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屏蔽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
背景技术:
2.在地铁上一般都安装有封闭式的屏蔽门,主要作用是由于列车具有极高的车速,会产生高分贝的噪音,蔽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人员跌落轨道发生意外事故,同时减少列车运行噪声和活塞风对车站的影响,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
3.目前,现有的隔音屏蔽门,大多存在以下的不足:现有的隔音屏蔽门大多采用硬性连接,大多因为缺少润滑,导致在关门和开门过程中产生噪音,但是人工润滑保养费时费力,影响隔音屏蔽门的隔音效果,综上,现有的隔音屏蔽门大多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道,滑道的两侧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屏蔽门本体,所述滑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安装板,安装板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多个滚轮,所述外壳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有储油箱,储油箱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孔,排油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补油板,补油板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油孔,第一出油孔的两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板,且转动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出油孔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橡胶套,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吸音板,第一吸音板位于橡胶套之间,所述橡胶套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油孔,第二出油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拨动板,拨动板与转动板相接触,且滑块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渗油孔。
7.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盖板。
8.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一侧开设有加注口,加注口与储油箱相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滑道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毛条。
10.进一步的,所述屏蔽门本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毛条,第一密封毛条与第二密封毛条相接触。
11.进一步的,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挡块。
12.进一步的,所述屏蔽门本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吸音板。
13.进一步的,所述屏蔽门本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撞条,第二吸音板位于防撞条内。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装置,通过对滚轮添加润滑油的设计,能够对滚轮起到润滑的目的,进而降低摩擦,从而能够降低在关闭和打开屏蔽门本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随即,代替了人工润滑
保养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保证了隔音屏蔽门本体的隔音效果。
16.2.本装置,通过第一吸音板的设置,可以吸收滚轮与滑道摩擦产生的噪音,从而达到吸音的功效,提高了屏蔽门本体的隔音效果。
17.3.本装置,通过第一密封毛条和第二密封毛条的设置,能够防止噪音从屏蔽门本体与滑道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具多重隔音设计,能有效缓解、隔离噪音。
18.4.本装置,通过防撞条的设置,可以防止屏蔽门本体关闭时与门框发生撞击导致屏蔽门本体发生损坏的现象,第二吸音板的设计,能够吸收屏蔽门他本体发生撞击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实施例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实施例1的补油板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实施例1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实施例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实施例2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外壳;2、盖板;3、滑道;4、滑块;5、安装板;6、滚轮;7、第一密封毛条;8、第二密封毛条;9、屏蔽门本体;10、储油箱;11、加注口;12、排油孔;13、补油板;14、第一出油孔;15、转动轴;16、转动板;17、挡块;18、第一吸音板;19、橡胶套;20、第二出油孔;21、拨动板;22、渗油孔;23、防撞条;24、第二吸音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9.实施例1
30.参照图1-图7,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滑道3,滑道3的两侧滑动连接有滑块4,滑块4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屏蔽门本体9,利用滑块4与滑道3的滑动连接方式,能够带动屏蔽门本体9移动,所述滑块4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两个安装板5,安装板5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多个滚轮6,滑块4移动的同时能够使得滚轮6在滑道3上滚动,所述外壳1的两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储油箱10,储油箱10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孔12,排油孔12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补油板13,补油板13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油孔14,第一出油孔14的两侧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5,转动轴15的一侧通过螺
栓固定有转动板16,且转动轴15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加入,能够对转动轴15起到复位的作用,扭力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出油孔14固定连接,所述滑块4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两个橡胶套19,滑块4的上表面粘接有第一吸音板18,第一吸音板18的设计,可以吸收滚轮6与滑道3摩擦产生的噪音,从而达到吸音的功效,第一吸音板18位于橡胶套19之间,所述橡胶套19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出油孔20,第二出油孔20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拨动板21,拨动板21与转动板16相接触,橡胶套19随着滑块4的移动而动,进而带动拨动板21移动,当拨动板21与转动板16相接触时,利用拨动板21推动转动板16,使得转动轴15在第一出油孔14内发生转动,从而将第一出油孔14打开,使得储油箱10内的润滑油经过排油孔12流入第一出油孔14内,且滑块4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渗油孔22,润滑油经过第一出油孔14进入第二出油孔20内,进而经过渗油孔22滴落至滚轮6表面。
31.其中,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盖板2,所述外壳1的一侧开设有加注口11,加注口11以便于对储油箱10添加润滑油,加注口11与储油箱10相连通,所述滑道3的两端均粘接有第一密封毛条7,所述屏蔽门本体9的一侧粘接有第二密封毛条8,第一密封毛条7与第二密封毛条8相接触,第一密封毛条7和第二密封毛条8的设计,能够防止噪音从屏蔽门本体9与滑道3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具多重隔音设计,能有效缓解、隔离噪音,所述滑块4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两个挡块17,挡块17的设计,能够避免油向外渗出。
32.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利用滑块4与滑道3的滑动连接方式,能够使得滚轮6在滑道3内滑动,进而带动屏蔽门本体9移动,同时,带动橡胶套19移动,进而带动拨动板21移动,当拨动板21与转动板16相接触时,利用拨动板21推动转动板16,使得转动轴15在第一出油孔14内发生转动,从而将第一出油孔14打开,使得储油箱10内的润滑油经过排油孔12流入第一出油孔14内,润滑油经过第一出油孔14进入第二出油孔20内,进而经过渗油孔22滴落至滚轮6表面,从而可以对滚轮6起到润滑的目的,进而降低摩擦,从而能够降低在关闭和打开屏蔽门本体9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随即,代替了人工润滑保养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保证了隔音屏蔽门的隔音效果,第一吸音板18可以吸收滚轮6与滑道3摩擦产生的噪音,从而达到吸音的功效,第一密封毛条7和第二密封毛条8能够防止噪音从屏蔽门本体9与滑道3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具多重隔音设计,能有效缓解、隔离噪音。
33.实施例2
34.参照图8,一种轨道交通用隔音屏蔽门,还包括屏蔽门本体9的两侧均粘接有第二吸音板24,第二吸音板24能够吸收屏蔽门本体9发生撞击产生的噪音,所述屏蔽门本体9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防撞条23,防撞条23可以防止屏蔽门本体9关闭时与门框发生撞击导致屏蔽门本体9发生损坏的现象,第二吸音板24位于防撞条23内。
35.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防撞条23可以防止屏蔽门本体9关闭时与门框发生撞击导致屏蔽门本体9发生损坏的现象,其次第二吸音板24能够吸收屏蔽门本体9发生撞击产生的噪音。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7.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