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件、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5  129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在外机换热器顶端与顶盖之间的挡风件、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室外机内设有换热器,换热器与室外机顶盖之间存在间隙,因而需要在换热器顶端与顶盖之间设置挡风件以阻挡间隙,从而保证气流更充分地通过换热器。现有的挡风件包括位于上部的挡风板和位于下部的用于与换热器的管体固定连接的扣合结构。
3.通常,换热器的一侧还需要设置感温包,感温包一般通过支架卡接在换热器的管体上,由于安装感温包的支架与安装换热器的扣合结构是相互分离的设置,在运输过程中感温包支架和感温包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合挡风板和感温装置固定结构的挡风件。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提高连接稳定性而防止部件脱落的换热器组件。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提高连接稳定性而防止部件脱落的空调器。
7.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提供的挡风件包括挡风板和换热器固定结构,换热器固定结构与挡风板固定连接且位于挡风板的下方;挡风件还包括感温装置固定结构,感温装置固定结构与挡风板固定连接且位于挡风板的下方。
8.由上可见,挡风件能固定到换热器上,挡风板能对间隙进行遮挡,且感温装置也可固定到挡风件上,连接稳定而防止运输过程中脱落,且安装更简单。
9.进一步的方案是,感温装置固定结构连接在换热器固定结构上。
10.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换热器固定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部,两个第一固定部之间形成换热器固定位;感温装置固定结构连接在第一固定部的背离换热器固定位的一侧上。
11.由上可见,换热器固定结构位于更靠近换热器的位置上,此设置使感温装置位于更适合的检测位置。
12.进一步的方案是,一个第一固定部为固定板,另一个第一固定部为第一卡扣,或,两个第一固定部均为第一卡扣;固定板具有朝向换热器固定位的表面,第一卡扣在朝向换热器固定位的一侧设有第一扣合凹位。
13.由上可见,换热器固定结构朝换热器的管体移动即完成使管体进入换热器固定位中,安装快捷,且固定有效,若其中一个第一固定部为固定板,能减少安装难度和减小对管体的压迫力。
14.进一步的方案是,感温装置固定结构设置在固定板的背离换热器固定位的一侧。
15.由上可见,固定板的表面积较大,利于与感温装置固定结构进行固定连接,增大连接强度。
16.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卡扣的厚度方向垂直于固定板的厚度方向。
17.由上可见,此设置能大幅度减小第一卡扣产生在背离换热器固定位的方向上的形变以使换热器松脱,保证扣合稳定性。
18.进一步的方案是,感温装置固定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固定部,两个第二固定部之间形成感温装置固定位。
19.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固定部为第二卡扣,第二卡扣在朝向感温装置固定位的一侧设有第二扣合凹位。
20.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固定部上设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位于感温装置固定位的入口处。
21.由上可见,感温装置可从入口卡入固定位,过程中第二固定部形变而扩张,到位后回复而箍紧感温装置,因而具有安装简单,连接牢固的特点。
22.进一步的方案是,挡风件还包括连接在挡风板和换热器固定结构之间的基板,挡风板与基板之间设置有加强肋。
23.由上可见,此设置能提升挡风件的强度。
24.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挡风件和感温装置,挡风件连接在换热器的上端,感温装置位于换热器的一侧;挡风件采用上述的挡风件,换热器固定结构与换热器固定连接,感温装置固定结构与感温装置固定连接。
25.本实用新型第三目的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的换热器组件。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组件实施例的结构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挡风件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挡风件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29.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30.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参见图1,空调室外机内具有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2、挡风件1和感温包3,感温包3为本实施例的感温装置。换热器2为l型的换热器,当换热器2安装到空调室外机中,换热器2的上端与室外机的顶盖之间存在间隙,挡风件1通过其上的换热器固定结构13扣合到换热器2上且位于换热器2的顶端之上,挡风件1上的挡风板11则遮挡换热器2与顶盖之间的间隙,从而保证气流更充分地通过换热器2。另外,挡风件1上还设置有感温装置固定结构14,感温包3固定在感温装置固定结构14上且位于换热器2的一侧。
32.参见图1至图3,挡风件1为一体成型注塑件,自上往下地,挡风件1包括依次连接的挡风板11、基板12和换热器固定结构13,感温装置固定结构14固定连接在换热器固定结构13上。以换热器2的竖立方向为高度方向,挡风板11沿高度方向延伸,自上往下地,挡风板11的厚度逐渐增大;基板12沿垂直于高度方向的水平方向延伸,基板12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
小于换热器2上端面的宽度。另外,挡风板11与基板12之间还设有多个三角形的加强肋15。
33.结合图4,换热器固定结构1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部,两个第一固定部分别为固定板131和第一卡扣132,第一卡扣132从基板12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固定板131从基板12的水平端部伸出并向下弯折形成,固定板131和第一卡扣132之间形成入口朝下的换热器固定位130。固定板131的内侧具有朝向换热器固定位130的平面,该平面也是固定板130厚度方向上的端面;第一卡扣132在朝向换热器固定位130的一侧设置有背向换热器固定位130凹陷的第一扣合凹位133,第一扣合凹位133的内表面为弧面。另外,第一卡扣132的延伸末端还设置位于换热器固定位130入口处的第一导向斜面134。因此,将挡风件1安装到换热器2上时,仅需要件挡风件1向下移动并扣合即可。
34.再结合图5,感温装置固定结构14连接在固定板131的背离换热器固定位130的一侧上。感温装置固定结构14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固定部,两个第二固定部均为第二卡扣141,第二卡扣141之间形成感温装置固定位140,且两个第二卡扣141在朝向感温装置固定位140的一侧设有背向感温装置固定位140凹陷的第二扣合凹位142,第二扣合凹位142的内表面为弧面。另外,感温装置固定结构14包括沿高度方向有间隔设置的两对第二卡扣141,每对第二卡扣141中的一个第二卡扣141与固定板131固定连接,每对第二卡扣141中的另一个第二卡扣141作为活动端。另外,第二卡扣141上设有导向斜面143,导向斜面143倾斜设置于感温装置固定位140的入口处,此设置利于扩大入口,利于感温包3进入感温装置固定位140。
35.本实用新型的挡风件1能固定到换热器2的顶端且集合了用于固定感温包3的感温包固定结构14,因此,当挡风件1固定到换热器2顶端的同时,感温包3也得到更有效的固定,因而面对运输颠簸时也不会引起感温包3脱落的问题。进一步地,换热器固定结构13和感温装置固定结构14均采用卡扣形式,能提高安装效率。
36.在其他实施例中,感温装置固定结构可以与换热器固定结构相互独立,感温装置固定结构与挡风板或基板直接相连。
37.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器固定结构和感温装置固定结构还可以采用现有的常用的其他固定结构类型,如夹持结构。
38.在其他实施例中,挡风件可以不具有基板,挡风板与换热器固定结构直接相连。
39.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