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大跨度站点结构及地铁换乘节点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4  111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跨度站点结构及地铁换乘节点系统。


背景技术:

2.建设轨道交通网的目的是保障市民出行的畅通和快捷,为乘客提供安全、方便与舒适的环境。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换乘站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轨道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
3.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铁车站的体验、感受等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对车站空间跨度等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跨度不断提高,则对设计的要求也相应提升,特别是结构受力方面,以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4.随着车站跨度的不断提高,无柱车站也应运而生,由于无柱车站中间范围内没有结构框架柱,车站空间整体感觉较大;随着无柱车站不断增大,但是采用无柱的结构形式并且为两线换乘的车站则微乎其微。由于换乘车站采用无柱的结构形式,导致车站换乘节点区域的跨度较大,跨度大道20~30m。
5.常规的无柱车站采用顶板、中板、底板和侧墙结构均采用厚板的结构形式,或者底板采用薄板与抗拔桩结合的结构形式,此结构形式仅为单向受力,对于无柱换乘节点结构显然不适用,无法满足车站的受力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满足受力要求的大跨度站点结构及地铁换乘节点系统。
7.其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大跨度站点结构,包括:
9.层板组件,所述层板组件包括顶板、中板及底板,所述中板设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中板与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均间隔设置,所述中板为至少两层,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板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顶板的中部向远离所述中板的方向凸设形成顶跨部;
10.侧墙,所述侧墙为至少两个,其中两个所述侧墙分别位于所述层板组件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顶板的两端及所述中板的两端连接;及
11.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为两个,两根所述支撑柱穿设所述中板并与所述顶板、所述底板连接,两根所述支撑柱位于两个所述侧墙之间,且两根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顶跨部的两侧,
12.其中,所述支撑柱为型钢砼柱,所述顶板及所述中板上均设有与所述型钢砼柱连接的型钢砼梁。
13.上述大跨度站点结构,顶板与中板之间,中板与底板之间或相邻的中板之间均形成站点内部空间,支撑柱用于对层板组件进行支撑,顶板中部向远离中板的方向凸设形成
的顶跨部能够具有更强的支撑效果,同时两根支撑柱位于顶跨部的两侧,并位于两个侧墙之间,此时两根支撑柱之间没有其他柱体,可形成无柱空间,增加了站点内部的空间,由于支撑柱为型钢砼柱,同时顶板及中板上均设有与型钢砼柱连接的型钢砼梁,相比于传统的厚板结构,型钢砼梁及型钢砼柱强度更大,对层板组件的支撑效果更好,同时能够多向受力,能够满足大跨度站点的受力要求。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内设有第一中间件及围绕所述第一中间件设置的第一外围件,所述第一中间件为十字型钢,所述第一外围件包括纵向钢筋及第一箍筋,所述纵向钢筋为多个并围绕所述第一中间件设置,所述第一箍筋为多个,所述第一箍筋围绕所述第一中间件设置并与所有所述纵向钢筋连接,所述第一箍筋与所述第一中间件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型钢砼梁内设有第二中间件及围绕所述第二中间件设置的第二外围件,所述第二中间件为工字型钢,所述第二外围件包括横向钢筋及第二箍筋,所述横向钢筋为多个并围绕所述第二中间件设置,所述第二箍筋为多个,所述第二箍筋围绕所述第二中间件设置并与所有所述横向钢筋连接,所述第二中间件的顶面及内侧面上设有栓钉。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板上的型钢砼梁为第一型钢砼梁,所述第一型钢砼梁上用于与所述支撑柱连接的部分为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内,所述第一外围件伸入所述第二外围件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中间件两侧,所述第一中间件伸入所述第二外围件内并与所述第二中间件的下侧面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内,所述第一中间件与所述第二中间件之间还设有连接钢板及十字凸缘,所述连接钢板设于所述十字凸缘远离所述第二中间件的一侧,所述十字凸缘与所述第一中间件对应设于所述连接钢板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内的所述第二中间件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加劲筋,所述第一加劲筋与所述十字凸缘对应设置。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板上的型钢砼梁为第二型钢砼梁,所述第二型钢砼梁上用于与所述支撑柱连接的部分为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内,所述第一中间件穿过所述第二中间件,所述横向钢筋部分穿设所述第一中间件,所述第一中间件的两侧设有牛腿搭件,部分所述横向钢筋与所述牛腿搭件焊接,所述第一中间件内设有第二加劲筋。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跨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板、平板及第二折板,所述第一折板、所述第二折板设于所述平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折板与所述平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折板与所述平板呈夹角设置。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型钢砼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支撑柱连接。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大跨度站点结构还包括外墙,所述中板为两个,两个所述中板分别为负一层中板及负二层中板,所述负二层中板设于所述负一层中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所述外墙用于连接所述负二层中板及所述底板,所述外墙为至少两个,其中两个所述外墙位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支撑柱部分位于所述外墙内。
22.一种地铁换乘节点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大跨度站点结构,所述层板组件设于地下,所述底板与位于最下层的所述中板之间围成换乘空间,所述换乘空间内设有至少两条车道。
23.上述地铁换乘节点系统,顶板与中板之间,中板与底板之间或相邻的中板之间均形成站点内部空间,支撑柱用于对层板组件进行支撑,顶板中部向远离中板的方向凸设形
成的顶跨部能够具有更强的支撑效果,同时两根支撑柱位于顶跨部的两侧,并位于两个侧墙之间,此时两根支撑柱之间没有其他柱体,可形成无柱空间,增加了站点内部的空间,由于支撑柱为型钢砼柱,同时顶板及中板上均设有与型钢砼柱连接的型钢砼梁,相比于传统的厚板结构,型钢砼梁及型钢砼柱强度更大,对层板组件的支撑效果更好,同时能够多向受力,因此能够满足具有多车道的地铁换乘节点系统的受力要求,填补了对多车道的地铁换乘节点系统的结构设计的空缺。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于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大跨度站点结构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型钢砼梁与支撑柱的配合示意图;
28.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29.图4为图2中b-b向剖视图;
30.图5为图2中c-c向剖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型钢砼梁与支撑柱的配合示意图;
32.图7为图6中d-d向剖视图;
33.图8为图6中e-e向剖视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00、层板组件;110、顶板;110a、顶跨部;111、第一折板;112、平板;113、第二折板;120、中板;120a、负一层中板;120b、负二层中板;130、底板;131、底部梁;132、抗拔桩;200、侧墙;300、支撑柱;310、第一中间件;320、第一外围件;321、纵向钢筋;322、第一箍筋;400、型钢砼梁;410、第二中间件;411、栓钉;420、第二外围件;421、横向钢筋;422、第二箍筋;430、第一型钢砼梁;431、第一连接部;432、连接钢板;433、十字凸缘;434、第一加劲筋;440、第二型钢砼梁;441、第二连接部;442、牛腿搭件;443、第二加劲筋;500、外墙;600、换乘平台板;601、第一通道;602、第二通道;610、分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7.如图1至图4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大跨度站点结构,包括层板组件100、侧墙200及支撑柱300,层板组件100包括顶板110、中板120及底板130,中板120设于顶板110与底
板130之间,中板120与顶板110、底板130均间隔设置,中板120为至少两层,相邻的两个中板120之间间隔设置,顶板110的中部向远离中板120的方向凸设形成顶跨部110a,侧墙200为至少两个,其中两个侧墙200分别位于层板组件100的两侧,并分别与顶板110的两端及中板120的两端连接,支撑柱300为两个,两根支撑柱300穿设中板120并与顶板110、底板130连接,两根支撑柱300位于两个侧墙200之间,且两根支撑柱300位于顶跨部110a的两侧,其中,支撑柱300为型钢砼柱,顶板110及中板120上均设有与型钢砼柱连接的型钢砼梁400。
38.上述大跨度站点结构,顶板110与中板120之间,中板120与底板130之间或相邻的中板120之间均形成站点内部空间,支撑柱300用于对层板组件100进行支撑,顶板110中部向远离中板120的方向凸设形成的顶跨部110a能够具有更强的支撑效果,同时两根支撑柱300位于顶跨部110a的两侧,并位于两个侧墙200之间,此时两根支撑柱300之间没有其他柱体,可形成无柱空间,增加了站点内部的空间,由于支撑柱300为型钢砼柱,同时顶板110及中板120上均设有与型钢砼柱连接的型钢砼梁400,相比于传统的厚板结构,型钢砼梁400及型钢砼柱强度更大,对层板组件100的支撑效果更好,同时能够多向受力,能够满足大跨度站点的受力要求。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柱300内设有第一中间件310及围绕第一中间件310设置的第一外围件320,第一中间件310为十字型钢,第一外围件320包括纵向钢筋321及第一箍筋322,纵向钢筋321为多个并围绕第一中间件310设置,第一箍筋322为多个,第一箍筋322围绕第一中间件310设置并与所有纵向钢筋321连接,第一箍筋322与第一中间件310连接。支撑柱300内部通过采用型钢后可以有效提高构件承载能力,减小构件轴压比,使支撑柱300具有强度高、构件截面尺寸小、与混凝土握裹力强、节约混凝土、增加使用空间等优点。
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型钢砼梁400内设有第二中间件410及围绕第二中间件410设置的第二外围件420,第二中间件410为工字型钢,第二外围件420包括横向钢筋421及第二箍筋422,横向钢筋421为多个并围绕第二中间件410设置,第二箍筋422为多个,第二箍筋422围绕第二中间件410设置并与所有横向钢筋421连接,第二中间件410的顶面及内侧面上设有栓钉411。型钢砼梁400具有承载力、刚度提高幅度大,施工方便等优点,栓钉411能够增加工字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型钢砼梁400的整体受力性能。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顶板110上的型钢砼梁400为第一型钢砼梁430,第一型钢砼梁430上用于与支撑柱300连接的部分为第一连接部431,在第一连接部431内,第一外围件320伸入第二外围件420内并位于第二中间件410两侧,第一中间件310伸入第二外围件420内并与第二中间件410的下侧面连接。支撑柱300不需要穿过顶板110上的型钢砼梁400,主要对顶板110提供支撑,因此第一中间件310伸入第二外围件420内并与第二中间件410的下侧面连接,同时第一外围件320伸入第二外围件420内并位于第二中间件410两侧,在浇筑混凝土时能够将第一外围件320、第二外围件420均包裹在第一连接部431内,并使第一中间件310部分位于第一连接部431内,使支撑柱300与型钢砼梁400的连接节点结构更稳定,承载力更强。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在第一连接部431内,第一中间件310与第二中间件410之间还设有连接钢板432及十字凸缘433,连接钢板432设于十字凸缘433远离第二中间件410的一侧,十字凸缘433与第一中间件310对应设于连接钢板432的两侧,
第一连接部431内的第二中间件4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加劲筋434,第一加劲筋434与十字凸缘433对应设置。通过利用连接钢板432及十字凸缘433能够使第一中间件310与第二中间件410在第一连接部431内连接,且第一中间件310与第二中间件410不直接接触,提高连接强度,防止第一中间件310与第二中间件410直接接触导致的变形或破坏。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6至图8所示,中板120上的型钢砼梁400为第二型钢砼梁440,第二型钢砼梁440上用于与支撑柱300连接的部分为第二连接部441,在第二连接部441内,第一中间件310穿过第二中间件410,横向钢筋421部分穿设第一中间件310,第一中间件310的两侧设有牛腿搭件442,部分横向钢筋421与牛腿搭件442焊接,第一中间件310内设有第二加劲筋443。通过牛腿搭件442能够使型钢砼梁400和支撑柱300连接强度更高,同时使支撑柱300在第二连接部441处的受力更均衡。
44.具体地,牛腿搭件442为板件,牛腿搭件442的两侧均有横向钢筋421与其焊接。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跨部110a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板111、平板112及第二折板113,第一折板111、第二折板113设于平板112的两侧,第一折板111与平板112呈夹角设置,第二折板113与平板112呈夹角设置。当层板组件100位于地下时,顶跨部110a的上述结构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并能够增加层高,提高内部的空间。
4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一个型钢砼梁400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支撑柱300连接。由于型钢砼梁400及型钢砼柱的可承载力更高,结构更稳定,因此通过将一个型钢砼梁400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支撑柱300连接,能够使上述大跨度站点结构内部支撑柱300与层板组件100连接的节点稳定性更强,同时可减少梁柱结构对车站空间的影响,降低现场施工难度。
4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大跨度站点结构还包括外墙500,中板120为两个,两个中板120分别为负一层中板120a及负二层中板120b,负二层中板120b设于负一层中板120a远离顶板110的一侧,外墙500用于连接负二层中板120b及底板130,外墙500为至少两个,其中两个外墙500位于底板130的两侧,支撑柱300部分位于外墙500内。两个外墙500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侧墙200之间的距离,支撑柱300部分位于外墙500内,可提高外墙500的强度。
48.可选地,如图1所示,底板130上设有底部梁131及与底部梁131连接的抗拔桩132,可提高底板130强度并防止底板130位移。
49.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一种地铁换乘节点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大跨度站点结构,层板组件100设于地下,底板130与位于最下层的中板120之间围成换乘空间,换乘空间内设有至少两条车道。
50.上述地铁换乘节点系统,顶板110与中板120之间,中板120与底板130之间或相邻的中板120之间均形成站点内部空间,支撑柱300用于对层板组件100进行支撑,顶板110中部向远离中板120的方向凸设形成的顶跨部110a能够具有更强的支撑效果,同时两根支撑柱300位于顶跨部110a的两侧,并位于两个侧墙200之间,此时两根支撑柱300之间没有其他柱体,可形成无柱空间,增加了站点内部的空间,由于支撑柱300为型钢砼柱,同时顶板110及中板120上均设有与型钢砼柱连接的型钢砼梁400,相比于传统的厚板结构,型钢砼梁400及型钢砼柱强度更大,对层板组件100的支撑效果更好,同时能够多向受力,因此能够满足具有多车道的地铁换乘节点系统的受力要求,填补了对多车道的地铁换乘节点系统的结构
设计的空缺。
51.可选地,如图1所示,换乘空间内设有换乘平台板600,换乘平台板600与两个外墙500连接,换乘平台板600与底板130、位于最下层的中板120均间隔设置,换乘平台板600与底板130之间设有分隔部610,分隔部610将换乘平台板600与底板13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第一通道601及第二通道602,第一通道601及第二通道602分别位于分隔部610的两侧,第一通道601及第二通道602内均设有车道。
5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