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

专利查询2022-5-13  188


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部分部件在工厂预制完成,运输到工地进行装配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现浇作业量小、构件标准化、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和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等特点,因此,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3.装配式建筑pc板在装配过程中将楼板与墙体或梁通过现浇混凝土进行连接,但是当两块pc板之间密拼接鏠时没有连接或者是连接不牢靠,当发生地震或者遇到其他突发情况时pc板之间及pc板与墙体之间的连接松动后会对人身造成安全隐患。而现有的pc板连接装置构件多,安装复杂,连接效果不一定好。因此,需要一种简单结构的pc板连接装置,即能加强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之间的可靠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可加强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之间的可靠连接。
5.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用于将相邻的两块pc板相接的拼接组合在一起,相邻的两块pc板分别为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
6.所述第一楼板的一端朝外伸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底端开有第一定位凸起以及第一定位槽和第三定位槽;
7.所述第二楼板的一端朝外伸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的顶端设有第二定位凸起以及第二定位槽和第三定位凸起;
8.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的形状与第二定位槽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形状与第二定位凸起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二定位凸起的形状与第三定位槽的形状相对应;
9.拼接时,所述第一卡接部上的第一定位凸起卡接在第二卡接部上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卡接部上的第二定位凸起卡接在第一卡接部上相对应的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卡接部上的第三定位凸起卡接在第一卡接部上相对应的第三定位槽内,将相邻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紧密连接。
10.其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楼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半斜孔,所述第二楼板在与第一楼板拼接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半斜孔,所述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拼接使所述第一半斜孔和所述第二半斜孔构成完整的斜孔,所述斜孔内插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二楼板的顶部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位于第二半斜孔的上方,并与第二半斜孔相互贯通,定位孔内还插接有定位杆,连接杆对应的定位杆的位置开设有插孔。
11.其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以及第二定位凸起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结构。
12.其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楼板与第一卡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楼板与
第二卡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13.其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斜孔和定位孔均设置有若干个。
14.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装置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当第一定位凸起与第二定位槽卡接,第二定位凸起与第一定位槽卡接,如此便能够将第一楼板以及第二楼板连接,对第一楼板以及第二楼板的前后移动起到限制作用;通过连接杆以及定位杆的配合,限制了第一楼板与第二楼板发生上下移动以及左右移动的趋势,减少了在发生突发情况时pc板与pc板之间连接不可靠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解决了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之间连接不稳定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7.图1为第一楼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第二楼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第一楼板以及第二楼板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中:
22.1-第一楼板;2-第一卡接部;3-第一定位凸起;4-第一定位槽;5-第二楼板;6-第二卡接部;7-第二定位槽;8-第二定位凸起;9-斜孔;10-连接杆;11-定位孔;12-定位杆;13-第三定位槽;14-第三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3.实施例1:
24.如图1-图3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用于将相邻的两块pc板相接的拼接组合在一起,相邻的两块pc板分别为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5;
25.所述第一楼板1的一端朝外伸设有第一卡接部2,所述第一卡接部2的底端开有第一定位凸起3以及第一定位槽4和第三定位槽13;
26.所述第二楼板5的一端朝外伸设有第二卡接部6,所述第二卡接部6的顶端设有第二定位凸起8以及第二定位槽7和第三定位凸起14;
27.所述第一定位凸起3的形状与第二定位槽7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一定位槽4的形状与第二定位凸起8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二定位凸起8的形状与第三定位槽13的形状相对应;
28.拼接时,所述第一卡接部2上的第一定位凸起3卡接在第二卡接部6上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槽7内,所述第二卡接部6上的第二定位凸起8卡接在第一卡接部2上相对应的第一定位槽4内,所述第二卡接部6上的第三定位凸起14卡接在第一卡接部2上相对应的第三定位槽13内,对第一楼板1以及第二楼板5的前后移动起到限制作用,将相邻的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5紧密连接。
29.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凸起3、第一定位槽4、第二定位槽7、以及第二定位凸起8的截
面均为梯形结构,使第一楼板与第二楼板之间卡接得较为稳定,且安装起来也较为方便;同时对第一楼板1以及第二楼板5的前后移动起到限制作用,加强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楼板1与第一卡接部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楼板5与第二卡接部6为一体成型结构,省掉了pc板与卡接部的连接部件。
30.使用时,第一楼板1上的第一卡接部2与第二楼板5上的第二卡接部6卡接;具体的,所述第一定位凸起3与第二定位槽7卡接,所述第二定位凸起8与第一定位槽4卡接,所述第三定位凸起14与第三定位槽13卡接,如此便能够将第一楼板1以及第二楼板5连接,对第一楼板1以及第二楼板5的前后移动起到限制作用。
31.实施例2:
32.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2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结构的基本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6,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2的第一楼板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半斜孔,第二楼板5在与第一楼板拼接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半斜孔,所述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5拼接使所述第一半斜孔和所述第二半斜孔构成完整的斜孔9,斜孔9内插接有连接杆10;所述第二楼板5的顶部开设有定位孔11,所述定位孔11位于第二半斜孔的上方,并与第二半斜孔相互贯通,定位孔11内还插接有定位杆12,连接杆10对应的定位杆12的位置开设有插孔。当将连接杆10插接在斜孔9内时,连接杆10位于第一楼板1以及第二楼板5内,然后将定位杆12插接在定位孔11内,定位杆12插接在连接杆10的插孔上,限制连接杆10的移动,让连接杆10在斜孔9内连接的更加稳定;通过连接杆10以及定位杆12的配合,限制了第一楼板1与第二楼板5发生上下移动以及左右移动的趋势;其中,连接杆10以及定位杆12均为圆柱形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斜孔9和定位孔11均设置有若干个。
33.使用时,将第一定位凸起3与第二定位槽7卡接,所述第二定位凸起8与第一定位槽4卡接,所述第三定位凸起14与第三定位槽13卡接时,如此便能够将第一楼板以及第二楼板连接,对第一楼板以及第二楼板的前后移动起到限制作用;然后将连接杆10插接在斜孔9内,则连接杆10位于第一楼板1以及第二楼板5内,然后将定位杆12插接在定位孔11内,所以定位杆12插接在连接杆10上,限制连接杆10的移动,让连接杆10在斜孔9内连接的更加稳定;通过连接杆10以及定位杆12的配合,可限制第一楼板1与第二楼板5发生上下移动以及左右移动的趋势。本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连接装置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减少了在发生突发情况时pc板与pc板之间连接不可靠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所以本设备解决了装配式建筑楼面pc板之间连接不稳定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34.作为本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一种的变换,可在所述第一楼板1的另一端设置第二卡接部6或是在第二楼板5的另一端设置第一卡接部2,这时,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5的结构完全相同,pc板之间通过第一卡接部2和第二卡接部6进行首尾连接成一体结构。
35.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各实施例的记载,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