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浴霸。
背景技术:
2.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技术的实用新型人发现,风暖浴霸目前主要采用条形出风口设计,吹风范围小且风量小,大多数浴霸都存在“头热脚冷”的基本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浴霸,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浴霸存在的吹风范围小且风量小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浴霸,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箱体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进风腔和加热腔,所述第一进风口依次通过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加热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在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方向,所述加热腔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出风口为环形出风口。
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盒体和盖板,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盖板上;所述盒体与所述盖板相对的侧面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所述加热腔,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应所述进风腔,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外接管道连通。
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内设有热风装置和套设于所述热封装置外表面的导风圈,所述热风装置包括斜流风机以及加热件,所述导风圈套设于所述斜流风机外侧,所述导风圈沿轴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风腔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沿所述轴线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方向,所述导风圈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导风圈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所述加热件用以加热从所述导风圈吹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
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圈包括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形成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的环形通道。
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尺寸。
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腔内设有换气装置,所述盒体的一侧壁上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通过所述换气装置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出风口连通。
1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气装置包括导风箱和切换阀,所述导风箱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三进风口;所述切换阀包括挡风片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于所述导风箱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的交界处,所
述挡风片设于所述导风箱内部,且所述挡风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上,所述挡风片通过转动能够将所述第一进风口关闭或者将所述第三进风口关闭。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阀包括两个挡风片,通过转动能够同时将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关闭。
13.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浴霸还包括控制装置,设于所述盒体内,所述控制装置与切换阀的转动轴连接,用以驱动所述转动轴的转动,所述控制装置还与所述斜流风机连接,用以控制所述斜流风机的导风叶片转动。
14.本技术实施例利用斜流风机加大自然风的出风速率,将直流风改变为环形风,在出风口设置加热件,通过热传递加热环形风,环形风沿出风口的切线方向吹出,相比直流风,环形风的吹出距离更远,通过与室内冷空气热量置换达到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不直接接触人体,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浴霸风力流向图;
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浴霸爆炸图;
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浴霸整体图;
1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风装置剖面图;
2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风圈剖面图;
2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件结构爆炸图;
22.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浴霸风力流向图;
23.图8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浴霸部件图;
24.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浴霸爆炸图;
25.图10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结构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盒体100;
ꢀꢀꢀꢀꢀꢀꢀꢀꢀꢀꢀꢀꢀꢀꢀꢀꢀꢀꢀꢀꢀꢀ
盖板200;
28.热风装置300;
ꢀꢀꢀꢀꢀꢀꢀꢀꢀꢀꢀꢀꢀꢀꢀꢀꢀꢀ
换气装置500;
29.管道500;
ꢀꢀꢀꢀꢀꢀꢀꢀꢀꢀꢀꢀꢀꢀꢀꢀꢀꢀꢀꢀꢀꢀ
控制装置600;
30.底板110;
ꢀꢀꢀꢀꢀꢀꢀꢀꢀꢀꢀꢀꢀꢀꢀꢀꢀꢀꢀꢀꢀꢀ
侧板120;
31.进风腔130;
ꢀꢀꢀꢀꢀꢀꢀꢀꢀꢀꢀꢀꢀꢀꢀꢀꢀꢀꢀꢀ
热风腔140;
32.第一进风口201;
ꢀꢀꢀꢀꢀꢀꢀꢀꢀꢀꢀꢀꢀꢀꢀꢀ
第一出风口202;
33.第二出风口101;
ꢀꢀꢀꢀꢀꢀꢀꢀꢀꢀꢀꢀꢀꢀꢀꢀ
第二进风口102;
34.第三进风口103;
ꢀꢀꢀꢀꢀꢀꢀꢀꢀꢀꢀꢀꢀꢀꢀꢀ
斜流风机310;
35.导风圈320;
ꢀꢀꢀꢀꢀꢀꢀꢀꢀꢀꢀꢀꢀꢀꢀꢀꢀꢀꢀꢀ
电机330;
36.导风箱510;
ꢀꢀꢀꢀꢀꢀꢀꢀꢀꢀꢀꢀꢀꢀꢀꢀꢀꢀꢀꢀ
换气阀520;
37.转动轴521;
ꢀꢀꢀꢀꢀꢀꢀꢀꢀꢀꢀꢀꢀꢀꢀꢀꢀꢀꢀꢀ
挡风片522;
38.第一导流件321;
ꢀꢀꢀꢀꢀꢀꢀꢀꢀꢀꢀꢀꢀꢀꢀꢀ
第二导流件322;
39.加热件340;
ꢀꢀꢀꢀꢀꢀꢀꢀꢀꢀꢀꢀꢀꢀꢀꢀꢀꢀꢀꢀ
发热体341。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浴霸。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42.实施例、
43.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浴霸设置于浴室、汗蒸房或其他需要供暖的室内,通过风循环实现取暖、换气的技术效果,所述浴霸包括箱体10、热风装置300以及管道400。箱体10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201和第一出风口202,箱体10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进风腔130和加热腔140,第一进风口201依次通过进风腔130和加热腔140与第一出风口202连通,在远离第一出风口202的方向,加热腔140的内径逐渐减小,加热腔140为喇叭状腔体,其较大开口与第一出风口202连通,第一出风口202为环形出风口。
44.具体的,箱体10包括盒体100和盖板200,第一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设于盖板200上、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连通进风腔130和加热腔140,在盒体100远离盖板200的一侧设有第二进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第二进风口101对应加热腔140,第二出风口102对应进风腔130,第二进风口101和第二出风口102通过外接管道400连通。
45.热风腔140内设有热风装置300和导风圈320,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装置300包括斜流风机310、电机330以及加热件340。
46.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导风圈320套设于所述斜流风机310的外侧,导风圈320沿轴线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进风口102和第一出风口202连通,且沿轴线远离第一出风口201的方向,导风圈320的内径逐渐减小,呈现与所述斜流风机310外轮廓同样的圆台形。
47.具体的,所述导风圈320包括第一导流件321、第二导流件322,所述第一导流件321和第二导流件322形成与所述第一出风口202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02连通的环形通道。
48.所述第一导流件321为上窄下宽的圆台形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321的最外侧为下导流面,所述下导流面与所述斜流风机310的内边缘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一方面避免斜流风机310与所述第一导流件321接触,造成动能损失,另一方面,所述下导流面与所述斜流风机310之间形成通道,自然风在穿过该通道时,由于斜流风机310的旋转从而带动自然风旋转形成环形风流。
49.同理,所述第二导流件322为内部中空的管体,所述第二导流件322两端分别导通所述第二进口风102和第一出口风202,所述第二导流件322的内侧壁为上导流面,所述上导流面与所述斜流风机310的外边缘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一方面避免斜流风机310与所述第
二导流件322接触,造成动能损失,另一方面,所述上导流面与所述斜流风机310之间形成通道,自然风在穿过该通道时,由于斜流风机310的旋转从而带动自然风旋转形成环形风流。
50.电机330用以带动斜流风机310中心旋转,为了减少所述热风装置300的整体厚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件321为“喇叭状”的圆台结构,所述电机330设于第一导流件321的内部。
51.如图5所示,所述加热件340设于所述盒体100内部,且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20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201为环形出风口,所述加热件340完全贴合所述第一出风口201,如图9所示,所述加热件340内部设有发热体341,通过热传递加热环形风,加热后的环形风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201吹出,向四周扩散,被室内原先的冷空气挤压,从而达到从四周包裹人体的效果,且人体在沐浴时,一般正对所述第一出风口201的下方,由于加热后的环形风是向四周扩散的,不会直接吹向人体,降低沐浴过程中人体表面水分的蒸发,提升舒适感。
52.所述第一出风口201上设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一方面用以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201的内边缘和外边缘,另一方面切割穿过所述第一出风口201的环形风,从而增大所述环形风扰动空间气流的能力。
53.如图6~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进风腔140内设有换气装置500,本实施例中,所述浴霸还包括室外循环模式,具体的,在所述盒体100的侧板120上设有第三进风口103,所述第二进风口102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01通过管道500连通,换气装置500分别导通所述第一进风口201、第二进风口102和第三进风口103。如图8所示,所述换气装置500用以控制所述浴霸的循环模式,所述换气装置500包括导风箱510和换气阀520,所述导风箱510为三面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箱体结构,所述导风箱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201、所述第二出风口101和所述第三进风口103,如图10所示,所述换气阀520包括转动轴521和挡风片522,所述转动轴521安装于所述导风箱510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201和所述第三进风口103的交界处,所述挡风片522位于所述导风箱510内部,且其一端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转动轴521,在所述转动轴521的带动下,所述挡风片522在所述第一进风口201和所述第三进风口103之间转动。
54.当所述挡风片522遮挡所述第三进风口103时,所述浴霸进入室内循环模式,室内的自然风(冷风)被吸入所述第一进风口201,依次穿过所述导风箱510、所述第二出风口10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02,经过所述热风装置300加热后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202排出,此时第一出风口202排出的风为热风,通过热传递提升室内的温度,满足室内的取暖需求。
55.当所述挡风片522遮挡所述第一进风口201时,所述浴霸进入室外循环模式,室外的自然风(冷风)被吸入所述第三进风口103,依次穿过所述导风箱510、所述第二出风口101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02,经过所述热风装置300加热后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202排出,此时第一出风口202排出的风为热风,通过热传递提升室内的温度,从而满足室内的取暖需求,从室外吸入自然风可以满足室内换气需求。
56.所述浴霸还包括一控制装置600,用以控制所述热风装置300和所述换气装置500,具体的,所述控制装置600控制所述热风装置300的电机330转动,电机330的转子带动所述斜流风机310转动,所述控制装置600还控制所述加热件340,所述加热件340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体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实现热传递功能。所述控制装置600还控制所述换气装置
500的换气阀520,通过控制所述换气阀520的转动轴521,从而带动所述挡风片522转动,实现换气装置500的换气功能。
5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浴霸采用环形出风口设计,利用斜流叶轮加大自然风的出风速率,同时将直流风改变为环形风,在环形出风口设置加热器,通过热传递加热环形风,环形风沿环形出风口的切线方向吹出,相比直流风,环形风的吹出距离更远,通过与室内冷空气热量置换达到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不直接接触人体,提升了用户体验。
58.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浴霸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