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护岸,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
2.针对微污染河流水质不达标的问题,近些年人们研发了许多生态护岸结构,松木桩护岸和石笼护岸是常用的两种生态护岸类型。经实验发现松木桩生态护岸的建设对附近土壤的脱氮除磷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但是稳定性和抗冲刷性提升不大,因为河水冲刷发生的水土流失的现象偶尔还是会发生;石笼护岸对于护岸的稳定性有较大提升,但是在脱氮能力这方面的表现较差,并且由于石笼护岸透水性不佳的原因,护岸附近土壤的植物生长情况较差。但现在没有一种能够同时大幅度提升护岸带稳定性、抗冲刷性和生态性的生态护岸。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以解决现有的生态护岸无法同时兼具稳定性、抗冲刷性以及生态性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包括靠近河床上下叠放的若干层石笼网箱,位于最上方的石笼网箱的顶面低于河水水面,在位于最上方的石笼网箱上穿接有竖直的松木桩,所述松木桩下端夯入河床中,所述松木桩的上端高于河水的水面,下方的石笼网箱的侧面贴靠在松木桩的表面,在河岸上设置有植被。
5.若干个所述石笼网箱远离河岸的一侧呈台阶状。
6.所述石笼网箱包括石笼铁网,在所述石笼铁网内填充有100~200mm粒径的砾石。
7.在所述松木桩与河床之间设置有回填部。
8.所述石笼网箱共有三层。
9.本实用新型将石笼护岸和松木桩护岸结合起来,使得生态护岸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够抵抗河水的冲刷,防止生态护岸出现水土流失,同时松木桩使生态护岸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具有优良的脱氮除磷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微污染河水的水质。
10.在进行施工时,首先规划区域范围,清理河道护岸带的杂草、大块碎石以及垃圾等,然后开挖沟渠,改变河水的流向,使护岸周围没有河水的干扰,并对堤脚进行清淤处理,使堤脚保持平整。对护岸带土壤进行挖掘,整体挖掘完毕后在河床的下部进行土壤的回填夯实,在河床旁预留一定的空间搭建最底端的石笼网箱,在最底端的石笼网箱上方叠放若干石笼网箱,将松木桩从最上端的石笼网箱预留的空间插入,并使松木桩的下端接触到河床,插入完毕后整体将松木桩夯入河床中,使松木桩的顶端与最上层的石笼网箱的上表面相距0.5m。生态护岸搭建完成后将河水导入正常流向,恢复河水与河岸的接触,并在河岸的土壤上种植灌木等植被。
11.本实用新型将石笼生态护岸和松木桩生态护岸相结合,以一种相对廉价的方法大幅度提升河道护岸带的稳定性和生态性。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中:1、石笼网箱;2、松木桩;3、回填部;4、河水;5、水面;6、河床;7、河岸;8、植被。
具体实施方式
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靠近河床6上下叠放的若干层石笼网箱1,位于最上方的石笼网箱1的顶面低于河水4水面5,在位于最上方的石笼网箱1上穿接有竖直的松木桩2,松木桩2下端夯入河床6中,松木桩2的上端高于河水4的水面5,下方的石笼网箱1的侧面贴靠在松木桩2的表面,在河岸7上设置有植被8。
15.通过松木桩2对顶层的石笼网箱1进行固定,从而将所有的石笼网箱1固定,而石笼网箱1由砾石填充石笼铁网制成,本身质量较大,能够稳定的放置在河水4中,能够承受河水4的冲刷,防止护岸的水土流失。
16.各层石笼网箱1的宽度不一致,石笼网箱1远离河岸7的一侧呈台阶状,除顶层的石笼网箱1外,其它的各层石笼网箱1靠近河岸7的一侧相互对齐,用于同时和松木桩2贴靠。
17.石笼网箱1包括石笼铁网,在石笼铁网内填充有100~200mm粒径的砾石。石笼网箱1共有三层。底层的石笼网箱1和顶层的石笼网箱1的宽度大致相同,且都大于中层的石笼网箱1的宽度。中层的石笼网箱1的一侧和下层的石笼网箱1的一侧对齐,另一侧形成阶梯状,顶层的石笼网箱1向河岸7一侧偏移,一侧与中层和下层的石笼网箱1形成阶梯状,另一侧与河岸7接触。
18.在顶层石笼网箱1下方和松木桩2之间形成空隙,所以需要对该空隙进行填充,在松木桩2与河床6之间回填土壤形成回填部3。
19.本实用新型将石笼护岸和松木桩2护岸结合起来,使得生态护岸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够抵抗河水4的冲刷,防止生态护岸出现水土流失,同时松木桩2使生态护岸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具有优良的脱氮除磷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微污染河水4的水质。
20.在进行施工时,首先规划区域范围,清理河道护岸带的杂草、大块碎石以及垃圾等,然后开挖沟渠,改变河水4的流向,使护岸周围没有河水4的干扰,并对堤脚进行清淤处理,使堤脚保持平整。对护岸带土壤进行挖掘,整体挖掘完毕后在河床6的下部进行土壤的回填夯实,在河床6旁预留一定的空间搭建最底端的石笼网箱1,在最底端的石笼网箱1上方叠放若干石笼网箱1,将松木桩2从最上端的石笼网箱1预留的空间插入,并使松木桩2的下端接触到河床6,插入完毕后整体将松木桩2夯入河床6中,使松木桩2的顶端与最上层的石笼网箱1的上表面相距0.5m。生态护岸搭建完成后将河水4导入正常流向,河水4的水面5高于上层的石笼网箱1,恢复河水4与河岸7的接触,并在河岸7的土壤上种植灌木等植被8。
21.植被8一般选用木芙蓉、红叶女贞等灌木以及狗牙根等地被。
22.本实用新型将石笼生态护岸和松木桩2生态护岸相结合,以一种相对廉价的方法大幅度提升河道护岸带的稳定性和生态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近河床上下叠放的若干层石笼网箱,位于最上方的石笼网箱的顶面低于河水水面,在位于最上方的石笼网箱上穿接有竖直的松木桩,所述松木桩下端夯入河床中,所述松木桩的上端高于河水的水面,下方的石笼网箱的侧面贴靠在松木桩的表面,在河岸上设置有植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石笼网箱远离河岸的一侧呈台阶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笼网箱包括石笼铁网,在所述石笼铁网内填充有100~200mm粒径的砾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松木桩与河床之间设置有回填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笼网箱共有三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河流的生态护岸,其结构包括靠近河床上下叠放的若干层石笼网箱,位于最上方的石笼网箱的顶面低于河水水面,在位于最上方的石笼网箱上穿接有竖直的松木桩,所述松木桩下端夯入河床中,所述松木桩的上端高于河水的水面,下方的石笼网箱的侧面贴靠在松木桩的表面,在河岸上设置有植被。若干个所述石笼网箱远离河岸的一侧呈台阶状。所述石笼网箱包括石笼铁网,在所述石笼铁网内填充有100~200mm粒径的砾石,在所述松木桩与河床之间设置有回填部。所述石笼网箱共有三层。本实用新型将石笼生态护岸和松木桩生态护岸相结合,以一种相对廉价的方法大幅度提升河道护岸带的稳定性和生态性。河道护岸带的稳定性和生态性。河道护岸带的稳定性和生态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杰 王汝健 刘玲 申世刚 张圣琦 李梦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6.16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