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3小时前  1


本技术涉及道路工程与水利工程,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


背景技术:

1、为保证水利堤防的检修、巡堤及汛期的人员物资沿堤转运,堤防内侧需要修建连贯的防汛道路,而在市区,沿江沿河的地段往往是寸土寸金的高价值开发地带,商住地产、滨水景观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市政道路通行能力要求,上述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导致在许多地区的城市规划中未能预留出足够的防汛道路空间;如何利用有限空间,使得该区域能同时履行城市道路、防汛道路及观景平台的功能,是急需被解决的问题。

2、在现有技术中,机动车道和防汛车道均采用双向的平直结构,不利于排水,同时现有机动车道中很少修建观景平台,并且也没有将观景平台作为汛期防汛通道的设计结构。

3、因此,研发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城市道路和防汛道路,所述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第一人非板块和第二人非板块;所述机动车道位于第一人非板块和第二人非板块之间;

3、所述防汛道路与第二人非板块接壤后分离,接壤处为共板部分;

4、所述共板部分与机动车道接壤处设置有可移动护栏,当所述可移动护栏打开时,机动车道通过共板部分与防汛道路连通,此时共板部分供机动车辆通行;当所述可移动护栏封闭时,共板部分作为景观步道和供行人、非机动车辆通行;

5、所述机动车道的机动车道路面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为中间高、两侧低;

6、所述防汛道路的防汛道路路面设有倾角方向朝向城市道路的横坡;所述共板部分的共板部分路面与防汛道路路面齐平。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动车道通过路缘石与第二人非板块连接。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动车道路面采用不透水路面结构;所述第一人非板块的第一人非板块路面和第二人非板块的第二人非板块路面均采用透水人行道结构;所述防汛道路路面、共板部分路面均采用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汛道路路面、共板部分路面上设有彩色磨耗层。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共板部分路面和防汛道路路面采用沥青路面时,彩色磨耗层为彩色沥青薄层;当所述共板部分路面和防汛道路路面采用混凝土路面时,彩色磨耗层采用彩色混凝土压印、高强艺术罩面工艺。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共板部分与可移动护栏对应的开口处设有无障碍坡道和配套标志。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将共板部分路面设为不透水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并且共板部分路面为倾角方向朝向城市道路的横坡,以解决排水问题;使得有限的区域能同时履行城市道路、防汛道路及观景平台的功能;有效解决了用地矛盾,节约了土地空间。

14、2)在非汛期和防汛道路没有机动车辆行驶需求时,关闭可移动护栏,共板部分作为景观步道和供行人、非机动车辆通行;在汛期和防汛道路有机动车辆行驶需求时,打开可移动护栏,城市道路车辆与防汛道路车辆可以通过共板部分行驶到另一条道路上;合理使用共板部分,提高利用率与实用性。

15、3)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人非道各项指标要求相对灵活这一点,将防汛道路布置在人非板块上并有效利用了城市道路与堤防之间不规则变化的空间,独立布置防汛道路中心线并进行平纵设计,二者间的高差通过调整路缘石高度和防汛道路横坡进行处理,处理简便且不影响机动车道的线形指标,从而同时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与防汛道路设计规范。

16、4)本实用新型路基部分采用不透水填料,防汛道路路面和机动车道路面采用不透水路面结构,人非板块路面采用透水铺装,使得堤防防渗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整个项目的海绵城市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17、5)本实用新型防汛道路部分路面面层采用艺术磨耗层处理,可以进行各种路面造型设计,在保证整体路面结构达到三级公路行车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了城市滨江道路的景观需求,为项目的整体景观设计保留了较高的自由度。

18、6)本实用新型防汛道路路面、共板部分路面为倾角方向朝向城市道路的横坡,机动车道的横截面形状为中间高于两侧,将防汛道路、共板部分和机动车道的降雨通过路面斜坡散排汇入城市道路的排水管网中,无需新建排水结构,解决路面的排水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城市道路(1)和防汛道路(2),所述城市道路(1)包括机动车道(11)、第一人非板块(12)和第二人非板块(13);所述机动车道(11)位于第一人非板块(12)和第二人非板块(1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道(11)通过路缘石(4)与第二人非板块(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道路面(111)采用不透水路面结构;所述第一人非板块(12)的第一人非板块路面(121)和第二人非板块(13)的第二人非板块路面(131)均采用透水人行道结构;所述防汛道路路面(21)和共板部分(3)的共板部分路面(32)均采用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汛道路路面(21)、共板部分路面(32)上设有彩色磨耗层(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共板部分路面(32)和防汛道路路面(21)采用沥青路面时,彩色磨耗层(5)为彩色沥青薄层;当所述共板部分路面(32)和防汛道路路面(21)采用混凝土路面时,彩色磨耗层(5)采用彩色混凝土压印、高强艺术罩面工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板部分(3)与可移动护栏(31)对应的开口处(33)设有无障碍坡道(331)和配套标志(332)。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与城市道路共用板块的景观防汛道路,涉及道路工程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城市道路和防汛道路,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第一人非板块和第二人非板块;防汛道路与第二人非板块接壤处为共板部分;共板部分设置有可移动护栏,当可移动护栏打开时,机动车道与防汛道路连通;当可移动护栏封闭时,共板部分作为景观步道和供行人、非机动车辆通行;机动车道路面为中间高、两侧低;防汛道路路面设有横坡;共板部分路面与防汛道路路面齐平;本技术将共板部分路面设为有倾角的不透水路面,以解决排水问题;使得有限的区域能同时履行城市道路、防汛道路及观景平台的功能;有效解决了用地矛盾,节约了土地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陆洋,尹祖超,汪鹏福,杨壮,田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30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