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物件存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件箱及充气泵。
背景技术:
2.充气泵是一种通过马达的转动向所需充气物品输送气体的工具,充气泵的工作原理为:马达转动产生气体,大气的气压将连通器的进气阀门冲开,气体进入气筒;充气泵进行输气时,气筒的出气阀门打开且与所需充气物品的内部连通,气筒内的气体进入到所需充气的物品的内部。充气泵体积小、易操控且便于携带,得到很广泛的使用。
3.但在相关技术中,气针、电源线等与充气泵配合使用的配件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配件箱及充气泵,可提供充气泵所需配件的存放空间且便于操作及携带。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件箱,包括:
6.箱体,箱体包括用于放置配件的置物腔,箱体上开设有与置物腔相连通的配件取放口;
7.用于固定所述配件的置物件,置物件与箱体固定连接且位于置物腔内。
8.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配件箱,将配件放置在箱体的置物腔内,配件可从与置物腔相连通的配件取放口进行取放,同时置物腔内设置有置物件,置物件与箱体固定连接,置物件用于固定配件。使用充气泵时,可以随时对放置在置物件上的配件进行取放,便于操作且节省时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配件放置在用于存放充气泵的保护袋或储物盒内对配件进行存放,本技术中的配件箱设置在充气泵的一侧且与充气泵固定连接,可随手将配件放置在配件箱内且随取随用,便于操作且节省时间,提高了充气泵的实用性。
9.在一些实施例中,置物件包括固定块,固定块上开设有用于卡接配件的卡槽。固定块设置在置物腔内且与箱体固定连接,便于将配件固定放置在置物腔内的确定位置。卡槽用于卡接配件,进而将配件固定放置在置物腔内的特定位置,便于配件在特定位置直接取放配件,进而节省时间,同时提高了配件携带的便利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块包括第一卡接部;
11.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与第一卡接部相对设置;
12.卡槽位于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之间。
13.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对应设置,两者之间为用于卡接配件的卡槽,同时卡槽与配件弹性卡接。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位于置物腔内的特定位置,配件放置在置物腔内的特定位置,便于在特定位置直接取放配件,进而节省时间。同时配件弹性卡接在卡槽内,便于配件的取放且操作简单。
14.在一些实施例中,配件箱还包括用于控制配件取放口启闭的盖板,盖板位于配件取放口处,盖板与箱体连接。
15.基于上述实施例,盖板用于控制配件取放口启闭,避免放置在置物腔内的配件落出,同时可提高配件箱外部的整体美观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包括主体板以及转动轴,主体板通过转动轴与箱体转动连接;箱体上开设有支撑孔,转动轴穿设于支撑孔内。
17.基于上述实施例,盖板通过转动轴与箱体转动连接,便于盖板控制配件取放口的启闭,操作简单且易于实现。同时在闭合配件取放口时,转动轴的设置限定了盖板与配件取放口间的相对位置,使得盖板与配件取放口准确对位,易于操作且节省时间。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槽体,槽体与置物腔相连通;
19.盖板还包括避位部,避位部位于转动轴远离箱体的一侧且与转动轴固定连接;当打开配件取放口时,槽体上与转动轴平行且靠近转动轴的侧壁位于避位部内;当闭合配件取放口时,避位部位于槽体内。
20.基于上述实施例,配件取放口处于打开状态时,槽体上与转动轴平行且靠近转动轴的侧壁位于避位部内,结构布局合理,提高空间利用率。配件取放口处于闭合状态时,避位部位于槽体内,槽体上与转动轴平行且靠近转动轴的侧壁的顶面与盖板的顶面平齐,保证配件箱外部的一致性及美观性。
21.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轴上套设有扭簧,扭簧的一端与槽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盖板固定连接。
22.基于上述实施例,扭簧的一端与箱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盖板固定连接,利用扭簧的扭力以便盖板打开,操作简单且可提高效率。
23.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上靠近转动轴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度部;
24.箱体上靠近支撑孔且与第一弧度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弧度部;
25.第一弧度部的弧度与第二弧度部的弧度相适配。
26.基于上述实施例,盖板绕转动轴相对于箱体转动,盖板上与箱体相对转动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弧度部,箱体上与第一弧度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弧度部,且第一弧度部的弧度与第二弧度部的弧度相适配。即是,第一弧度部和第二弧度部在盖板打开和关闭配件取放口的过程中,对盖板与箱体的相对位置进行避位,避免盖板与箱体产生干涉。同时相适配的弧度设置使盖板与箱体配合位置较为紧凑,提高盖板的闭合的完整性,同时提高配件箱外部的美观性。
2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气泵,包括泵体以及上述的配件箱,配件箱与泵体可拆卸连接。
28.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充气泵,配件箱连接在充气泵的一侧,配件可随时取放在配件箱内,操作简便且实用性较强。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泵体包括:
30.第一定位部,箱体上与泵体连接位置设有与第一定位部相适配的第二定位部;
31.第一连接部,箱体上与泵体连接位置设有与第一连接部相适配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定位部一侧。
32.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对应设置且相配合,便于确定箱体与泵体间的位置,同时利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配合,将箱体与泵体连接在一起。配件箱连接在充气泵的一侧,配件可随时取放在配件箱内,操作简便且实用性较强。
3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34.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配件箱,将配件放置在箱体的置物腔内,配件可从与置物腔相连通的配件取放口进行取放,同时置物腔内设置有置物件,置物件与箱体固定连接,置物件用于固定配件。使用充气泵时,可以随时对放置在置物件上的配件进行取放,便于操作且节省时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配件放置在用于存放充气泵的保护袋或储物盒内对配件进行存放,本技术中的配件箱设置在充气泵的一侧且与充气泵固定连接,可随手将配件放置在配件箱内且随取随用,便于操作且节省时间,提高了充气泵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配件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图1中的箱体与置物件及槽体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8.图3是图2的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4是图1中的盖板与扭簧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5是图1中的第一锁紧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1.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充气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
43.1、箱体;11、底板;12、侧壁;13、置物腔;14、配件取放口;15、第二弧度部;16、第二连接部;17、第二定位部;
44.2、固定块;21、第一卡接部;22、第二卡接部;23、卡槽;
45.3、盖板;31、主体板;32、弧状部;33、转动轴;34、避位部;35、第一弧度部;
46.4、槽体;41、支撑孔;5、扭簧;
47.61、第一锁紧部;611、卡扣;612、扣臂;62、第二锁紧部;
48.7、泵体;
49.8、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51.请参照图1及图2,配件箱包括箱体1以及置物件,箱体1包括用于放置配件8的置物腔13,箱体1上开设有与置物腔13相连通的配件取放口14。置物件位于置物腔13内且与箱体1固定连接,置物件用于固定配件8。
52.具体地,充气泵在使用时需要气针、电源线等配件8的协助,充气泵利用马达的转动产生气体给所需充气的物品进行充气,充气泵需要与电源线连接进行充电,利用电能带动马达转动。充气泵输气时,需将气针的一端与充气泵的输气管连接,另一端插进轮胎或气
球等物件内,给轮胎或气球充气。
53.在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箱体1包括底板11以及侧壁12,侧壁12由底板11朝远离底板11的方向延伸形成,底板11与侧壁12围合形成槽状置物腔13。
54.同时箱体1上与底板11相对的侧面上开设有配件取放口14,配件取放口14与置物腔13相连通,使得配件8可从配件取放口14进行取放。置物腔13的底板11上设置有置物件,置物件与箱体1一体成型,置物件用于固定配件8。置物件设置在置物腔13内,进而可直接将配件8取出,便于操作且节省时间。
55.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配件8放置在用于存放充气泵的保护袋或储物盒内进行存放,本技术中的配件箱设置在充气泵的一侧且与充气泵固定连接,可随手将配件8放置在配件箱内且随取随用,便于操作且节省时间,提高了充气泵的实用性。
56.在一些实施例中,配件取放口14在箱体1上的位置不做限定,可根据箱体1的实际形状以及操作的需求进行设置。置物件在置物腔13内的位置也不做限定,可根据置物腔13的大小同时结合配件8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配件8取放的便捷性进行设置;置物件的数量也不做限定,可根据配件8的数量同时结合置物腔13的大小进行设定。置物件与底板11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根据实际需求可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57.请参照图2,置物件包括固定块2,固定块2上开设有用于卡接配件8的卡槽23。
58.具体地,固定块2设置在置物腔13内且与底板11固定连接,便于将配件8固定放置在置物腔13内的特定位置。配件8在置物腔13内的位置确定,便于配件8在特定位置直接进行取放。固定块2上开设有卡槽23,卡槽23用于卡接配件8,可将配件8固定放置在置物腔13内,在特定位置取放所需配件8,利于配件8取放的便利性且节省取放配件8所需的时间。
59.固定块2包括第一卡接部21和第二卡接部22。第二卡接部22与第一卡接部21相对设置。卡槽23位于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22之间,配件8放置在卡槽23内,且卡槽23与配件8弹性卡接。
60.具体地,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22由箱体1的底板11朝远离底板11的方向延伸形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22与箱体1一体成型,减少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22的加工工序,便于批量生产;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61.第一卡接部21上远离底板11的一端设置有一定的折弯角度;第二卡接部22上远离底板11一端也设置有一定的折弯角度,且折弯方向与第一卡接部21上的折弯方向相向设置。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22之间形成卡槽23,卡槽23结合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22上的折弯角度形成的折弯部对配件8进行弹性卡接,便于配件8的取放且操作简单。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22位于置物腔13内的特定位置,便于配件8在置物腔13内进行取放,节省配件8的取放时间。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22的形状和大小不做限定,可根据配件8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第一卡接部21以及第二卡接部22与底板11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卡槽23的形状大小不做限定,可根据所卡接配件8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63.请参照图1及图4,配件箱还包括用于控制配件取放口14启闭的盖板3,盖板3位于配件取放口14一侧,盖板3与箱体1连接。
64.具体地,盖板3包括主体板31以及与主体板31固定连接的弧状部32,弧状部32与主
体板31一体成型。盖板3与配件取放口14仿形一致,通过转动盖板3控制配件取放口14的启闭,盖板3盖合配件取放口14,可避免放置在置物腔13内的配件8落出,同时可提高配件箱外部的整体美观性。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3的大小和形状不做限定,可根据配件取放口14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满足可将配件取放口14盖合完整即可。
66.请参照图4,盖板3还包括转动轴33,盖板3通过转动轴33与箱体1转动连接;箱体1上开设有支撑孔41,转动轴33穿设于支撑孔41内。
67.具体地,转动轴33与主体板31固定连接且位于主体板31上与弧状部32相对的一侧上,箱体1的侧壁12上设置有槽体4,槽体4内开设有支撑孔41,转动轴33穿设于支撑孔41内。通过转动轴33可使盖板3相对于箱体1转动,进而控制盖板3对配件取放口14进行启闭。同时转动轴33的设置也确定了盖板3与配件取放口14间的相对位置,在闭合配件取放口14时,由于转动轴33相对于盖板3间位置的限定,盖板3与配件取放口14准确对位,易于操作且节省时间。
68.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轴33也可为其他连接部件,满足盖板3可控制配件取放口14的启闭即可。
69.请参照图3及图4,箱体1的侧壁12上开设有槽体4,槽体4与置物腔13相连通;
70.盖板3还包括避位部34,避位部34位于转动轴33远离箱体1的一侧且与转动轴33固定连接;当打开配件取放口14时,槽体4上与转动轴33平行且靠近转动轴33的侧壁12位于避位部34内;当闭合配件取放口14时,避位部34位于槽体4内。
71.具体地,箱体1的侧壁12上开设有槽体4,槽体4与置物腔13相连通。支撑孔41位于槽体4的相对两面上,且用于支撑转动轴33以便转动轴33进行转动。
72.避位部34设置为u型且位于主体板31与转动轴33之间,同时避位部34与主体板31及转动轴33固定连接。盖板3以转动轴33为轴进行转动,当打开配件取放口14时,与盖板3相邻且位于槽体4上远离箱体1底板11的侧面位于避位部34的u型结构内,结构排布合理,且节省空间。当闭合配件取放口14时,避位部34位于槽体4内。此时,槽体4上远离箱体1底板11的侧壁12的上表面与主体板31的上表面平齐,保证配件箱外部的一致性及美观性。
73.请参照图4,转动轴33上套设有扭簧5,扭簧5的一端与箱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盖板3固定连接。
74.具体地,扭簧5套设于转动轴33周侧,扭簧5的一端与箱体1槽体4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盖板3固定连接,利用扭簧5的扭力以便盖板3打开,操作简单且可提高效率。
75.请参照图3及图4,盖板3上靠近转动轴33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度部35;箱体1上靠近支撑孔41且与第一弧度部35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弧度部15;第一弧度部35的弧度与第二弧度部15的弧度相适配。
76.具体地,盖板3绕转动轴33相对于箱体1转动时,主体板31上与箱体1相对转动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弧度部35,箱体1上与第一弧度部35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弧度部15,且第一弧度部35的弧度与第二弧度部15的弧度相适配。
7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度部35和第二弧度部15在盖板3打开和关闭配件取放口14的过程中,对盖板3与箱体1的相对位置进行避位,避免盖板3与箱体1产生干涉。第一弧度部35和第二弧度部15的设置使盖板3与配件取放口14盖合较为紧密,提高配件箱外部的美观
性。
78.请参照图2、图3及图5,配件箱还包括锁合连接件,锁合连接件包括第一锁紧部61和第二锁紧部62,第一锁紧部61设置在盖板3的弧状部32上,第二锁紧部62设置在第二置物腔13内。当盖板3盖合配件取放口14时,第一锁紧部61与第二锁紧部62对应设置且相配合,以将盖板3与箱体1之间进行锁合。
79.具体地,第一锁紧部61与第二锁紧部62配合形成自锁开关,第一锁紧部61上设有卡扣611,第二锁紧部62为卡位部,卡位部与卡扣611相向设置。卡扣611上设有两相对设置的扣臂612,扣臂612和卡位部相匹配。当扣臂612抱紧卡位部,实现第一锁紧部61与第二锁紧部62件锁合。按动卡位部,卡位部与扣臂612脱离,实现第一锁紧部61与第二锁紧部62件脱离。
8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紧部61与第二锁紧部62不限定为自锁开关,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满足盖板3与箱体1可进行锁合和脱离即可。
81.请参照图6,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充气泵,充气泵包括泵体7以及上述的配件箱,配件箱与泵体7可拆卸连接。配件箱连接在充气泵的一侧,配件8可随时取放在配件箱内,操作简便且实用性较强。
82.泵体7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定位部。箱体1上与泵体7连接位置设有与第一连接部相适配的第二连接部16。箱体1上与泵体7连接位置设有与第一定位部相适配的第二定位部17;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定位部一侧且相配合。
83.泵体7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定位部,箱体1上与泵体7连接位置设有与第一连接部相适配的第二连接部16;箱体1上与泵体7连接位置设有与第一定位部相适配的第二定位部17;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定位部一侧且相配合,保证配件箱与泵体7间进行准确定位,进而便于将配件箱安装在泵体7上的特定位置上。
84.具体地,第二定位部17为由箱体1的底板11朝远离底板1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定位柱,第一定位部设置在泵体7上,第一定位部为与第二定位部17适配的定位孔,定位柱放置在定位孔内,将箱体1与泵体7间进行准确定位。
85.第二连接部16设置在箱体1上,第二连接部16为用于螺钉穿过的通孔;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泵体7上,第一连接件为供螺钉锁紧的螺纹部,将箱体1与泵体7连接在一起。
86.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17对应设置且相配合,便于确定箱体1与泵体7间的配合位置,同时利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16的配合,将箱体1与泵体7连接在一起。配件箱连接在充气泵的一侧,配件8可随时取放在配件箱内,操作简便且实用性较强。
8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17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满足可确定配件箱与泵体7的相对位置即可。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16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满足可将配件箱与泵体7固定连接即可。
88.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8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