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采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2.数据采集,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集非电量或者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行分析,处理。
3.但是现有的采集装置在使用时仍存在一些弊端,当装置长时间使用后所产生的的大量热量,无法通过装置自身所具备的散热功对大量热量进行降温、排出,使得不仅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会降低装置的使用寿命。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靠近所述装置本体后侧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装置本体内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导热组件,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收容有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的驱动端安装有电机,所述联动组件上转动连接有降温组件,所述装置本体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第一空腔连通;驱动电机通过联动组件带动降温组件在第一空腔内转动,产生的气流,携带装置本体内部的热量,经排出口排出。
7.优选的,所述导热组件包括通过连接板安装于装置本体内部与第一空腔连接处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远离第一空腔的一侧表面固定有若干个阵列均布的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阵列均布的散热口。
8.优选的,所述电机通过减震柱安装于装置本体的后表面。
9.优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电机驱动端的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远离电机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空腔的内部并于末端固定套接有驱动齿轮。
10.优选的,所述驱动齿轮的上下两侧均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两块所述从动齿轮的内表面均固定穿设有从动转轴。
11.优选的,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固定于驱动转轴远离驱动齿轮末端的第一固定套,所述第一固定套的外表面固定有若干个圆周阵列均布的第一叶片。
12.优选的,所述降温组件还包括固定于从动转轴远离从动齿轮末端的第二固定套,所述第二固定套的外表面固定有若干个圆周阵列均布的第二叶片。
13.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内壁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收容有用于对装置本体内部热量进行辅助降温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的输入端安装有用于存储冷却液的冷却箱,所述冷却箱固定于装置本体的后侧且处于电机的斜下方。
14.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
16.1、通过导热组件与导热板的连接安装,可以加快装置内部热量的导出,然后再启动电机,使得安装在驱动转轴外壁上的驱动齿轮能够转动,继而能够带动着啮合在其上下两侧的从动齿轮也跟着转动,使得安装在两块从动齿轮内壁上的从动转轴也能够跟着一起转动,使得不仅能够带动安装在两块第一固定套外壁上的若干块第一叶片转动,还能够带动安装在第二固定套外壁上的若干块第二叶片也跟着一起转动,使得若干块第一叶片与若干块第二叶片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流将导出的热量通过排出口进行排出,从而提高了装置的散热效率,同时也保障了装置的正常运行。
17.2、再通过在装置的一侧内壁中安装冷却组件,能够再进一步的加快对装置内部的降温效率,从而提高了装置在运行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所示的收容于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1所示的装置本体的左侧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1所示的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号:1、装置本体;2、第一空腔;21、排出口;22、散热网;3、导热组件;31、导热板;32、导热柱;33、散热口;5、第二空腔;6、冷却箱;7、电机;8、联动组件;81、驱动转轴;82、驱动齿轮;83、从动齿轮;84、从动转轴;9、降温组件;91、第一固定套;92、第一叶片;93、第二固定套;94、第二叶片;10、冷却组件;101、u型冷却管;102、导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靠近所述装置本体1后侧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2,所述第一空腔2与装置本体1内部的连接处安装有导热组件3,所述第一空腔2的内部收容有联动组件8,所述联动组件8的驱动端安装有电机7,所述联动组件8上转动连接有降温组件9,所述装置本体1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排出口21,所述排出口21与第一空腔2连通;驱动电机7通过联动组件8带动降温组件9在第一空腔2内转动,产生的气流,携带装置本体1内部的热量,经排出口21排出。
25.在使用时,当需要对装置本体1内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时,首先通过导热板31与导热柱32的安装,能够快速的将装置本体1内的热量导入至第一空腔2的内部,然后再通过电机7的启动,使得安装在驱动转轴81外壁上的驱动齿轮82能够转动,继而能够带动着啮合在其上下两侧的从动齿轮83也跟着转动,使得安装在两块从动齿轮83内壁上的从动转轴84也能够跟着一起转动,使得不仅能够带动安装在两块第一固定套91外壁上的若干块第一叶片92转动,还能够带动安装在第二固定套93外壁上的若干块第二叶片94也跟着一起转动,使得若干块第一叶片92与若干块第二叶片94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流将导出的热量通过排出口21进行排出,继而能够实现快速的对装置本体1内的大量热量进行散热、降温,从而提高了装置的散热效率,同时也保障了装置的正常运行。
26.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导热组件3包括通过连接板安装于装置本体1内部与第一空腔2连接处的导热板31,所述导热板31远离第一空腔2的一侧表面固定有若干个阵列均布的导热板31,所述导热板31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阵列均布的散热口33。
27.在使用时,通过在导热板31上安装导热柱32,能够加快装置本体1内热量导入至第一空腔2内的效率,同时再通过开设的散热口33,能够更好的将装置本体1内的热量导入至第一空腔2的内部,进一步加快了热量导入至第一空腔2内的效率。
28.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排出口21的内部固定有散热网22,所述散热网22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阵列均布的滤孔。
29.在使用时,通过在排出口21的内部安装散热网22,不仅提高了热量的排除效率,同时也能够防止外部灰尘进入到第一空腔2内,对第一空腔2内部的零件起到了防尘保护的作用。
30.参考图2所示,所述电机7通过减震柱安装于装置本体1的后表面。
31.在使用时,将电机7通过减震柱安装在装置本体1的后侧,能够缓冲电机7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同时也保障了装置在采集数据时的精准性。
32.参考图2所示,所述联动组件8包括转动连接于电机7驱动端的驱动转轴81,所述驱动转轴81远离电机7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空腔2的内部并于末端固定套接有驱动齿轮82。
33.在使用时,通过电机7的启动,使得驱动转轴81能够转动,继而能够带动驱动齿轮82的转动,为之后带动降温组件9的转动做准备。
34.参考图2所示,所述驱动齿轮82的上下两侧均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83,两块所述从动齿轮83的内表面均固定穿设有从动转轴84。
35.在使用时,通过驱动齿轮82的转动,能够带动啮合在其两侧的两块从动齿轮83的转动,使得两根从动转轴84也能够跟着一起转动,致使能够带动降温组件9也跟着一起转动,使得降温组件9转动时产生的气流能够对导入至第一空腔2内的热量进行排出。
36.参考图3所示,所述降温组件9包括固定于驱动转轴81远离驱动齿轮82末端的第一固定套91,所述第一固定套91的外表面固定有若干个圆周阵列均布的第一叶片92。
37.在使用时,通过驱动转轴81的转动,能够带动安装在第一固定套91外表面上的若干块第一叶片92的转动,使得第一叶片92转动时若产生的气流能够对导入至第一空腔2内的热量进行降温、排出。
38.参考图3所示,所述降温组件9还包括固定于从动转轴84远离从动齿轮83末端的第二固定套93,所述第二固定套93的外表面固定有若干个圆周阵列均布的第二叶片94。
39.在使用时,通过两根从动转轴84的转动,能够同时带动安装在两块第二固定套93上的若干个第二叶片94的转动,使得产生的气流能够与第一叶片92转动时产生的气流一同对第一空腔2内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致使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第一空腔2内热量的散热效率。
40.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装置本体1的一侧内壁形成有第二空腔5,所述第二空腔5内收容有用于对装置本体1内部热量进行辅助降温的冷却组件10,所述冷却组件10的输入端安装有用于存储冷却液的冷却箱6,所述冷却箱6固定于装置本体1的后侧且处于电机7的斜下方。
41.在使用时,通过在装置本体1内壁开设的第二空腔5内,安装冷却组件10,能够对装
置本体1内部形成的大量热量再进行辅助降温,继而又进一步提高了装置本体1的散热效率。
42.参考图2所示,所述冷却组件10包括通过固定块安装于第二空腔5内部的u型冷却管101,所述u型冷却管101的末端连接有导流管102,所述导流管102远离u型冷却管101的一端延伸至装置本体1的后侧外壁并与冷却箱6的连接处安装有水泵。
43.在使用时,通过启动水泵,使得冷却箱6内的冷却液通过导流管102导入至两根相连通的u型冷却管101的内部,使得能够将装置本体1内的剩余热量带走,继而能够在第一组降温组件9的基础上对装置本体1内的热量进行再进一步降温、散热。
4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物理数据采集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当需要对装置本体1内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时,首先通过导热板31与导热柱32的安装,能够快速的将装置本体1内的热量导入至第一空腔2的内部,然后再通过电机7的启动,使得安装在驱动转轴81外壁上的驱动齿轮82能够转动,继而能够带动着啮合在其上下两侧的从动齿轮83也跟着转动,使得安装在两块从动齿轮83内壁上的从动转轴84也能够跟着一起转动,使得不仅能够带动安装在两块第一固定套91外壁上的若干块第一叶片92转动,还能够带动安装在第二固定套93外壁上的若干块第二叶片94也跟着一起转动,使得若干块第一叶片92与若干块第二叶片94转动时所产生的气流将导出的热量通过排出口21进行排出,继而能够实现快速的对装置本体1内的大量热量进行散热、降温,从而提高了装置的散热效率,同时也保障了装置的正常运行;当装置本体1内还存在少量热量时,这时可以先起到水泵,使得冷却箱6内的冷却液通过导流管102导入至u型冷却管101的内部,通过冷却液的冷却作用,能够对装置本体1内的剩余热量带走,继而能够在第一组降温组件9的基础上对装置本体1内的热量进行再进一步降温、散热。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