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4  19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桥梁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桥梁荷载也随之不断提高,钢筋混凝土桥面板在经受车辆重复荷载的震动、冲击、拉伸和剪切等作用及温度气候变化引起的收缩形变影响,钢筋混凝土桥面会产生细微裂缝而引起桥面渗水或漏水,致使钢筋锈蚀,影响桥梁的耐久性。尤其是桥梁防撞结构与桥面沥青层交接处,此处为桥梁横坡最低点、水流集中位置,是耐久性病害高发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桥梁防水结构,其能够解决雨水、桥面水分进入防水层下方致使防水层失效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5.一种桥梁防水结构,所述桥梁防水结构包括:
6.混凝土基层;
7.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层上的防撞部,所述防撞部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
8.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基层上方的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延伸至所述防撞部并随着所述防撞部的侧壁向上延伸且进入至所述凹槽中;
9.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用于对所述防水卷材的端部与所述防撞部之间进行密封的封堵部。
10.优选地,所述桥梁防水结构还包括:铺设在部分所述防水卷材上方的沥青层,所述凹槽的最下端高于等于所述沥青层的最上端。
11.优选地,所述防水卷材朝向所述混凝土基层的一侧具有粘性。
12.优选地,所述桥梁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过所述防水卷材并钉入所述防撞部。
13.优选地,所述封堵部由环氧砂浆形成。
14.优选地,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防撞部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
15.优选地,所述防水卷材在所述凹槽中至少具有一处弯折。
16.优选地,所述凹槽的下端面沿水平方向延伸或在所述防撞部的内侧壁向外侧壁的方向上高度呈降低趋势。
17.优选地,所述凹槽的上端面呈斜面,其在所述防撞部的外侧壁向内侧壁的方向上高度逐渐增高。
18.优选地,所述凹槽在竖直方向上的横截面呈梯形。
1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20.第一,防撞部上预留有凹槽,与混凝土基层中部区域的防水层搭接的防水卷材上
翻后延伸埋入防撞部的凹槽中,黏贴牢固并由固定件固定,再用环氧砂浆对凹槽进行封闭处理,此时,桥面水流及防撞部等结构水流与防水层之间无渗入通道,从而形成闭合立体防水结构,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及使用年限。
21.第二,由于形成了立体封闭的防水结构,有利于将桥梁上的水集中排出。
22.第三,该桥梁防水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快速施工的特点,在有效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及使用年限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养护维修资金与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工程价值提高显著。
23.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24.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25.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水卷材在防撞部与桥面交界处铺设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桥梁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9.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30.1、混凝土基层;2、防撞部;21、凹槽;3、防水卷材;4、沥青层;5、固定件;6、封堵部;7、主梁。
具体实施方式
31.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
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3.目前常用的桥梁防撞部2为钢筋混凝土防撞结构,常用防水结构是在桥梁混凝土基层1上喷洒桥面防水涂料或粘贴改性沥青防水卷材3,防水涂料在防撞部2与桥面交界处的常规做法是,涂刷防水涂料至防撞部2根部以上一定区域,以防止桥面水渗入交界处的缝隙。防水卷材3类材料在防撞部2与桥面交界处的常规做法是,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水卷材在防撞部与桥面交界处铺设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桥面防水卷材3在交界处上翻,与防撞部2粘贴,并至防撞部2上的一定高度处。但是,上述做法均具有相应的缺点。例如,防撞部2与桥面沥青层4交接处桥面混凝土开裂时,防水涂料会与下方混凝土一同出现开裂情况,影响防水效果。又例如,即使防水卷材3上翻,防水卷材3顶部与防撞部2黏贴边缘存在缝隙,虽然会用密封胶密封,但在使用阶段,桥面振动及材料寿命等都会使密封胶失效,进而使雨水、桥面水分由顶部缝隙进入防水层下方,使防水层失效,甚至使桥面发生空鼓等情况。
34.为了能够解决雨水、桥面水分进入防水层下方致使防水层失效的问题,在本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桥梁防水结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桥梁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桥梁防水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层1;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层1上的防撞部2,所述防撞部2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21;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基层1上方的防水卷材3,所述防水卷材3延伸至所述防撞部2并随着所述防撞部2的侧壁向上延伸且进入至所述凹槽21中;设置在所述凹槽21中用于对所述防水卷材3的端部与所述防撞部2之间进行密封的封堵部6。
35.如图3和图4所示,桥梁防水结构可以包括:主梁7,主梁7沿水平方向延伸,其主要起到对混凝土基层1的支撑作用。混凝土基层1铺设在主梁7上,其同样沿水平方向延伸,其形成整个桥梁的承压路面。混凝土基层1由混凝土浇筑而成。
36.如图3和图4所示,防撞部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基层1的上端面。防撞部2位于混凝土基层1上端面的两侧,即桥梁的两侧,以防止桥梁上的车辆冲出桥梁的两侧边界。防撞部2大体沿竖直方向延伸,其具有一定的高度,为了提高防撞部2承受冲击的程度,防撞部2的下端的宽度较大,宽度随着高度逐渐缩小。防撞部2与混凝土基层1可以在浇筑时一体成型,也可以另外浇筑成型。混凝土基层1中的钢筋伸入至防撞部2中,从而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
37.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防撞部2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21,该凹槽21位于防撞部2的内侧壁,其用于容置防水卷材3。由于凹槽21的存在,防撞部2中在凹槽21处周围的钢筋需要进行补强处理,以补偿凹槽21中缺少钢筋造成的强度损失。
38.如图3和图4所示,在防撞部2的下端与混凝土基层1的相接处的附近,防水卷材3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基层1上方,即防水卷材3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基层1的上端面处。防水卷材3先沿水平方向朝向防撞部2延伸,之后到达防撞部2的内侧壁之后,沿着防撞部2的内侧壁向上延伸,一直延伸至防撞部2的内侧壁上的凹槽21中。封堵部6则设置在所述凹槽21中,其用于对所述防水卷材3的端部与所述防撞部2之间进行密封,同时也起到对防水卷材3一定的固定作用。
39.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桥梁防水结构可以包括:铺设在部分所述防水卷材3上方的
沥青层4,沥青层4铺设在混凝土基层1的上端面上的防水卷材3上,其为桥梁的路面。所述凹槽21的最下端高于等于所述沥青层4的最上端,这样可以使得沥青层4上的雨水或水分无法进入至防水卷材3与防撞部2之间,进而进入至防水卷材3的下方,使防水卷材3失效,甚至使桥面发生空鼓等情况。
40.作为可行的,所述防水卷材3朝向所述混凝土基层1的一侧具有粘性。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得防水卷材3在铺设时可以与混凝土基层1、防撞部2紧密黏合,不会出现空鼓,也有助于提交两者之间的密封性。
41.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桥梁防水结构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凹槽21中的固定件5,所述固定件5穿设过所述防水卷材3钉入所述防撞部2。该固定件5可以是水泥钉等一类钉子。固定件5可以有效实现防水卷材3与防撞部2之间的固定,以便于后期在所述凹槽21中填充封堵部6。
42.一般而言,封堵部6可以由环氧砂浆形成。防水卷材3上翻并折入防撞部2的凹槽21中粘贴牢固,并用固定件5进行固定,之后再在凹槽21中填充入高强环氧砂浆将凹槽21进行封闭,环氧砂浆硬化后形成封堵部6与防撞部2结合成一体。在凹槽21中,防水卷材3与防撞部2之间可以通过密封胶密封,从而加强防水卷材3与防撞部2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水从防水卷材3的上端部进入防水卷材3与防撞部2之间。
43.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便于封堵部6能够压住防水卷材3,避免防水卷材3从凹槽21中滑出,所述防水卷材3在所述凹槽21中至少具有一处弯折,例如该弯折可以为90度的弯折。
44.作为可行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凹槽21的下端面沿水平方向延伸或在所述防撞部2的内侧壁向外侧壁的方向上高度呈降低趋势,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防水卷材3从凹槽21中滑出,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封堵部6从凹槽21中滑出。
45.作为可行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凹槽21的上端面可以呈斜面,其在所述防撞部2的外侧壁向内侧壁的方向上高度逐渐增高。通过上述结构,一方面可以便于环氧砂浆填充入凹槽21中形成封堵部6,另外一方面可以增加环氧砂浆与防撞部2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环氧砂浆形成的封堵部6与防撞部2之间结合的强度。
46.作为优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凹槽21在竖直方向上的横截面可以呈梯形。梯形的一条侧边为直角边,其位于下端,梯形的另一条侧边为斜边,其位于上端,梯形长度中长度较短的上边位于凹槽21的底部,该处用于设置固定件5,梯形长度中长度较长的下边位于防撞部2的内侧壁一侧,与防撞部2的内侧壁齐平。上述结构,可以便于固定件5的安装钉入,也可以增加环氧砂浆与防撞部2之间的接触面积,还可以避免防水卷材3从凹槽21中滑出,避免封堵部6从凹槽21中滑出。
47.本技术中的桥梁防水结构的施工过程可以如下:在混凝土基层1上进行带凹槽21的防撞部2的钢筋绑扎,在凹槽21位置附近进行钢筋的局部加强处理。搭设带凹槽21的防撞部2模板,现浇防撞部2的混凝土。之后对需要铺设防水卷材3的范围内的混凝土基底进行处理,使其平整;再进行防水卷材3的施工,防水卷材3铺设在混凝土基底上并延伸至防撞部2,进而再上翻并折入防撞部2上的凹槽21内,并用固定件5进行固定,再用环氧砂浆封闭凹槽21以形成封堵部6。然后在防水卷材3上进行平石施工。最后混凝土基层1中部的主要区域的防水层与侧边的防水卷材3进行搭接,形成闭合立体防水结构。
48.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防撞部2上预留有凹槽21,与混凝土基层1中部区域的防水层搭接的防水卷材3上翻后延伸埋入防撞部2的凹槽21中,黏贴牢固并由固定件5固定,再用环氧砂浆对凹槽21进行封闭处理,此时,桥面水流及防撞部2等结构水流与防水层之间无渗入通道,从而形成闭合立体防水结构,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及使用年限。第二,由于形成了立体封闭的防水结构,有利于将桥梁上的水集中排出。第三,该桥梁防水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快速施工的特点,在有效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及使用年限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养护维修资金与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工程价值提高显著。
49.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