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包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汽车内饰件包覆的自消泡喷涂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汽车领域中,汽车内的内饰通常采用包覆工艺在骨架外包覆皮革或面料,以使得汽车内饰美观、舒适。骨架及包覆材料先安装于包覆模具上,然后通过喷涂或涂覆工艺在骨架与包覆材料贴附的面施加胶水,加热胶水以活化胶水,通过包覆模具压合使得骨架与包覆材料粘接成一体结构。而胶水中的气泡影响了骨架与包覆材料的贴附,导致贴附后的包覆材料表面鼓包。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4.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汽车内饰件包覆的自消泡喷涂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除泡仓、供料仓;所述除泡仓设置于所述供料仓上方,其与所述供料仓连通的输出管道设有单向阀;所述供料仓设有喷嘴;其中,所述除泡仓设有抽气泵;所述供料仓内设有机械除泡部;
5.所述机械除泡部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供料仓内壁的转轴及设置于所述转轴上叶轮;所述除泡仓内的胶水经抽真空除泡后导入所述供料仓内,所述输出管道流下的胶水冲击所述机械除泡部使得所述转轴自旋转,带动所述叶轮旋转切割胶水除泡。
6.优选地,所述转轴沿垂直于水流流动方向延伸。
7.优选地,所述转轴靠近所述供料仓顶部设置。
8.优选地,所述叶轮与所述输出管道位置相对应。
9.优选地,所述叶轮包括两片或三片桨叶。
10.优选地,所述叶轮数目为两个。
11.优选地,所述转轴至少局部部位为中空结构。
12.优选地,所述除泡仓数目为至少两个。
13.优选地,所述转轴数目为至少两个,分别与至少两所述除泡仓的输出管道位置相对应。
14.优选地,所述供料仓内设有加热元件,以加热预热胶水。
15.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汽车内饰件包覆的自消泡喷涂装置,设置除泡仓、供料仓,除泡仓设置抽气泵,供料仓设置机械除泡部。装置本体灌装胶水时,胶水先进入除泡仓,经抽真空除泡;再进入供料仓,进入供料仓时胶水冲击机械除泡部,使得转轴带动叶轮转动,以对胶水进行切割,对胶水内含有的气泡进行机械破除。依次通过抽真空除泡、机械除泡,降低胶水内气泡含量,实现自消泡,以降低胶水喷涂于汽车内饰件骨架和/或包覆材料表面时
气泡量,一定程度降低因胶水气泡带来的包覆鼓包情况。
17.本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本体的结构剖视图图一;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械除泡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本体的结构剖视图图二;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本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厚膜加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0、装置本体;11、供料仓;111、容腔;112、开口;1121、第一凸起部;1122、第二凸起部;1123、第三卡槽;113、机械除泡部;1131、转轴;11311、中空部;1132、叶轮;12、厚膜加热器;121、导热部;122、内绝缘介质层;123、电阻发热层;124、电极片;125、接线结构;1251、第一金属片;1252、第二金属片;13、喷涂管道;14、除泡仓;141、抽气泵;142、输出管道;15、温控开关;16、密封圈;161、第一卡槽;162、第二卡槽;163、第三凸起部;17、液位传感器;18、温度传感器;19、安装板;191、抵靠部;192、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8.实施例1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汽车内饰件包覆的自消泡喷涂装置,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装置本体10,所述装置本体10包括除泡仓14、供料仓11;所述除泡仓14设置于所述供料仓11上方,其与所述供料仓11连通的输出管道142设有单向阀;所述供料仓11设有喷嘴;其中,
所述除泡仓14设有抽气泵141;所述供料仓11内设有机械除泡部113;
30.所述机械除泡部113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供料仓11内壁的转轴1131及设置于所述转轴1131上叶轮1132;所述除泡仓14内的胶水经抽真空除泡后导入所述供料仓11内,所述输出管道142流下的胶水冲击所述机械除泡部113使得所述转轴1131自旋转,带动所述叶轮1132旋转切割胶水除泡。具体地,供料仓11设有用以容纳胶水的容腔111,用以喷出胶水的喷涂管道13及喷嘴,喷涂管道13两端分别连通于容腔111、喷嘴。装置本体10灌装胶水时,先将胶水注入除泡仓14内,输出管道142的单向阀关闭状态下,抽气泵141对除泡仓14内部腔体进行抽真空,以抽出胶水内本来含有的气泡,一定程度降低气泡含量。打开单向阀,经除气泡后的胶水在其重力下流入供料仓11内,除泡仓14内的胶水自输出管道142流下时,冲击叶轮1132,使得转轴1131带动叶轮1132转动,转动的叶轮1132对自输出管道142流下的胶水进行切割,进行机械破泡,进一步地降低导入供料仓11的容腔111内的胶水内的气泡含量。此外,除泡仓14内胶水排入供料仓11后,关闭单向阀,通过除泡仓14的充气口(图中未示出)向除泡仓14内通入空气,以保证下次胶水能够顺利灌入。即,通过除泡仓14及在供料仓11内设置带叶轮1132的转轴1131,对胶水内气泡进行去除,以降低装置本体10喷出的胶水内气泡量,一定程度降低内饰件包覆的鼓包情况。
31.应当理解,供料仓11的喷涂可采用现有任意汽车内饰件胶水工艺的喷涂原理,如采用加压装置,使得容腔111内的胶水自喷嘴喷出,具体结构和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3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轴1131沿水流流动方向延伸。具体地,所述转轴1131转动连接于容腔111底壁,随着容腔111内胶水的灌注,胶水淹没转轴1131与容腔111底部的转动连接处,一定程度阻碍了转轴1131在水流冲击下的自旋转。此时,自输出管道142流下的胶水经叶轮1132外轮廓的切割以除气泡,除气泡效率降低。
33.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转轴1131沿垂直于水流流动方向延伸。具体地,所述转轴1131转动连接于容腔111侧壁,悬设于容腔111内。容腔111内胶水量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接触转轴1131,一定程度延长转轴1131在水流冲击下的自旋转时长,叶轮1132维持较长时间的旋转,以提高对流下的胶水的切割效果,即提高除气泡效果。
34.进一步地,所述转轴1131靠近所述供料仓11顶部设置,进一步地延长容腔111内水位逐渐增高的胶水达到转轴1131位置的时长,延长叶轮1132可旋转时长。
3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叶轮1132与所述输出管道142位置相对应,以使得输出管道142流下胶水集中冲击力于叶轮1132及转轴131上,加快转轴131的自旋转,提高叶轮1132对胶水水流的切割力。
3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叶轮1132包括两片或三片桨叶,以控制叶轮1132总重量,使得叶轮1132在输出管道142流下的胶水的冲击力下能够旋转。
3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叶轮1132数目为两个。具体地,转轴1131设置两个叶轮1132,以增大转轴1131与流下的胶水的接触面,保证转轴1131在液流冲击下可自旋转的同时提高叶轮1132对胶水的切割面积。
3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轴1131至少局部部位为中空结构。具体地,转轴1131设有中空部11311,中空部11311可贯穿转轴1131,也可位于转轴1131一端或中间部位,以减轻转轴1131重量,便于转轴1131在液流冲击下自旋转。
3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泡仓14数目为至少两个。采用多个相互独立的除泡仓14,同
时除泡,以供应同一个供料仓11,以加快除泡效率。
40.进一步地,所述转轴1131数目为至少两个,分别与至少两所述除泡仓14的输出管道142位置相对应,以分别对至少两除泡仓14流下的胶水进行切割除泡。
4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料仓11内设有加热元件,以预热胶水。具体地,通过在供料仓11内设置加热元件,对容腔111内的胶水进行加热,使得胶水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其中,预设温度略低于胶水活化温度,以预热胶水,预热后的胶水自装置本体10的喷嘴喷涂于汽车内饰件骨架和/或包覆材料表面,骨架与包覆材料压合后加热使得胶水固化,即可完成包覆。对容腔111内的胶水加热,一方面受热后的胶水流动性更好,便于喷涂;另一方面,缩短包覆模具对胶水加热时长,提高包覆效率,适用于批量包覆汽车内饰件。此外,加热元件使得容腔111内温度升高,保证胶水的流动性,降低胶水在转轴131及桨叶1311表面的残留量,以免影响转轴131转动或影响桨叶1311对流动的胶水的切割。
42.在一实施例中,预设温度低于胶水活化温度5℃-7℃,以降低对包覆模具加热胶水的要求。
43.在一实施例中,转轴131设置于加热元件上方,合理布设转轴、加热元件的安装位置,以免转轴131旋转影响加热元件的运行。
4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至图6所示,加热元件为厚膜加热器12,包括依次设置的导热部121、内绝缘介质层122、电阻发热层123、外绝缘层;所述导热部121与所述供料仓11内表面共同形成所述容腔111轮廓;所述容腔111内的胶水接触所述导热部121,受热至预设温度后自所述喷嘴喷涂于汽车内饰件的骨架和/或包覆材料表面。厚膜加热器12加热效率高、体积小,有利于装置本体10的小型化设计。
45.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容腔111容纳空间尺寸、胶水的性质,设定厚膜加热器12加热功率及加热时长,以确保容腔111内的胶水在预设时长内加热到预设温度。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料仓1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8,当温度传感器18检测到供料仓11内胶水温度,当胶水温度达到相应预设温度时,向控制板发出开启喷涂指令。
4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厚膜加热器12呈板状结构,薄型化设计,降低厚膜加热器12的占用空间,且导热部121呈板状,薄型化设计的同时保证其与容腔111内的胶水热传导面积;所述供料仓11设有开口112,所述厚膜加热器12设置于所述开口112处。所述供料仓11设置开口112安装厚膜加热器12,降低厚膜加热器12的安装占用容腔111的空间,保证胶水容量的同时有利于装置本体10的小型化设计。
4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厚膜加热器12外周侧卡接于所述开口112轮廓,便于厚膜加热器12快速装卸,便于厚膜加热器12的更换或维修。
48.具体地,开口112内外轮廓分别朝向厚膜加热器12延伸形成第一凸起部1121、第二凸起部1122。装置本体10设有密封圈16,密封圈内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卡槽161、第二卡槽162,第一卡槽161用以卡接厚膜加热器12外周侧壁,第二卡槽162用以卡接第一凸起部1121。第二卡槽162轮廓与密封圈16背向容腔111的外表面共同形成第三凸起部163,第三凸起部163卡入第一凸起部1121、第二凸起部1122共同形成的第三卡槽1123内。通过第二卡槽162、第一凸起部1121的卡接及第三凸起部163、第三卡槽1123卡接实现密封圈16与开口112轮廓的稳固卡接,配合第二卡槽162、厚膜加热器12的卡接,使其厚膜加热器12稳固安装于开口112处,且装卸便捷。
4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厚膜加热器12还包括与电阻发热层123电性连接的电极片124,以与装置本体10的控制电路电性连接,通过控制电路的通断以使电阻发热层123切换通电或断电。厚膜加热器12通电后电阻发热层123发出热量,热量传导至导热部121,使得导热部121温度升高,通过导热部121传递热至胶水。导热部121为导热系数高的绝缘件,在一实施例中,导热部121为不锈钢基板。
5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厚膜加热器12设有接线结构125,以与装置本体10外部的电路电性连接。具体地,接线结构125包括第一金属片1251、第二金属片1252。所述第一金属片1251分别与电极片24、装置本体10外部的电路电性连接。第二金属片1252用以使得厚膜加热器12与地线电性连接,以防止厚膜加热器12在工作时发生漏电。
51.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本体10包括安装板19,固定于供料仓11设有开口112的侧壁外表面;安装板19设有抵靠部191,用以抵靠厚膜加热器12背向容腔111的外表面,以防止厚膜加热器12自开口111处脱落。
52.进一步地,如图4、图6所示,安装板19设有让位槽192,用以让位接线结构125与装置本体10外部的电路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一金属片1251、第二金属片1252自让位槽192伸出,以分别与装置本体10外部的电路、地线电性连接。
5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厚膜加热器12垂直设置。具体地,当容腔111内胶水逐渐消耗而液位下降时,厚膜加热器12垂直设置便于附着于导热部121上的胶水在其中重力下较快落下,以便于导热部121裸露于容腔111内的表面与容腔111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加快对剩余胶水的加热。
5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所述装置本体10包括温控开关15,用以当所述导热部121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切断所述厚膜加热器12电源。具体地,当导热部121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温控开关15断开与电源的电性连接;当导热部121温度不超过温度阈值时,温控开关15导通厚膜加热器12与电源,厚膜加热器12正常运行。设置厚膜加热器12以防止其干烧,导致容腔111内温度过高而出现安全隐患。
55.进一步地,温控开关15安装于安装板19上,装卸便捷。具体地,安装板19设有安装槽,温控开关15安装于安装槽内。
5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喷涂管道13数目为至少两个,其与所述供料仓11连通处设有管道阀门。具体地,通过多个喷涂管道13,供应同一个包覆工位,以加快喷涂速度;或通过多个喷涂管道13,供应多个包覆工位,以节省装置本体10的布设,降低成本。
5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料仓11外表面设有保温层(图中未示出),以降低容腔111内外热交换效率,以降低容腔111内的热量损失。
5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供料仓11内设有液位传感器17,液位传感器17设置于容腔111内,以检测容腔111内的液位状况,当检测到的当前液位低于预设值时,提醒用户及时补充胶水,防止干烧。
5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
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