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预热恒温功能的墨槽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4  185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预热恒温功能的墨槽。


背景技术:

2.印刷是将文字、图画、照片、防伪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纺织品、塑料品、皮革、pvc、pc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
3.油墨是印刷生产的五大要素之一,印刷生产环境的温湿度将影响到油墨的黏度、流动性等性能,尤其是在冬季低温状态下,油墨黏度增大,流动性差,而油墨的黏度、流动性等性能又最终影响到印刷质量,现有的轮转胶印印刷机墨槽难以使油墨保持恒温,从而难以保证油墨的黏度和流动性,继而难以适宜轮转机高速印刷,及给印刷质量带来较大影响,造成生产损耗增大与浪费,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4.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具有对油墨进行预热,又能保证油墨温度四季恒定的墨槽,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预热恒温功能的墨槽,具备对油墨进行预热的功能,同时使油墨保持恒温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轮转胶印印刷机墨槽难以使油墨保持恒温,从而难以保证油墨的黏度和流动性,继而难以适宜轮转机高速印刷,大大降低了印刷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弊端,降低了胶印印刷机墨槽实用性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预热恒温功能的墨槽,包括墨斗,所述墨斗内腔的顶部横向安装有墨斗辊,所述墨斗内腔顶部的前侧设置有挡板,所述墨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存储箱,所述存储箱内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墨斗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墨斗内腔的右侧开设有通槽,所述墨斗的内腔设置有弯管,所述弯管右侧的底部连通有导水管,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通有进水管,所述墨斗的右侧且位于存储箱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存储箱内腔右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循环管道,所述墨斗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7.优选的,所述循环管道包括热水入管、冷水入管和循环出水管。
8.优选的,所述存储箱内腔的右侧且位于支撑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网板,所述墨斗内腔左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墨斗的一端与弯管的表面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隔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热柱,所述导热柱的顶部贯穿弯管并延伸至弯管的顶部。
10.优选的,所述导水管远离弯管的一端贯穿墨斗并延伸至存储箱内腔的顶部,所述排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贯穿墨斗并与弯管的表面连通。
11.优选的,所述进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依次贯穿支撑座和网板并延伸至存储箱内腔的底部,所述存储箱的背表面连通有注水管。
12.优选的,所述导水管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固定环的右侧与墨斗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撑座、水泵、隔板、通槽、弯管、导热柱、导水管、排水管、第一温度传感器、循环管道、第二温度传感器和进水管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胶印印刷机墨槽难以使油墨保持恒温,从而难以保证油墨的黏度和流动性,继而难以适宜轮转机高速印刷,大大降低了印刷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弊端,降低了胶印印刷机墨槽实用性的问题。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热柱,能够对弯管进行支撑,同时能够将弯管内的热量进行导出,通过设置连接杆,能够对导热柱进行限位,便于导热柱稳定安装在墨斗内,通过设置固定环,能够对导水管进行支撑,防止导水管随意倾斜晃动,并通过与空压机余热回收热水中央供应系统的连接提供循环热水,有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墨斗结构立体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墨斗结构立体剖视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弯管结构立体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存储箱结构立体剖视示意图。
21.图中:1墨斗、2墨斗辊、3挡板、4存储箱、5支撑座、6水泵、7隔板、8通槽、9弯管、10导热柱、11导水管、12排水管、13第一温度传感器、14进水管、15网板、16第二温度传感器、17循环管道、171热水入管、172冷水入管、173循环出水管、18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5.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
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6.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27.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预热恒温功能的墨槽。本实用新型中的墨斗1、墨斗辊2、挡板3、存储箱4、支撑座5、水泵6、隔板7、弯管9、导热柱10、导水管11、排水管12、第一温度传感器13、进水管14、网板15、第二温度传感器16、循环管道17和连接杆18等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8.请参阅图1-5,一种具有预热恒温功能的墨槽,包括墨斗1,墨斗1内腔的顶部横向安装有墨斗辊2,墨斗1内腔顶部的前侧设置有挡板3,墨斗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存储箱4,存储箱4的背表面连通有注水管,存储箱4内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座5,存储箱4内腔的右侧且位于支撑座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网板15,支撑座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泵6,墨斗1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隔板7,隔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热柱10,墨斗1内腔的右侧开设有通槽8,墨斗1的内腔设置有弯管9,导热柱10的顶部贯穿弯管9并延伸至弯管9的顶部,通过设置导热柱10,能够对弯管9进行支撑,同时能够将弯管9内的热量进行导出,弯管9右侧的底部连通有导水管11,导水管11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固定环的右侧与墨斗1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固定环,能够对导水管11进行支撑,防止导水管11随意倾斜晃动,水泵6的输出端连通有排水管12,通过设置网板15,能够对经过导水管11回流的热水进行阻挡,防止其在存储箱4内大幅度流出,导水管11远离弯管9的一端贯穿墨斗1并延伸至存储箱4内腔的顶部,排水管12远离水泵6的一端贯穿墨斗1并与弯管9的表面连通,水泵6的输入端连通有进水管14,进水管14远离水泵6的一端依次贯穿支撑座5和网板15并延伸至存储箱4内腔的底部,墨斗1的右侧且位于存储箱4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3,通过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13,能够对存储箱4内的水温进行检测,存储箱4内腔右侧固定安装有循环管道17,本实施例中具体包括有热水入管171、冷水入管172和循环出水管173,墨斗1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6,通过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6,能够对墨斗1内油墨的温度进行检测,墨斗1内腔左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8,连接杆18远离墨斗1的一端与弯管9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杆18,能够对导热柱10进行限位,便于导热柱10稳定安装在墨斗1内。
29.使用时,初始状态下,墨斗1内设置有油墨,存储箱4内设置有纯净水,设定第一温度传感器13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6分别检测水温和油墨的传感温度,然后使用者控制循环管道17工作,开启热水入管171和冷水入管172,使存储箱4内快速注入热水和冷水,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3的作用下,能够对存储箱4内水温进行控制,使其达至合适温度,开启循环出水管173控制阀,然后使用者控制水泵6工作,水泵6工作将存储箱4内热水水依次通过进水管14、水泵6、排水管12和弯管9最终通过导水管11回流进存储箱4内,在升温后的纯净水经过弯管9内时,弯管9内升温后的水通过弯管9传导至墨斗1内的油墨,从而对墨斗1内的油墨进行加热处理,在第二温度传感器16的作用下,能够合理的控制墨斗1内油墨的温度,使其达至合适温度,继而保证油墨黏度和流动性,最终适宜轮转机的高速印刷,提高了印刷生产效率,减少了印刷质量问题,稳定了产品品质。
30.综上所述:该可使油墨保持恒温的胶印印刷机墨槽,通过设置支撑座5、水泵6、隔板7、通槽8、弯管9、导热柱10、导水管11、排水管12、第一温度传感器13、进水管14、第二温度传感器16和循环管道17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胶印印刷机墨槽难以使油墨保持恒温,从而难以保证油墨的黏度和流动性,继而难以适宜轮转机高速印刷,大大降低了印刷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弊端,降低了胶印印刷机墨槽实用性的问题。
31.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