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一般涉及高压输油管道维抢修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堵漏机。
背景技术:
2.高压输油管道广泛用于各种油料的长距离传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管道会产生不规则的漏点,需要维护人员及时抢修。现有技术中有的采用停输抢修的办法,这种办法较为安全,但影响油料传输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有的采用带压抢修,维护人员手工将木塞、铜塞等嵌入物打进漏孔内,但由于嵌入物无法牢固的固定在漏孔上,抢修过程中经常发生高压油料带着嵌入物一起喷出,对维护人员造成安全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管道堵漏机。
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本技术提供一种管道堵漏机,包括:
6.堵漏组件,所述堵漏组件包括:
7.开孔钻,所述开孔钻包括钻头部、钻杆部和膨胀部,所述钻头部用于钻孔,所述钻杆部通过所述膨胀部与所述钻头部连接,所述膨胀部的直径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钻杆部指向所述钻头部的方向;
8.膨胀螺母,所述膨胀螺母与所述钻杆部螺纹配合;
9.套管,所述套管套在所述钻杆部上,一端与所述膨胀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膨胀螺母抵接;
10.所述开孔钻动作,将所述套管的一端带至漏孔内部,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留在漏孔外部;
11.给进组件,所述给进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开孔钻动作;
12.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用于将所述给进组件固定于漏管管壁上。
13.进一步,所述给进组件包括:
14.给进基座,所述给进基座上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侧连接有第一丝杠;
15.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输出端与所述钻杆部连接,所述液压马达与所述给进基座之间配合形成有直线滑动结构,所述液压马达与所述第一丝杠之间配合形成有丝杠副结构,所述开孔钻的给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16.进一步,所述底座组件包括:
17.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与所述给进基座可拆卸连接;
18.链条,所述底座本体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链条;
19.拉钩,所述拉钩用于固定所述底座本体两侧的所述链条;
20.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与所述拉钩配合形成有丝杠副结构,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用于与漏管管壁抵接,另一端用于调节。
21.进一步,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
22.活动挡板,所述活动挡板设于所述底座本体上,所述活动挡板打开时用于覆盖漏孔;
23.进一步,所述底座本体设有使所述开孔钻和所述套管穿过的给进孔。
24.进一步,所述液压马达输出端与所述钻杆部之间设有变速器。
25.进一步,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抵接件;
26.所述抵接件上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内侧;
27.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通过所述抵接件与漏管管壁抵接。
28.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
29.启动所述给进组件,所述给进组件带动所述开孔钻动作,所述开孔钻动作,将所述套管的一端带至漏孔内部,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留在漏孔外部。然后通过旋转所述膨胀螺母,所述套管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由于所述膨胀部的作用,使得处于漏孔内部的所述套管的一端发生形变,所述套管内径变大。这样既可将漏孔堵住,又能避免所述堵漏组件被高压油料喷出。
附图说明
3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31.图1为本技术管道堵漏机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中管道堵漏机中开孔钻和给进组件的示意图;
33.图3为图1中管道堵漏机中底座组件的示意图。
34.图中标号:11,开孔钻;12,膨胀螺母;13,套管;21,给进基座;211,第一轴承;212,第一丝杠;22,液压马达;31,底座本体;32,链条;33,拉钩;34,第二丝杠;35,活动挡板;310,给进孔;23,变速器;36,抵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7.请参考图1和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堵漏机,包括:
38.堵漏组件,所述堵漏组件包括:
39.开孔钻,所述开孔钻包括钻头部、钻杆部和膨胀部,所述钻头部用于钻孔,所述钻杆部通过所述膨胀部与所述钻头部连接,所述膨胀部的直径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钻杆部指向所述钻头部的方向;
40.膨胀螺母12,所述膨胀螺母12与所述钻杆部螺纹配合;
41.套管13,所述套管13套在所述钻杆部上,一端与所述膨胀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膨胀螺母12抵接;
42.所述开孔钻动作,将所述套管13的一端带至漏孔内部,所述套管13的另一端留在漏孔外部;
43.给进组件,所述给进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开孔钻动作;
44.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用于将所述给进组件固定于漏管管壁上。
45.启动所述给进组件,所述给进组件带动所述开孔钻动作,所述开孔钻动作,将所述套管13的一端带至漏孔内部,所述套管13的另一端留在漏孔外部。然后通过旋转所述膨胀螺母12,所述套管13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由于所述膨胀部的作用,使得处于漏孔内部的所述套管13的一端发生形变,所述套管13内径变大。这样既可将漏孔堵住,又能避免所述堵漏组件被高压油料喷出。
46.其中在所述给进组件构造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给进组件包括:
47.给进基座21,所述给进基座21上设有第一轴承211,所述第一轴承211内侧连接有第一丝杠212;
48.液压马达22,所述液压马达22输出端与所述钻杆部连接,所述液压马达22与所述给进基座21之间配合形成有直线滑动结构,所述液压马达22与所述第一丝杠212之间配合形成有丝杠副结构,所述开孔钻的给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49.由于所述液压马达22的输出端与所述钻杆部连接,当启动所述液压马达22后,所述开孔钻即会沿所述第一方向自转。又所述液压马达22与所述给进基座21之间配合形成有直线滑动结构,所述液压马达22与所述第一丝杠212之间配合形成有丝杠副结构,所述开孔钻的给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这样当旋转所述第一丝杠212时,所述液压马达22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综上,所述开孔钻被所述液压马达22旋转并向漏孔内推进,用于将所述套管13的一端带至漏孔内部,所述套管13的另一端留在漏孔外部。
50.其中在将所述给进组件固定于漏管上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
51.底座本体31,所述底座本体31与所述给进基座21可拆卸连接;
52.链条32,所述底座本体31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链条32;
53.拉钩33,所述拉钩33用于固定所述底座本体31两侧的所述链条32;
54.第二丝杠34,所述第二丝杠34与所述拉钩33配合形成有丝杠副结构,所述第二丝杠34的一端用于与漏管管壁抵接,另一端用于调节。
55.如图3中所示,所述链条32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本体31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拉钩33上,又所述拉钩33与所述第二丝杠34配合形成有丝杠副结构,所述第二丝杠34的一端用于与漏管管壁抵接,当调节所述第二丝杠34的另一端时,所述拉钩33沿所述第二丝杠34延伸方向移动,当所述拉钩33逐渐靠近漏管管壁时,所述链条32被逐渐拉紧,所述底座本体31即被其两侧的所述链条32固定于漏管管壁上。
56.其中在防止高压油料从漏孔处喷溅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
57.活动挡板35,所述活动挡板35设于所述底座本体31上,所述活动挡板35打开时用于覆盖漏孔;
58.漏孔在被封堵前内部的高压油料会一直向外喷溅,这样影响维护人员对其进行封堵。当所述底座本体31被固定于适当位置后,打开所述活动挡板35,即可防止喷溅的高压油料对维护人员封堵漏孔产生影响。
59.其中在对所述堵漏组件的给进位置进行对准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本体31
上设有使所述开孔钻和所述套管13穿过的给进孔310。
60.在所述底座本体31上设置所述给进孔310,使得所述开孔钻和所述套管13可以从此处穿过,这样便于将所述堵漏组件对准至需要封堵的漏孔处,避免封堵位置偏差造成不能堵住漏孔,或使漏孔处进一步扩大。
61.其中在控制所述液压马达22对所述堵漏组件的给进速度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压马达22输出端与所述钻杆部之间设有变速器23。
62.在对漏孔进行封堵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所述液压马达22带动所述开孔钻动作,将所述套管13的一端带至漏孔内部,所述套管13的另一端留在漏孔外部。如果速度过快,所述套管13不能处于上述位置,因此在所述液压马达22输出端与所述钻杆部之间设置变速器23,即可控制所述开孔钻的给进速度,使得封堵漏孔过程更加便捷。
63.其中在所述第二丝杠34与漏管管壁连接方式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抵接件36;
64.所述抵接件36上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丝杠3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内侧;
65.所述第二丝杠34的一端通过所述抵接件36与漏管管壁抵接。
66.由于所述第二丝杠3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内侧,所述第二丝杠34的一端通过所述抵接件36与漏管管壁抵接,这样所述第二丝杠34即可与漏管管壁稳定连接,便于固定所述底座本体31。
67.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