板。

7、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开设有第一油槽,所述第一油槽包括第一径向槽道和与所述第一径向槽道连通的第一周向槽道,所述第一径向槽道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第一周向槽道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一端板还开设有第二油槽,所述第二油槽与所述第一周向槽道平行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周向槽道的同一径向的外侧,所述第二油槽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便于将进入第一端板的冷却油引入转子铁芯的油道,冷却油经过第一油道流向第二端板,以便对转子铁芯进行冷却。

8、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径向贯穿所述第一端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油槽连通。冷却完转子铁芯的冷却油通过第一通孔喷出至定子铁芯一侧绕组的内表面,以便对绕组进行冷却。

9、可选地,所述第二端板开设有第三油槽;所述第三油槽为工字形的凹槽,包括靠近轴心的第二周向槽道、远离轴心的第三周向槽道和第二径向槽道,所述第二周向槽道和所述第三周向槽道互相平行,所述第二径向槽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周向槽道连通,所述第二径向槽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周向槽道连通;所述第二周向槽道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三周向槽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通过第三油槽可对进入第二端板的冷却油进行换向,使冷却油通过第二油道再流向第一端板,再次对转子铁芯进行冷却。

10、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开设有工字形的第四油槽,所述第四油槽与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第二端板开设有l形的第五油槽和与所述第五油槽沿同一径向的第六油槽,所述第五油槽与所述第三孔连通。冷却油通过第三孔进入第二端板的油槽,在第二端板和第一端板之间形成往返的冷却通道。

11、可选地,所述第二端板沿径向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二端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六油槽连通。冷却油通过第二通孔喷出至定子铁芯另一侧绕组的内表面,以便对绕组进行冷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油冷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3)包括沿同一轴向设置的多个铁芯段,所述多个铁芯段中的每一个沿周向阵列地设置多个第一油孔和多个第二油孔,所述多个第一油孔和所述多个第二油孔沿轴向贯穿每一个铁芯段;所述多个铁芯段的沿同一轴向的多个第一油孔连通形成第一油道(32);所述多个铁芯段的沿同一轴向的多个第二油孔连通形成第二油道(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子(2)设置有上通孔(21)和下通孔(22),所述上通孔(21)和所述下通孔(22)沿同一径向贯穿所述管子(2)并且与所述转轴(1)的凹槽(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的靠近所述进油口(11)的部分开设有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所述转轴(1)沿轴向远离所述进油口(11)的部分开设第三孔(15);所述第一孔(13)、所述第二孔(14)和所述第三孔(15)都与所述转轴(1)内部的凹槽(1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13)和所述第二孔(14)沿同一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孔(13)和所述第二孔(14)在同一径向截面上的夹角为12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开设有第一油槽(43),所述第一油槽(43)包括第一径向槽道(431)和与所述第一径向槽道(431)连通的第一周向槽道(432),所述第一径向槽道(431)与所述第一孔(13)连通,所述第一周向槽道(432)与所述第一油道(32)连通;所述第一端板(4)还开设有第二油槽(44),所述第二油槽(44)与所述第一周向槽道(432)平行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周向槽道(432)的同一径向的外侧,所述第二油槽(44)与所述第二油道(3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开设有第一通孔(48),所述第一通孔(48)沿径向贯穿所述第一端板(4)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通孔(48)与所述第二油槽(44)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5)开设有第三油槽(53);所述第三油槽(53)为工字形的凹槽,包括靠近轴心的第二周向槽道(531)、远离轴心的第三周向槽道(532)和第二径向槽道(533),所述第二周向槽道(531)和所述第三周向槽道(532)互相平行,所述第二径向槽道(5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周向槽道(531)连通,所述第二径向槽道(5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周向槽道(532)连通;所述第二周向槽道(531)与所述第一油道(32)连通,所述第三周向槽道(532)与所述第二油道(33)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开设有工字形的第四油槽(45),所述第四油槽(45)与所述第一油道(32)和所述第二油道(33)连通;所述第二端板(5)开设有l形的第五油槽(54)和与所述第五油槽(54)沿同一径向的第六油槽(55),所述第五油槽(54)与所述第三孔(15)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5)沿径向开设有第二通孔(57),所述第二通孔(57)贯穿所述第二端板(5)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通孔(57)与所述第六油槽(55)连通。


技术总结
一种用于驱动电机的油冷转子结构,包括转轴,转轴设置有进油口,转轴具有轴向的内腔,转轴的内部还开设有周向的凹槽以及与凹槽连通的多个孔;管子,管子沿轴向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内部,管子开设有与凹槽连通的多个孔;转子铁芯,转子铁芯套设在所述转轴,转子铁芯设置有贯穿转子铁芯轴向的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端板,第一端板套设在转轴并且设置在转子铁芯的一端,第一端板的与转子铁芯相对的端面开设有多个油槽;以及第二端板,第二端板套设在转轴并且设置在转子铁芯的另一端,第二端板的与转子铁芯相对的端面开设有多个油槽。本申请的转子结构能够均匀地将冷却油分配至两端,并且两个端板之间形成往返的冷却通道,冷却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叶文宏,彭慧,刘佩,杜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索恩格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207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