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纺织面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
背景技术:
1、针织面料在纺织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服装领域,因其良好的伸缩性和舒适性而受到消费者青睐。近年来,为了满足市场对轻量化和保暖性能的需求,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新型面料来提高舒适度及功能性。尤其是在冬季服饰的开发中,如何兼顾面料的轻薄性和保暖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2、目前,为了解决轻质面料保暖性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技术手段通常采用增加面料厚度或者在面料中添加保暖层的方法。另一种手段是在面料的结构上进行改良,如通过设计结构的改变来增强面料的蓬松感,从而达到保暖的效果。同时也有采用特殊纱线或者纤维来提高面料的保暖性,例如使用中空纤维或其他具有较高保暖性能的材料。此外,还有技术会在针织过程中控制纱线之间的连接方式,通过改变编织方式来提高面料的保暖性和舒适度。
3、然而,上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特别是增加面料厚度会导致面料过于笨重,进而影响穿着体验。而在面料结构上的改进及特殊纤维材料的应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面料的保暖性,但仍难以实现面料的轻薄与保暖性的兼顾,尤其是在保证面料轻盈的同时提高其保暖性能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轻质面料的保暖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包括表层和里层,所述表层和里层均为多层结构;所述表层和里层之间通过连接层连接,所述表层和里层相互远离的一侧为单线圈结构,所述单线圈结构中设有不完全退圈的线圈悬弧,所述线圈悬弧与所述单线圈同时完成编织成圈。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面针织面料具有多层结构,正反两面分别具有两层及两层以上结构,面料的正面和反面由中间层固定且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多层面料结构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有助于提高面料的保暖性能,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面料正反面线圈大小,提高了面料的适应性和设计灵活性。
5、优选的,所述线圈横列设置有n个,n个线圈横列至少由n+1路以上的纱线编织而成,其中n≥2;所述线圈横列由两层以上相同或不同的纱线形成,所述表层和里层形成的线圈中至少由一个线圈横列中的部分线圈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完全脱圈的线圈悬弧,所述线圈悬弧在所述表层和里层的横列中分散存在。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表层和里层均设有不完全退圈的线圈横列,线圈横列由两层以上相同或不同的纱线同时完成成圈编织,形成两层以上纱线的线圈重叠,并且线圈横列在表层和里层的横行中分散存在,通过线圈悬弧连接,线圈悬弧不完全脱圈设置,从而提高了面料的厚度和保暖性,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弹性,提高了面料的蓬松度和柔软度,增强了穿着舒适感。
7、优选的,所述线圈横列设置有线圈部和悬弧部,同一所述线圈横列的线圈部和悬弧部由长纤维或短纤维编织制成,其中所述长纤维和短纤维成分类别不限。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线圈横列设置有线圈部和悬弧部,并由长纤维和短纤维编织制成,使得面料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进一步提升了面料的舒适度和保暖效果。
9、优选的,所述连接层的纱线以不完全脱圈的方式与所述表层和里层连接,所述连接层的纱线与所述表层或里层的同一横列中的线圈连接,所述连接层的纱线在所述表层和里层的同种织针上形成悬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层的纱线以不完全脱圈的方式与表层和里层连接,连接层的纱线与表层或里层的同一横列中的线圈连接,增强了表层和里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保证了面料的整体稳定性和柔软性。
11、优选的,所述表层的纱线粗细度比所述里层的纱线粗细度小;所述表层线圈的横向密度比所述里层线圈的横向密度大,所述表层线圈的横向密度与所述里层线圈的横向密度配比为(1.5-2.5):1。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面料正面的纱线粗细度小于等于反面的纱线粗细度,并且正面线圈的横向密度大于反面线圈的横向密度,从而使得面料正面具有更高的紧密度和更细腻的手感,而反面则相对松软,增强了面料的舒适性和美观性。尤其当正面线圈横向密度为反面线圈横向密度的1.5-2.5倍时,进一步提升了面料的层次感和功能性。
13、优选的,所述表层包括中空纤维和异型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编织制成,所述连接层包括中空纤维和异型纤维中的一种编织制成,所述里层包括全牵伸纤维和半牵伸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编织制成。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表层采用中空纤维和异型纤维编织,连接层同样采用中空纤维和异型纤维编织,里层采用全牵伸纤维和半牵伸纤维编织,使得面料在保持良好蓬松度的同时,提升了整体的保暖性和舒适性。
15、优选的,在织造过程中,针盘与针筒之间的筒口距离为0.5-10mm。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针盘与针筒之间的筒口距离在0.5-10mm范围内,能够有效保证面料在织造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面料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具体地,该距离范围内的调节能够优化纱线在织造时的张力,减少断纱风险,同时有助于实现面料所需的结构稳定性与柔软性。
17、优选的,所述连接层的纱线粗细度范围为20-60丹尼尔,所述表层和里层的纱线粗细度范围为30-150丹尼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层的纱线粗细度控制在20-60丹尼尔范围内,使得连接层具有较好的强度和柔软性,进而提升面料的整体稳定性和舒适感。
19、优选的,在加工过程中,对所述表层进行起毛加工处理,或对里层进行起毛处理,或对所述表层和里层进行起毛加工处理。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织造过程中对里层进行起毛加工处理,使得面料具有更加柔软的手感和更好的保暖性能。
21、优选的,所述表层通过成圈、集圈以及浮线合理组合编织花纹组织。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成圈、集圈以及浮线的合理组合,可以在面料表面编织出花纹组织,从而提升面料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4、1.双面针织面料具有多层结构,正反两面分别具有两层及两层以上结构,面料的正面和反面由中间层固定且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多层面料结构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有助于提高面料的保暖性能,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面料正反面线圈大小,提高了面料的适应性和设计灵活性;
25、2.表层和里层均设有不完全退圈的线圈横列,线圈横列由两层以上相同或不同的纱线同时完成成圈编织,形成两层以上纱线的线圈重叠,并且线圈横列在表层和里层的横行中分散存在,从而提高了面料的厚度和保暖性,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弹性;
26、3.可以使面料正面的纱线粗细度小于等于反面的纱线粗细度,并且正面线圈的横向密度大于反面线圈的横向密度,从而使得面料正面具有更高的紧密度和更细腻的手感,而反面则相对松软,增强了面料的舒适性和美观性。尤其当正面线圈横向密度为反面线圈横向密度的1.5-2.5倍时,进一步提升了面料的层次感和功能性。
1.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层和里层,所述表层和里层均为多层结构;所述表层和里层之间通过连接层连接,所述表层和里层相互远离的一侧为单线圈结构,所述单线圈结构中设有不完全退圈的线圈悬弧,所述线圈悬弧与所述单线圈同时完成编织成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横列设置有n个,n个线圈横列至少由n+1路以上的纱线编织而成,其中n≥2;所述线圈横列由两层以上相同或不同的纱线形成,所述表层和里层形成的线圈中至少由一个线圈横列中的部分线圈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完全脱圈的线圈悬弧,所述线圈悬弧在所述表层和里层的横列中分散存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横列设置有线圈部和悬弧部,同一所述线圈横列的线圈部和悬弧部由长纤维或短纤维编织制成,其中所述长纤维和短纤维成分类别不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的纱线以不完全脱圈的方式与所述表层和里层连接,所述连接层的纱线与所述表层或里层的同一横列中的线圈连接,所述连接层的纱线在所述表层和里层的同种织针上形成悬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的纱线粗细度比所述里层的纱线粗细度小;所述表层线圈的横向密度比所述里层线圈的横向密度大,所述表层线圈的横向密度与所述里层线圈的横向密度配比为(1.5-2.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包括中空纤维和异型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编织制成,所述连接层包括中空纤维和异型纤维中的一种编织制成,所述里层包括全牵伸纤维和半牵伸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编织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在织造过程中,针盘与针筒之间的筒口距离为0.5-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的纱线粗细度范围为20-60丹尼尔,所述表层和里层的纱线粗细度范围为30-150丹尼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在加工过程中,对所述表层进行起毛加工处理,或对里层进行起毛处理,或对所述表层和里层进行起毛加工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肉厚针织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通过成圈、集圈以及浮线合理组合编织花纹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