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框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业大棚的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2.农业大棚能够抵抗自然灾害、防寒保温、抗旱抗涝、提早栽培、延后栽培、延长作物的生长期,达到早熟、晚熟、增产的目的,在高寒地区及干旱地区,为抗御低温及干旱危害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深受生产者的欢迎,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生产用于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业生产用于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
3.其中大棚的框架结构是来固定住大棚的,现有的大棚框架结构简单且不够稳定,在经过大风吹击容易导致框架变形导致大棚倒落,因此研究一种抗风能力强的农业大棚框架结构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农业大棚的框架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农业大棚的框架结构,包括侧杆,所述侧杆底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底部转动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杆底部设置为弧形,且固定杆底部和凹槽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侧杆两端之间外壁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壁顶部和底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两端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一侧外壁开设有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
7.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件,连接件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明薄膜。
8.优选的,所述侧杆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另一端外壁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底部和底座转动连接,固定杆一端外壁转动连接有控制杆,控制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另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螺杆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固定板顶板外壁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液压杆,第二液压杆顶部分别和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凹槽顶部两端均设置有封闭板,封闭板和固定杆外壁转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底座两端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顶部外壁螺纹连接有锚杆,底座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锯齿凸起。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杆两端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接触板,第二接触板底部转动连接连接有第一液压杆,第一液压杆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接触板,第一接触板底部和底座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设置固定杆底部在底座开设的凹槽内转动连接,从而使固定杆顶部的侧杆具有转动能力,通过设置侧杆利用外壁的滑块在滑槽内滑动,且滑块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且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转动连接,从而当大棚受到强风时,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做类似剪刀运动,且通过设置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的固定块和弹簧,实现了弹性转动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弹性缓冲强风冲击的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抗风能力。
15.2、通过设置固定板顶部和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的第二液压杆可以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发生转动时,使其受到液压缓冲,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抗风能力,通过设置底座底部外壁的锯齿凸起可以提高底座和地面接触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底座两端支撑板上的锚杆可以进一步提高底座和地面接触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框架的抗风能力。
16.3、通过设置固定杆和底座之间的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并且在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液压杆,可以在固定杆在凹槽内发生转动时,对固定杆两端进行液压缓冲限位,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抗风能力。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农业大棚的框架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农业大棚的框架结构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主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农业大棚的框架结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侧杆、2固定板、3滑块、4滑槽、5连接件、6透明薄膜、7第一转动杆、8固定块、9弹簧、10螺杆、11凹槽、12锯齿凸起、13底座、14支撑板、15锚杆、16第一接触板、17第一液压杆、 18封闭板、19第二接触板、20控制杆、21第一锥齿轮、22第二锥齿轮、23固定杆、24第二转动杆、25转动槽、26第二液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实施例1
23.参照图1-2,一种农业大棚的框架结构,包括侧杆1,侧杆1底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杆23,固定杆23底部转动连接有底座13,底座 13顶部开设有凹槽11,固定杆23底部设置为弧形,且固定杆23底部和凹槽11内壁转动连接,侧杆1两端之间外壁均开设有滑槽4,滑槽4内壁顶部和底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3,滑块3两端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第一转动杆7一侧外壁开设有转动槽25,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杆7 和第二转动杆24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8,固定块8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9,通过设置固定杆23底部在底座13开设的凹槽11内转动连接,从而使固定杆23顶部的侧杆1具有转动能力,通过设置侧杆 1利用外壁的滑块3在滑槽4内滑动,且滑块3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
杆7和第二转动杆24,且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之间转动连接,从而当大棚受到强风时,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做类似剪刀运动,且通过设置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之间的固定块8和弹簧9,实现了弹性转动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弹性缓冲强风冲击的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抗风能力。
24.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件5,连接件5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明薄膜6,对框架顶部进行封闭处理;
25.侧杆1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固定板2另一端外壁螺纹连接有螺杆10,螺杆10底部和底座13转动连接,固定杆23一端外壁转动连接有控制杆20,控制杆20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1,第一锥齿轮21另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2,第二锥齿轮22和螺杆 10固定连接,实现对侧杆1的高度调节;
26.固定板2顶板外壁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液压杆26,第二液压杆 26顶部分别和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转动连接,底座13两端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4,支撑板14顶部外壁螺纹连接有锚杆 15,底座13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锯齿凸起12,通过设置固定板2顶部和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之间的第二液压杆26可以在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发生转动时,使其受到液压缓冲,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抗风能力,通过设置底座13底部外壁的锯齿凸起12可以提高底座13和地面接触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底座13两端支撑板14 上的锚杆15可以进一步提高底座13和地面接触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框架的抗风能力;
27.凹槽11顶部两端均设置有封闭板18,封闭板18和固定杆23外壁转动连接,对凹槽顶部进行封闭处理,避免杂质堵塞凹槽11。
28.工作原理:在本装置空闲处,将上述中所有组件,其指代结构件进行连接,具体连接手段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组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再对其做说明,使用该装置的时候通过设置固定杆23底部在底座13开设的凹槽11内转动连接,从而使固定杆23 顶部的侧杆1具有转动能力,通过设置侧杆1利用外壁的滑块3在滑槽4内滑动,且滑块3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 24,且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之间转动连接,从而当大棚受到强风时,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做类似剪刀运动,且通过设置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24之间的固定块8和弹簧9,实现了弹性转动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弹性缓冲强风冲击的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抗风能力。
29.实施例2
30.参照图2-3,一种农业大棚的框架结构,固定杆23两端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接触板19,第二接触板19底部转动连接连接有第一液压杆17,第一液压杆17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接触板16,第一接触板16底部和底座13固定连接。
31.工作原理:通过设置固定杆23和底座13之间的第一接触板16 和第二接触板19,并且在第一接触板16和第二接触板19之间设置有第一液压杆17,可以在固定杆23在凹槽11内发生转动时,对固定杆23两端进行液压缓冲限位,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抗风能力。
3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