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19小时前  1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气处理设备,特别是一种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1、椰油酰甘氨酸钠是人体皮肤胶原的主要成分,是通过氨基酸中的甘氨酸与植物中提取的椰子油脂肪酸合成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属于弱碱性,可以得到细腻而富有弹力的泡沫。椰油酰甘氨酸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缩合反应、酸化浓缩反应等生产步骤,在这过程中会产生酸雾气等含有异味的废气,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目前,常规的处理方式是将废气依次经过喷淋装置的处理和除异味装置的处理,喷淋装置和除异味装置是独立设置的,所需占用的空间较大。因此,现有的技术存在着废气处理设备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有效减少设备占用空间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壳体,处理壳体内的中部设有中层隔板,中层隔板下方设有喷淋腔,中层隔板上方设有除味腔,处理壳体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排气口和废气进口,处理壳体内部的另一端与中层隔板之间设有上下腔流通开口。

3、前述的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中,所述喷淋腔底部设有喷淋液回收池,喷淋腔内的顶部设有并排分布的左侧喷淋模块、中部喷淋模块和右侧喷淋模块;所述左侧喷淋模块和右侧喷淋模块的喷淋方向为向左侧喷淋,中部喷淋模块的喷淋方向为竖直向下。

4、前述的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中,所述除味腔内沿着废气移动方向依次设有抽拉式干燥模块和抽拉式除味模块;所述处理壳体侧面设有与抽拉式干燥模块和抽拉式除味模块相对应的开口,开口外沿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有吸磁铁块;所述除味腔的上下壁面设有横向滑轨。

5、前述的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中,所述抽拉式干燥模块和抽拉式除味模块均包括抽拉式框架盒,抽拉式框架盒外端设有铁质密封板,所述抽拉式框架盒上下两侧设有插接槽,抽拉式框架盒两侧设有通风网;抽拉式干燥模块的抽拉式框架盒内填充有干燥剂,抽拉式除味模块的抽拉式框架盒内填充有除味剂。

6、前述的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中,排气口上设有排气筒。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处理壳体内设置中层隔板,上下两侧分别设置除味腔和喷淋腔,并在除味腔和喷淋腔内设置相应的除味模块和喷淋模块,将除味和喷淋除酸结合在一个设备,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减少设备投入,也可以缩短废气流动路程,提高废气处理效率。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有效减少设备占用空间的特点。



技术特征:

1.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壳体(1),处理壳体(1)内的中部设有中层隔板(2),中层隔板(2)下方设有喷淋腔(3),中层隔板(2)上方设有除味腔(4),处理壳体(1)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排气口(5)和废气进口(6),处理壳体(1)内部的另一端与中层隔板(2)之间设有上下腔流通开口(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腔(3)底部设有喷淋液回收池(301),喷淋腔(3)内的顶部设有并排分布的左侧喷淋模块(302)、中部喷淋模块(303)和右侧喷淋模块(304);所述左侧喷淋模块(302)和右侧喷淋模块(304)的喷淋方向为向左侧喷淋,中部喷淋模块(303)的喷淋方向为竖直向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味腔(4)内沿着废气移动方向依次设有抽拉式干燥模块(401)和抽拉式除味模块(402);所述处理壳体(1)侧面设有与抽拉式干燥模块(401)和抽拉式除味模块(402)相对应的开口(403),开口(403)外沿设有密封槽(404),密封槽(404)内设有吸磁铁块(405);所述除味腔(4)的上下壁面设有横向滑轨(40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拉式干燥模块(401)和抽拉式除味模块(402)均包括抽拉式框架盒(411),抽拉式框架盒(411)外端设有铁质密封板(412),所述抽拉式框架盒(411)上下两侧设有插接槽(413),抽拉式框架盒(411)两侧设有通风网(414);抽拉式干燥模块(401)的抽拉式框架盒(411)内填充有干燥剂,抽拉式除味模块(402)的抽拉式框架盒(411)内填充有除味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气口(5)上设有排气筒。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椰油酰甘氨酸钠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壳体(1),处理壳体(1)内的中部设有中层隔板(2),中层隔板(2)下方设有喷淋腔(3),中层隔板(2)上方设有除味腔(4),处理壳体(1)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排气口(5)和废气进口(6),处理壳体(1)内部的另一端与中层隔板(2)之间设有上下腔流通开口(7)。

技术研发人员:袁明,胡玉婷,张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州欧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23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