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贴标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3  212



1.本技术涉及贴标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面贴标机。


背景技术:

2.贴标机,是将成卷的不干胶纸标签粘贴在pcb、产品或规定包装上的设备。贴标机是现代包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化妆品的包装盒上常常使用贴标机进行标签的粘贴。
3.授权公告号为cn20585471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胶粘带自动贴标机的贴标机构,其包括可移动地安装在贴标机上的安装支架和用于输送胶粘带进行贴标签的输送带,支座的表面设有安装座,所述的内侧往外延伸设有以三角形分布的支撑杆,支撑杆上设有安装立板,在安装立板上设有离型胶带收卷组件、压紧辊组件、标签放卷组件和弹性压紧片,放卷传送辊组的前方设有标签压紧辊。使用时将包装盒放置到输送带上,而后在进过弹性压紧片位置处被贴上标签,若要进行两个相对面进行标签的贴附,则将包装盒翻面并重新放入装置进行标签粘贴。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两相对面标签的贴附需要重新上料,操作过程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对包装盒两相对面进行标签的粘贴,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面贴标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面贴标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双面贴标机,包括第一机架,所述第一机架上设置有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上沿自身送料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贴标组件和第一标签压紧组件,所述第一输送带出料端设置有第二机架,所述第二机架上设置有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二输送带与第一输送带输送方向一致,所述第二输送带上沿自身送料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贴标组件和第二标签压紧组件;所述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包装盒翻面的翻面组件,所述翻面组件包括底座、驱动电机和多个盛料框,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底座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沿水平且垂直于第一输送带输送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盛料框设置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周侧,且所述盛料框的开口朝向远离输出轴的一侧,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在高度位置低于第一输送带高度且高于第二输送带高度。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置使用时,先同步运行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并且通过驱动电机驱动盛料框转动,而后将包装盒等间隔放置到第一输送带上,而后输送带输送包装盒经过第一贴标组件被初步贴上标签,而后经过第一标签压紧组件使得标签被压紧贴牢;而后包装盒被输送带输送掉落到盛料框中,而后被转动的盛料框带动翻面,并且包装盒翻面从盛料框中滑动后掉落到第二输送带上,而后在第二输送带上被输送,在经过第二贴标组件时被贴上标签,并且在经过第二压紧组件时标签被压紧贴牢,进而完成包装盒双面标签的贴附,便于对包装盒两相对面进行标签的粘贴,操作方便快捷。
9.可选的,所述盛料框内侧壁上转动嵌设有多个便于包装盒滑进滑出盛料框的滚
珠。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包装盒从第一输送带掉入盛料框时,通过滚珠的跟随移动的包装盒滚动,降低了摩擦,便于包装盒滑进盛料框内被稳定的输送;并且在包装盒从盛料框中滑动掉落到第二输送带时,通过滚珠的跟随移动的包装盒滚动,降低了摩擦,便于包装盒滑动掉出盛料框,降低了包装盒因摩擦力滞留在盛料框中而后掉落到地面上磕坏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机架位于垂直于第一输送带输送方向的两端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机架位于垂直于第二输送带输送方向的两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包装盒在第一输送带上输送时,第一限位板对包装盒进行限位,降低了包装盒在输送过程中因第一输送带的振动而产生偏移的可能性,并且包装盒在第二输送带上输送时,第二限位板对包装盒进行限位,降低了包装盒在输送过程中因装置的振动而产生偏移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装置输送的稳定性,使得包装盒上标签贴附的位置更加准确。
13.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顶部之间间隔大于底部之间间隔呈倾斜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顶部之间间隔大于底部之间间隔呈倾斜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倾斜的第一限位板上料放入包装盒,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在包装盒从盛料框中掉落到第二输送带上时,倾斜的第二限位板对掉落的包装盒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得包装盒准确地掉落到第二限位板之间进行输送,提高了装置整体使用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第一输送带上等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对齐放置包装盒的第一对齐线;所述第二输送带上等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对齐放置包装盒的第二对齐线。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包装盒放到第一输送带上时,将包装盒对齐放置到对齐线上,使得多个包装盒之间的间隔更加相近,便于与转动的盛料框相适配,更加稳定地掉落的盛料框中,有利于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并且通过第二对齐线观察掉落的包装盒的位置,便于及时对掉落位置不对的包装盒进行人工修正。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标签压紧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一升降杆和第一压紧辊,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设置在第一机架上,所述第一升降杆升降设置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压紧辊沿自身轴向转动设置在第一升降杆底部,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升降杆升降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二标签压紧组件包括第二支架、第二升降杆和第二压紧辊,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设置在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二升降杆升降设置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压紧辊沿自身轴向转动设置在第二升降杆底部,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升降杆升降的第二驱动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包装盒输送到第一支架处时,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升降杆下降带动第一压紧辊压紧包装盒,而后第一压紧辊跟随输送的包装盒进行转动,对标签进行压紧;当包装盒输送到第二支架处时,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升降杆下降带动第二压紧辊压紧包装盒,而后第二压紧辊跟随输送的包装盒进行转动,对标签进行压紧。如此设置,提高了标签粘贴的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升降杆和第一压紧辊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伸缩杆,所述第二升降杆和第二压紧辊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伸缩杆。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压紧辊下降压紧包装盒上的标签时,通过第一弹性伸缩件被挤压收缩平衡第一压紧辊下降过量对包装盒的压紧力,进而对包装盒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当第二压紧辊下降压紧包装盒上的标签时,通过第二弹性伸缩件被挤压收缩平衡第二压紧辊下降过量对包装盒的压紧力,进而对包装盒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21.可选的,所述第一压紧辊的压紧面上设置有第一弹性保护层,所述第二压紧辊的压紧面上设置有第二弹性保护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压紧辊接触包装盒表面时,通过第一弹性保护层对包装盒表面的凹凸处进行适应,对表面有凹凸的包装盒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当第二压紧辊接触包装盒表面时,通过第二弹性保护层对包装盒表面的凹凸处进行适应,对表面有凹凸的包装盒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翻面组件,并使翻面组件包括底座、驱动电机和多个盛料框,盛料框跟随驱动电机转动设置,包装盒从第一输送带上掉落到翻面组件上,而后从翻面组件上掉落到第二输送带上,有利于提高包装盒两相对面进行标签粘附的便捷性;
25.2.通过设置滚珠,并使滚珠嵌设在盛料框内部中转动,便于包装盒滑进滑出盛料框;
26.3.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板,并使第二限位板顶部之间间隔大于底部之间间隔呈倾斜设置,包装盒从盛料框中滑出掉落到第二输送带上时,通过第二限位板进行导向,提高掉落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双面贴标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双面贴标机第一次贴标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双面贴标机的翻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双面贴标机第二次贴标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图5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第一机架;2、第一输送带;3、第一标签压紧组件;31、第一支架;32、第一升降杆;33、第一压紧辊;4、弹性压紧片;5、第一对齐线;6、第一限位板;7、第一驱动件;8、第一弹性伸缩杆;81、第一滑套;82、第一滑杆;83、第一弹簧;9、第一弹性保护层;10、第二机架;11、翻面组件;111、底座;112、驱动电机;113、盛料框;14、滚珠;15、第二输送带;16、第二标签压紧组件;161、第二支架;162、第二升降杆;163、第二压紧辊;17、第二对齐线;18、第二限位板;19、第二驱动件;20、第二弹性伸缩杆;201、第二滑套;202、第二滑杆;203、第二弹簧;21、第二弹性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双面贴标机。参照图1和图2,双面贴标机包括水平设置的
长方型第一机架1,第一机架1顶部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输送带2,第一输送带2上沿自身送料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贴标组件和第一标签压紧组件3。第一输送带2输送包装盒经过第一贴标组件进行贴标,而后经过第一标签压紧组件3进行压紧,使得标签贴附更加牢固。
37.第一贴标组件包括离型胶带收卷组件、压紧辊组件、标签放卷组件和弹性压紧片4,离型胶带上等间隔设置有标签,并且离型胶带通过弹性压紧片4处进行转折贴标。
38.第一输送带2上等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对齐放置包装盒的第一对齐线5,第一对齐线5沿第一机架1宽度方向设置,第一对齐线5间隔和离型胶带上标签的间隔相等。通过等间隔的第一对齐线5放入包装盒,使得包装盒之间的间隔与离型胶带上标签的间隔趋于相等,进而使得贴标更加准确。
39.第一机架1位于第一输送带2上方沿垂于第一机架1宽度方向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限位板6,第一限位板6沿第一机架1长度方向设置,且两个第一限位板6顶部之间间隔大于底部之间间隔呈倾斜设置,且第一限位板6与水平面的夹角呈60
°
。通过第一限位板6对包装盒进行限位使得包装盒的输送更加稳定,不易偏移,并且倾斜设置第一限位板6的放料更加容易。
40.第一标签压紧组件3包括长方型镂空第一支架31、第一升降杆32和第一压紧辊33。第一支架31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31的顶部。第一支架31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升降杆32升降的第一驱动件7,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驱动件7可以为伸缩气缸,伸缩气缸竖直朝下设置且第一升降杆32水平设置在伸缩气缸的活塞杆底部,并且伸缩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在第一升降杆32中心位置处。第一压紧辊33沿自身轴向转动设置在第一升降杆32底部。当包装盒输送到第一支架31位置处时,第一驱动件7驱动第一升降杆32下降带动压紧辊压紧包装盒,并且压紧辊在包装盒的带动下转动对标签进行压牢,而后第一驱动件7驱动第一升降杆32上升复位,进而使得标签贴附更加稳定。
41.参照图2和图3,第一升降杆32和第一压紧辊33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伸缩杆8,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伸缩杆8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弹性伸缩杆8竖直设置且对称设置在第一升降杆32底部的两侧。第一弹性伸缩杆8包括第一滑套81、第一滑杆82和第一弹簧83,第一滑套81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在第一升降杆32一端,第一滑杆82竖直设置且沿竖直方向滑动穿设在设置在第一滑套81底部侧壁中,第一弹簧83套设在第一滑杆82上,且第一弹簧83上端抵接第一滑套81底部侧壁且与其焊接在一起,第一弹簧83底部与第一滑杆82焊接在一起。第一压紧辊33的辊轴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个第一滑杆82的底部。当第一压紧辊33下降抵触包装盒时,第一滑杆82被抵紧并且在第一弹簧83的作用下进行弹性地回收,降低了第一压紧辊33下降过量压坏包装盒的可能性。
42.第一压紧辊33的压紧面上设置有第一弹性保护层9,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保护层9可以为弹性橡胶层。通过第一弹性保护层9对包装盒表面的凹凸处进行适应,提高压紧效果。
43.参照图1,第一输送带2出料端设置有长方型第二机架10,第二机架10高度低于第一机架1高度,且第二机架10与第一机架1长度方向一致且位于同一延长线上。
44.参照图1和图4,第一机架1和第二机架10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包装盒翻面的翻面组件11,翻面组件11包括长方型底座111、驱动电机112和多个盛料框113。底座111位于第一机
架1和第二机架10之间的边侧位置。驱动电机112水平设置在底座111顶部侧壁上,且驱动电机112的输出轴沿第一机架1宽度方向设置且朝向第一机架1和第二机架10之间位置,且驱动电机112的输出轴所在高度低于第一机架1高度且高于第二机架10高度。本技术实施例的盛料框113可以为六个,六个盛料框113呈环形阵列分布设置在驱动电机112的输出轴上,相邻的两个盛料框113之间的夹角呈60
°
,盛料框113开口背离驱动电机112的输出轴设置。当包装盒运输到第一输送架出料端时滑落到盛料框113中跟随转动翻面,而后滑出到第二输送带15上进行另一面的贴标。
45.盛料框113内侧壁上转动嵌设有多个便于包装盒滑进滑出盛料框113的滚珠14,滚珠14部分嵌设在盛料框113内周向侧壁上。当包装盒滑入滑出盛料框113时,滚珠14跟随转动降低包扎混合滑进滑出的摩擦阻力,提高包装盒滑进滑出的稳定性。
46.参照图1和图5,第二机架10顶部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输送带15,第二输送带15上沿自身送料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贴标组件和第二标签压紧组件16。第二输送带15输送包装盒经过第二贴标组件对相对一面进行贴标,而后经过第二标签压紧组件16进行压紧,使得标签贴附更加牢固。
47.第二贴标组件包括离型胶带收卷组件、压紧辊组件、标签放卷组件和弹性压紧片4,离型胶带上等间隔设置有标签,并且离型胶带通过弹性压紧片4处进行转折贴标。
48.第二输送带15上等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对齐放置包装盒的第二对齐线17,第二对齐线17沿第二机架10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对齐线17间隔和离型胶带上标签的间隔相等。当包装盒掉至第二输送带15上时,操作人员通过观察第二对齐线17,便于及时对掉落位置不准确的包装盒进行位置的修正。
49.第二机架10位于第二输送带15上方沿垂于第二机架10宽度方向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二限位板18,第二限位板18沿第二机架10长度方向设置,且两个第二限位板18顶部之间间隔大于底部之间间隔呈倾斜设置,且第二限位板18与水平面的夹角呈60
°
。通过第二限位板18对包装盒进行限位使得包装盒的输送更加稳定,不易偏移,并且倾斜设置第二限位板18使得翻转组件中掉出的包装盒更加容易掉入第二限位板18之间。
50.第二标签压紧组件16包括长方型镂空第二支架161、第二升降杆162和第二压紧辊163。第二支架161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架161的顶部。第二支架161顶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升降杆162升降的第二驱动件19,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驱动件19可以为伸缩气缸,伸缩气缸竖直朝下设置且第二升降杆162水平设置在伸缩气缸的活塞杆底部,并且伸缩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在第二升降杆162中心位置处。第二压紧辊163沿自身轴向转动设置在第二升降杆162底部。当包装盒输送到第二支架161位置处时,第二驱动件19驱动第二升降杆162下降带动压紧辊压紧包装盒,并且压紧辊在包装盒的带动下转动对标签进行压牢,而后第二驱动件19驱动第二升降杆162上升复位,进而使得标签贴附更加稳定。
51.参照图5和图6,第二升降杆162和第二压紧辊163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伸缩杆20,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弹性伸缩杆20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弹性伸缩杆20竖直设置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升降杆162底部的两侧。第二弹性伸缩杆20包括第二滑套201、第二滑杆202和第二弹簧203,第二滑套201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在第二升降杆162一端,第二滑杆202竖直设置且沿竖直方向滑动穿设在设置在第二滑套201底部侧壁中,第二弹簧203套设在第二滑杆202上,且第二弹簧203上端抵接第二滑套201底部侧壁且与其焊接在一起,第二弹簧203底
部与第二滑杆202焊接在一起。第二压紧辊163的辊轴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个第二滑杆202的底部。当第二压紧辊163下降抵触包装盒时,第二滑杆202被抵紧并且在第二弹簧203的作用下进行弹性地回收,降低了第二压紧辊163下降过量压坏包装盒的可能性。
52.第二压紧辊163的压紧面上设置有第二弹性保护层21,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弹性保护层21可以为弹性橡胶层。通过第二弹性保护层21对包装盒表面的凹凸处进行适应,提高压紧效果。
5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双面贴标机的实施原理为:装置使用时,先同步运行第一输送带2和第二输送带15,并且通过驱动电机112驱动盛料框113转动,而后将包装盒沿对齐线放置到第一输送带2上,而后输送带输送包装盒经过第一贴标组件被初步贴上标签,而后经过第一支架31位置处时,第一驱动件7驱动第一升降杆32下降带动压紧辊压紧包装盒,并且压紧辊在包装盒的带动下转动对标签进行压牢;而后包装盒被输送带输送掉落到盛料框113中,而后被转动的盛料框113带动翻面,并且包装盒翻面从盛料框113中滑动后掉落到第二输送带15上,而后在第二输送带15上被输送,在经过第二贴标组件时被贴上标签,并且在经过第二支架161位置处时,第二驱动件19驱动第二升降杆162下降带动压紧辊压紧包装盒,并且压紧辊在包装盒的带动下转动对标签进行压牢,进而完成包装盒双面标签的贴附。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