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沟槽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在不稳定地质沟槽内施工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隧道沟槽属于隧道的重点附属工程之一,在地质勘探中,需用到一种沟槽施工,用来避免因突然塌方等意外情况导致工人受到人身危险,但现有的装置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就需要一种可在不稳定地质沟槽内施工的防护装置。
3.然而,现有的装置不便于根据需要进行松紧调节,难以进行稳定的连接安装,且实用效果不佳。
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设计一种可在不稳定地质沟槽内施工的防护装置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在不稳定地质沟槽内施工的防护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不便于根据需要进行松紧调节,难以进行稳定的连接安装,且实用效果不佳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9.一种可在不稳定地质沟槽内施工的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支撑部,和与所述固定支撑部相固定连接的龙骨支撑部,其中,
10.所述固定支撑部包括有固定支撑底座,所述固定支撑底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具有防滑功能的橡胶防滑垫,所述固定支撑底座的左右两端外侧均设置有支撑竖板,所述固定支撑底座和所述支撑竖板之间设置有具有调节功能的调节组件;
11.所述龙骨支撑部包括有龙骨支撑杆,所述龙骨支撑杆的上端内侧从左往右分别设置有第一衔接块和第二衔接块,所述第一衔接块和所述第二衔接块与所述龙骨支撑杆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调节栓,所述龙骨支撑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上顶板,所述上顶板的上方设置有岩洞土层,所述上顶板和所述岩洞土层的连接处设置有锁定连接组件。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支撑底座和所述支撑竖板均在所述调节组件上构成转动结构,所述调节组件关于所述固定支撑底座的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有活动块、调节杆、内置轴承、外置套接杆、限位孔槽和插销。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杆通过所述内置轴承在所述活动块的内端构成转动结构,所述调节杆和所述外置套接杆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孔槽在所述外置套接杆的外端均匀开设,所
插销;
31.2-龙骨支撑部;21-龙骨支撑杆;22-第一衔接块;23-第二衔接块;24-第一调节栓;25-上顶板;26-岩洞土层;27-锁定连接组件;271-嵌套块;272-第二调节栓; 273-第三调节栓;274-活动连接块;275-第一连接杆;276-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3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在不稳定地质沟槽内施工的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支撑部,和与所述固定支撑部相固定连接的龙骨支撑部,具体说明如下:
34.1-固定支撑部
35.上述固定支撑部包括有固定支撑底座,上述固定支撑底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具有防滑功能的橡胶防滑垫,上述固定支撑底座的左右两端外侧均设置有支撑竖板,上述固定支撑底座和上述支撑竖板之间设置有具有调节功能的调节组件。上述固定支撑底座的左右两端外侧均设置有支撑竖板,能够增强上述支撑竖板的外扩展能力。
36.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固定支撑底座和上述支撑竖板均在上述调节组件上构成转动结构,上述调节组件关于上述固定支撑底座的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上述调节组件关于上述固定支撑底座的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能够在对称设置的作用下便于更好的调节。
37.在一些示例中,上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有活动块、调节杆、内置轴承、外置套接杆、限位孔槽和插销,上述调节杆通过上述内置轴承在上述活动块的内端构成转动结构,上述调节杆和上述外置套接杆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上述调节杆和上述外置套接杆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能够在转动外置套接杆的时候带动调节杆同步转动。
38.在一些示例中,上述限位孔槽在上述外置套接杆的外端均匀开设,上述插销通过上述限位孔槽贯穿于上述外置套接杆和上述调节杆采用卡合的方式相连接,上述调节杆关于上述外置套接杆的中心线上下对称设置,上述调节杆的螺纹方向与对称设置的单体螺纹方向相反。上述插销通过上述限位孔槽贯穿于上述外置套接杆和上述调节杆采用卡合的方式相连接,有利于在转动到指定位置时利用插销对调节杆进行限位,避免自行转动。
39.2-龙骨支撑部
40.上述龙骨支撑部包括有龙骨支撑杆,上述龙骨支撑杆的上端内侧从左往右分别设置有第一衔接块和第二衔接块,上述第一衔接块和上述第二衔接块与上述龙骨支撑杆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调节栓,上述龙骨支撑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上顶板,上述上顶板的上方设置有岩洞土层,上述上顶板和上述岩洞土层的连接处设置有锁定连接组件。上述上顶板和上述岩洞土层的连接处设置有锁定连接组件,能够在锁定连接组件的作用下使上顶板和锁定连接组件进行贴合连接安装。
41.在一些示例中,上述龙骨支撑杆和上述固定支撑底座采用焊接的方式相连接,上述第一衔接块和上述第二衔接块均通过上述第一调节栓和上述龙骨支撑杆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上述第一衔接块和上述第二衔接块的整体形状为“l”字型。上述第一衔接块和上述第二衔接块的整体形状为“l”字型,能够在对称设置的作用下使第一衔接块和第二衔接块与龙骨支撑杆进行稳定的连接安装,便于进行支撑。
42.在一些示例中,上述上顶板的上端为拱形结构,上述上顶板和上述岩洞土层之间呈贴合设置。上述上顶板和上述岩洞土层之间呈贴合设置,能够在贴合设置的作用下避免落石等杂物掉落。
43.在一些示例中,上述锁定连接组件还包括有嵌套块、第二调节栓、第三调节栓、活动连接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上述第二调节栓的上端和上述第一连接杆均在上述第二连接杆上构成转动结构,上述活动连接块在上述第二调节栓上构成嵌套式滑动结构,上述第二调节栓和上述第三调节栓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上述第二调节栓和上述第三调节栓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能够在转动第三调节栓的时候使第二调节栓收紧。
44.实施例一:
45.基于上述构思,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可在不稳定地质沟槽内施工的防护装置防护装置的具体应用场景中,如图1所示,该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支撑部1,和与固定支撑部1相固定连接的龙骨支撑部2,其中,
46.如图2所示,固定支撑部1包括有固定支撑底座11,固定支撑底座11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具有防滑功能的橡胶防滑垫12,固定支撑底座11的左右两端外侧均设置有支撑竖板 13,固定支撑底座11和支撑竖板13之间设置有具有调节功能的调节组件14;
47.如图3、图4和图5所示,龙骨支撑部2包括有龙骨支撑杆21,龙骨支撑杆21的上端内侧从左往右分别设置有第一衔接块22和第二衔接块23,第一衔接块22和第二衔接块23与龙骨支撑杆2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调节栓24,龙骨支撑杆2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上顶板25,上顶板25的上方设置有岩洞土层26,上顶板25和岩洞土层26的连接处设置有锁定连接组件27。
48.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固定支撑底座11和支撑竖板13均在调节组件14上构成转动结构,调节组件14关于固定支撑底座11的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
49.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调节组件14还包括有活动块141、调节杆142、内置轴承143、外置套接杆144、限位孔槽145和插销146。
50.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调节杆142通过内置轴承143在活动块141的内端构成转动结构,调节杆142和外置套接杆144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
51.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限位孔槽145在外置套接杆144的外端均匀开设,插销146通过限位孔槽145贯穿于外置套接杆144和调节杆142采用卡合的方式相连接,调节杆142关于外置套接杆144的中心线上下对称设置,调节杆142的螺纹方向与对称设置的单体螺纹方向相反。
52.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龙骨支撑杆21和固定支撑底座11采用焊接的方式相连接,第一衔接块22和第二衔接块23均通过第一调节栓24和龙骨支撑杆21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第一衔接块22和第二衔接块23的整体形状为“l”字型。
53.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上顶板25的上端为拱形结构,上顶板25和岩洞土层26之
间呈贴合设置。
54.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锁定连接组件27还包括有嵌套块271、第二调节栓272、第三调节栓273、活动连接块274、第一连接杆275和第二连接杆276。
55.在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第二调节栓272的上端和第一连接杆275均在第二连接杆276 上构成转动结构,活动连接块274在第二调节栓272上构成嵌套式滑动结构,第二调节栓 272和第三调节栓273采用螺纹的方式相连接。
5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新型所必须的。
5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防护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防护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防护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58.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新型的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