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格架焊接定位工装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4  161



1.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格架焊接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2.格架主要由底座和数根方钢管焊接构成,由于其方钢管与底座之间的垂直度要求比较高。这就使得在焊接前,需要对方钢管与底座之间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要确保在焊接时方钢管与底座之间不会错位,这就需要对方钢管与底座进行束缚,而目前主要的方式是采用预先焊接一些支撑方钢管与底座的钢条,通过这些钢条降低焊接时方钢管与底座的变形量。但是这种方式会对方钢管与底座造成损坏,同时也不利于操作,造成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格架焊接定位工装,其采用能够对底座、方钢管进行有效的定位及可拆卸式夹紧,从而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效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格架焊接定位工装,其用于辅助焊接格架,格架包括底座、方钢管,所述方钢管一端垂直焊接固定在底座上;包括底板,底板上安装有第二立板;
5.所述第二立板上安装有第二千斤顶、侧压座,所述第二千斤顶的第二伸缩轴与侧压连板装配;所述侧压连板与侧压驱动杆装配,所述侧压驱动杆通过第一铰接轴与侧压连杆的一端铰接,侧压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与侧压铰接件的中间部分铰接,所述侧压铰接件一端与压架装配固定、另一端通过侧压转轴与侧压座可转动装配;
6.压架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底座的两侧,所述压架上还分别设置有端部压紧部分、侧边压紧部分,所述端部压紧部分、侧边压紧部分分别与底座的端面、底座的侧面压紧。
7.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板、第二立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耳、第二吊耳,所述第一吊耳、第二吊耳用于便于将整个工装吊起。
8.优选地,所述第二立板上还安装有底座导向轴,底座导向轴一端穿过侧压连板且与之可轴向滑动装配。
9.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立板,第一立板上安装有第一千斤顶,第一千斤顶的第一伸缩轴与端部压板装配,所述端部压板还与端部导向轴一端装配,端部导向轴另一端穿过第一立板且与之可轴向滑动装配,所述端部压板与方钢管远离底座的一端端面压紧。
10.优选地,在底板上安装有支撑梁,支撑梁将方钢管抬起,使方钢管与底板之间有间隙。
11.优选地,还包括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两个压紧梁、下压板,两个压紧梁对称分布在方钢管的两侧,且压紧梁的底部安装有压紧滑套,所述压紧滑套套装在支撑梁上且与之卡合、可滑动装配;下压板压紧在方钢管的顶面上,且其两端上分别设置有下压板斜面;
12.两个压紧滑套上还分别安装有齿条,两根齿条分别与齿轮的两侧啮合传动,所述齿轮可圆周转动地套装在齿轮轴上,齿轮轴可圆周转动地安装在底板上;其中一个压紧滑套上设置有受力块,受力块与第三伸缩轴一端装配,第三伸缩轴另一端装入第三千斤顶内;
13.所述压紧梁上设置有贯穿的压紧导向槽、压紧销孔,所述压紧导向槽与压紧件的压紧滑块卡合且可滑动装配,所述压紧滑块的两端上分别安装有压紧头、压紧插板,所述压紧头面向方钢管的一端上设置有压紧头斜面,所述压紧头斜面用于和下压板斜面配合以使得压紧头将下压板向方钢管压紧;两根压紧梁的内侧分别与方钢管的两侧压紧,插销穿过压紧插板后与压紧销孔插接装配。
14.优选地,所述底板与压紧滑套对应处设置有让位槽。
15.优选地,压紧滑套上设置有滑套孔,滑套孔套装在支撑梁上且与之卡合、可滑动装配。
16.优选地,所述齿条贴合在齿条槽内且与之可滑动装配,齿条槽设置在压紧架上,压紧架安装在底板上。
17.优选地,压紧销孔沿着压紧梁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这个距离为压紧头通过压紧板压紧每层方钢管时的高度。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压架对底座进行压紧,可以同时实现底座的对中、压紧,从而为后续方钢管的定位提供准确的基准。而本实用新型利用端部压板、压紧机构同时对方钢管的长度方向上、横截面方向上进行综合的压紧,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方钢管的有效定位,另一方面也能够防止焊接过程中,方钢管发生起翘、倾斜等问题造成次品率偏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压架63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格架包括底座01、方钢管02,所述方钢管02一端垂直焊接固定在底座01上。
30.参见图1-图7,本实施例的格架焊接定位工装,包括底板110,底板110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立板130、第二立板140,所述第一立板130、第二立板14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耳131、第二吊耳141,所述第一吊耳131、第二吊耳141用于便于将整个工装吊起。
31.所述第二立板140上安装有第二千斤顶320、侧压座150,所述第二千斤顶320的第二伸缩轴321与侧压连板261装配,第二千斤顶320可驱动第二伸缩轴321轴向伸缩,从而可以带动侧压连板261同步移动。所述侧压连板261与侧压驱动杆260装配,所述侧压驱动杆260通过第一铰接轴431与侧压连杆610的一端铰接,侧压连杆61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430与侧压铰接件620的中间部分铰接,所述侧压铰接件620一端与压架630装配固定、另一端通过侧压转轴440与侧压座150可转动装配。优选地,所述第二立板140上还安装有底座导向轴420,底座导向轴420一端穿过侧压连板261且与之可轴向滑动装配。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得侧压连板261沿着第二伸缩轴轴向移动,从而确保压架630对底座的有效压紧。
32.压架630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底座01的两侧,所述压架630上还分别设置有端部压紧部分631、侧边压紧部分632,所述端部压紧部分631、侧边压紧部分632分别与底座01的端面、底座01的侧面压紧,从而可以将底座01向第二立板140压紧,同时将底座01通过两个侧边压紧部分632进行对中压紧,以实现底座01与第二立板140的相对固定,从而防止后续焊接的过程中底座变形。
33.所述第一立板130上安装有第一千斤顶310,第一千斤顶310的第一伸缩轴311与端部压板250装配,所述端部压板250还与端部导向轴410一端装配,端部导向轴410另一端穿过第一立板130且与之可轴向滑动装配,所述端部压板250与方钢管02远离底座01的一端端面压紧,从而实现方钢管与底座的相对固定。使用时,第一千斤顶310驱动第一伸缩轴311轴向移动,从而带动端部压板250同步移动,以实现对方钢管的压紧、释放。
34.优选地,为了便于焊接后对方钢管加装卡箍,以及便于从工装中取出格架,本实施例还在底板110上安装有支撑梁210,支撑梁210将方钢管02抬起,使其与底板之间有间隙,这就便于后续卡箍的安装以及整个格架的起吊。
35.优选地,为了避免焊接的过程中方钢管在其横截面方向上发生倾斜,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本实施例还增加了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两个压紧梁220、下压板240,两个压紧梁220对称分布在方钢管的两侧,且压紧梁220的底部安装有压紧滑套810,所述压紧滑套810套装在支撑梁210上且与之卡合、可滑动装配;所述底板与压紧滑套810对应处设置有让位槽111,让位槽111用于防止压紧滑套810的移动被干涉。优选地,压紧滑套810上设置有滑套孔801,滑套孔801套装在支撑梁210上且与之卡合、可滑动装配。下压板240压紧在方钢管的顶面上,且其两端上分别设置有下压板斜面241。
36.两个压紧滑套810上还分别安装有齿条820,两根齿条820分别与齿轮830的两侧啮合传动,所述齿轮830可圆周转动地套装在齿轮轴831上,齿轮轴831可圆周转动地安装在底板110上。其中一个压紧滑套810上设置受力块811,受力块811与第三伸缩轴331一端装配,第三伸缩轴331另一端装入第三千斤顶330内,第三千斤顶330可驱动第三伸缩轴轴向移动,从而带动两个压紧滑套810同步远离或同步靠近移动。
37.优选地,所述齿条820贴合在齿条槽121内且与之可滑动装配,齿条槽121设置在压紧架120上,压紧架120安装在底板110上。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使齿条的移动更加精确、平稳。
38.所述压紧梁220上设置有贯穿的压紧导向槽221、压紧销孔222,所述压紧导向槽221与压紧件230的压紧滑块232卡合且可滑动装配,所述压紧滑块232的两端上分别安装有压紧头233、压紧插板231,所述压紧头233面向方钢管02的一端上设置有压紧头斜面2331,所述压紧头斜面2331用于和下压板斜面241配合以使得压紧头233将下压板240向方钢管压紧,从而压紧、固定方钢管的上下方向。两根压紧梁220的内侧分别与方钢管的两侧压紧,从而压紧、固定方钢管的左右方向,以此实现方钢管横截面方向的的相对固定,从而可以避免焊接时方钢管在其横截面上发生倾斜,影响最终的合格率、质量。优选地,压紧销孔222沿着压紧梁220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这个距离为压紧头通过压紧板240压紧方钢管时的高度。
39.插销710穿过压紧插板231后与压紧销孔222插接装配,从而在压紧梁220长度方向上相对固定压紧件230,使得压紧件230能够通过下压板240对方钢管02施加下压的压力。而每一层方钢管焊接完成后,第二千斤顶、第三千斤顶分别带动压架与底做01分离、压紧梁220远离方钢管从而与方钢管分离,取下下压板240;再将插销拉出压紧插板231,然后将压紧件230上移至其上方的压紧销孔222处,重新插入插销,插销装入此压紧销孔222内,放置需要焊接的一层方钢管,放置下压板240,启动第三千斤顶使得两根压紧梁220同步向方钢管的两侧压紧,且压紧头与下压板240配合使得下压板将方钢管的上下方向压紧;启动第一千斤顶,使得端部压板将方钢管向底座方向压紧,使得方钢管长度方向上相对固定,最后焊接此层方钢管即可。方钢管全部焊接完成后,压架松开对底座的压紧,两根压紧梁分别远离方钢管的两侧,直到压紧头的上下投影方向上不与方钢管重叠,端部压板与方钢管分离,此时可以将焊接完成的格架直接通过起吊带起吊或向方钢管外侧安装卡箍。
40.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41.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