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汽车防溺水,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
背景技术:
1、汽车,定义为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汽车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汽车体型较小、承载量有限,主要为家庭或私人提供出行便利;
2、汽车安全对于车辆来说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主动安全就是尽量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
3、如公告号为cn213292218u,公告日为2021.05.28的一种汽车落水自救系统,由检测汽车落水的落水感应装置、用于击破汽车前挡风玻璃的自动爆玻器、用于将破损的汽车前挡风玻璃向外顶开的自动顶玻器及控制器组成,控制器分别与落水感应装置、自动爆玻器、自动顶玻器连接;
4、而现有的防溺水自救系统虽然能够对玻璃进行快速破碎,但当汽车在落水后,因汽车自身重力水会迅速灌入驾驶室,导致车辆快速的下沉,使得用户不便于对汽车玻璃进行敲碎,且在水内击碎玻璃后,若乘客不会游泳,仍然无法自救。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包括总控制器、底部固定气囊装置、自动破窗器装置和底部活跃气囊装置,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和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均与所述总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总控制器、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和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均与所述汽车供电线路电性连接。
4、所述总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汽车顶部,所述总控制器内置有陀螺仪、主通讯模块和警示灯,所述陀螺仪和所述警示灯均与所述主通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主通讯模块与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和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相连接。
5、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包括传输外壳、第一折叠气囊和水位水压传感器,所述传输外壳内设置有微控制器和通讯模块,所述传输外壳下侧设置有气囊发生外壳,所述气囊发生外壳内设置有电热片,所述气囊发生外壳内设置有气体发生剂,所述气囊发生外壳一侧设置有气囊外壳,所述第一折叠气囊设置在所述气囊外壳内,所述气囊外壳一侧设置有释放口,所述释放口之间设置有活动挡板,所述水位水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传输外壳一侧。
6、所述气囊发生外壳与所述气囊外壳之间设置有输气槽口,所述输气槽口内设置有隔膜,所述第一折叠气囊输入端与所述输气槽口相对应。
7、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通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水位水压传感器与所述微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电热片电性连接,所述通讯模块与所述主通讯模块电性连接。
8、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包括破窗外壳、压缩弹簧和撞针,所述破窗外壳内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下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压缩弹簧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下侧,所述压缩弹簧下端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下侧设置有撞针,所述破窗外壳内壁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电磁铁卡扣,所述电磁铁卡扣位于所述滑动板下侧,所述破窗外壳下侧设置有撞击口,所述撞击口与所述撞针相对应。
9、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包括固定舵机和第二折叠气囊,所述固定舵机和所述第二折叠气囊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固定舵机输出端一侧设置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输出端设置有第一活动舵机,所述第一活动舵机输出端一侧设置有金属杆,所述金属杆一端设置有第二活动舵机,所述第二活动舵机输出端一侧设置有气囊装设壳,所述第二折叠气囊设置在所述气囊装设壳内,所述气囊装设壳内设置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加热片和气体生成剂,所述腔体一侧开设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内设置有密封膜,所述第二折叠气囊输入端与所述充气口相对应。
10、所述气囊装设壳一侧开设有放出口,所述放出口内设置有释放挡板,所述释放挡板与所述第二折叠气囊相对应。
11、所述电动伸缩杆一端设置有装设腔,所述装设腔内设置有控制模块,相对应的两个所述气囊装设壳之间设置有金属卡扣。
12、所述总控制器还包括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汽车车顶边缘内部。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有益效果为:
14、(1)本发明提供的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能够当汽车落水时,通过汽车不同传感器的检测,判断汽车落水情况,进而通过启动对应的自救模块,对汽车和内部人员进行自救作业,从而实现汽车防溺水自救功能,提高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性。
15、(2)本发明提供的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通过设置的底部固定气囊装置,能够在汽车水平入水时,通过底部固定气囊装置启动进行伸展,使得汽车平稳浮起,从而提高了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性,实现汽车防溺水自救功能。
16、(3)本发明提供的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通过设置的底部活跃气囊装置,能够在汽车翻转入水时,通过启动底部活跃气囊装置,使其进行运动至车顶部位并进行伸展,使得汽车被气囊托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性,实现汽车防溺水自救功能。
17、(4)本发明提供的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通过设置的自动破窗器装置,能够当汽车落水时,通过自动启动自动破窗器装置能够对车窗进行破窗作业,从而便于用户从汽车内部逃出。
1.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总控制器、底部固定气囊装置(1)、自动破窗器装置(2)和底部活跃气囊装置(3),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1)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2)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1)、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2)和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3)均与所述总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总控制器、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1)、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2)和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3)均与所述汽车供电线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汽车顶部,所述总控制器内置有陀螺仪、主通讯模块和警示灯,所述陀螺仪和所述警示灯均与所述主通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主通讯模块与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1)、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2)和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3)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固定气囊装置(1)包括传输外壳(4)、第一折叠气囊(11)和水位水压传感器(5),所述传输外壳(4)内设置有微控制器(6)和通讯模块(7),所述传输外壳(4)下侧设置有气囊发生外壳(16),所述气囊发生外壳(16)内设置有电热片(8),所述气囊发生外壳(16)内设置有气体发生剂(14),所述气囊发生外壳(16)一侧设置有气囊外壳(15),所述第一折叠气囊(11)设置在所述气囊外壳(15)内,所述气囊外壳(15)一侧设置有释放口(12),所述释放口(12)之间设置有活动挡板(13),所述水位水压传感器(5)设置在所述传输外壳(4)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发生外壳(16)与所述气囊外壳(15)之间设置有输气槽口(9),所述输气槽口(9)内设置有隔膜(10),所述第一折叠气囊(11)输入端与所述输气槽口(9)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6)与所述通讯模块(7)电性连接,所述水位水压传感器(5)与所述微控制器(6)电性连接,所述微控制器(6)与所述电热片(8)电性连接,所述通讯模块(7)与所述主通讯模块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破窗器装置(2)包括破窗外壳(18)、压缩弹簧(21)和撞针(23),所述破窗外壳(18)内设置有控制机构(19),所述控制机构(19)下侧设置有固定板(20),所述压缩弹簧(21)设置在所述固定板(20)下侧,所述压缩弹簧(21)下端设置有滑动板(22),所述滑动板(22)下侧设置有撞针(23),所述破窗外壳(18)内壁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电磁铁卡扣(25),所述电磁铁卡扣(25)位于所述滑动板(22)下侧,所述破窗外壳(18)下侧设置有撞击口(24),所述撞击口(24)与所述撞针(23)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活跃气囊装置(3)包括固定舵机(26)和第二折叠气囊(33),所述固定舵机(26)和所述第二折叠气囊(33)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固定舵机(26)输出端一侧设置有电动伸缩杆(27),所述电动伸缩杆(27)输出端设置有第一活动舵机(29),所述第一活动舵机(29)输出端一侧设置有金属杆(30),所述金属杆(30)一端设置有第二活动舵机(31),所述第二活动舵机(31)输出端一侧设置有气囊装设壳(32),所述第二折叠气囊(33)设置在所述气囊装设壳(32)内,所述气囊装设壳(32)内设置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加热片(36)和气体生成剂(37),所述腔体一侧开设有充气口(38),所述充气口(38)内设置有密封膜,所述第二折叠气囊(33)输入端与所述充气口(38)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装设壳(32)一侧开设有放出口(35),所述放出口(35)内设置有释放挡板(34),所述释放挡板(34)与所述第二折叠气囊(33)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伸缩杆(27)一端设置有装设腔,所述装设腔内设置有控制模块(28),相对应的两个所述气囊装设壳(32)之间设置有金属卡扣(4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溺水自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控制器还包括有水位传感器(39),所述水位传感器(39)设置在所述汽车车顶边缘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