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能量波活化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5  188



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能量波活化器。


背景技术:

2.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了解生物能量波就是属于微观世界的一种肉眼看不到的波频,它既是一种物质又是一种高频波,也就是物质和能量的结合体。
3.而大部分物质尤其是有机物质及液体溶液内部有都含有水,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水的量子效应可发现,水分子的氢原子基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表现出显著的零点运动;而氢键的量子成分可远大于室温下的热能,表明氢核的量子效应对水的结构和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而高频的生物能量波可以打破已有水分子团的氢键键能,大幅减小水的半峰值,增强水的活性。被活化的水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富集能力,并且可以向外传递放类似生物信号的能量从而大幅提高物质的整体活性。
4.申请号为cn201721490528.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水活化功能及远程媒体播放的速热饮水装置,该饮水机包括机壳及储水箱,所述机壳中安装有用于对所述储水箱中的饮用水进行活化处理的自旋量子共振仪,所述机壳上安装有用于显示水分子活化状况的显示设备,所述机壳内搭载有无线模块。这种饮用水装置可对水进行活化处理,但是结构复杂,造价高。
5.申请号为cn201520748173.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杯附属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杯子,附属装置为量子杯贴,杯贴本体内设置有量子能量单元。杯贴安装到水杯或其他饮料盛具后,其中设置的量子能量单元能够持续恒定地释放振动波,作用于杯中的水分子和其他物质粒子,从而提高了水的生物活性,得到健康的活化水,可随时喝到活化水。这种饮用水装置可对水进行活化处理,但是仅限于满足少量的个人饮用需求,无法大量的持续进行饮用水的活化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能量波活化器,以实现对水的持续活化,实现活化水的连续供应。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生物能量波活化器,包括底座、竖向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封闭的内筒、可拆卸连接在内筒的筒壁上的至少一个活化模块、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内筒内部连通的第一出水管、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进水管以及固定设置在底座内的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第一进水管相连,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内筒内部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活化模块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其中一面依次固定设置有量子能量片、远红外层和永磁片组,所述永磁片组包括若干片永磁片,所述永磁片均布在远红外层上,所述永磁片的极性一致,所述基层与内筒可拆卸连接。
10.进一步的,还包括交换管,所述交换管内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水腔,分别为吸水腔
和排水腔,所述交换管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与吸水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排水腔连通,所述交换管的管壁上在吸水腔所对应的位置设有吸水孔,所述交换管的管壁上在排水腔所对应的位置设有排水孔,所述第二出水管与第一进水管相连,所述第二进水管与第一出水管相连。
11.进一步的,所述交换管包括封闭的吸水筒和固定设置在吸水筒顶端的封闭的排水筒,所述吸水腔设置在吸水筒内部,所述排水腔设置在排水筒内部,所述排水筒与吸水筒同轴,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排水筒贯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排水筒顶部贯穿固定连接,所述吸水孔设置在吸水筒底部,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排水筒底部。
12.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筒顶部的直径大于其底部的直径。
13.进一步的,所述活化模块均嵌在内筒的筒壁内,所述内筒外还套有护罩。
14.进一步的,所述吸水筒底部为圆锥体。
15.进一步的,所述活化模块对称设置在内筒两侧,相对的两个活化模块上的永磁片产生的磁场方向一致。
16.进一步的,所述内筒内固定设置有竖管,所述竖管的底端与第一出水管相连,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竖管一旁的内筒底部连通。
17.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为:
18.1、本实用新型设有底座和内筒,内筒上设有活化模块、底座上设有第一出水管、第一进水管以及水泵。启动水泵后,水通过水泵流入水室,经活化后,从第一出水管排出,从而实现对水的持续活化,实现活化水的连续供应。
19.2、活化模块与内筒可拆卸连接,从而使活化模块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更换。
20.3、本实用新型还设有交换管,从而对饮用水桶内的水进行活化。活化效果可通过水泵运行时间进行调整。完成活化后,将饮用水桶装到普通饮水机上即可使用,因而无须对饮水机进行改造,减少资金的投入。
附图说明
21.图1是活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活化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交换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对饮用水桶内的水进行活化的示意图;
25.图中,1、护盖;2、永磁片;3、远红外层;4、量子能量片;5、基层;6、软管;7、饮用水桶;8、交换管;9、活化装置;10、第一进水管;11、第一出水管;12、活化模块;13、内筒;14、护罩;15、堵盖;16、竖管;17、水室;18、第二进水管;19、堵板;20、第二出水管;21、排水筒;22、排水孔;23、吸水筒;24、吸水孔;25、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26.实施例1
27.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能量波活化器,包括矩形的底座25、通过螺钉竖向固定连接在底座25上的封闭的矩形的内筒13、对称可拆卸连接在内筒13两侧的筒壁上的两对活化模块12、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底座25左侧靠上的位置且与内筒13内部连通的第一出水管11、
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底座25左侧靠下的第一进水管10以及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底座25内的水泵。所述内筒13顶端盖有堵盖15,从而使内筒13内部形成封闭的水室17。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第一进水管10相连,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内筒13内部连通。
28.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活化模块12均包括基层5,所述基层5一侧依次粘接有量子能量片4、远红外层3和永磁片组,所述远红外层3为远红外陶瓷烧结而成,所述永磁片组包括若干片圆形的永磁片2,所述永磁片2均布在远红外层3上,同一活化模块12上的永磁片2的极性一致,所述基层5嵌在内筒13的筒壁上对应设置的盲孔内,所述内筒13外还套有护罩14。相对的两个活化模块12上的永磁片2产生的磁场方向一致,因而永磁片组产生的磁场会水平穿过水室,使磁场得到增强。
29.在实际使用时,将第一进水管10与饮用水源连通,启动水泵,水通过水泵流入水室17,经活化后,从第一出水管11排出,从而实现对水的持续活化,实现活化水的连续供应。使用一段时间后,将内筒13上的护罩14拔出,将活化模块12拆下。拆下新的活化模块12上的护盖1后,将新的活化模块12安装好后即可投入使用。
30.实施例2
3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内筒13中心固定设置有竖管16,所述竖管16的底端与第一出水管11相连,顶端靠近堵盖15,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竖管16一旁的水室17底部连通。
32.增加竖管16引用水源的水经水泵送到水室17底部,然后由下至上流动,到竖管16顶端后流入竖管16,然后从第一出水管11排出。增加竖管16后,使水室17内的水流更加均匀,使流入水室17的水均能够得到活化。
33.实施例3
3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交换管8,所述交换管8内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水腔,分别为吸水腔和排水腔,所述交换管8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进水管18和第二出水管20,所述第二出水管20与吸水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18与排水腔连通,所述交换管8的管壁上在吸水腔所对应的位置设有吸水孔24,所述交换管8的管壁上在排水腔所对应的位置设有排水孔22,所述第二出水管20与第一进水管10通过一根软管6相连,所述第二进水管18与第一出水管11通过另一根软管6相连。
35.所述交换管8包括封闭的圆柱形的吸水筒23和焊接在吸水筒23顶端的封闭的圆柱形的排水筒21,所述吸水腔设置在吸水筒23内部,所述排水腔设置在排水筒21内部,所述排水筒21与吸水筒23同轴,所述排水筒21顶部为堵板19,所述第二出水管20设置在排水筒21中心,所述排水筒21底部和堵板19均与第二出水管20贯穿焊接,所述第二进水管18与堵板19贯穿焊接,所述吸水孔24沿圆周方向均布在吸水筒23底部的筒壁上,所述排水孔22沿圆周方向均布在排水筒21底部的筒壁上。所述排水筒21顶部的直径大于其底部的直径,所述吸水筒23底部为圆锥体。
36.如图4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将交换管8向下捅开饮用水桶7的盖子,然后插入到饮用水桶内,并启动水泵。饮用水桶7内底部的水经吸水孔24流入吸水腔,然后依次流经第二出水管20、软管和第一进水管10后进入水室10,经活化后依次流经竖管16、第一出水管11、另一根软管6和第二进水管18后进入排水腔,然后经排水孔22流出,流到饮用水桶7的颈部,然后顺着饮用水桶7的内壁流到饮用水桶7内,使饮用水桶7内的水流向为由上至下均匀流
动。
37.饮用水桶7内的水活化效果可通过水泵运行时间进行调整。完成活化后,将饮用水桶7装到普通饮水机上即可使用,因而无须对饮水机进行改造,减少资金的投入。
38.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描述内容较为详细和具体,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实用新型,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即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做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对于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来讲,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之内,系统内部的局部改进和子系统之间的改动、变换等,仍是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最新回复(0)