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烫伤的摩托车发动机左曲轴箱盖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5  18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曲轴箱盖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烫伤的摩托车发动机左曲轴箱盖。


背景技术:

2.目前,摩托车的曲轴箱盖大多是配合发动机使用,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如内燃机、外燃机、喷气发动机、电动机等,如内燃机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动机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
3.现有的曲轴箱均为左右分离式机构,且曲轴箱包括左曲轴箱盖和右曲轴箱盖,但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挂挡均设置在摩托车左侧,用户在使用挂挡时,腿部容易与左侧的曲轴箱盖相接触,而左曲轴箱盖内的电机长时间运作或经过太阳长时间暴晒后容易出现过热的情况。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用户骑车挂挡时,腿部容易接触左侧的曲轴箱盖而造成烫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烫伤的摩托车发动机左曲轴箱盖,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烫伤的摩托车发动机左曲轴箱盖,包括盖体、套接在所述盖体外侧表面的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的内壁边缘处装设有卡接组件,所述盖体的外壁周侧装设有卡环;
7.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装设在所述隔热件上的固定导轨、滑动配合在所述固定导轨上的滑动链、所述滑动链的一侧装设有多个与所述卡环相互卡接的卡块。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隔热件时,先将隔热件装设在盖体的一侧,再通过转动滑动链,使滑动链在固定导轨上进行移动,从而带动卡块移动,并使卡块卡入卡环内,即完成隔热件的安装隔热件。
9.综上,通过隔热件对盖体进行遮挡,可对盖体起到隔热作用,有效避免用户腿部触碰到盖体而被烫到的情况发生。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环上设有多个凸块,所述凸块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卡块相互插接的卡槽。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卡块与凸块上的卡槽配合,可实现卡环与卡块的相互卡接。。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槽的内壁相对面均弹性配合有卡板,两个所述卡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卡块的相对两侧开设有与所述卡板相互卡接的限位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卡板与卡块两侧的限位槽卡接配合,可使卡块更加不易脱离卡槽。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套以及装设在所述隔热套上侧边缘处的多个连接条,多个所述连接条与所述固定导轨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连接条之间所产生的缝隙,可提高隔热件的散热效果,避免隔热件影响盖体的散热。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套的一侧装设有降噪棉,所述降噪棉内装设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内设有冷却液。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噪棉可以吸收盖体震动时产生的噪音,而散热管可一步对盖体进行散热。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降噪棉包括第一降噪层、与所述第一降噪层相互贴合的第二降噪层,且所述第一降噪层与所述第二降噪层之间设有吸音层。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降噪层、第一降噪层以及吸音层组合而成的降噪棉可有效减少因盖体运行产生的噪音。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降噪层上开设有与所述散热管相配合的槽口,所述散热管位于所述槽口内,且所述散热管整体呈螺旋形、波浪形中的任意一种。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形或波浪形的散热管,能够提高散热管装设在槽口内的长度,从而增加散热管与盖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管对盖体的降温速度。
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管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所述隔热套的一侧装设有蓄水盒,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均与所述蓄水盒相连通,且所述蓄水盒内装设有微型水泵。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椭圆形的散热管可以提高与盖体的接触面积,且通过微型水泵能够使散热管内的冷却液进行循环,以此进一步提高散热管对左曲轴箱盖的散热速度。
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25.1、通过设置的隔热件,可以对盖体进行遮挡、隔热,从而减少用户腿部触碰到盖体,被烫到的情况;
26.2、在安装隔热件时,先将隔热件装设在盖体的一侧,再通过转动滑动链,使滑动链在固定导轨上进行移动,从而带动卡块移动,最终使卡块卡入卡环内即可,整个过程操作简单,耗时短。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板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降噪棉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管截面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管正面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盖体;2、隔热件;3、卡接组件;4、固定导轨;5、滑动链;6、卡环;7、卡块;8、凸块;9、卡槽;10、卡板;11、限位槽;12、隔热套;13、连接条;14、降噪棉;15、散热管;16、第一降噪层;17、第二降噪层;18、吸音层;19、蓄水盒;21、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参照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防烫伤的摩托车发动机左曲轴箱盖,包括盖体1、套接在盖体1外侧表面的隔热件2,隔热件2的内壁边缘处装设有卡接组件3,盖体1的外壁周侧装设有卡环6。通过隔热件2对盖体进行遮挡,可对盖体1起到隔热作用,有效避免用户腿部触碰到盖体1而被烫到的情况发生。
37.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卡接组件3包括装设在隔热件2上的固定导轨4、滑动配合在固定导轨4上的滑动链5、滑动链5的一侧装设有多个与卡环6相互卡接的卡块7,滑动链5与现有技术中的链条原理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在需要安装隔热件2时,将隔热件2套接在盖体1上,并使卡接组件3与卡环6相互贴近,通过用户转动滑动链5,使滑动链5沿固定导轨4移动,并带动多个卡块7移动,直至多个卡块7移动并与卡环6相互卡接,即可完成隔热件2的安装。
38.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卡环6设有多个凸块8,凸块8的一侧开设有与卡块7相互插接的卡槽9。通过卡块7与凸块8上的卡槽9相互配合,可实现卡环6与卡块7的相互卡接。。
39.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卡槽9的内壁相对面均弹性配合有卡板10,两个卡板10之间设有间隙,卡块7的相对两侧开设有与卡板10相互卡接的限位槽11,两个卡板10长度不同,且长度较短的卡板10的弹力大于长度较长的卡板10的弹力。在卡块7插入卡槽9内时,利用两个卡板10与卡块7两侧的限位槽11进行卡接,可对卡块7进一步固定,有效减少卡块7因晃动而脱落的情况发生。
40.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隔热件2包括隔热套12以及装设在隔热套12上侧边缘处的多个连接条13,多个连接条13与固定导轨4固定连接,隔热件2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用于提高盖体1散热用的散热孔。其中,采用连接条13来安装隔热套12,能够进一步避免隔热套12影响盖体1的散热效果。
41.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隔热套12的一侧装设有降噪棉14和散热管15,散热管15安装在降噪棉14内,散热管15内具有冷却液,通过降噪棉14和散热管15的配合使用,可使隔热套12具有降噪、散热的效果。
42.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降噪棉14包括第一降噪层16、与第一降噪层16相互贴合的第二降噪层17,且第一降噪层16与第二降噪层17之间设有吸音层18,第一降噪层16与第二降噪层17均为聚酯纤维吸音棉。
43.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散热管15的横截面为椭圆形,隔热套12的一侧装设有蓄水盒19,散热管15的两端均与蓄水盒19相连通,且蓄水盒19内装设有微型水泵。通过将散热管15的横截面设为椭圆形,能够提高散热管15与盖体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管15的散热效率。
44.参照图6-7,本实施例的第二降噪层17上开设有与散热管15相配合的槽口21,散热管15位于槽口21内,且散热管15整体呈螺旋形、波浪形中的任意一种。通过将散热管15设为螺旋形或波浪形,能够提高其内部冷却液的流动长度,并提高散热管15与盖体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管15的散热效果。
45.具体的,微型水泵与摩托车发动机相配合,当盖体1内进行运行时,微型水泵自动启动,以带动散热管15内的冷却液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对盖体1进行降温、散热。
46.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隔热件2时,将隔热件2套接在盖体1上,并使卡接组件3与卡环6相互贴合,用户转动滑动链5,使滑动链5沿固定导轨4移动,并带动多个卡块7移动,使多个卡块7插入卡环6上的卡槽9内,并通过两个卡板10卡入卡块7上的限位槽11内,即可完成安装隔热件2;在对盖体1进行降温时,将蓄水盒19内的微型水泵启动,带动蓄水盒19内的冷却水在散热管15内进行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带走热量,从而完成散热。
47.在拆卸隔热件2时,将隔热件2上的卡接组件3向较短的卡板10的一侧进行挤压,使较长的卡板10脱离限位槽11,并向一侧转动滑动链5,通过滑动链5带动多个卡块7移动,当卡块7上的限位槽11与较长的卡板10交错时,向另一侧挤压卡接组件3,使较短的卡板10脱离卡块7的另一侧限位槽11,再次转动滑动链5,即可完成隔热件1的拆卸。
48.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