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导轨线路系统和照明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4  128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技术涉及灯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导轨线路系统和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照明装置所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只在于照明,人们往往要求照明装置在具备照明这一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兼具一定的装饰效果,为用户带来美的体验。
3.对于设于屋顶的照明系统,该照明系统包括磁吸导轨组件和照明装置,照明装置通过磁吸导轨组件安装在天花板或墙壁上。在安装照明系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照明系统较牢靠地固定在屋顶上,同时,还需要考虑照明系统具体的安装位置,以使整个照明系统所带来的外观感较好。导轨组件位于天花板或墙壁上时,需要通过转接件进行线路的转接,转接件可以优化线路布局,是导轨线路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具有超窄的导轨组件,超窄导轨组件位于天花板或墙壁上时,现有技术的转接件,体积偏大,与导轨组件宽度不同,导致导轨线路系统的整体性和美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导轨线路系统和照明系统,可以解决转接件与超窄导轨组件宽度不一致,导轨线路系统的整体性和美观性较差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包括:
6.主体部;
7.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至少形成有两个,分别自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所述对接部具有长度方向及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所述对接部沿所述长度方向与导轨线路对接,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与外部连通;
8.转接端子,包括电性导通的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分别设置于两个对接部的收纳槽内,且分别用于与导轨线路电连接;所述转接端子于所述对接部的宽度方向外部可见。
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弹性接触片,两个所述弹性接触片用于夹持导轨线路的电性伸出端,并与所述电性伸出端导通。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接触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收纳槽的边缘齐平。
1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端子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导通。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对接部宽度方向上具有两
个外侧壁,所述主体贴附所述其中一个所述外侧壁设置。
13.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外侧壁为所述固定部的在所述对接部宽度方向上的侧壁。
1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开设有所述收纳槽,两个所述收纳槽之间形成一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或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收容槽。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延伸至所述对接部上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设在一收纳槽内,所述收容部与所述分隔板之间形成所述收容槽,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或所述第二电连接部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收容槽的结合部。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包括:上座体和下座体,所述主体部和各所述对接部组成所述下座体;所述上座体与所述下座体相对设置;所述上座体与所述下座体相对的方向为厚度方向,两个所述弹性接触片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1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座体和对接部上分别设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分别用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抵持两个所述弹性接触片。
18.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导轨线路系统,包括若干个导轨线路和如上所述的导轨线路的转接件,
19.所述导轨线路包括:导轨和设在所述导轨上的至少两个电极,所述电极凸出于所述导轨形成电性伸出端;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导轨对接时,各所述电性伸出端进入所述对接部的收纳槽内,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或所述第二电连接部连通。
2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轨主体的侧壁与所述转接端子的主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导轨主体的侧壁开设有和外部连通的开槽,所述转接端子通过所述开槽与所述导轨主体连接。
21.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照明系统,包括照明装置和如上所述导轨线路系统,所述照明装置连接于所述导轨线路系统。
22.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对接部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收纳槽,且转接端子于收纳槽外部可见,使收纳槽无需包覆转接端子,减少了主体部的侧壁设置,进而缩小了对接部和主体部的宽度。使导轨极窄设置,降低成本、提升美观性和整体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和导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的基体部和对接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底座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的爆炸图;
30.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导轨线路系统和照明系统。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8.实施例一、
39.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用于将两个或多个导轨线路100接通,实现转接功能。
40.如图1所示,其中导轨线路100包括:导轨主体110、设在导轨主体110上的两个电极120,导轨主体110两侧开槽,导轨延伸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导轨上开槽的两侧可以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或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仅以在宽度上的两侧开槽为例做说明,不做具体限定。两个电极120分别设在导轨主体110的两个槽内,导轨线路100通过导轨主体110上开槽,使得整体宽度较窄。进一步地,电极120有部分露出导轨主体110的槽外,导轨主体110上的槽无需完全包覆电极120,可以起到固定效果即可,使导轨主体110的宽度尽可能做到最小。优选地,所述电极120与所述导轨主体110上开槽的边缘齐平。
41.转接件500的宽度与导轨线路100的宽度相同,避免与导轨线路100不协调,影响导轨线路系统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42.其中,转接件包括:主体部400和转接端子250,其中主体部400至少具有两个对接部210,转接端子250的数量与对接部210相同。对接部210用于与导轨主体110对接,每个对接部210分别与不同的导轨主体110对接,实现导轨线路100的外部连接。对接部210沿自身的长度方向与导轨线路100对接,对接部210还具有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结合图2和图3,对接部210上沿宽度方向上开设有收纳槽211,在转接件500与导轨主体110对接后,转接件500上的两个收纳槽211与导轨主体110上的两个电极120对应。转接端子250包括:电性导通的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设在两个对接部210的收纳槽211中。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连通不同的导轨线路上的电极120,用于实现导轨线路的转接导通。
43.导轨主体110与对接部210对接时,两个电极120进入对接部210的收纳槽211内,并与对接槽内的第一电连接部或第二电连接部接触导通。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设在收纳槽211中,用于节省设置空间,使对接部210和主体部400的宽度可以设置更小,减小连接件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端子250于所述主体部400外部可见,使收纳槽211无需包覆转接端子250,减少了主体部400的侧壁设置,进而缩小了对接部210和主体部400的宽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端子250至少有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凸出于所述收纳槽211外,使对接部210的宽度尽可能做到最小。
44.本实施例中以对接部210和转接端子250数量为2做说明,不做具体限定,两个对接部210的对接方向相反,整体呈一字型设置,用于转接同一方向设置的两个导轨线路100。
45.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均包括: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连接在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之间的基板2512。其中基板2512和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呈u型设置,其中电极120的端部凸出于导轨主体110,形成伸出导轨主体110外的电性伸出端。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用于夹持导轨线路100的电极120的电性伸出端,其中基板2512和弹性接触片2511均为导电性良好的材料,可以为铜或其他材料。弹性接触片2511具有一定弹性,可以稳定夹持电极120,与电极120稳定的电连接,不仅可以实现导轨线路100与转接件500之间的电性连接,同时通过夹持电极120的电性伸出端可以实现转接件500与导轨线路100的位置相对固定。
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接触片2511在对接部210的宽度方向上凸出于收纳槽211外,使主体部400及对接部210的宽度较窄。优选地,所述弹性接触片2511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收纳槽211的边缘齐平,可保证用电安全。
46.另外,转接端子250还包括:主体252,主体252连接在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之间,使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电性导通,同时,主体252与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一体成型。由于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对接部210上,主体252会跨过对接部210设置,增加对接部210的宽度。本实施例中,主体部400在对接部210宽度方向上具有两个外侧壁,主体所述其中一个外侧壁设置,使主体252也于主体部400外部可见,主体252贴附外侧壁设置可以最小程度的增加转接件500的宽度。
47.主体部400包括:基体部220和固定部240,基体部220位于各对接部210之间,各对接部210分别连接在基体部220上。固定部240与转接端子250的数量相同,固定部240设在基体部220上,并在基体部220上凸起一定高度,用于固定转接端子250。主体部400的外侧壁为固定部240的在对接部210宽度方向上的侧壁,即主体252贴附固定部240的外侧壁设置。
48.对接部210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开设有所述收纳槽211,两个所述收纳槽211之间形成一分隔板230,分隔板230与基体部连接。其中分隔板230位于对接部210中心位置,使两个收纳槽211的宽度相等。基体部220用于将各对接部210连接,使各对接部210连接成一体,避免转接件500工作时出现变形或错位等情况。固定部240用于固定转接端子250,避免转接端子250与电极120脱离配合,同时限定转接端子250的形状,避免转接件500的整体形状较宽等情况。
49.固定部240包括:分别连接在两个对接部210上的收容部241,固定部240连接在基体部220上,两侧分别向两个对接部210延伸形成收容部241,需要注意的是,一固定部240用于固定一转接端子250,转接端子250的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位于两个对接部210上,因此两个收容部241所在的对接部210,与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所在的对接部210相同。两个收容部241分别用于固定两个对接部210,其中两个收容部241在对接部210上延伸,且收容槽242位于一收纳槽211内,收容部241与分隔板230之间形成收容槽242,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上设有用于嵌入收容槽242的结合部253。具体地,转接端子250上的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通过结合部253嵌入收容槽242,主体252贴附固定部240的外围延伸,完成转接端子250在主体部400上的固定。
50.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至图7,基体部220、分隔板230和各对接部210一体成型,组成下座体200,主体部400包括上座体300和下座体200,上座体300设在基体部220上,并覆盖下座体200。其中,基体部220、分隔板230和对接部210一体成型,使得对接部210的角度固定,以及对接部210和基体部22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上座体300与下座体200对应,即下座体200在上座体300上的投影,落在上座体300的底面上或与上座体300的底面重合。转接端子250位于上座体300和下座体200之间,上座体300和下座体200限定了转接件500的整体形状。导轨主体110具有上部分和下部分,在导轨主体110与转接件500对接时,导轨主体110的上部分与上座体300对接,下部分与下座体200对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导轨主体110的上部分的宽度大于导轨主体110的下部分宽度,因而上座体300的宽度大于下座体
200的宽度,使转接件500可以与导轨主体110对接稳定。上座体300可以为塑胶上座体、下座体200可以为塑胶下座体,当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塑胶材料具有绝缘性好、耐腐蚀性强、强度较高等优势,可以长时间稳定使用。较佳地,上座体300与导轨主体110顶部的材料和颜色保持一致,使得两者对接后无差异,保持整体的美观性。
51.另外上座体300上开设有第一锁定孔310,用于锁定在天花板上或墙面上,第一锁定孔310贯穿上座体300,底座的基体部220上开设有与第一锁定孔310连通的第二锁定孔221,在进行转接件500的锁定时,螺栓可以同时穿过第一锁定孔310和第二锁定孔221完成整个转接件500的固定。
5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转接端子250的主体252可以围绕固定部240设置,但不能跨过固定部240,造成整体不平整,体积增大等情况发生。本实施例中,两个分隔板230位于同一平面内,两个分隔板230将下座体200分成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内均具有两个收纳槽211,一个转接端子250只能位于一个区域中,不能跨区域设置。本实施例中共有两个对接部210,分隔板230将下座体200分隔成左右两个区域,一转接端子250的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位于同一区域的两个收纳槽211中,即左区域的两个收纳槽211,或右区域的两个收纳槽211中,如右区域中,固定部240完全位于右区域内,且两个收容部241分别在两个对接部210上延伸,且两个收容部241分别与两个分隔板230之间形成收容槽242,右区域的转接端子250完全位于右区域内,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位于两个收纳槽211内,结合部253嵌入收容槽242内,完成固定。收纳槽211的设置使转接端子250整体位于对接部210内,主体252贴附固定部240延伸设置,也不会增加下座体200的宽度。该方案中,上座体300和下座体200的宽度也并没有增加,可以与导轨线路100保持一致宽度,在布制线路时,转接件500可以隐藏在导轨线路100中,保证整体线路系统的美观性。另外,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中的一个靠近上座体300,另一个靠近对接部210,上座体300和对接部210上分别设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260。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260分别从上下两个方向对弹性接触片2511进行限位,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初始位置位于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260之间,间隙较小,在进行电极120的夹持时,电极120插入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之间,将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撑开,弹性接触片2511具有一定弹性,可以稳定夹持电极120,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之间的距离最大时,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分别与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260抵持,避免弹性接触片2511进行过量的位移,使弹性接触片2511的弹性失效,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之间的距离过大,造成无法夹持电极120的情况发生。其中弹性接触片2511呈c型设置,弹性接触片2511中部内凹,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的开口尺寸大于内部凸起之间的距离尺寸。使电极120方便进入两个弹性接触片2511之间。由于弹性接触片2511为c型设置,故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260的抵持面均为弧面,贴合弹性接触片2511的形状,更好的对弹性接触片2511进行限位。
53.本实施例中的导轨线路的转接件500,通过在对接部210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收纳槽211,且转接端子有部分位于收纳槽211外,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接部210的宽度,使导轨极窄设置,降低成本、提升美观性和整体性。
54.实施例二、
55.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公开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大体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转接件相似,如图8所示,转接件具有两个对接部210,两个对接部210的对接方向相互垂
直。该转接件用于进行拐角处的导轨线路100转接,用于转接方向相互垂直的导轨线路100。
56.在图8中可以看出两个分隔板230相互垂直,依然将下座体200上的空间分隔成了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为方形,另一个为l形。每个区域内具有两个收纳槽211,任一转接端子250的两个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位于同一区域的两个收纳槽211中。两个转接端子250的主体252也均为l型,贴附固定部240延伸设置,并不会增加下座体200的宽度。该方案中,上座体300和下座体200的宽度也并没有增加,可以与导轨线路100保持一致宽度,在布制线路时,转接件可以隐藏在导轨线路100中,保证整体线路系统的美观性。
57.实施例三、
58.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公开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大体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转接件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接件的对接部210数量为3,下座体200呈t型设置,其中两个对接件的对接方向相反,呈一直线,另外一个对接部210的对接方向垂直于其他两个对接部210的对接方向。
59.由图9可知,本实施例中的下座体200上设有三个分隔板230,三个分隔板230将下座体200分隔成三个区域,三个对接部210共具有六个收纳槽211,每个区域内具有两个收纳槽211,任一转接端子250的两个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位于同一区域的两个收纳槽211中。
60.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实施例中,并不需要将三个导轨线路100两两相连。如连接转接件的三个导轨线路100分别为一主线路和两个分线路,需要进行主线路和两个分线路的分别连通,两个分线路不需要连通,则三个转接端子250中,其中两个转接端子250分别负责将主线路和一个分线路导通,另一个转接端子250的两个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不连通,避免将两个分线路导通。两个转接端子250的主体252为l型,贴附固定部240延伸设置;另一个转接端子250直接固定在固定部240上,主体252并不会增加下座体200的宽度。该方案中,上座体300和下座体200的宽度也并没有增加,可以与导轨线路100保持一致宽度,在布制线路时,转接件可以隐藏在导轨线路100中,保证整体线路系统的美观性。
61.实施例四、
62.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轨线路的转接件,大体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转接件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接件的对接部210数量为4,四个对接部210呈十字型设置,即一个对接部210与相邻的对接部210之间相互垂直。该转接件用于将来自四个方向的导轨线路100转接连通,使四个导轨线路100分别接通。
63.四个对接部210上具有四个分隔板230,各分隔板230也呈十字型,将下座体200分隔成四个区域,各区域均为方形,每个区域内具有两个收纳槽211,任一转接端子250的两个第一电连接部251和第二电连接部2510分别位于同一区域的两个收纳槽211中。每个转接端子250用于导通相邻的两个导轨线路100,四个转接端子250的设置使四个导轨线路100两两导通。在四个方形的区域中,各转接端子250的主体252也均为l型,贴附固定部240外侧延伸设置,并不会增加下座体200的宽度。该方案中,上座体300和下座体200的宽度也并没有增加,可以与导轨线路100保持一致宽度,在布制线路时,转接件可以隐藏在导轨线路100中,保证整体线路系统的美观性。
64.实施例五、
65.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轨线路系统,包括若干个导轨线路100和如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任一种或多种的转接件,导轨线路系统进行线路布局,将导轨线路100连接,各种转接端子250可以完成各种导轨线路100连接的方案。其中,转接件中转接端子250的主体与导轨主体110的侧壁位于同一平面上,即导轨的宽度与转接件的宽度相同。所述导轨主体110的侧壁开设有和外部连通的开槽,所述转接端子250通过所述开槽与所述导轨主体110连接。
66.实施例六、
67.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照明系统,包括照明装置和如第五实施例中的导轨线路系统。照明装置连接于导轨线路系统,照明装置具有照明模组和电连接元件,电连接元件将照明模组与导轨线路电性连接,使照明装置可以在导轨线路系统的供电下进行工作。
68.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