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3  195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


背景技术:

2.鼻中隔软骨隆鼻是指通过使用自体软骨(例如自体的耳软骨、鼻中隔软骨及肋软骨等等)作为隆鼻材料的一种鼻部整形美容手术。纵观隆鼻材料的发展,最为理想安全的隆鼻材料为自己身上的软骨,即自体软骨。其中,耳软骨一般用于抬高鼻尖,增加鼻尖弧度;鼻中隔软骨一般用于抬高延长鼻尖鼻小柱;肋软骨可同时对鼻梁和鼻尖进行改善。
3.在鼻中隔软骨隆鼻后如果效果不佳或者发生错位,需要进行修复,包括将隆鼻手术时填充的自体软骨片取出。
4.目前,现有用于鼻部整形的常规剥离子只设有一个刀体,并由该刀体的刀刃将填充的自体软骨的四个面与包膜剥离,进而将填充的自体软骨取出,剥离的操作效率较为低下,不利于缩减剥离时间,使得手术时间延长,大大增加了鼻部修复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常规剥离子的剥离操作效率低下、不利于剥离时间的缩减、延长了手术时间以及增加了修复风险的问题,提供一种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包括手柄部、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手柄部的一端的剥离头,所述剥离头包括主剥离部、以及突出于所述主剥离部的上表面并沿所述主剥离部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次剥离部;所述主剥离部远离所述手柄部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刀刃,所述次剥离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刀刃相接的第二刀刃,所述第二刀刃与所述第一刀刃之间的夹角与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剥离子通过主剥离部和次剥离部将所述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同时与包膜相剥离。
7.优选地,所述主剥离部为片状,所述次剥离部连接于所述主剥离部的一个沿长度方向的侧边,并与所述主剥离部的上表面垂直。
8.优选地,所述次剥离部突出于所述主剥离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2mm。
9.优选地,所述手柄部包括手柄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手柄主体的首端的连接杆,且所述剥离头位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手柄主体的一端。
10.优选地,所述主剥离部和次剥离部分别沿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刀刃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刀刃朝向所述连接杆所在方向的左侧。
11.优选地,所述主剥离部和次剥离部一体加工成型,且所述第一刀刃和所述第二刀刃位于同一平面内。
12.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5mm,且所述连接杆的长度小于所述手柄
主体的长度的二分之一。
13.优选地,所述次剥离部沿所述第一刀刃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刀刃的长度的四分之一。
14.优选地,所述手柄主体的表面设有防滑结构,且所述手柄主体的横截面朝远离所述连接杆的方向逐渐增大。
15.优选地,所述主剥离部和次剥离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32mm,且所述主剥离部的厚度为1-3mm,所述次剥离部的厚度为0.8-1.2mm。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主剥离部,并在主剥离部的上表面设置突出设置的次剥离部,且主剥离部的第一刀刃与次剥离部的第二刀刃相接,这样在一次操作时可由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同时将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与包膜剥离,操作简单便捷,且能够大大提高剥离的操作效率,进而缩减剥离时间,使得手术时间减短,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鼻部修复风险,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9.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该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可应用于医疗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在鼻部整形修复手术中。
2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包括手柄部1和剥离头2,且剥离头2固定连接在手柄部1的一端,这样操作人员(医生)可通过握持到手柄部1对剥离子进行操作,从而驱动剥离头2进行剥离操作,达成剥离功能。
21.进一步地,上述剥离头2包括主剥离部21、以及突出于主剥离部21的上表面的次剥离部22,且次剥离部22沿主剥离部21的长度方向设置,避免影响主剥离部21的剥离操作。上述主剥离部21远离手柄部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刀刃211,次剥离部22包括与第一刀刃211相接的第二刀刃221,即第一刀刃211和第二刀刃221均位于剥离头2远离手柄部1的一端并相接,保证结构设计合理性,确保手柄部1能够可靠驱动第一刀刃211和第二刀刃221进行剥离操作。
22.特别地,上述次剥离部22的第二刀刃221与主剥离部21的第一刀刃211之间的夹角与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例如肋软骨片)的形状相适配,因此剥离子可通过主剥离部21和次剥离部22将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同时与包膜相剥离,即在主剥离部21通过第一刀刃211将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一面剥离时,次剥离部22的第二刀刃221会切入到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相邻面,从而完成对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的同时剥离操作,无需分两侧操作,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操作强度,这样保存操作人员的精力和体力,进而保证修复效果。
23.并且,由于次剥离部22的第二刀刃221与主剥离部21的第一刀刃211之间的夹角与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形状相适配,因此可以保证第一刀刃211和第二刀刃221分别切入到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在实际应用中,当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横截面为矩形时,第二刀刃221与第一刀刃211之间的夹角为90
°
。当然,第二刀刃221与第一刀刃211之间的夹角也可为80
°
、70
°
或60
°
,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4.上述肋软骨隆鼻修复专用剥离子通过设置主剥离部21,并在主剥离部21的上表面设置突出设置的次剥离部22,且主剥离部21的第一刀刃211与次剥离部22的第二刀刃221相接,这样在一次操作时可由第一刀刃211和第二刀刃221同时将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与包膜剥离,操作简单便捷,且能够大大提高剥离的操作效率,进而缩减剥离时间,使得手术时间减短,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鼻部修复风险,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
25.当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横截面呈矩形时,主剥离部21的第一刀刃211和次剥离部22的第二刀刃221在剥离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后,只需将手柄部1旋转180
°
,然后使主剥离部21的第一刀刃211和次剥离部22的第二刀刃221切入到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另外两个相邻面,从而完成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剥离操作,大大减少了操作步骤,具有极高的剥离效率。
26.本实施例的主剥离部21为片状,便于进行剥离操作。并且,上述次剥离部22连接于主剥离部21的一个沿长度方向的侧边,这样可使得次剥离部22的第二刀刃221与主剥离部21的第一刀刃211的一端相接,这样第一刀刃211不会突出于第二刀刃221的另一边,避免突出影响第一刀刃211和第二刀刃221的切入剥离操作,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降低操作难度。
27.具体地,上述次剥离部22与主剥离部21的上表面相垂直。并且,由于次剥离部22沿主剥离部21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主剥离部21的一侧,因此既能保证次剥离部22的结构强度,防止受力形变,又不会阻挡到的第一刀刃211的切入操作,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会嵌设在主剥离部21与次剥离部22之间。
28.特别地,上述次剥离部22突出于主剥离部21的上表面的高度优选小于或等于1.2mm,例如1.1mm或1.2mm,以适配于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形状,同时防止次剥离部22突出主剥离部21的上表面的高度较大而增大了剥离操作的难度,可有效提高操作的方便性,保证操作效率,且缩减次剥离部22的体积重量,这样有利于平衡剥离头2的受力。
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手柄部1包括手柄主体11、以及设于手柄主体11的首端的连接杆12,且剥离头2位于连接杆12远离手柄主体11的一端,由此可通过连接杆12延长剥离头2与手柄主体11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对剥离头2的可靠驱动,还有效能够增大操作视野,使得剥离操作时能够进行全程观察,从而保证操作效果,避免握持在手柄主体11上的手遮挡视线。
30.特别地,上述主剥离部21和次剥离部22分别沿连接杆12的长度方向设置,可有效简化剥离子的结构设计,避免结构复杂(例如存在夹角)增大了操作难度,且第二刀刃221固定连接于第一刀刃211朝向连接杆12所在方向的左侧,有效优化了第二刀刃221的位置设计,使得操作人员操作时更加顺手,提高操作的方便性。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刀刃221也可固定连接于第一刀刃211朝向连接杆12所在方向的右侧,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1.优选地,主剥离部21和次剥离部22一体加工成型,不仅能够使得主剥离部21与次
剥离部22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还能有效降低剥离子的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方便性,以便于批量生产制造,降低制造成本。
32.并且,第一刀刃211和第二刀刃221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在第一刀刃211切入到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一面时第二刀刃221可同时切入到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相邻面,避免前后切入增大操作难度。
3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杆1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5mm,保证具有足有的操作视野。并且,连接杆12的长度小于优选手柄主体11的长度的二分之一,防止连接杆12较长而增大了手柄主体11对剥离头2驱动难度,同时也可减轻剥离子的重量,避免增大操作强度导致手酸而影响操作稳定性。
34.特别地,上述次剥离部22沿第一刀刃211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刀刃211的长度的四分之一,从而保证次剥离部22与主剥离部21之间具有足够的收容空间,确保在第一刀刃211和第二刀刃221分别切入到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时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能够嵌入在主剥离部21和次剥离部22之间,同时也可减轻次剥离部22的重量,防止剥离头2较重而降低了操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头端重量较大操作时容易发生抖动)。
35.具体地,上述手柄主体11的表面设有防滑结构111,从而能够增大手柄主体11与手部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得握持更加牢固可靠。并且,手柄主体11的横截面朝远离连接杆12的方向逐渐增大,即手柄主体11的握持面为朝向剥离头2的斜面,这样握持在手柄主体11的手部不容易经由手柄主体11的尾端脱离,以提高手抓剥离子的稳定性。
36.上述主剥离部21和次剥离部22的长度优选小于或等于32mm,防止主剥离部21和次剥离部22的长度较大影响剥离操作。另外,主剥离部21的厚度为1-3mm,次剥离部22的厚度为0.8-1.2mm,这样既能保证主剥离部21和次剥离部22的结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避免受力变形而降低操作稳定性,同时又能够提高操作方便性,使得主剥离部21的第一刀刃211和次剥离部22的第二刀刃221高效且可靠的插接到待剥离的填充软骨片的两个相邻面。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