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翻身的外科术后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对卧床患者进行医疗护理时,为避免患者出现压疮而需要对患者进行翻身处理,而传统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翻身时,通常使医护人员手推患者的后背,或是通过环抱患者而帮助患者翻身,而医护人员手动帮助患者翻身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因此医护人员帮助翻身时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翻身的外科术后护理装置,其具有的优点是:底板的设置提供支撑,旋转组件的设置是为了带动固定台旋转,进而可以实现对两个第一面板进行翻转,实现对患者左右两侧的翻身,连接板的设置为支撑板提供支撑,支撑板的设置是为了可以在第一连杆的带动下进行升降,进而使得球体在滑动槽内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带动第一面板运动,进而实现对患者的翻身,第一滑块与螺纹杆的设置是为了带动第一连杆运动,驱动组件的设置是为了了便于控制所有的螺纹杆实现同步运动,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通过外部设备设备来实现对患者的翻身功能,并且可以实现左右两侧的翻身。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便于翻身的外科术后护理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内设有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一侧设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板,若干所述连接板均插设有支撑板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球铰连接有球体,所述支撑板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固定台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插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所述第一滑块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一侧设有驱动组件,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侧均铰接有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固定板的铰接轴垂直于所述螺纹杆,所述第一面板远离所述固定板一侧与所述底板搭接,所述第一面板开设有供所述球体滑动的滑动槽。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的设置提供支撑,旋转组件的设置是为了带动固定台旋转,进而可以实现对两个第一面板进行翻转,实现对患者左右两侧的翻身,连接板的设置为支撑板提供支撑,支撑板的设置是为了可以在第一连杆的带动下进行升降,进而使得球体在滑动槽内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带动第一面板运动,进而实现对患者的翻身,第一滑块与螺纹杆的设置是为了带动第一连杆运动,驱动组件的设置是为了了便于控制所有的螺纹杆实现同步运动,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通过外部设备设备来实现对患者的翻身功能,并且可以实现左右两侧的翻身。
7.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
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轴线与所述螺纹杆平行,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螺纹杆,其余的所述螺纹杆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通过皮带啮合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均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且与其固定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的设置是为了了便于控制所有的螺纹杆实现同步运动,进而可以保证第一连杆带动支撑板运动的运动稳定性,进而实现第一面板的稳定翻转,第一电机提供动力,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为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提供支撑,采用皮带传动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实用性高。
9.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的轴线竖直设置,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固定台固定连接,所述底板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滑动连接有若干固定杆,若干所述固定杆均与所述固定台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组件的设置是为了调整固定台与驱动组件等的方位,使得可以对患者的左右两侧都可以实现翻身,无需翻转整个装置,第二电机的设置提供固定台旋转的动力,固定杆的设置可以加强对固定台的支撑。
11.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面板上设有辅助件,所述辅助件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面板开设有若干滑槽,若干所述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若干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件的设置是为了方便患者在翻身时手扶,给身体一定的支撑,并且可以便于复健,第二滑块与滑槽的设置是为了便于调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位置,使得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调整位置。
13.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板两侧插设有滑动杆且两者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杆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动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杆的设置是为了可以直观的看到固定台的方位,进而可以确定连接板等方位,便于使用者操作。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6.1.底板的设置提供支撑,旋转组件的设置是为了带动固定台旋转,进而可以实现对两个第一面板进行翻转,实现对患者左右两侧的翻身,连接板的设置为支撑板提供支撑,支撑板的设置是为了可以在第一连杆的带动下进行升降,进而使得球体在滑动槽内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带动第一面板运动,进而实现对患者的翻身,第一滑块与螺纹杆的设置是为了带动第一连杆运动,驱动组件的设置是为了了便于控制所有的螺纹杆实现同步运动,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通过外部设备设备来实现对患者的翻身功能,并且可以实现左右两侧的翻身;
17.2.驱动组件的设置是为了了便于控制所有的螺纹杆实现同步运动,进而可以保证第一连杆带动支撑板运动的运动稳定性,进而实现第一面板的稳定翻转,第一电机提供动力,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为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提供支撑,采用皮带传动可以不
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实用性高;
18.3.旋转组件的设置是为了调整固定台与驱动组件等的方位,使得可以对患者的左右两侧都可以实现翻身,无需翻转整个装置,第二电机的设置提供固定台旋转的动力,固定杆的设置可以加强对固定台的支撑。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底板内部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板内部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底板;2、旋转组件;21、第二电机;22、固定杆;3、固定台;4、连接板;5、支撑板;6、球体;7、第一连杆;8、第一滑块;9、螺纹杆;10、驱动组件;101、第一电机;102、第一连接杆;103、第二连接杆;104、第一皮带轮;105、第二皮带轮;11、固定板;12、第一面板;13、辅助件;131、第一支撑杆;132、第二滑块;133、第二支撑杆;14、滑动杆;1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如图1与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翻身的外科术后护理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内设有旋转组件2,旋转组件2一侧设有固定台3,固定台3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板4,若干连接板4均插设有支撑板5且与其滑动连接,支撑板5球铰连接有球体6,支撑板5铰接有第一连杆7,第一连杆7铰接有第一滑块8,第一滑块8与固定台3滑动连接,第一滑块8插设有螺纹杆9,螺纹杆9与第一滑块8螺纹连接,螺纹杆9与连接板4转动连接,螺纹杆9一侧设有驱动组件10,如图3所示,底板1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两侧均铰接有第一面板12,第一面板12与固定板11的铰接轴垂直于螺纹杆9,第一面板12远离固定板11一侧与底板1搭接,第一面板12开设有供球体6滑动的滑动槽,滑动槽图中未标识,底板1的设置提供支撑,旋转组件2的设置是为了带动固定台3旋转,进而可以实现对两个第一面板12进行翻转,实现对患者左右两侧的翻身,连接板4的设置为支撑板5提供支撑,支撑板5的设置是为了可以在第一连杆7的带动下进行升降,进而使得球体6在滑动槽内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带动第一面板12运动,进而实现对患者的翻身,第一滑块8与螺纹杆9的设置是为了带动第一连杆7运动,驱动组件10的设置是为了了便于控制所有的螺纹杆9实现同步运动,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通过外部设备设备来实现对患者的翻身功能,并且可以实现左右两侧的翻身。
25.如图1与图2所示,驱动组件10包括第一电机101,第一电机101与底板1固定连接,第一电机101输出轴的轴线与螺纹杆9平行,第一电机101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2,第一连接杆102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螺纹杆9,其余的螺纹杆9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03,第二连接杆103固定连接第一皮带轮104,第一皮带轮104通过皮带啮合有第二皮带轮105,第二皮带轮105均套设于第一连接杆102且与其固定连接,驱动组件10的设置是为了了便于控制所有的螺纹杆9实现同步运动,进而可以保证第一连杆7带动支撑板5运动的运动稳定性,进而实现第一面板12的稳定翻转,第一电机101提供动力,第一连接杆102与第二连接杆103为第一皮带轮104与第二皮带轮105提供支撑,采用皮带传动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实用性高。
26.如图1所示,旋转组件2包括第二电机21,第二电机21与底板1固定连接,第二电机21输出轴的轴线竖直设置,第二电机21的输出端与固定台3固定连接,底板1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滑动连接有若干固定杆22,若干固定杆22均与固定台3固定连接,旋转组件2的设置是为了调整固定台3与驱动组件10等的方位,使得可以对患者的左右两侧都可以实现翻身,无需翻转整个装置,第二电机21的设置提供固定台3旋转的动力,固定杆22的设置可以加强对固定台3的支撑。
27.如图3所示,第一面板12上设有辅助件13,辅助件13包括第一支撑杆131,第一面板12开设有若干滑槽,若干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32,第二滑块132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133,若干第二支撑杆133通过第一支撑杆131固定连接,辅助件13的设置是为了方便患者在翻身时手扶,给身体一定的支撑,并且可以便于复健,第二滑块132与滑槽的设置是为了便于调整第一支撑杆131与第二支撑杆133的位置,使得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调整位置。
28.如图1与图2所示,底板1两侧插设有滑动杆14且两者滑动连接,滑动杆14套设有弹簧15,弹簧15一端与滑动杆1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滑动杆14的设置是为了可以直观的看到固定台3的方位,进而可以确定连接板4等方位,便于使用者操作。
29.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此装置前,先将整个装置移动到患者身下,并且患者躺在中间位置,在使用时,当需要对一面翻身时,打开第一电机101,第一电机101带动第一连接杆102旋转,进而通过第二皮带轮105与皮带带动第一皮带轮104旋转,进而实现两个螺纹杆9的同步旋转,螺纹杆9的旋转带动第一滑块8运动,第一滑块8的滑动带动第一连杆7运动,第一连杆7带动支撑板5在连接板4内滑动,直到球体6进入到滑动槽内,然后第一滑块8持续运动,球体6的逐渐升高使得第一面板12会绕着其铰接轴旋转,并且球体6会沿着滑动槽滑动,将第一面板12顶起,进而就实现了对患者的翻身,翻身后,将第一连杆7等恢复原位,当需要进行另外一侧的翻身时,打开第二电机21,第二电机21带动固定台3旋转,就可以将驱动组件10等换个方向,然后继续上述动作,就可以实现另外一侧的翻身。
30.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